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泥墙中的“红色宝藏”

慷慨激昂红军诗 代代相传红军情

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

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

芦山县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连点成线,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

特别是一首无名红军题壁诗,还原了红军战士当时“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的场景。

1无题诗句藏泥墙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每每吟诵起这首荡气回肠的《红军诀别诗》,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都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骆志勇吟诵的《红军诀别诗》,是根据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谱写而成。

上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成立了党史研究部门,开始征集红色资料和实物。

马家大院的红军题壁诗,在报纸糊住的泥墙里被发现。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马家大院是一座由四幢小木楼围起来的小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木楼有两层,二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大小,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诗句从右至左用毛笔题写,字迹虽小但清晰可辨,十分工整。诗歌没有题目,落款作者是“涪陵彭家模”,时间“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这首诗文采飞扬,激昂悲壮,带着豪迈的气概!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这样的诗文,非常珍贵。”骆志勇介绍,这是红军长征中现存的唯一的题壁诗,在这首题壁诗中,彭家模对革命的信仰、对红军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都跃然笔上。

如今,“红军题壁诗”依然留存在马家大院的墙上,经历两次地震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修缮下,仍然焕发着光彩,不时迎来文化学者、党员、师生们探寻的目光。

2落款日期留疑惑

红军题壁诗落款时间为“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中央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川军杨森部后,经天全、芦山抵宝兴。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此外,1936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主力大举进攻天全、芦山等地。中旬,红四方面军开始撤离,红军总部则由芦山任家坝转移到灵关。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此计划,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在隆冬季节第二次翻越夹金山。

“按落款时间,我们推测是农历,那么当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骆志勇说。

也有人认为,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

当年,董耀君等人也觉得很疑惑,他们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为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

后来,骆志勇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记载提到了西康: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当时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1936年7月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但目前并没有找到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康的详细记载。

3作者后人上门来

除时间上的疑惑,作者“彭家模”的身份也让人疑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就开始四处征集相关资料,以确认红军题壁诗作者的身份。2000年,《华西都市报》也刊登文章,面向全国征集相关线索。

2016年10月中旬,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让在大院居住的杨大莲很高兴,也让骆志勇很兴奋。

这位客人是重庆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

“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四十多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

据介绍,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当时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他爷爷当年写下的诗。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爷爷在芦山留下了一首诗。”彭澜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我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我爷爷彭家模,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彭澜说,爷爷生于1909年,1941年回到家乡,1958年去世,其身份已经得到涪陵党史部门的证实。

但骆志勇又有了新的疑惑——现存的雅安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红二方面军到过芦山的记载,为何彭家模会出现在芦山县双石镇?

但是按彭澜的说法,时间吻合,彭家模的身份也合理。

“目前,正在联系彭澜,让他协助证明彭家模在芦山的相关经过,了解更为详细的红军过往。”骆志勇说,希望通过彭家模后人的帮助,让红军题壁诗在芦山红色文化中更加闪耀。

4红色经典永流传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彭家模只是众多革命志士中代表,芦山县也有很多人参军。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过境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动员宣传工作,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同时,芦山人民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红军,并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军帮助百姓,百姓也帮助红军筹粮,兄弟姐妹一同参加红军。” 骆志勇介绍,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就筹粮20万公斤,之后红四方面军在进驻芦山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调查统计,1935年冬,芦山县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1981年,由芦山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如今,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已是芦山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芦山县浴血奋战100多天,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种下了芦山人民的红色情结,1330多名芦山的英雄儿女参加红军长征,成就了一段段芦山人的红色传奇!

红军长征精神,对芦山人民及其子孙后代都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2010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

2019年7月24日,央视10台影像方志栏目播出芦山篇,红军题壁诗更成为芦山、雅安乃至全省有名的红色文化地标。 本报记者 黄伟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1, NUM=0, GUID=140593349396234240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6/19/001/1405933493962342400.html, DOCPUBTIME=2021-06-19 02:00:07, DOCAUTHOR=黄伟, CLEAR_CONTENT= 芦山县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连点成线,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 特别是一首无名红军题壁诗,还原了红军战士当时“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的场景。 1无题诗句藏泥墙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每每吟诵起这首荡气回肠的《红军诀别诗》,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都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骆志勇吟诵的《红军诀别诗》,是根据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谱写而成。 上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成立了党史研究部门,开始征集红色资料和实物。 马家大院的红军题壁诗,在报纸糊住的泥墙里被发现。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马家大院是一座由四幢小木楼围起来的小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木楼有两层,二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大小,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诗句从右至左用毛笔题写,字迹虽小但清晰可辨,十分工整。诗歌没有题目,落款作者是“涪陵彭家模”,时间“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这首诗文采飞扬,激昂悲壮,带着豪迈的气概!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这样的诗文,非常珍贵。”骆志勇介绍,这是红军长征中现存的唯一的题壁诗,在这首题壁诗中,彭家模对革命的信仰、对红军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都跃然笔上。 如今,“红军题壁诗”依然留存在马家大院的墙上,经历两次地震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修缮下,仍然焕发着光彩,不时迎来文化学者、党员、师生们探寻的目光。 2落款日期留疑惑 红军题壁诗落款时间为“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中央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川军杨森部后,经天全、芦山抵宝兴。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此外,1936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主力大举进攻天全、芦山等地。中旬,红四方面军开始撤离,红军总部则由芦山任家坝转移到灵关。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此计划,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在隆冬季节第二次翻越夹金山。 “按落款时间,我们推测是农历,那么当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骆志勇说。 也有人认为,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 当年,董耀君等人也觉得很疑惑,他们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为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 后来,骆志勇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记载提到了西康: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当时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1936年7月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但目前并没有找到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康的详细记载。 3作者后人上门来 除时间上的疑惑,作者“彭家模”的身份也让人疑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就开始四处征集相关资料,以确认红军题壁诗作者的身份。2000年,《华西都市报》也刊登文章,面向全国征集相关线索。 2016年10月中旬,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让在大院居住的杨大莲很高兴,也让骆志勇很兴奋。 这位客人是重庆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 “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四十多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 据介绍,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当时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他爷爷当年写下的诗。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爷爷在芦山留下了一首诗。”彭澜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我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我爷爷彭家模,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彭澜说,爷爷生于1909年,1941年回到家乡,1958年去世,其身份已经得到涪陵党史部门的证实。 但骆志勇又有了新的疑惑——现存的雅安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红二方面军到过芦山的记载,为何彭家模会出现在芦山县双石镇? 但是按彭澜的说法,时间吻合,彭家模的身份也合理。 “目前,正在联系彭澜,让他协助证明彭家模在芦山的相关经过,了解更为详细的红军过往。”骆志勇说,希望通过彭家模后人的帮助,让红军题壁诗在芦山红色文化中更加闪耀。 4红色经典永流传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彭家模只是众多革命志士中代表,芦山县也有很多人参军。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过境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动员宣传工作,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同时,芦山人民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红军,并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军帮助百姓,百姓也帮助红军筹粮,兄弟姐妹一同参加红军。” 骆志勇介绍,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就筹粮20万公斤,之后红四方面军在进驻芦山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调查统计,1935年冬,芦山县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1981年,由芦山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如今,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已是芦山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芦山县浴血奋战100多天,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种下了芦山人民的红色情结,1330多名芦山的英雄儿女参加红军长征,成就了一段段芦山人的红色传奇! 红军长征精神,对芦山人民及其子孙后代都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2010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 2019年7月24日,央视10台影像方志栏目播出芦山篇,红军题壁诗更成为芦山、雅安乃至全省有名的红色文化地标。 本报记者 黄伟,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2775, NODEID=null, DOCTITLE=泥墙中的“红色宝藏”,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

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

芦山县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连点成线,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

特别是一首无名红军题壁诗,还原了红军战士当时“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的场景。

1无题诗句藏泥墙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每每吟诵起这首荡气回肠的《红军诀别诗》,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都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骆志勇吟诵的《红军诀别诗》,是根据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谱写而成。

上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成立了党史研究部门,开始征集红色资料和实物。

马家大院的红军题壁诗,在报纸糊住的泥墙里被发现。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马家大院是一座由四幢小木楼围起来的小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木楼有两层,二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大小,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诗句从右至左用毛笔题写,字迹虽小但清晰可辨,十分工整。诗歌没有题目,落款作者是“涪陵彭家模”,时间“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这首诗文采飞扬,激昂悲壮,带着豪迈的气概!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这样的诗文,非常珍贵。”骆志勇介绍,这是红军长征中现存的唯一的题壁诗,在这首题壁诗中,彭家模对革命的信仰、对红军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都跃然笔上。

如今,“红军题壁诗”依然留存在马家大院的墙上,经历两次地震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修缮下,仍然焕发着光彩,不时迎来文化学者、党员、师生们探寻的目光。

2落款日期留疑惑

红军题壁诗落款时间为“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中央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川军杨森部后,经天全、芦山抵宝兴。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此外,1936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主力大举进攻天全、芦山等地。中旬,红四方面军开始撤离,红军总部则由芦山任家坝转移到灵关。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此计划,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在隆冬季节第二次翻越夹金山。

“按落款时间,我们推测是农历,那么当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骆志勇说。

也有人认为,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

当年,董耀君等人也觉得很疑惑,他们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为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

后来,骆志勇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记载提到了西康: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当时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1936年7月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但目前并没有找到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康的详细记载。

3作者后人上门来

除时间上的疑惑,作者“彭家模”的身份也让人疑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就开始四处征集相关资料,以确认红军题壁诗作者的身份。2000年,《华西都市报》也刊登文章,面向全国征集相关线索。

2016年10月中旬,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让在大院居住的杨大莲很高兴,也让骆志勇很兴奋。

这位客人是重庆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

“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四十多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

据介绍,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当时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他爷爷当年写下的诗。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爷爷在芦山留下了一首诗。”彭澜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我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我爷爷彭家模,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彭澜说,爷爷生于1909年,1941年回到家乡,1958年去世,其身份已经得到涪陵党史部门的证实。

但骆志勇又有了新的疑惑——现存的雅安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红二方面军到过芦山的记载,为何彭家模会出现在芦山县双石镇?

但是按彭澜的说法,时间吻合,彭家模的身份也合理。

“目前,正在联系彭澜,让他协助证明彭家模在芦山的相关经过,了解更为详细的红军过往。”骆志勇说,希望通过彭家模后人的帮助,让红军题壁诗在芦山红色文化中更加闪耀。

4红色经典永流传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彭家模只是众多革命志士中代表,芦山县也有很多人参军。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过境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动员宣传工作,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同时,芦山人民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红军,并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军帮助百姓,百姓也帮助红军筹粮,兄弟姐妹一同参加红军。” 骆志勇介绍,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就筹粮20万公斤,之后红四方面军在进驻芦山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调查统计,1935年冬,芦山县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1981年,由芦山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如今,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已是芦山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芦山县浴血奋战100多天,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种下了芦山人民的红色情结,1330多名芦山的英雄儿女参加红军长征,成就了一段段芦山人的红色传奇!

红军长征精神,对芦山人民及其子孙后代都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2010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

2019年7月24日,央视10台影像方志栏目播出芦山篇,红军题壁诗更成为芦山、雅安乃至全省有名的红色文化地标。 本报记者 黄伟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05933493962342400, IR_CONTENT= 芦山县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连点成线,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 特别是一首无名红军题壁诗,还原了红军战士当时“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的场景。 1无题诗句藏泥墙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每每吟诵起这首荡气回肠的《红军诀别诗》,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都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骆志勇吟诵的《红军诀别诗》,是根据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谱写而成。 上世纪80年代初,芦山县成立了党史研究部门,开始征集红色资料和实物。 马家大院的红军题壁诗,在报纸糊住的泥墙里被发现。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马家大院是一座由四幢小木楼围起来的小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木楼有两层,二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大小,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诗句从右至左用毛笔题写,字迹虽小但清晰可辨,十分工整。诗歌没有题目,落款作者是“涪陵彭家模”,时间“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这首诗文采飞扬,激昂悲壮,带着豪迈的气概!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这样的诗文,非常珍贵。”骆志勇介绍,这是红军长征中现存的唯一的题壁诗,在这首题壁诗中,彭家模对革命的信仰、对红军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都跃然笔上。 如今,“红军题壁诗”依然留存在马家大院的墙上,经历两次地震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修缮下,仍然焕发着光彩,不时迎来文化学者、党员、师生们探寻的目光。 2落款日期留疑惑 红军题壁诗落款时间为“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 中央红军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在汉源击溃川军杨森部后,经天全、芦山抵宝兴。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此外,1936年2月初,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主力大举进攻天全、芦山等地。中旬,红四方面军开始撤离,红军总部则由芦山任家坝转移到灵关。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此计划,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在隆冬季节第二次翻越夹金山。 “按落款时间,我们推测是农历,那么当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骆志勇说。 也有人认为,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 当年,董耀君等人也觉得很疑惑,他们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为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 后来,骆志勇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记载提到了西康: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当时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1936年7月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但目前并没有找到红二方面军进入西康的详细记载。 3作者后人上门来 除时间上的疑惑,作者“彭家模”的身份也让人疑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就开始四处征集相关资料,以确认红军题壁诗作者的身份。2000年,《华西都市报》也刊登文章,面向全国征集相关线索。 2016年10月中旬,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让在大院居住的杨大莲很高兴,也让骆志勇很兴奋。 这位客人是重庆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 “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四十多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 据介绍,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当时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他爷爷当年写下的诗。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爷爷在芦山留下了一首诗。”彭澜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我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我爷爷彭家模,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彭澜说,爷爷生于1909年,1941年回到家乡,1958年去世,其身份已经得到涪陵党史部门的证实。 但骆志勇又有了新的疑惑——现存的雅安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红二方面军到过芦山的记载,为何彭家模会出现在芦山县双石镇? 但是按彭澜的说法,时间吻合,彭家模的身份也合理。 “目前,正在联系彭澜,让他协助证明彭家模在芦山的相关经过,了解更为详细的红军过往。”骆志勇说,希望通过彭家模后人的帮助,让红军题壁诗在芦山红色文化中更加闪耀。 4红色经典永流传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彭家模只是众多革命志士中代表,芦山县也有很多人参军。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过境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动员宣传工作,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同时,芦山人民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红军,并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军帮助百姓,百姓也帮助红军筹粮,兄弟姐妹一同参加红军。” 骆志勇介绍,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就筹粮20万公斤,之后红四方面军在进驻芦山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调查统计,1935年冬,芦山县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1981年,由芦山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如今,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题壁诗、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已是芦山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芦山县浴血奋战100多天,在芦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种下了芦山人民的红色情结,1330多名芦山的英雄儿女参加红军长征,成就了一段段芦山人的红色传奇! 红军长征精神,对芦山人民及其子孙后代都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2010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 2019年7月24日,央视10台影像方志栏目播出芦山篇,红军题壁诗更成为芦山、雅安乃至全省有名的红色文化地标。 本报记者 黄伟,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619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BC/wKhuumDM4FOAFbLeAGMzei4T1io678.png, ZB_AREA_LIST=, FB=

慷慨激昂红军诗 代代相传红军情

, TS=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红军题壁诗},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1, PAPERDATE=2021/06/19, DA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