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6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用真心诠释责任担当 用真情赢得群众认可

——记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海林

邓海林(左二)走访群众,关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邓海林(左二)走访群众,关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7月15日,荥经县荥河镇烈士村,第一书记邓海林正和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清理淤泥和障碍物。“昨晚下了大雨,一定要把这些淤泥和障碍物清理干净,清理完后村干部再和我一起检查一下易出现灾害的地方,提前预判好灾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邓海林的心里,自己早已是村里的一员,做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邓海林坚定“我是来做事的来服务的”初心,心系群众,情牵村里建设,用真心诠释责任与担当,将真情和汗水洒在扶贫热土上,帮助当地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初到村上

马不解鞍投入工作

如今的邓海林,是烈士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荥经县安靖乡大通桥村。

“全村600多户人,没有哪一户是邓书记没去过的。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帮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大通桥村日新月异。有时候看到他太累,我们都想喊他休息一下。”这是大通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冯仕洪对邓海林的评价。

“17户因病致贫、7户因残致贫、2户因学致贫、4户因缺劳动力致贫、2户因缺资金致贫、1户因缺技术致贫。”时间回到2019年,初到大通桥村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帮扶工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邓海林采用“白+黑”的工作模式,走访贫困户33户共55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该村地形山多地少,大量劳动力外流,剩下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收入结构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捷。找准“病灶”后,邓海林协同帮扶责任人开出精准治贫“药方”,采取一户一策,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并迅速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商量对策,一件一件抓落实。

在真抓实干中,邓海林解决贫困户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差、医疗报账不及时等问题45起。帮助姜以权发展种养业,鼓励其家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帮助徐成锦医疗报账4万元;化解土地流转矛盾纠纷15起;解决韩加祥、高代云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将扶贫政策“翻译”成家常话,通过他的细心讲解,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红利11.5万元……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问题。而一件件小事也汇聚成了一股脱贫大力量,引领大通桥村脱贫摘“帽”。

面对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邓海林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原则,每季度组织群众召开一次感恩教育座谈会,让贫困群众谈变化、说感受、交流思想经验,从而增强感恩意识,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他们由被动救济变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意识。

一个千人之村,人面不同,家况不一。有的人身体残疾;有的人没有生产技能;有的人长期病魔缠身,挣扎着过日子;也有人思想落后、无所事事,日子越过越差……邓海林用了近三年时间,彻底把其理清了、捋顺了、抚平了。

培育致富带头人

助力脱贫奔康

“鄢伯,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虽然我不在这儿了,但有事依然可以联系我。”“防疫的药品还有没有?接下来养猪还需要什么技术服务,就跟我联系或者跟新来的第一书记联系……”7月16日,暂时忙完烈士村工作的邓海林,又赶回到大通桥村,与新来的第一书记一起入户走访,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与邓海林畅谈的鄢国禄,曾是一位因病致残的贫困户,通过邓海林的悉心帮扶,去年鄢国禄的收入达九万元。

鄢国禄有编制背篓、扫把手艺,但因销路受阻,导致增收困难。于是,邓海林积极帮其寻找销售渠道,使他每年可多增加收入数千元。同时,邓海林结合养殖市场火爆态势,指导鄢国禄养殖生猪和鸡,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专家入户指导养殖防疫技术,坚定了他的脱贫骨气、底气和信心。如今,鄢国禄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示范户。

“邓书记帮我的不只这些。有时候他来我这儿买扫把背篓,送给其他贫困户;有时候他帮其他贫困户买猪仔,免费送给他们饲养增收……”邓海林在大通桥村做过哪些事,鄢国禄都记在心里。

其实,记住这些的不只有鄢国禄。

听说邓海林回村后,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刘富才赶忙来到村委会,主动向邓海林报告现在的发展情况,“邓书记,现在我的养殖场还是很不错的,有时间你就回去看看,再帮忙指导一下。”

刘富才于2017年开始发展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想要扩大发展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路的问题。2019年邓书记来村里上任后,积极入户了解情况,我们把难处说给他听,他认真思考后,立即找相关单位帮我们解决难题,跑项目、申请资金,硬化了三公里的产业路,为我和其他3个组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方便。”刘富才说,有了产业路,再加上邓书记邀请技术指导员上门服务、建立订单式销售渠道等,他的养殖合作社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如今,生猪存栏有近500头。

在邓海林的指导帮扶下,刘富才的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发展养殖,其中包括11户脱贫户。

用真心付出

赢得群众认可

在担任大通桥村第一书记期间,邓海林带领全村加宽硬化了十余公里产业路,并积极发展方竹、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

为解决全村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邓海林整合帮扶力量,争取扶贫专项资金62万元,建立了竹笋初加工厂,并拓宽销路至西南财经大学、大连大宗批发市场,仅一个月时间就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万元,使村级合作社增收6万元。同时,依靠花岗石资源,积极对接鸿嘉建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10个,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跑出了致富加速度。

“帮贫困户解决吃水难问题;给贫困户清理水池,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自费买猪仔、鸡苗,发放给贫困户饲养;带村民去县城看病,自费给贫困户买药;帮助村里高三毕业生填报大学志愿;村民蜂蜜销售遇到难题,他积极帮村民找销售渠道……”邓海林为群众所做的一点一滴,村民们全记在了心里。

“群众致富看干部,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这是邓海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真正帮群众做实事才是硬道理。”邓海林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工作中,他很注重情感的付出,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忙解决问题难题。久而久之,便与村民们结下了如亲情般的感情。

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大通桥村便成了邓海林的家。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邓海林都战斗在村里第一线。他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真情回报。

在大通桥村转一圈,凡是看到邓海林的村民,皆热情招呼他去家里吃饭做客,并主动与他说起自家的家常。

“群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欣慰。”经过多年努力,大通桥村有了产业路,有了主导产业,村里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看到村里的变化,邓海林打心眼里高兴。

如今,作为烈士村的第一书记,邓海林深知肩上担子依然沉重。

“接下来,我将怀着感恩之心,坚定为民服务初心,在烈士村的工作中,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攻方向,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拉动绿色产业消费,取得产业进步,积极让全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老百姓进一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邓海林已有规划。

本报记者 郑雨莎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7, PREBM=005, NUM=5, GUID=141754525478885785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6,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7/21/006/1417545254788857856.html, DOCPUBTIME=2021-07-21 03:00:07, DOCAUTHOR=郑雨莎, CLEAR_CONTENT=7月15日,荥经县荥河镇烈士村,第一书记邓海林正和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清理淤泥和障碍物。“昨晚下了大雨,一定要把这些淤泥和障碍物清理干净,清理完后村干部再和我一起检查一下易出现灾害的地方,提前预判好灾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邓海林的心里,自己早已是村里的一员,做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邓海林坚定“我是来做事的来服务的”初心,心系群众,情牵村里建设,用真心诠释责任与担当,将真情和汗水洒在扶贫热土上,帮助当地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初到村上 马不解鞍投入工作 如今的邓海林,是烈士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荥经县安靖乡大通桥村。 “全村600多户人,没有哪一户是邓书记没去过的。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帮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大通桥村日新月异。有时候看到他太累,我们都想喊他休息一下。”这是大通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冯仕洪对邓海林的评价。 “17户因病致贫、7户因残致贫、2户因学致贫、4户因缺劳动力致贫、2户因缺资金致贫、1户因缺技术致贫。”时间回到2019年,初到大通桥村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帮扶工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邓海林采用“白+黑”的工作模式,走访贫困户33户共55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该村地形山多地少,大量劳动力外流,剩下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收入结构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捷。找准“病灶”后,邓海林协同帮扶责任人开出精准治贫“药方”,采取一户一策,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并迅速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商量对策,一件一件抓落实。 在真抓实干中,邓海林解决贫困户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差、医疗报账不及时等问题45起。帮助姜以权发展种养业,鼓励其家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帮助徐成锦医疗报账4万元;化解土地流转矛盾纠纷15起;解决韩加祥、高代云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将扶贫政策“翻译”成家常话,通过他的细心讲解,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红利11.5万元……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问题。而一件件小事也汇聚成了一股脱贫大力量,引领大通桥村脱贫摘“帽”。 面对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邓海林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原则,每季度组织群众召开一次感恩教育座谈会,让贫困群众谈变化、说感受、交流思想经验,从而增强感恩意识,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他们由被动救济变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意识。 一个千人之村,人面不同,家况不一。有的人身体残疾;有的人没有生产技能;有的人长期病魔缠身,挣扎着过日子;也有人思想落后、无所事事,日子越过越差……邓海林用了近三年时间,彻底把其理清了、捋顺了、抚平了。 培育致富带头人 助力脱贫奔康 “鄢伯,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虽然我不在这儿了,但有事依然可以联系我。”“防疫的药品还有没有?接下来养猪还需要什么技术服务,就跟我联系或者跟新来的第一书记联系……”7月16日,暂时忙完烈士村工作的邓海林,又赶回到大通桥村,与新来的第一书记一起入户走访,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与邓海林畅谈的鄢国禄,曾是一位因病致残的贫困户,通过邓海林的悉心帮扶,去年鄢国禄的收入达九万元。 鄢国禄有编制背篓、扫把手艺,但因销路受阻,导致增收困难。于是,邓海林积极帮其寻找销售渠道,使他每年可多增加收入数千元。同时,邓海林结合养殖市场火爆态势,指导鄢国禄养殖生猪和鸡,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专家入户指导养殖防疫技术,坚定了他的脱贫骨气、底气和信心。如今,鄢国禄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示范户。 “邓书记帮我的不只这些。有时候他来我这儿买扫把背篓,送给其他贫困户;有时候他帮其他贫困户买猪仔,免费送给他们饲养增收……”邓海林在大通桥村做过哪些事,鄢国禄都记在心里。 其实,记住这些的不只有鄢国禄。 听说邓海林回村后,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刘富才赶忙来到村委会,主动向邓海林报告现在的发展情况,“邓书记,现在我的养殖场还是很不错的,有时间你就回去看看,再帮忙指导一下。” 刘富才于2017年开始发展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想要扩大发展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路的问题。2019年邓书记来村里上任后,积极入户了解情况,我们把难处说给他听,他认真思考后,立即找相关单位帮我们解决难题,跑项目、申请资金,硬化了三公里的产业路,为我和其他3个组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方便。”刘富才说,有了产业路,再加上邓书记邀请技术指导员上门服务、建立订单式销售渠道等,他的养殖合作社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如今,生猪存栏有近500头。 在邓海林的指导帮扶下,刘富才的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发展养殖,其中包括11户脱贫户。 用真心付出 赢得群众认可 在担任大通桥村第一书记期间,邓海林带领全村加宽硬化了十余公里产业路,并积极发展方竹、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 为解决全村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邓海林整合帮扶力量,争取扶贫专项资金62万元,建立了竹笋初加工厂,并拓宽销路至西南财经大学、大连大宗批发市场,仅一个月时间就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万元,使村级合作社增收6万元。同时,依靠花岗石资源,积极对接鸿嘉建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10个,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跑出了致富加速度。 “帮贫困户解决吃水难问题;给贫困户清理水池,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自费买猪仔、鸡苗,发放给贫困户饲养;带村民去县城看病,自费给贫困户买药;帮助村里高三毕业生填报大学志愿;村民蜂蜜销售遇到难题,他积极帮村民找销售渠道……”邓海林为群众所做的一点一滴,村民们全记在了心里。 “群众致富看干部,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这是邓海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真正帮群众做实事才是硬道理。”邓海林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工作中,他很注重情感的付出,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忙解决问题难题。久而久之,便与村民们结下了如亲情般的感情。 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大通桥村便成了邓海林的家。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邓海林都战斗在村里第一线。他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真情回报。 在大通桥村转一圈,凡是看到邓海林的村民,皆热情招呼他去家里吃饭做客,并主动与他说起自家的家常。 “群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欣慰。”经过多年努力,大通桥村有了产业路,有了主导产业,村里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看到村里的变化,邓海林打心眼里高兴。 如今,作为烈士村的第一书记,邓海林深知肩上担子依然沉重。 “接下来,我将怀着感恩之心,坚定为民服务初心,在烈士村的工作中,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攻方向,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拉动绿色产业消费,取得产业进步,积极让全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老百姓进一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邓海林已有规划。 本报记者 郑雨莎, BM=006版, type=0, ZB_DROP=0, TXS=2815, NODEID=null, DOCTITLE=用真心诠释责任担当 用真情赢得群众认可,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邓海林(左二)走访群众,关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邓海林(左二)走访群众,关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7月15日,荥经县荥河镇烈士村,第一书记邓海林正和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清理淤泥和障碍物。“昨晚下了大雨,一定要把这些淤泥和障碍物清理干净,清理完后村干部再和我一起检查一下易出现灾害的地方,提前预判好灾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邓海林的心里,自己早已是村里的一员,做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邓海林坚定“我是来做事的来服务的”初心,心系群众,情牵村里建设,用真心诠释责任与担当,将真情和汗水洒在扶贫热土上,帮助当地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初到村上

马不解鞍投入工作

如今的邓海林,是烈士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荥经县安靖乡大通桥村。

“全村600多户人,没有哪一户是邓书记没去过的。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帮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大通桥村日新月异。有时候看到他太累,我们都想喊他休息一下。”这是大通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冯仕洪对邓海林的评价。

“17户因病致贫、7户因残致贫、2户因学致贫、4户因缺劳动力致贫、2户因缺资金致贫、1户因缺技术致贫。”时间回到2019年,初到大通桥村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帮扶工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邓海林采用“白+黑”的工作模式,走访贫困户33户共55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该村地形山多地少,大量劳动力外流,剩下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收入结构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捷。找准“病灶”后,邓海林协同帮扶责任人开出精准治贫“药方”,采取一户一策,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并迅速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商量对策,一件一件抓落实。

在真抓实干中,邓海林解决贫困户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差、医疗报账不及时等问题45起。帮助姜以权发展种养业,鼓励其家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帮助徐成锦医疗报账4万元;化解土地流转矛盾纠纷15起;解决韩加祥、高代云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将扶贫政策“翻译”成家常话,通过他的细心讲解,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红利11.5万元……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问题。而一件件小事也汇聚成了一股脱贫大力量,引领大通桥村脱贫摘“帽”。

面对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邓海林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原则,每季度组织群众召开一次感恩教育座谈会,让贫困群众谈变化、说感受、交流思想经验,从而增强感恩意识,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他们由被动救济变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意识。

一个千人之村,人面不同,家况不一。有的人身体残疾;有的人没有生产技能;有的人长期病魔缠身,挣扎着过日子;也有人思想落后、无所事事,日子越过越差……邓海林用了近三年时间,彻底把其理清了、捋顺了、抚平了。

培育致富带头人

助力脱贫奔康

“鄢伯,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虽然我不在这儿了,但有事依然可以联系我。”“防疫的药品还有没有?接下来养猪还需要什么技术服务,就跟我联系或者跟新来的第一书记联系……”7月16日,暂时忙完烈士村工作的邓海林,又赶回到大通桥村,与新来的第一书记一起入户走访,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与邓海林畅谈的鄢国禄,曾是一位因病致残的贫困户,通过邓海林的悉心帮扶,去年鄢国禄的收入达九万元。

鄢国禄有编制背篓、扫把手艺,但因销路受阻,导致增收困难。于是,邓海林积极帮其寻找销售渠道,使他每年可多增加收入数千元。同时,邓海林结合养殖市场火爆态势,指导鄢国禄养殖生猪和鸡,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专家入户指导养殖防疫技术,坚定了他的脱贫骨气、底气和信心。如今,鄢国禄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示范户。

“邓书记帮我的不只这些。有时候他来我这儿买扫把背篓,送给其他贫困户;有时候他帮其他贫困户买猪仔,免费送给他们饲养增收……”邓海林在大通桥村做过哪些事,鄢国禄都记在心里。

其实,记住这些的不只有鄢国禄。

听说邓海林回村后,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刘富才赶忙来到村委会,主动向邓海林报告现在的发展情况,“邓书记,现在我的养殖场还是很不错的,有时间你就回去看看,再帮忙指导一下。”

刘富才于2017年开始发展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想要扩大发展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路的问题。2019年邓书记来村里上任后,积极入户了解情况,我们把难处说给他听,他认真思考后,立即找相关单位帮我们解决难题,跑项目、申请资金,硬化了三公里的产业路,为我和其他3个组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方便。”刘富才说,有了产业路,再加上邓书记邀请技术指导员上门服务、建立订单式销售渠道等,他的养殖合作社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如今,生猪存栏有近500头。

在邓海林的指导帮扶下,刘富才的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发展养殖,其中包括11户脱贫户。

用真心付出

赢得群众认可

在担任大通桥村第一书记期间,邓海林带领全村加宽硬化了十余公里产业路,并积极发展方竹、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

为解决全村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邓海林整合帮扶力量,争取扶贫专项资金62万元,建立了竹笋初加工厂,并拓宽销路至西南财经大学、大连大宗批发市场,仅一个月时间就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万元,使村级合作社增收6万元。同时,依靠花岗石资源,积极对接鸿嘉建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10个,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跑出了致富加速度。

“帮贫困户解决吃水难问题;给贫困户清理水池,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自费买猪仔、鸡苗,发放给贫困户饲养;带村民去县城看病,自费给贫困户买药;帮助村里高三毕业生填报大学志愿;村民蜂蜜销售遇到难题,他积极帮村民找销售渠道……”邓海林为群众所做的一点一滴,村民们全记在了心里。

“群众致富看干部,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这是邓海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真正帮群众做实事才是硬道理。”邓海林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工作中,他很注重情感的付出,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忙解决问题难题。久而久之,便与村民们结下了如亲情般的感情。

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大通桥村便成了邓海林的家。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邓海林都战斗在村里第一线。他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真情回报。

在大通桥村转一圈,凡是看到邓海林的村民,皆热情招呼他去家里吃饭做客,并主动与他说起自家的家常。

“群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欣慰。”经过多年努力,大通桥村有了产业路,有了主导产业,村里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看到村里的变化,邓海林打心眼里高兴。

如今,作为烈士村的第一书记,邓海林深知肩上担子依然沉重。

“接下来,我将怀着感恩之心,坚定为民服务初心,在烈士村的工作中,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攻方向,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拉动绿色产业消费,取得产业进步,积极让全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老百姓进一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邓海林已有规划。

本报记者 郑雨莎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17545254788857856, IR_CONTENT=7月15日,荥经县荥河镇烈士村,第一书记邓海林正和村组干部、群众一起清理淤泥和障碍物。“昨晚下了大雨,一定要把这些淤泥和障碍物清理干净,清理完后村干部再和我一起检查一下易出现灾害的地方,提前预判好灾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邓海林的心里,自己早已是村里的一员,做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邓海林坚定“我是来做事的来服务的”初心,心系群众,情牵村里建设,用真心诠释责任与担当,将真情和汗水洒在扶贫热土上,帮助当地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初到村上 马不解鞍投入工作 如今的邓海林,是烈士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荥经县安靖乡大通桥村。 “全村600多户人,没有哪一户是邓书记没去过的。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帮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大通桥村日新月异。有时候看到他太累,我们都想喊他休息一下。”这是大通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冯仕洪对邓海林的评价。 “17户因病致贫、7户因残致贫、2户因学致贫、4户因缺劳动力致贫、2户因缺资金致贫、1户因缺技术致贫。”时间回到2019年,初到大通桥村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帮扶工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邓海林采用“白+黑”的工作模式,走访贫困户33户共55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该村地形山多地少,大量劳动力外流,剩下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收入结构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捷。找准“病灶”后,邓海林协同帮扶责任人开出精准治贫“药方”,采取一户一策,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并迅速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商量对策,一件一件抓落实。 在真抓实干中,邓海林解决贫困户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差、医疗报账不及时等问题45起。帮助姜以权发展种养业,鼓励其家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帮助徐成锦医疗报账4万元;化解土地流转矛盾纠纷15起;解决韩加祥、高代云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将扶贫政策“翻译”成家常话,通过他的细心讲解,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红利11.5万元……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问题。而一件件小事也汇聚成了一股脱贫大力量,引领大通桥村脱贫摘“帽”。 面对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问题,邓海林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原则,每季度组织群众召开一次感恩教育座谈会,让贫困群众谈变化、说感受、交流思想经验,从而增强感恩意识,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使他们由被动救济变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意识。 一个千人之村,人面不同,家况不一。有的人身体残疾;有的人没有生产技能;有的人长期病魔缠身,挣扎着过日子;也有人思想落后、无所事事,日子越过越差……邓海林用了近三年时间,彻底把其理清了、捋顺了、抚平了。 培育致富带头人 助力脱贫奔康 “鄢伯,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虽然我不在这儿了,但有事依然可以联系我。”“防疫的药品还有没有?接下来养猪还需要什么技术服务,就跟我联系或者跟新来的第一书记联系……”7月16日,暂时忙完烈士村工作的邓海林,又赶回到大通桥村,与新来的第一书记一起入户走访,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 与邓海林畅谈的鄢国禄,曾是一位因病致残的贫困户,通过邓海林的悉心帮扶,去年鄢国禄的收入达九万元。 鄢国禄有编制背篓、扫把手艺,但因销路受阻,导致增收困难。于是,邓海林积极帮其寻找销售渠道,使他每年可多增加收入数千元。同时,邓海林结合养殖市场火爆态势,指导鄢国禄养殖生猪和鸡,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专家入户指导养殖防疫技术,坚定了他的脱贫骨气、底气和信心。如今,鄢国禄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示范户。 “邓书记帮我的不只这些。有时候他来我这儿买扫把背篓,送给其他贫困户;有时候他帮其他贫困户买猪仔,免费送给他们饲养增收……”邓海林在大通桥村做过哪些事,鄢国禄都记在心里。 其实,记住这些的不只有鄢国禄。 听说邓海林回村后,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刘富才赶忙来到村委会,主动向邓海林报告现在的发展情况,“邓书记,现在我的养殖场还是很不错的,有时间你就回去看看,再帮忙指导一下。” 刘富才于2017年开始发展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想要扩大发展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路的问题。2019年邓书记来村里上任后,积极入户了解情况,我们把难处说给他听,他认真思考后,立即找相关单位帮我们解决难题,跑项目、申请资金,硬化了三公里的产业路,为我和其他3个组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方便。”刘富才说,有了产业路,再加上邓书记邀请技术指导员上门服务、建立订单式销售渠道等,他的养殖合作社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如今,生猪存栏有近500头。 在邓海林的指导帮扶下,刘富才的养殖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发展养殖,其中包括11户脱贫户。 用真心付出 赢得群众认可 在担任大通桥村第一书记期间,邓海林带领全村加宽硬化了十余公里产业路,并积极发展方竹、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 为解决全村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邓海林整合帮扶力量,争取扶贫专项资金62万元,建立了竹笋初加工厂,并拓宽销路至西南财经大学、大连大宗批发市场,仅一个月时间就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30万元,使村级合作社增收6万元。同时,依靠花岗石资源,积极对接鸿嘉建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10个,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跑出了致富加速度。 “帮贫困户解决吃水难问题;给贫困户清理水池,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自费买猪仔、鸡苗,发放给贫困户饲养;带村民去县城看病,自费给贫困户买药;帮助村里高三毕业生填报大学志愿;村民蜂蜜销售遇到难题,他积极帮村民找销售渠道……”邓海林为群众所做的一点一滴,村民们全记在了心里。 “群众致富看干部,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这是邓海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真正帮群众做实事才是硬道理。”邓海林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工作中,他很注重情感的付出,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忙解决问题难题。久而久之,便与村民们结下了如亲情般的感情。 自担任第一书记后,大通桥村便成了邓海林的家。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邓海林都战斗在村里第一线。他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真情回报。 在大通桥村转一圈,凡是看到邓海林的村民,皆热情招呼他去家里吃饭做客,并主动与他说起自家的家常。 “群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欣慰。”经过多年努力,大通桥村有了产业路,有了主导产业,村里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看到村里的变化,邓海林打心眼里高兴。 如今,作为烈士村的第一书记,邓海林深知肩上担子依然沉重。 “接下来,我将怀着感恩之心,坚定为民服务初心,在烈士村的工作中,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攻方向,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拉动绿色产业消费,取得产业进步,积极让全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老百姓进一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邓海林已有规划。 本报记者 郑雨莎,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721006.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FD/wKhuumD3HquADfetAHcNxBTUX9c643.png, ZB_AREA_LIST=, FB=

——记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海林

, TS=邓海林(左二)走访群众,关心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7, CODE=200, CURBM=006, YEAR=2021, PAPERDATE=2021/07/21, DA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