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路·铸魂
1999年,世纪之交。
全新的二十一世纪向人们走来。
那一年,一场绿色革命,深刻地改变了雅安。
雅安作为全省六个率先试点退耕还林的地区,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及部分25度以下的宜林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草)范围。
无数农户收割完坡地上的最后一季庄稼,带着疑问开始向毁林开荒的历史告别。
发展与生态“双赢”的道路,远非想象的那样平坦。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改革开放后,以石头、木头、水头(水电)为代表的“三头经济”撑起雅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对生态效益的忽视,一度由于过度采矿、伐林等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允许雅安按部就班地解决环境问题。
选择只有一个——转型,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上下统一共识——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和大历史观,站在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战略高度,坚决扛起生态重任。
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年来,在历届市委的团结带领下,全市上下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
如今,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市委书记李酌的坚定话语,传递着全市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坚强决心。
(二)
天,更蓝。
今年4月的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雅安排名第三。
从2018年7月起,生态环境部每月发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20个城市,雅安的空气质量多次排名全国前列,一直位于第一方阵。
“天府之肺”实至名归。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紧要性的工作。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牢记使命,铁腕治理,保卫蓝天。
打赢蓝天保卫战刻不容缓,必须尽早主动打。
打赢蓝天保卫战重在精准,必须标本兼治打。
打赢蓝天保卫战贵在齐心,必须合力攻坚打。
雅安市建立起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突发性环境事故预警应急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
市生态环境局狠抓燃烧源、移动源、扬尘源,通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全覆盖、多方位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市公安局严把车辆排放标准和车辆检测关,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加强车用油品监管……
市发改委加强园区污染治理,推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市经信局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过剩产能,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
对普通市民来说,对市委市政府“保卫蓝天”的决心同样感悟深刻。
雅安市推行“禁烧”“禁放”等新举措,大力宣传文明新风。
青衣江市区段河岸,焚烧冥纸冥币的景象,再也不见。
春节期间,漫天硝烟,频频出现的爆竹伤人景象,再也不见。
“保卫蓝天”,不仅是雅安自己的事。
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市,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完善环境污染预警、处置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预防和处置跨界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优美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雅安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三)
地,更绿。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源涵养地,雅安厚植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
雅州大地上,未见高楼林立,先见郁郁葱葱。我市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各市州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雅安作出“雅安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要突出绿色发展”等重要指示;中央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均对雅安作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明确定位。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最终都将取决于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有其客观规律,只能遵循,无法超越,解决起来得有耐心。
雅安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市之基、发展之源。
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雅安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探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雅安模式、雅安经验——率先实施环资案件修复性司法,建立全省首个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发出全省首份“补种令”,在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的同时责令被告人对当地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一湾江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青衣江作为雅安人民的“母亲河”,水环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2019年1月1日,《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管控等方面的创制性系统性立法,是此次制定条例的一次尝试,在全国尚属首创。
2020年1月1日,《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正式施行,我市村级河(湖)长制管理体制创新迈出重要一步,切实有效解决河(湖)管理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城在江水边,江从城中流。
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雅安同样位于第一方阵。
水,也清。
(四)
人,更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搞保护。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同样重要。
这也意味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诠释。
灾后重建新路,贯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始终坚持救灾与防灾同步、修复与保护同步、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恢复发展同步,把灾区生态资源作为灾区发展的根本优势,在重建中体现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作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雅安旅游走上把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富民兴市的特色发展道路。
近年来,名山区牛碾坪、红草新村,雨城区藏茶村,天全县紫石关村,汉源县三强村、同心村,荥经县发展村,石棉县七里坝等美丽新村,形成集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独具雅安特色的旅游线路。
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真正实现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在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的画板上,雅安挥毫泼墨。
在脱贫攻坚中,生态文明建设也体现出重要作用。
雅安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走。
依托“五雅”特色优势产业,雅安分东、南、西北三大片区,因地制宜打造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和果蔬产业带,串起全市490.27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覆盖全市8个县(区)78个乡(镇),辐射带动全市90%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
和谐,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雅安,最终目标是雅安的永续发展。
精心调适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两者间精细的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生态文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转化生态资源,这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一二三次产业、方方面面。工业发展也要坚持生态观,不是说发展生态经济就不要工业,而是发展绿色工业,是符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
经过全市上下的接续奋斗,雅安产业特色鲜明、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以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5+1”绿色产业体系,大数据产业园成为目前四川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绿色数据中心;是四川六个汽车产业集中区之一,成为国内最大的微型车后桥研发生产基地;是四川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已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高性能电极箔生产基地,电解锌年产量占四川总产量的82.5%。
近年来全市大数据、文旅、康养、体育等产业加速兴起,这些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生态产业,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其中,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需要在继续提升数据存储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往特色应用、创新孵化等方面努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在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持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雅安所处的坐标方位、阶段性特征、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等等,更好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
时间,将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