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他用勤劳创造“甜蜜的事业”

——记我市第六届“感动雅安”道德模范王文清

王文清(右)正在检查蜂桶情况

王文清(右)正在检查蜂桶情况

王文清是石棉县回隆镇晏如村一个普通蜂农,因一次脑梗使他行动不便,但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影响他开拓“甜蜜之路”。

生活中,王文清始终将蜜蜂的勤劳品质当成做人准则,在通过养蜂过上幸福生活后,他还坚持回报乡邻。

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在王文清的养蜂基地中,一排排蜂箱摆放整齐,蜜蜂进进出出,嗡嗡作响。“养蜂酿蜜不占地,投资少,算得上是一笔飞来的‘甜蜜财富’,我家祖上三代都养殖土蜂,到自己手上终于像模像样了。”年过七旬的王文清说,如今自己有50余桶蜜蜂,每年收入8万余元,但曾经的生活却格外艰辛。

2002年,王文清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了一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随后他又患脑梗,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亲友一大笔债。“脑梗留下了后遗症,让自己的行动受到很大影响。”王文清说,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容易,更何况王文清还行动不便,为此他没少受苦。但在2015年春天,事情却发生了转机。这年回隆镇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王文清符合帮扶标准。

当地政府考虑到他劳动能力有限,便为他送来了蜜蜂,促其发展养殖业。政府的帮助让王文清十分感动,他就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党委政府的帮扶永记于心,挣钱后还要回馈晏如村。

养殖蜜蜂需要诸多经验,王文清的表叔徐长福恰有多年养蜂经验,能帮助他解决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于是,叔侄二人便在晏如村后山搭起简易帐篷,将蜜蜂桶按照地形摆放,从此开启了一份“甜蜜的事业”。

帮助乡邻

义务培训发展产业

在徐长福帮助下,王文清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蜂方法。“高山上空气好、植被好、蜜源好,有着蜜蜂最佳的生存环境。”在山上养蜂的这些年,王文清不仅脱贫增收,身体也得以逐渐恢复。

“有人告诉我,可以喂蜜蜂白糖以此多产蜜,再加上高山养殖的环境,给自家蜂蜜打上高山生态养殖品牌,一定能赚上一大笔钱。”面对这样的建议,王文清却果断拒绝了。“人穷志不能短,偷奸耍滑的事不能干,养蜂最看重的是品质,我要一直坚持生态养殖。”

2016年是王文清养蜂收获的第一年,20桶蜂箱收获300公斤蜂蜜,除去成本仅赚了2万元。钱虽不多,但王文清却格外满足,因为这是他近十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挣钱。

由于王文清的蜂蜜味道纯正,通透性好,还伴有淡淡山花香,消费者十分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而这也大大激发了他生态养蜂的信心。

“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脱贫了,我一定要履行好当年许诺的话,回馈乡亲。”后来,当地把王文清确定为脱贫示范户,并请王文清担任养蜂协会会长。

晏如村一直有养蜂传统,但部分农户由于技术原因,多年来养蜂规模却十分有限,收益并不明显。于是,王文清就在当地免费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让更多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也让更多群众看到养蜂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3月,占地3亩的晏如养蜂产业帮扶基地在当地成立,这也开启了晏如村规模养蜂、抱团发展的历程。

本报记者 郑瑶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2, NUM=2, GUID=1407020655600402432,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6/22/003/1407020655600402432.html, DOCPUBTIME=2021-06-22 07:20:07, DOCAUTHOR=郑瑶, CLEAR_CONTENT= 王文清是石棉县回隆镇晏如村一个普通蜂农,因一次脑梗使他行动不便,但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影响他开拓“甜蜜之路”。 生活中,王文清始终将蜜蜂的勤劳品质当成做人准则,在通过养蜂过上幸福生活后,他还坚持回报乡邻。 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在王文清的养蜂基地中,一排排蜂箱摆放整齐,蜜蜂进进出出,嗡嗡作响。“养蜂酿蜜不占地,投资少,算得上是一笔飞来的‘甜蜜财富’,我家祖上三代都养殖土蜂,到自己手上终于像模像样了。”年过七旬的王文清说,如今自己有50余桶蜜蜂,每年收入8万余元,但曾经的生活却格外艰辛。 2002年,王文清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了一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随后他又患脑梗,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亲友一大笔债。“脑梗留下了后遗症,让自己的行动受到很大影响。”王文清说,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容易,更何况王文清还行动不便,为此他没少受苦。但在2015年春天,事情却发生了转机。这年回隆镇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王文清符合帮扶标准。 当地政府考虑到他劳动能力有限,便为他送来了蜜蜂,促其发展养殖业。政府的帮助让王文清十分感动,他就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党委政府的帮扶永记于心,挣钱后还要回馈晏如村。 养殖蜜蜂需要诸多经验,王文清的表叔徐长福恰有多年养蜂经验,能帮助他解决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于是,叔侄二人便在晏如村后山搭起简易帐篷,将蜜蜂桶按照地形摆放,从此开启了一份“甜蜜的事业”。 帮助乡邻 义务培训发展产业 在徐长福帮助下,王文清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蜂方法。“高山上空气好、植被好、蜜源好,有着蜜蜂最佳的生存环境。”在山上养蜂的这些年,王文清不仅脱贫增收,身体也得以逐渐恢复。 “有人告诉我,可以喂蜜蜂白糖以此多产蜜,再加上高山养殖的环境,给自家蜂蜜打上高山生态养殖品牌,一定能赚上一大笔钱。”面对这样的建议,王文清却果断拒绝了。“人穷志不能短,偷奸耍滑的事不能干,养蜂最看重的是品质,我要一直坚持生态养殖。” 2016年是王文清养蜂收获的第一年,20桶蜂箱收获300公斤蜂蜜,除去成本仅赚了2万元。钱虽不多,但王文清却格外满足,因为这是他近十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挣钱。 由于王文清的蜂蜜味道纯正,通透性好,还伴有淡淡山花香,消费者十分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而这也大大激发了他生态养蜂的信心。 “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脱贫了,我一定要履行好当年许诺的话,回馈乡亲。”后来,当地把王文清确定为脱贫示范户,并请王文清担任养蜂协会会长。 晏如村一直有养蜂传统,但部分农户由于技术原因,多年来养蜂规模却十分有限,收益并不明显。于是,王文清就在当地免费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让更多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也让更多群众看到养蜂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3月,占地3亩的晏如养蜂产业帮扶基地在当地成立,这也开启了晏如村规模养蜂、抱团发展的历程。 本报记者 郑瑶,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330, NODEID=null, DOCTITLE=他用勤劳创造“甜蜜的事业”,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王文清(右)正在检查蜂桶情况

王文清(右)正在检查蜂桶情况

王文清是石棉县回隆镇晏如村一个普通蜂农,因一次脑梗使他行动不便,但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影响他开拓“甜蜜之路”。

生活中,王文清始终将蜜蜂的勤劳品质当成做人准则,在通过养蜂过上幸福生活后,他还坚持回报乡邻。

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在王文清的养蜂基地中,一排排蜂箱摆放整齐,蜜蜂进进出出,嗡嗡作响。“养蜂酿蜜不占地,投资少,算得上是一笔飞来的‘甜蜜财富’,我家祖上三代都养殖土蜂,到自己手上终于像模像样了。”年过七旬的王文清说,如今自己有50余桶蜜蜂,每年收入8万余元,但曾经的生活却格外艰辛。

2002年,王文清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了一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随后他又患脑梗,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亲友一大笔债。“脑梗留下了后遗症,让自己的行动受到很大影响。”王文清说,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容易,更何况王文清还行动不便,为此他没少受苦。但在2015年春天,事情却发生了转机。这年回隆镇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王文清符合帮扶标准。

当地政府考虑到他劳动能力有限,便为他送来了蜜蜂,促其发展养殖业。政府的帮助让王文清十分感动,他就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党委政府的帮扶永记于心,挣钱后还要回馈晏如村。

养殖蜜蜂需要诸多经验,王文清的表叔徐长福恰有多年养蜂经验,能帮助他解决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于是,叔侄二人便在晏如村后山搭起简易帐篷,将蜜蜂桶按照地形摆放,从此开启了一份“甜蜜的事业”。

帮助乡邻

义务培训发展产业

在徐长福帮助下,王文清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蜂方法。“高山上空气好、植被好、蜜源好,有着蜜蜂最佳的生存环境。”在山上养蜂的这些年,王文清不仅脱贫增收,身体也得以逐渐恢复。

“有人告诉我,可以喂蜜蜂白糖以此多产蜜,再加上高山养殖的环境,给自家蜂蜜打上高山生态养殖品牌,一定能赚上一大笔钱。”面对这样的建议,王文清却果断拒绝了。“人穷志不能短,偷奸耍滑的事不能干,养蜂最看重的是品质,我要一直坚持生态养殖。”

2016年是王文清养蜂收获的第一年,20桶蜂箱收获300公斤蜂蜜,除去成本仅赚了2万元。钱虽不多,但王文清却格外满足,因为这是他近十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挣钱。

由于王文清的蜂蜜味道纯正,通透性好,还伴有淡淡山花香,消费者十分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而这也大大激发了他生态养蜂的信心。

“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脱贫了,我一定要履行好当年许诺的话,回馈乡亲。”后来,当地把王文清确定为脱贫示范户,并请王文清担任养蜂协会会长。

晏如村一直有养蜂传统,但部分农户由于技术原因,多年来养蜂规模却十分有限,收益并不明显。于是,王文清就在当地免费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让更多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也让更多群众看到养蜂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3月,占地3亩的晏如养蜂产业帮扶基地在当地成立,这也开启了晏如村规模养蜂、抱团发展的历程。

本报记者 郑瑶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07020655600402432, IR_CONTENT= 王文清是石棉县回隆镇晏如村一个普通蜂农,因一次脑梗使他行动不便,但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影响他开拓“甜蜜之路”。 生活中,王文清始终将蜜蜂的勤劳品质当成做人准则,在通过养蜂过上幸福生活后,他还坚持回报乡邻。 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改变命运 在王文清的养蜂基地中,一排排蜂箱摆放整齐,蜜蜂进进出出,嗡嗡作响。“养蜂酿蜜不占地,投资少,算得上是一笔飞来的‘甜蜜财富’,我家祖上三代都养殖土蜂,到自己手上终于像模像样了。”年过七旬的王文清说,如今自己有50余桶蜜蜂,每年收入8万余元,但曾经的生活却格外艰辛。 2002年,王文清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了一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随后他又患脑梗,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了亲友一大笔债。“脑梗留下了后遗症,让自己的行动受到很大影响。”王文清说,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抚养两个孩子并不容易,更何况王文清还行动不便,为此他没少受苦。但在2015年春天,事情却发生了转机。这年回隆镇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王文清符合帮扶标准。 当地政府考虑到他劳动能力有限,便为他送来了蜜蜂,促其发展养殖业。政府的帮助让王文清十分感动,他就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党委政府的帮扶永记于心,挣钱后还要回馈晏如村。 养殖蜜蜂需要诸多经验,王文清的表叔徐长福恰有多年养蜂经验,能帮助他解决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于是,叔侄二人便在晏如村后山搭起简易帐篷,将蜜蜂桶按照地形摆放,从此开启了一份“甜蜜的事业”。 帮助乡邻 义务培训发展产业 在徐长福帮助下,王文清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蜂方法。“高山上空气好、植被好、蜜源好,有着蜜蜂最佳的生存环境。”在山上养蜂的这些年,王文清不仅脱贫增收,身体也得以逐渐恢复。 “有人告诉我,可以喂蜜蜂白糖以此多产蜜,再加上高山养殖的环境,给自家蜂蜜打上高山生态养殖品牌,一定能赚上一大笔钱。”面对这样的建议,王文清却果断拒绝了。“人穷志不能短,偷奸耍滑的事不能干,养蜂最看重的是品质,我要一直坚持生态养殖。” 2016年是王文清养蜂收获的第一年,20桶蜂箱收获300公斤蜂蜜,除去成本仅赚了2万元。钱虽不多,但王文清却格外满足,因为这是他近十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挣钱。 由于王文清的蜂蜜味道纯正,通透性好,还伴有淡淡山花香,消费者十分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而这也大大激发了他生态养蜂的信心。 “扶贫政策的帮助让我脱贫了,我一定要履行好当年许诺的话,回馈乡亲。”后来,当地把王文清确定为脱贫示范户,并请王文清担任养蜂协会会长。 晏如村一直有养蜂传统,但部分农户由于技术原因,多年来养蜂规模却十分有限,收益并不明显。于是,王文清就在当地免费开展养蜂技术培训,让更多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也让更多群众看到养蜂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3月,占地3亩的晏如养蜂产业帮扶基地在当地成立,这也开启了晏如村规模养蜂、抱团发展的历程。 本报记者 郑瑶,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622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BF/wKhuumDRH8iAR1_1AKCsoKYnsPg343.png, ZB_AREA_LIST=, FB=

——记我市第六届“感动雅安”道德模范王文清

, TS=王文清(右)正在检查蜂桶情况},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1, PAPERDATE=2021/06/22, DA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