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9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灾后重建之路·铸魂

做国家实验“考卷”
交跨越发展“答案”

(一)

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节目,走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部分城市、农村、社区、学校等,看当年和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和发生的喜人变化。

第一站就到了雅安市芦山县。

节目报道称:芦山地震灾区按照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

时间回到2013年4月20日,7.0级地震来袭,震中芦山县龙门镇。

美好的周末被剧烈的摇晃破碎,大地裂开伤口。

灾难发生,带给人类隐痛与不安;但撕开裂缝的地方照进阳光,又孕育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建,时不我待。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在中国力量的指引下,答案清晰浮现——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二)

“芦山震中建幸福家园,龙门田野绘感恩新篇”,横批——“共产党好”。

在“微田园”风光的掩映下,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村民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愈发鲜艳。

共产党好!一句话,四个字,凝结为成千上万雅安人民的心声。

但,地震之初,面对处处瓦砾,人们不是没有担心:离开举国动员的制度安排,没有天南海北的援建大军,我们能既快又好地重建一个新家园吗?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韧。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体现了我国的巨大制度优越性。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由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负责纷繁复杂的灾后重建具体事务,在千变万化的项目运作中难免出现反应不够灵、应对不够快……

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灾区。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灾后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目的在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条新路,既是自上而下的安排,也是自下而上的自觉;既是把握规律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是灾害多发国家面对复杂灾情,合理界定权责、科学调配力量、有效配置资源、高效实施重建的必然选择。

答卷终要呈现。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仿佛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象征。

(三)

历史使命在肩。

地方作为主体。国家政策、资金向灾区汇聚,四川、雅安积极作为,锐意探索。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责任,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出台11个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确定7个兄弟市援建雅安6个县(区),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

雅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一以贯之地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到重建实践中,全面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从省到市县(区)再到具体项目,层层落实,一张上下贯通、无缝衔接的“网格”,密织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

雅安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17个工作推进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网格化责任管理推进体系,组织千名干部深入重建一线。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雅安实施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工作机制,告别了项目建设“一哄上马、忙乱无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1+4+N”并联审批模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事不过夜,建一条行政审批的“高速公路”。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有效做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如何放大援建效应?建立“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省内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如何广泛动员灾区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受灾群众自发选举成立的“自建委”遍地开花。随着农房重建完成,“自建委”过渡成为“自管委”,村民对新村环境治理、卫生、绿化和治安等进行管理维护。

如何构建重建工作“防火墙”?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的“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高效重建。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项项有力的举措,铺展开雅安最美的风景。

震后10个月,625户特困户搬进政府“兜底”重建的住房;震后12个月,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助,喜迁新居;震后20个月,完成7.8万户农房重建;震后32个月,完成3.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

2016年重建三周年时,雅安2160个重建项目累计完工2147个、完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709.7亿元、投资完成率99.5%,圆满完成“三年基本完成”目标。

在2017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带去了芦山地震灾区震后重生的照片。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四)

实践并未停步。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寓重建于发展之中,把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结合起来,芦山地震灾区的废墟之上才能建起一个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中积累的不等不靠、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化作了雅安高标准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强大动力。

“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是我们2010年才修建的新房,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坐在新家客厅沙发上的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村民骆体琼回忆,“当时觉得再建新家,简直是一种奢望。”

2014年,骆体琼被识别为94657名农村贫困人口之一。2018年,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隆兴村实现脱贫“村摘帽”,骆体琼脱贫。2020年,我市与全国同步决胜全面小康,骆体琼家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

3个时间节点,不仅是骆体琼的脱贫之路,也是芦山地震灾区,交出的跨越“答卷”。

七年中,“红色”的雅安,发扬长征精神,坚定走地震灾区重建新生之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细“绣花”;

七年中,“绿色”的雅安,牢记嘱托,在绿水青山中培育稳定增收新型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减贫之路;

七年中,“多彩”的雅安,让“五雅”产业汇聚出五彩的颜色,交织在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上,辐射带动沿线群众,把感恩之心内化成奋进的动力,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幸福生活。

截至2020年底,全市所有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完成结算审计,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超越震前水平。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芦山灾区……这个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五)

今天,行走在雅安大地,看到群众中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处处都是一幅新生的画卷,重建之初人们心中的疑虑早已打消。

每个从历史走过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参与历史的创造,一是把历史传承给后人。

重建精神,必将绵延岁月河山。

走过“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雅安肩负新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走进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

赶考,永远在路上。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确定了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历史方位。

省委省政府出考题,雅安将继续做好“答卷”。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雅安,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的路径,正在向着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迈步前进!

让我们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引领,勇往直前、感恩奋进,再出发!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7, PREBM=006, NUM=4, GUID=1410644534203449347, BMS=[001, 002, 005, 006, 009, 010, 013, 014, 015, 016], DETAIL={BC=009,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7/02/009/1410644534203449347.html, DOCPUBTIME=2021-07-02 02: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节目,走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部分城市、农村、社区、学校等,看当年和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和发生的喜人变化。 第一站就到了雅安市芦山县。 节目报道称:芦山地震灾区按照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 时间回到2013年4月20日,7.0级地震来袭,震中芦山县龙门镇。 美好的周末被剧烈的摇晃破碎,大地裂开伤口。 灾难发生,带给人类隐痛与不安;但撕开裂缝的地方照进阳光,又孕育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建,时不我待。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在中国力量的指引下,答案清晰浮现——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二) “芦山震中建幸福家园,龙门田野绘感恩新篇”,横批——“共产党好”。 在“微田园”风光的掩映下,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村民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愈发鲜艳。 共产党好!一句话,四个字,凝结为成千上万雅安人民的心声。 但,地震之初,面对处处瓦砾,人们不是没有担心:离开举国动员的制度安排,没有天南海北的援建大军,我们能既快又好地重建一个新家园吗?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韧。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体现了我国的巨大制度优越性。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由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负责纷繁复杂的灾后重建具体事务,在千变万化的项目运作中难免出现反应不够灵、应对不够快…… 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灾区。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灾后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目的在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条新路,既是自上而下的安排,也是自下而上的自觉;既是把握规律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是灾害多发国家面对复杂灾情,合理界定权责、科学调配力量、有效配置资源、高效实施重建的必然选择。 答卷终要呈现。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仿佛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象征。 (三) 历史使命在肩。 地方作为主体。国家政策、资金向灾区汇聚,四川、雅安积极作为,锐意探索。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责任,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出台11个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确定7个兄弟市援建雅安6个县(区),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 雅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一以贯之地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到重建实践中,全面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从省到市县(区)再到具体项目,层层落实,一张上下贯通、无缝衔接的“网格”,密织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 雅安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17个工作推进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网格化责任管理推进体系,组织千名干部深入重建一线。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雅安实施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工作机制,告别了项目建设“一哄上马、忙乱无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1+4+N”并联审批模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事不过夜,建一条行政审批的“高速公路”。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有效做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如何放大援建效应?建立“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省内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如何广泛动员灾区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受灾群众自发选举成立的“自建委”遍地开花。随着农房重建完成,“自建委”过渡成为“自管委”,村民对新村环境治理、卫生、绿化和治安等进行管理维护。 如何构建重建工作“防火墙”?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的“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高效重建。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项项有力的举措,铺展开雅安最美的风景。 震后10个月,625户特困户搬进政府“兜底”重建的住房;震后12个月,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助,喜迁新居;震后20个月,完成7.8万户农房重建;震后32个月,完成3.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 2016年重建三周年时,雅安2160个重建项目累计完工2147个、完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709.7亿元、投资完成率99.5%,圆满完成“三年基本完成”目标。 在2017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带去了芦山地震灾区震后重生的照片。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四) 实践并未停步。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寓重建于发展之中,把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结合起来,芦山地震灾区的废墟之上才能建起一个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中积累的不等不靠、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化作了雅安高标准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强大动力。 “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是我们2010年才修建的新房,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坐在新家客厅沙发上的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村民骆体琼回忆,“当时觉得再建新家,简直是一种奢望。” 2014年,骆体琼被识别为94657名农村贫困人口之一。2018年,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隆兴村实现脱贫“村摘帽”,骆体琼脱贫。2020年,我市与全国同步决胜全面小康,骆体琼家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 3个时间节点,不仅是骆体琼的脱贫之路,也是芦山地震灾区,交出的跨越“答卷”。 七年中,“红色”的雅安,发扬长征精神,坚定走地震灾区重建新生之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细“绣花”; 七年中,“绿色”的雅安,牢记嘱托,在绿水青山中培育稳定增收新型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减贫之路; 七年中,“多彩”的雅安,让“五雅”产业汇聚出五彩的颜色,交织在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上,辐射带动沿线群众,把感恩之心内化成奋进的动力,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幸福生活。 截至2020年底,全市所有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完成结算审计,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超越震前水平。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芦山灾区……这个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五) 今天,行走在雅安大地,看到群众中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处处都是一幅新生的画卷,重建之初人们心中的疑虑早已打消。 每个从历史走过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参与历史的创造,一是把历史传承给后人。 重建精神,必将绵延岁月河山。 走过“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雅安肩负新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走进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 赶考,永远在路上。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确定了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历史方位。 省委省政府出考题,雅安将继续做好“答卷”。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雅安,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的路径,正在向着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迈步前进! 让我们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引领,勇往直前、感恩奋进,再出发!, BM=009版, type=0, ZB_DROP=0, TXS=3598, NODEID=null, DOCTITLE=做国家实验“考卷”
交跨越发展“答案”,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灾后重建之路·铸魂, ZB_ORIGINAL=0, CONTENT=
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节目,走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部分城市、农村、社区、学校等,看当年和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和发生的喜人变化。

第一站就到了雅安市芦山县。

节目报道称:芦山地震灾区按照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

时间回到2013年4月20日,7.0级地震来袭,震中芦山县龙门镇。

美好的周末被剧烈的摇晃破碎,大地裂开伤口。

灾难发生,带给人类隐痛与不安;但撕开裂缝的地方照进阳光,又孕育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建,时不我待。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在中国力量的指引下,答案清晰浮现——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二)

“芦山震中建幸福家园,龙门田野绘感恩新篇”,横批——“共产党好”。

在“微田园”风光的掩映下,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村民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愈发鲜艳。

共产党好!一句话,四个字,凝结为成千上万雅安人民的心声。

但,地震之初,面对处处瓦砾,人们不是没有担心:离开举国动员的制度安排,没有天南海北的援建大军,我们能既快又好地重建一个新家园吗?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韧。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体现了我国的巨大制度优越性。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由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负责纷繁复杂的灾后重建具体事务,在千变万化的项目运作中难免出现反应不够灵、应对不够快……

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灾区。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灾后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目的在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条新路,既是自上而下的安排,也是自下而上的自觉;既是把握规律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是灾害多发国家面对复杂灾情,合理界定权责、科学调配力量、有效配置资源、高效实施重建的必然选择。

答卷终要呈现。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仿佛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象征。

(三)

历史使命在肩。

地方作为主体。国家政策、资金向灾区汇聚,四川、雅安积极作为,锐意探索。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责任,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出台11个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确定7个兄弟市援建雅安6个县(区),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

雅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一以贯之地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到重建实践中,全面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从省到市县(区)再到具体项目,层层落实,一张上下贯通、无缝衔接的“网格”,密织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

雅安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17个工作推进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网格化责任管理推进体系,组织千名干部深入重建一线。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雅安实施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工作机制,告别了项目建设“一哄上马、忙乱无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1+4+N”并联审批模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事不过夜,建一条行政审批的“高速公路”。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有效做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如何放大援建效应?建立“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省内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如何广泛动员灾区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受灾群众自发选举成立的“自建委”遍地开花。随着农房重建完成,“自建委”过渡成为“自管委”,村民对新村环境治理、卫生、绿化和治安等进行管理维护。

如何构建重建工作“防火墙”?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的“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高效重建。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项项有力的举措,铺展开雅安最美的风景。

震后10个月,625户特困户搬进政府“兜底”重建的住房;震后12个月,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助,喜迁新居;震后20个月,完成7.8万户农房重建;震后32个月,完成3.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

2016年重建三周年时,雅安2160个重建项目累计完工2147个、完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709.7亿元、投资完成率99.5%,圆满完成“三年基本完成”目标。

在2017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带去了芦山地震灾区震后重生的照片。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四)

实践并未停步。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寓重建于发展之中,把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结合起来,芦山地震灾区的废墟之上才能建起一个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中积累的不等不靠、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化作了雅安高标准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强大动力。

“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是我们2010年才修建的新房,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坐在新家客厅沙发上的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村民骆体琼回忆,“当时觉得再建新家,简直是一种奢望。”

2014年,骆体琼被识别为94657名农村贫困人口之一。2018年,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隆兴村实现脱贫“村摘帽”,骆体琼脱贫。2020年,我市与全国同步决胜全面小康,骆体琼家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

3个时间节点,不仅是骆体琼的脱贫之路,也是芦山地震灾区,交出的跨越“答卷”。

七年中,“红色”的雅安,发扬长征精神,坚定走地震灾区重建新生之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细“绣花”;

七年中,“绿色”的雅安,牢记嘱托,在绿水青山中培育稳定增收新型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减贫之路;

七年中,“多彩”的雅安,让“五雅”产业汇聚出五彩的颜色,交织在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上,辐射带动沿线群众,把感恩之心内化成奋进的动力,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幸福生活。

截至2020年底,全市所有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完成结算审计,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超越震前水平。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芦山灾区……这个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五)

今天,行走在雅安大地,看到群众中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处处都是一幅新生的画卷,重建之初人们心中的疑虑早已打消。

每个从历史走过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参与历史的创造,一是把历史传承给后人。

重建精神,必将绵延岁月河山。

走过“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雅安肩负新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走进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

赶考,永远在路上。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确定了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历史方位。

省委省政府出考题,雅安将继续做好“答卷”。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雅安,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的路径,正在向着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迈步前进!

让我们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引领,勇往直前、感恩奋进,再出发!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10644534203449347, IR_CONTENT= 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节目,走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部分城市、农村、社区、学校等,看当年和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和发生的喜人变化。 第一站就到了雅安市芦山县。 节目报道称:芦山地震灾区按照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 时间回到2013年4月20日,7.0级地震来袭,震中芦山县龙门镇。 美好的周末被剧烈的摇晃破碎,大地裂开伤口。 灾难发生,带给人类隐痛与不安;但撕开裂缝的地方照进阳光,又孕育出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建,时不我待。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在中国力量的指引下,答案清晰浮现——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二) “芦山震中建幸福家园,龙门田野绘感恩新篇”,横批——“共产党好”。 在“微田园”风光的掩映下,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村民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愈发鲜艳。 共产党好!一句话,四个字,凝结为成千上万雅安人民的心声。 但,地震之初,面对处处瓦砾,人们不是没有担心:离开举国动员的制度安排,没有天南海北的援建大军,我们能既快又好地重建一个新家园吗?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韧。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体现了我国的巨大制度优越性。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由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负责纷繁复杂的灾后重建具体事务,在千变万化的项目运作中难免出现反应不够灵、应对不够快…… 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灾区。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灾后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目的在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条新路,既是自上而下的安排,也是自下而上的自觉;既是把握规律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是灾害多发国家面对复杂灾情,合理界定权责、科学调配力量、有效配置资源、高效实施重建的必然选择。 答卷终要呈现。白世强家门口的对联,仿佛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象征。 (三) 历史使命在肩。 地方作为主体。国家政策、资金向灾区汇聚,四川、雅安积极作为,锐意探索。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省委、省政府切实履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责任,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出台11个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确定7个兄弟市援建雅安6个县(区),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 雅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一以贯之地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到重建实践中,全面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从省到市县(区)再到具体项目,层层落实,一张上下贯通、无缝衔接的“网格”,密织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 雅安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重建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17个工作推进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网格化责任管理推进体系,组织千名干部深入重建一线。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雅安实施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工作机制,告别了项目建设“一哄上马、忙乱无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1+4+N”并联审批模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办事不过夜,建一条行政审批的“高速公路”。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采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有效做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如何放大援建效应?建立“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省内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如何广泛动员灾区群众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受灾群众自发选举成立的“自建委”遍地开花。随着农房重建完成,“自建委”过渡成为“自管委”,村民对新村环境治理、卫生、绿化和治安等进行管理维护。 如何构建重建工作“防火墙”?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的“六位一体”工作底线,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高效重建。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项项有力的举措,铺展开雅安最美的风景。 震后10个月,625户特困户搬进政府“兜底”重建的住房;震后12个月,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助,喜迁新居;震后20个月,完成7.8万户农房重建;震后32个月,完成3.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 2016年重建三周年时,雅安2160个重建项目累计完工2147个、完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709.7亿元、投资完成率99.5%,圆满完成“三年基本完成”目标。 在2017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带去了芦山地震灾区震后重生的照片。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四) 实践并未停步。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寓重建于发展之中,把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结合起来,芦山地震灾区的废墟之上才能建起一个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中积累的不等不靠、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化作了雅安高标准践行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强大动力。 “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是我们2010年才修建的新房,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坐在新家客厅沙发上的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村民骆体琼回忆,“当时觉得再建新家,简直是一种奢望。” 2014年,骆体琼被识别为94657名农村贫困人口之一。2018年,全市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隆兴村实现脱贫“村摘帽”,骆体琼脱贫。2020年,我市与全国同步决胜全面小康,骆体琼家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 3个时间节点,不仅是骆体琼的脱贫之路,也是芦山地震灾区,交出的跨越“答卷”。 七年中,“红色”的雅安,发扬长征精神,坚定走地震灾区重建新生之路,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精细“绣花”; 七年中,“绿色”的雅安,牢记嘱托,在绿水青山中培育稳定增收新型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减贫之路; 七年中,“多彩”的雅安,让“五雅”产业汇聚出五彩的颜色,交织在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上,辐射带动沿线群众,把感恩之心内化成奋进的动力,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幸福生活。 截至2020年底,全市所有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完成结算审计,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超越震前水平。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芦山灾区……这个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五) 今天,行走在雅安大地,看到群众中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处处都是一幅新生的画卷,重建之初人们心中的疑虑早已打消。 每个从历史走过来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参与历史的创造,一是把历史传承给后人。 重建精神,必将绵延岁月河山。 走过“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雅安肩负新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走进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 赶考,永远在路上。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确定了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历史方位。 省委省政府出考题,雅安将继续做好“答卷”。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雅安,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的路径,正在向着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迈步前进! 让我们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引领,勇往直前、感恩奋进,再出发!,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702009.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D7/wKhuumDeA_6AY1ewAJz02HiXEvo110.png, ZB_AREA_LIST=, FB=

(一)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10, CODE=200, CURBM=009, YEAR=2021, PAPERDATE=2021/07/02, DA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