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敏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李宁 摄
五
泸定因桥立万,桥因铁索扬名。大渡桥横铁索寒,在高山峡谷地带行军打仗,大渡河是著名的“死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在大渡河紫打地(今安顺场)被滔滔大渡河拦住了去路,导致10万大军全军覆没,令人扼腕。70多年后的1935年,另一个数万人的军队也长途行军到此,面对5月暴涨的大渡河水,面临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重重压力,面对“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叫嚣,他们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战胜了天险,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英雄故事。
红军在大渡河的战斗绝不仅仅是“强渡”和“飞夺”这么简单,今天的人们只是简单记住了泸定铁索桥和石棉安顺场两个最闪耀的点。史书上白描的归纳手法,让人产生了:飞夺了泸定桥,就有翻过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的愉悦感,让我们在感叹和欢呼胜利时会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历史绝不是这么简单。有两个尖锐的问题可能会让人猝不及防,让人不敢面对:红军渡过了大渡河就万事大吉了吗?要是没有占领泸定铁索桥,红军又该怎么办?红军真的会成为石达开第二?虽然历史不可以假设,小小的一个偶然都会导致另外的结果。但是大渡河可以作证,两岸红军走过的古道可以作证:红军一定能绝处逢生,战胜大渡河天险。
不提其他因素,我们还是多从道路的角度去求解。兵贵神速,进入横断山区行军打仗,过金沙江,过彝区,过大渡河,红军都是“快”字当头。夺取金沙江进入川境后就定下了迅速渡过大渡河的基本战略方针。红四团在5月27日领受了沿大渡河边的山路3天走320里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在打败猛虎岗守敌后,在28日又重新领命,只用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于29日拂晓赶到泸定桥头。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这意味着红军在一天一夜接连跑了三个全程马拉松的距离,而且是在越野冒雨负重的战斗状态下。仅仅用一句“铁脚板”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铁的意志、钢的决心、坚决的牺牲精神、必胜的英勇信念是绝对做不到的!当年的石达开大军却是在洪水前徘徊了多日,结果失去了战略上的先机,一旦被围困便彻底无望。其次,红军的战术多变,始终是分兵两路以上,互为掩护和依托。在绕过西昌城后主力从冕宁、大桥、托乌、筲箕湾彝区快速抵达安顺场大渡河边(与今天的雅西高速近似路线)。担负掩护的另一路由越西,到大树堡,佯装从富林渡过大渡河,干扰调动了敌军注意力和军力(沿西南丝绸之路的越西道行军)。为了确保拿下大渡河铁索桥,从安顺场渡过河的右路部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上行从大渡河左岸逆流夹击泸定桥。红军中央纵队也紧跟在红四团后面从安顺场行军至磨西古镇,焦急地等着前方的战情。天遂人愿,红军22名勇士爬行在冰冷的铁索上迎着敌人的枪弹,勇敢地占领了大渡河对岸。这是革命者伟大的胜利!
如果,红军没有如期夺下泸定桥,那会怎么抉择呢?
大渡河左岸部队应该做好了在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将领带领下打游击的准备。右岸没有渡过河的大部队会大概率地转道甘孜,这也是先手棋。此时红军中央纵队正集结在茶马古道大镇磨西镇上,随时可以后队改前军,翻过雅加埂雪山,两路夹击占领康定,再翻折多山过塔公草原,寻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但这一路会多翻几座雪山,加之沿路人烟稀少,补充更难,后勤机关人员众多,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占领了泸定,中央的磨西会议做出了向天全、芦山进军的决定。
红军在大渡河的战役并不只有泸定桥一场战斗,而泸定桥是最为关键的一战。占领了泸定,其实危险并未完全解除,红军大部队还是处在峡谷底部,必须要尽快跳出峡谷,占领隘口,夺得出路。没有庆祝胜利,主力部队又马不停蹄从泸定回头东进,占领龙八铺,强攻盐水溪,于31日占领了战略重镇化林坪。6月1日,在牺牲了20多名战士后,英雄的开路先锋红四团战士终于占领了大渡河峡谷的险关,海拔2830米的飞越岭垭口。当枪炮声停息后,阵地上残阳如血,6月的岭上岭下开满了鲜红的“转转花”,当地百姓至今还深情叫它们“红军花”。
红军在化林坪召开了全军干部大会,做了总结动员。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一晚。红军再次兵分三路出发:右路纵队翻过飞越岭,进入汉源,攻占宜东,进抵富庄,佯攻清溪,实为掩护红军中央纵队。后翻甘竹山(泥巴山)绕路回到荥经境内。中央纵队出化林坪后,翻山王岗,进入荥经,经大桥头、保新厂、水子地(建政村),又翻泡桐岗到干河、鱼泉,攻占天全、始阳镇。警卫班长胡长保为掩护毛泽东主席牺牲在水子地附近。左路纵队则是在泸定桥留守断后的九军团,直接翻越艰险的二郎山,经紫石关,助攻天全县城。夺取天全后,红军又一路攻芦山,占宝兴,征服了长征中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和红四方面军在小金达维胜利会师。
稍微细心不难发现,红军左、中、右三路队伍的行军路线几乎与大渡河边的那三条茶马古道:小道、始阳道、大道(沈黎道)相重合。大部队快速行军,耗不起长时间开路架桥,只能选相对成熟路线。历史的时空与维度似乎在这时这里相交混,历史不经意又重现,红军的行军完全彻底利用了这三条古道,快速在崇山深谷中实现了从大渡河流域到青衣江流域的穿行,这就像是秘境里的一次穿越。行军作战中对山川地形了然于胸的军队,是很难有敌手的。必须要对红军的侦察作战参谋,以及指挥者竖大拇指:战术高明、灵活、务实!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天才!真正的兵家和智者!
然而,自宋以后,始阳道已逐渐荒废,官府不再整修维护,史书上也很少有通行的记载。正是在这始阳道上,红军中央纵队遭遇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翻越泡桐岗。
“泡桐岗是红军长征最难走的路”“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张爱萍将军回忆录中多次提到泡桐岗。在荥经水子地,因军情变化,敌人重兵围堵,军委取消了沿荥河河谷攻占荥经的计划,改道翻过泡桐岗,直取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城。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当前卫团,团长彭雪枫和政委张爱萍在前劈山开路,张爱萍抡刀斩棘,差点累倒。全团骡马深陷泥潭或坠崖,只剩彭雪枫的一匹骡子。这个躲藏在野牛山、牛背山后海拔只有2000多米的山岗多年以后多次出现在了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中。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延安五老”的谢觉哉讲:“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时值雨季,数天大雨,竹木蔽日,淤泥齐腰,坡路湿滑,令人疲困交加。行军困难,宿营更难。三十里上山路,一整天都没有翻过山,只好在山顶就地宿营。据周恩来总理的警卫员魏国禄回忆:满地是稀泥,巴掌大的干地方都找不到,周恩来依树夜宿。谢觉哉坐在一个搪瓷盆上撑着伞一夜无眠。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比大雪山更难,又必须爬的莫过于泡桐岗。那里根本没有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长竹铺在齐腰深的泥滩上通过。”美国记者斯诺后来也证实:“毛泽东告诉我,在那个山顶上,一个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骡马,有好几百人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这是非常痛心的牺牲!陈云化名施平在《共产国际》杂志上撰文:山上没有路。红军下山行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讶。只听说祖宗传说山上有条小径可通,但近百年不曾通过。在老百姓看来红军无疑是天兵天将。
横断山区就是这样,因为泡桐岗处在断层带的地质构造,虽然整体上山脉河流的大致走向不会变,但在当时,确实也找不到始阳古道存在的痕迹。一场山体塌方、滑坡或泥石流就足以掩埋道路,完全会改变原有的外貌,更何况是几百年的时光。以至于很多人(包括现在的著文者)在文章中都认为这里根本没有路。就是这座连本地人都望而生畏很少走过的深山绝地,2万红军不仅通过了这里,其中,还包括了后勤机关、伤员和男女老幼。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红军在吃尽苦头突破险地,迈过苦蒿坪,一路未遇敌军阻挡,最后攻取了天全县城。反观来讲,泡桐岗这段路的艰巨,恰好印证了古代在苦蒿坪设关隘的合理性。
大渡河两岸的茶马古道伴随着英雄的红军走向胜利,垂暮之年的古道居然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一段红色故事、一段红色传奇。
历史的光影总是被沧桑所掩埋的。随着二郎山公路的开通,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骤然敲响了茶马古道的暮鼓。新时代,雅西、雅康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藏铁路也正在修建中,大渡河天堑在交通上的制约很少了。站在化林坪的高处,西望雪峰林立。当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仓促和无情:山岭上的背夫已然消失,客栈幺店子化成了残垣断壁,古道淹没在杂草与荆棘中,只有乱石块上积着水的密密麻麻的拐子窝,欲语还休。
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远去,但长征的故事却还在这里流传。毛泽东主席没有忘记当年在茶合岗为保护自己牺牲的警卫班长胡长保,新中国成立后,他嘱咐另一个警卫员陈昌奉去寻找胡长保的墓地和家乡,但一直都没有线索;60多年后,晚年的张爱萍将军曾嘱托女儿去寻找念念不忘的泡桐岗,因为当年连续作战,走过就走过了,不知道准确的位置。张小艾多次寻访后,克服重重困难两次翻过了泡桐岗,以慰将军在天英灵;杨成武上将也专程派警卫员赶到飞越岭凭吊牺牲的将士,并留给化林坪村民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青山处处,马革裹尸,这片古道和牺牲的无名战友一直牵扯着先辈们的情感记忆。长征为什么难?难就难在没有一个后方的支援和保障,追堵拦截,不断行军,流动作战,随时还得面对大自然残酷的考验和淘汰。那也是一个以梦为马的时代呀!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青春、热血、忠诚、勇敢、信念、担当,超越了生死,跨越了时空……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今日的茶马古道已是明日黄花,少人问津。泸定化林坪到汉源林口村新修的毛坯路都跨过了飞越岭。泸定、汉源、荥经、天全这几个县其实可以通力合作,思考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好这交界处残存的茶马古道,挖掘好这里高度浓缩的红军长征故事,把这一段段路包装成茶马古道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徒步线路。历史是智者,与历史对话,除了虔诚,还需要放低身段,持心若水。车来车往的参观只能是走马观花之举,震天的口号仪式绝不是踏雪寻梅之路。唯愿能有更多的人能俯下身去,用灵魂触碰昨天的历史,思考当下和未来……
贡嘎耸立,大渡咆哮,高速穿行,古道缄默。
半日雅康车马轻,
谁人犹过化林坪。
山川褶皱可寻路,
古道无言记功名。
(作者系眉山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每年四至六月,飞越岭上开满“红军花”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