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6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路·川藏公路二郎山段

笑傲生死破天堑

俯瞰二郎山隧道出入口

俯瞰二郎山隧道出入口

【雅安,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桥头堡。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翻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筑路将士在二郎山战严寒、斗风雪、破峭壁、炸巨石,靠钢钎、铁锤打通入藏门户,许多战士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此长眠于二郎山的青山绿水间。】

在开国少将谭善和的歌单里,一定有一首《歌唱二郎山》。

在他儿子谭吉林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很不会唱歌,这首《歌唱二郎山》是父亲在家里办公桌上伏案时,能哼出的很少的几首歌曲之一。”

1950年,时任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兼政委的谭善和,率工兵修筑康藏公路,而且还担负清剿国民党残匪和运送后来发起昌都战役所需辎重、军需物资的艰巨任务……

同时,谭善和以《二郎山筑路日记》的形式,记下当时的部分场景。

一手一手

砸出上百万做工数

绳索从悬崖峭壁上放下,拴着一块窄小的木板,几名身着土黄棉衣、头戴棉帽的人正在“高空作业”;他们的脚下,是供攀爬的木制简易楼梯。

这张保存在天全县红军烈士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1950年筑路大军修通康藏线二郎山天堑的情景。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线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虽然它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是最低的一座,但打通二郎山天堑并不容易。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基础之差,条件之艰苦,技术设备之落后,是现在无法想象的。面对一没图纸,二没工程机械,三没技术人员,还要战胜恶劣的气候和与反动势力作战等困难,18军和筑路民众踏上了这片呼气也较为困难的茫茫山野。

据史料记载,原西康雅安到康定的工程于1950年4月1日动工。

由于任务紧迫,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并艰苦奋战86天,于6月25日将康甘路段基本修通。

来自“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工程处”的一份资料显示,1950年为抢修康甘段的做工数超过120万个。这份资料为《支司工程处一九五零年二至十月份九个月工作总结》;在“附表十四页”,统计如下:川康段,兵工660584、民工21799、雇工554408,总计1236791工。

勇士们腰系保险绳,手握重铁锤,劈山凿石,一手一手地砸出一个上百万的做工数。

谭善和将军在1950年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团竹岗山伐木,用炸药开山,未按计划完成。一连大鱼溪后山伐木400根,路距7.5公里,4天来全连均在水中拉运,每日湿衣湿鞋,收工后皮肤发白,工作艰苦仍无怨言,并向党委表决心:保证15日前完工。

一个一个生命

铸就二郎山精神

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

二郎山一带气候恶劣,《工作总结》记录“有旱蚂蟥等,防备设置不够,工作人员病患甚多(痢疾居多),并发现流鼻血、心脏亢奋、昏厥呕吐等现象。我们的工程人员病了仍坚持工作……”

食物在当时也非常紧缺,“近万人在一起施工,天天要吃饭,山高路远,没有人烟,买不到蔬菜,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例如162团的三连,专门抽调5个战士去挖野菜。他们天天出没在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抵御着寒风、蚂蟥、虫蚁的袭击,在90天里一共割挖野韭菜等各种野菜1150多斤。”

《工作总结》的“附表五”则记录了民工伤病死亡情况,38人死亡、44人受伤,他们大多牺牲在二郎山或附近的紫石乡、滥池子、水獭坪等地;牺牲原因多样,或水土不服急病,或高崖崩塌,或岩上失脚,或落水致死……

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昭示着筑路大军所面临的种种威胁。

《二郎山筑路日记》中,谭善和将军这样记录1950年6月5日——每日阴雨无房子住,供给困难,医药缺乏,病号增多,加上工具不够,全体同志一心本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困难斗争,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二郎山完工后,十团三营写了几十封信和请求书,提出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的口号,任务越艰苦,我们越光荣。

在如今的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碑石矗立,它也在见证着——“二呀二郎山,满山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5, NUM=5, GUID=140955745450006937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DETAIL={BC=006,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6/29/006/1409557454500069376.html, DOCPUBTIME=2021-06-29 02: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雅安,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桥头堡。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翻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筑路将士在二郎山战严寒、斗风雪、破峭壁、炸巨石,靠钢钎、铁锤打通入藏门户,许多战士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此长眠于二郎山的青山绿水间。】 在开国少将谭善和的歌单里,一定有一首《歌唱二郎山》。 在他儿子谭吉林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很不会唱歌,这首《歌唱二郎山》是父亲在家里办公桌上伏案时,能哼出的很少的几首歌曲之一。” 1950年,时任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兼政委的谭善和,率工兵修筑康藏公路,而且还担负清剿国民党残匪和运送后来发起昌都战役所需辎重、军需物资的艰巨任务…… 同时,谭善和以《二郎山筑路日记》的形式,记下当时的部分场景。 一手一手 砸出上百万做工数 绳索从悬崖峭壁上放下,拴着一块窄小的木板,几名身着土黄棉衣、头戴棉帽的人正在“高空作业”;他们的脚下,是供攀爬的木制简易楼梯。 这张保存在天全县红军烈士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1950年筑路大军修通康藏线二郎山天堑的情景。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线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虽然它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是最低的一座,但打通二郎山天堑并不容易。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基础之差,条件之艰苦,技术设备之落后,是现在无法想象的。面对一没图纸,二没工程机械,三没技术人员,还要战胜恶劣的气候和与反动势力作战等困难,18军和筑路民众踏上了这片呼气也较为困难的茫茫山野。 据史料记载,原西康雅安到康定的工程于1950年4月1日动工。 由于任务紧迫,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并艰苦奋战86天,于6月25日将康甘路段基本修通。 来自“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工程处”的一份资料显示,1950年为抢修康甘段的做工数超过120万个。这份资料为《支司工程处一九五零年二至十月份九个月工作总结》;在“附表十四页”,统计如下:川康段,兵工660584、民工21799、雇工554408,总计1236791工。 勇士们腰系保险绳,手握重铁锤,劈山凿石,一手一手地砸出一个上百万的做工数。 谭善和将军在1950年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团竹岗山伐木,用炸药开山,未按计划完成。一连大鱼溪后山伐木400根,路距7.5公里,4天来全连均在水中拉运,每日湿衣湿鞋,收工后皮肤发白,工作艰苦仍无怨言,并向党委表决心:保证15日前完工。 一个一个生命 铸就二郎山精神 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 二郎山一带气候恶劣,《工作总结》记录“有旱蚂蟥等,防备设置不够,工作人员病患甚多(痢疾居多),并发现流鼻血、心脏亢奋、昏厥呕吐等现象。我们的工程人员病了仍坚持工作……” 食物在当时也非常紧缺,“近万人在一起施工,天天要吃饭,山高路远,没有人烟,买不到蔬菜,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例如162团的三连,专门抽调5个战士去挖野菜。他们天天出没在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抵御着寒风、蚂蟥、虫蚁的袭击,在90天里一共割挖野韭菜等各种野菜1150多斤。” 《工作总结》的“附表五”则记录了民工伤病死亡情况,38人死亡、44人受伤,他们大多牺牲在二郎山或附近的紫石乡、滥池子、水獭坪等地;牺牲原因多样,或水土不服急病,或高崖崩塌,或岩上失脚,或落水致死…… 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昭示着筑路大军所面临的种种威胁。 《二郎山筑路日记》中,谭善和将军这样记录1950年6月5日——每日阴雨无房子住,供给困难,医药缺乏,病号增多,加上工具不够,全体同志一心本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困难斗争,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二郎山完工后,十团三营写了几十封信和请求书,提出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的口号,任务越艰苦,我们越光荣。 在如今的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碑石矗立,它也在见证着——“二呀二郎山,满山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 BM=006版, type=0, ZB_DROP=0, TXS=1782, NODEID=null, DOCTITLE=笑傲生死破天堑,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路·川藏公路二郎山段, ZB_ORIGINAL=0, CONTENT=
俯瞰二郎山隧道出入口

俯瞰二郎山隧道出入口

【雅安,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桥头堡。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翻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筑路将士在二郎山战严寒、斗风雪、破峭壁、炸巨石,靠钢钎、铁锤打通入藏门户,许多战士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此长眠于二郎山的青山绿水间。】

在开国少将谭善和的歌单里,一定有一首《歌唱二郎山》。

在他儿子谭吉林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很不会唱歌,这首《歌唱二郎山》是父亲在家里办公桌上伏案时,能哼出的很少的几首歌曲之一。”

1950年,时任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兼政委的谭善和,率工兵修筑康藏公路,而且还担负清剿国民党残匪和运送后来发起昌都战役所需辎重、军需物资的艰巨任务……

同时,谭善和以《二郎山筑路日记》的形式,记下当时的部分场景。

一手一手

砸出上百万做工数

绳索从悬崖峭壁上放下,拴着一块窄小的木板,几名身着土黄棉衣、头戴棉帽的人正在“高空作业”;他们的脚下,是供攀爬的木制简易楼梯。

这张保存在天全县红军烈士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1950年筑路大军修通康藏线二郎山天堑的情景。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线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虽然它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是最低的一座,但打通二郎山天堑并不容易。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基础之差,条件之艰苦,技术设备之落后,是现在无法想象的。面对一没图纸,二没工程机械,三没技术人员,还要战胜恶劣的气候和与反动势力作战等困难,18军和筑路民众踏上了这片呼气也较为困难的茫茫山野。

据史料记载,原西康雅安到康定的工程于1950年4月1日动工。

由于任务紧迫,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并艰苦奋战86天,于6月25日将康甘路段基本修通。

来自“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工程处”的一份资料显示,1950年为抢修康甘段的做工数超过120万个。这份资料为《支司工程处一九五零年二至十月份九个月工作总结》;在“附表十四页”,统计如下:川康段,兵工660584、民工21799、雇工554408,总计1236791工。

勇士们腰系保险绳,手握重铁锤,劈山凿石,一手一手地砸出一个上百万的做工数。

谭善和将军在1950年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团竹岗山伐木,用炸药开山,未按计划完成。一连大鱼溪后山伐木400根,路距7.5公里,4天来全连均在水中拉运,每日湿衣湿鞋,收工后皮肤发白,工作艰苦仍无怨言,并向党委表决心:保证15日前完工。

一个一个生命

铸就二郎山精神

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

二郎山一带气候恶劣,《工作总结》记录“有旱蚂蟥等,防备设置不够,工作人员病患甚多(痢疾居多),并发现流鼻血、心脏亢奋、昏厥呕吐等现象。我们的工程人员病了仍坚持工作……”

食物在当时也非常紧缺,“近万人在一起施工,天天要吃饭,山高路远,没有人烟,买不到蔬菜,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例如162团的三连,专门抽调5个战士去挖野菜。他们天天出没在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抵御着寒风、蚂蟥、虫蚁的袭击,在90天里一共割挖野韭菜等各种野菜1150多斤。”

《工作总结》的“附表五”则记录了民工伤病死亡情况,38人死亡、44人受伤,他们大多牺牲在二郎山或附近的紫石乡、滥池子、水獭坪等地;牺牲原因多样,或水土不服急病,或高崖崩塌,或岩上失脚,或落水致死……

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昭示着筑路大军所面临的种种威胁。

《二郎山筑路日记》中,谭善和将军这样记录1950年6月5日——每日阴雨无房子住,供给困难,医药缺乏,病号增多,加上工具不够,全体同志一心本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困难斗争,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二郎山完工后,十团三营写了几十封信和请求书,提出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的口号,任务越艰苦,我们越光荣。

在如今的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碑石矗立,它也在见证着——“二呀二郎山,满山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09557454500069376, IR_CONTENT= 【雅安,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桥头堡。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翻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筑路将士在二郎山战严寒、斗风雪、破峭壁、炸巨石,靠钢钎、铁锤打通入藏门户,许多战士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此长眠于二郎山的青山绿水间。】 在开国少将谭善和的歌单里,一定有一首《歌唱二郎山》。 在他儿子谭吉林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很不会唱歌,这首《歌唱二郎山》是父亲在家里办公桌上伏案时,能哼出的很少的几首歌曲之一。” 1950年,时任西南军区工兵司令员兼政委的谭善和,率工兵修筑康藏公路,而且还担负清剿国民党残匪和运送后来发起昌都战役所需辎重、军需物资的艰巨任务…… 同时,谭善和以《二郎山筑路日记》的形式,记下当时的部分场景。 一手一手 砸出上百万做工数 绳索从悬崖峭壁上放下,拴着一块窄小的木板,几名身着土黄棉衣、头戴棉帽的人正在“高空作业”;他们的脚下,是供攀爬的木制简易楼梯。 这张保存在天全县红军烈士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1950年筑路大军修通康藏线二郎山天堑的情景。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线上14座大山中的第一座,虽然它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是最低的一座,但打通二郎山天堑并不容易。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基础之差,条件之艰苦,技术设备之落后,是现在无法想象的。面对一没图纸,二没工程机械,三没技术人员,还要战胜恶劣的气候和与反动势力作战等困难,18军和筑路民众踏上了这片呼气也较为困难的茫茫山野。 据史料记载,原西康雅安到康定的工程于1950年4月1日动工。 由于任务紧迫,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并艰苦奋战86天,于6月25日将康甘路段基本修通。 来自“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工程处”的一份资料显示,1950年为抢修康甘段的做工数超过120万个。这份资料为《支司工程处一九五零年二至十月份九个月工作总结》;在“附表十四页”,统计如下:川康段,兵工660584、民工21799、雇工554408,总计1236791工。 勇士们腰系保险绳,手握重铁锤,劈山凿石,一手一手地砸出一个上百万的做工数。 谭善和将军在1950年6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团竹岗山伐木,用炸药开山,未按计划完成。一连大鱼溪后山伐木400根,路距7.5公里,4天来全连均在水中拉运,每日湿衣湿鞋,收工后皮肤发白,工作艰苦仍无怨言,并向党委表决心:保证15日前完工。 一个一个生命 铸就二郎山精神 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 二郎山一带气候恶劣,《工作总结》记录“有旱蚂蟥等,防备设置不够,工作人员病患甚多(痢疾居多),并发现流鼻血、心脏亢奋、昏厥呕吐等现象。我们的工程人员病了仍坚持工作……” 食物在当时也非常紧缺,“近万人在一起施工,天天要吃饭,山高路远,没有人烟,买不到蔬菜,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例如162团的三连,专门抽调5个战士去挖野菜。他们天天出没在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抵御着寒风、蚂蟥、虫蚁的袭击,在90天里一共割挖野韭菜等各种野菜1150多斤。” 《工作总结》的“附表五”则记录了民工伤病死亡情况,38人死亡、44人受伤,他们大多牺牲在二郎山或附近的紫石乡、滥池子、水獭坪等地;牺牲原因多样,或水土不服急病,或高崖崩塌,或岩上失脚,或落水致死…… 林林总总的死亡原因,昭示着筑路大军所面临的种种威胁。 《二郎山筑路日记》中,谭善和将军这样记录1950年6月5日——每日阴雨无房子住,供给困难,医药缺乏,病号增多,加上工具不够,全体同志一心本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困难斗争,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二郎山完工后,十团三营写了几十封信和请求书,提出哪里艰苦到哪里去的口号,任务越艰苦,我们越光荣。 在如今的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碑石矗立,它也在见证着——“二呀二郎山,满山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629006.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C8/wKhuumDaD3aAUhxeAIxCp1q7vwQ166.png, ZB_AREA_LIST=, FB=

, TS=俯瞰二郎山隧道出入口},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6, CODE=200, CURBM=006, YEAR=2021, PAPERDATE=2021/06/29, DA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