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重镇雨城区上里镇发展综述
红军石刻标语长廊
半城山水一城雨,红色古镇映初心。
手摇蒲扇坐在屋檐下聊着家长里短,眼前是一幕小桥流水的画面,耳边是鸟语蝉鸣的乐曲,幽静朴实又不乏清雅温馨,水墨上里,正是不少人向往的古镇生活。
上里不仅有古镇,有白马泉与白马寺的传说,还有军民鱼水的深情,以及文旅重镇发展的脉搏。
盛夏时节,走进上里,看一看千年时光定格的美景,听一听白马涨泉的潮声,感受千年古镇的文化积淀,感悟红色热土上的奋斗拼搏。
水墨上里
千年文化聚人气
雅雨泽羌国,青衣润古城。周公山麓的晨雾,孕育了这一城雅雨。烟雾朦胧中的上里,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卷。二仙桥下,雨水汇成的涓涓细流缠绕着神秘的古镇。乌篷船头,一袭旗袍,一把油纸伞,构成让人心动的画面;白马泉边,白马泉的涨潮声与淅沥沥的雨声交汇一起,那匹白马仿佛还在唐代,马蹄踏出的雨花,驮负岁月的沧桑。
在上里听雨,便是一桩雅事。
不少人慕名而来,这座古镇成为众多游客的诗与远方。走在长满青苔的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有种逃离都市,享受片刻宁静的惬意。
古街巷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品店、传统老字号商铺林立,青砖灰瓦的明清古建筑,令人恍若穿越于古今之间。
古镇中的韩家大院已成为古镇的一个符号。
在韩家大院的四合院里,精美的门窗雕花,古色古香的院子,一脚踏入,古朴感与年代感迎面而来。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上里古镇游客爆满,抬花轿、划乌篷船、少女浣衣等民俗体验活动,赢得了游客的普遍赞誉。“这次的上里古镇之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身穿明清风格服装的志愿者劝导游客,简直一绝。”端午假期期间,成都游客王菲菲这样夸赞上里。
每到过年,在上里古镇举办的“年猪文化旅游节”都会带来一波旅游热潮。杀年猪、喝旺汤、看大戏、赏民俗,一起红红火火迎新年,已成为雨城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名片。
以“年猪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上里的腊肉、腊排、香肠深受游客喜爱,据了解,每年上里镇腊货销售额达数百万元。
上里镇白马泉旁的君乐农庄中,店主刘君算了一笔账,2020年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生意不是很景气,但是靠销售香肠腊肉,他挣了10万元。“这个结果很满意了。”每年国庆节后,刘君就开始制作腊肉香肠,每年要购买十几万元的原料来进行加工。
今年,上里镇注册了商标,将香肠、腊肉等农产品制作销售规范化、品牌化,把“上里年味”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文旅品牌。
白马泉对面的雲上小院民宿一开业,基本都是客满状态。雲上小院是在传统民居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年代感,又将居住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一进门,奇特的园林景观引人入胜。听蛙声入眠,于鸟鸣中醒来,倍受游客好评。
古镇的千年如一,古镇周边的快速发展,让“文旅重镇”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据统计,2020年,上里镇全年共接待游客72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亿余元。
红色上里
军民鱼水一家亲
从上里镇老人们的“龙门阵”中,红色文化最让他们引以为豪。
在上里,镌刻在石头上和书写在墙壁上的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尤其是河岸边整齐排列的“红军石刻标语长廊”更为壮观。
1935年11月,红军从芦山兵分几路向雨城挺进,其中一路进驻上里。
红军进驻上里期间,先后与川军、民团和土匪进行过多次战斗。在这些战斗中,群众不畏生死,支援红军。一些青壮年报名参军参战,青少年则组织儿童团,手执红缨枪,设立岗棚,监视敌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为红军运送弹药,护送伤员。老太太和妇女,组织起来烧水、煮饭、炒米花、推豆花、炸油果,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在战斗中,军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红军在上里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日子。衣单被薄的红军战士仍然风里来、雨里去,挑水担柴,为群众排忧解难,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和革命道理。红军战士待人和气,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为贫苦群众砍柴担水,打扫庭院,推磨背面。红军医务人员主动上门为群众看病治病、送药打针;对危重病人,抬至红军医院治疗,不收一分一文……
红军的行为,让群众感动,他们发自内心地喊出:“红军是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在红军行动的感召下,广大群众主动为红军服务。有劳力的帮助红军从七盘、陇西背运粮食到上、中、下里和蒙顶山指挥部。妇女组织起来为红军编斗笠、缝蓑衣、打草鞋、做八角帽。有手工技能的,主动为红军打马刀,做马鞍,帮助红军在石墙、石碑上刻标语,或制作木板标语放在河上,让其向下游漂浮,使下游和城区的群众能了解红军的革命宗旨。
广大群众纷纷参加红军,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上里镇庙圷村妇女代表张树英坚决要求参加红军,但因生病,经红军再三说服,她动员自己的丈夫参加红军……
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丈夫送妻子、兄弟姐妹相送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据统计,红军在雨城区时,仅上里镇就有189人参加红军,为红军增添了新生力量。
红军离开后,为保护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上里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石刻标语覆盖起来,后来又将覆盖物去掉,才使得这批革命文物保存下来。
在雨城区众多红军宣传标语中,上里镇境内留存的40余幅红军石刻标语保存最为完好,且内容集中,是雅安境内留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1985年7月1日,上里镇红军石刻标语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红军石刻《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在上里古镇,有一家餐馆名为“红军饭店”,这家餐馆的主人叫彭康,但是他更愿意称自己为“红军后人”。
当年上里参军的189人中就有他的父亲彭庭先。彭庭先16岁就参加红军,他经历过百丈关战役、大丫口反击战等战役,尽管身体多处负伤,但随部队成功抵达延安。彭康的表叔郑加平则在阆中入伍,经历过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
“红军后代要继承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彭康说,“红军饭店”就这样开了起来,“希望红色的旗帜继续飘在人民心中,让红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近日,上里镇主要负责人以“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给上里镇党员干部上了一场特别的党课。他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今天的青年更应发扬革命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将上里建成‘文旅重镇’,以此回应先辈的期盼。”
绿色上里
产业兴旺满地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在上里成了真。
端午前后,上里镇建新村的胥宗林格外忙碌。村民们将一捆捆木质化70%左右的老鹰茶枝条捆起来,送到他家中,他再根据枝条品质付给村民现金。
拿到枝条,他用手指确定长度后剪下,然后再将枝条扦插进特制的培养土中。
“好了,等它发芽。”直到全部扦插完,今年74岁的胥宗林才直起身体。
“这个温度和湿度,最有利于老鹰茶扦插苗的生长。”得出这一结论,胥宗林用了十几年时间,其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一株扦插成活的老鹰茶茶苗,第二年就可以销售出去。价格最高时,一株40厘米高的茶苗卖到10元一株,算下来一分地的茶苗就卖上了4万元。
胥宗林将扦插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直接带动建新村提前走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中。
在上里镇中里村,村民正忙着给老鹰茶修枝。与普通茶树修剪后的枝条被丢弃不同,老鹰茶树修下来的枝条被村民们捆绑起来。“这些枝条,都能卖钱。”村民胥大伦说,老鹰茶枝条深受火锅店的喜爱,用它熬的茶水煮火锅,去油解腻不上火。
目前,中里村的老鹰茶种植面积近2000亩,产品深受喜爱。“明年的芽还没出来,订单就来了。”上里镇中里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彬说。
除了种植老鹰茶,上里镇还有其他特色种植业,猕猴桃和羊肚菌的套种,就让不少种植户尝到了甜头。1亩地猕猴桃,可以卖5000元;在猕猴桃树下套种羊肚菌,羊肚菌产值是猕猴桃的5倍。在土地上玩加法,上里镇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2018年,羊肚菌种植企业入驻上里镇,在原本就种植香菇等常见食用菌的上里掀起了一阵旋风。
该公司流转了上里镇建强村计划种植猕猴桃的土地100余亩,用于试种羊肚菌,这也是雨城区首次规模种植羊肚菌。当年亩产500斤,亩产值3.5万元,总产值达350万元。试种成功后,公司开始扩大规模,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羊肚菌。
很多村民因地制宜,在低产猕猴桃园中种植羊肚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此外,种植羊肚菌每亩需投入1.5吨基料,既能利用农业废弃物,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情况,促进猕猴桃生长。
一地两种,群众收入翻番。大家都说,这样的种植模式“真香!”
据统计,目前上里镇的茶产业、食用菌、猕猴桃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靠地吃饭的农民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日子越过越兴旺。 本报记者 胡月
乌篷船上听雨声 李依凡摄
羊肚菌种植为上里撬开乡村振兴的通道
雨城区上里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大门
雨城区一年一度的年猪文化旅游节在上里镇举办
雲上小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