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8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APP借贷存在风险 放松警惕易受骗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须提高安全意识谨防过度借贷

近年来,不少APP出现了“借钱”功能,且往往将此功能安排在显眼位置。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这些功能各异的APP都能提供借贷服务,又是否存在风险?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现象

网贷平台品牌被冒充

看似一条由正规贷款平台发送的短信,实则是不法分子挖的一个大坑。近年来,有很多网贷平台通过更高级的诈骗手段,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市民陈克林(化名)就差点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陈克林介绍,几日前自己通过短视频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微粒贷”的贷款APP,下载后可有2万元的贷款额度,因为当时手头紧,便在这个APP上填写了个人资料进行贷款。因之前听说过这个APP,所以陈克林也没多想就贷款了。并且因为这个APP上也有各种证明文件,所以陈克林并未对这个APP起疑心,可之后却出现了问题。

在陈克林完善个人信息后,APP在提款过程中却显示“紧急处理!由于银行卡号与姓名不匹配(已临时冻结转账),须尽快联系客服处理,以免造成不良记录!”此时,该APP的客服人员又向陈克林出示了一份所谓的“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文件要求他“提交贷款金额50%的对接认证金,也就是1万元。以确认这张银行卡是其本人使用,可由本人操作出入账,并重新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出账口做对接,进行账户收款签约和代扣签约”。

此时,陈克林隐约发现不对劲,立即打电话向银行咨询求助,在银行多方核实下,怀疑这是一个骗局,建议陈克林不要转账。此后,陈克林在网上查询发现,这是最近频繁发生的新型网贷诈骗,诈骗分子主要仿冒知名贷款平台实施诈骗,包括“微粒贷”“平安普惠”“360借条”“京东白条”等,由于这部分被冒充的平台品牌知名度高,使得不少人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社交、支付、出行、外卖、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流量变现’,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不过在这些平台借贷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

办法

规范经营加强监管

“不少APP本身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因此普遍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工行雅安分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与APP合作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且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等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中,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营销获客、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但部分APP在推介借贷业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互联网贷款方便快捷,直达用户,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但金融机构与各类APP合作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规范APP为金融机构引流的行为,其导流、征信、放贷都要持牌合法经营。还应对从事消费金融的持牌机构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消费金融规范发展。

而金融消费者在面对APP提供的借贷服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尤其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能超过自身收入水平过度借贷,更不能“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8, PREBM=007, NUM=7, GUID=1422603333776637954,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8,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8/04/008/1422603333776637954.html, DOCPUBTIME=2021-08-04 02:01:07, DOCAUTHOR=蒋阳阳, CLEAR_CONTENT= 近年来,不少APP出现了“借钱”功能,且往往将此功能安排在显眼位置。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这些功能各异的APP都能提供借贷服务,又是否存在风险?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现象 网贷平台品牌被冒充 看似一条由正规贷款平台发送的短信,实则是不法分子挖的一个大坑。近年来,有很多网贷平台通过更高级的诈骗手段,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市民陈克林(化名)就差点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陈克林介绍,几日前自己通过短视频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微粒贷”的贷款APP,下载后可有2万元的贷款额度,因为当时手头紧,便在这个APP上填写了个人资料进行贷款。因之前听说过这个APP,所以陈克林也没多想就贷款了。并且因为这个APP上也有各种证明文件,所以陈克林并未对这个APP起疑心,可之后却出现了问题。 在陈克林完善个人信息后,APP在提款过程中却显示“紧急处理!由于银行卡号与姓名不匹配(已临时冻结转账),须尽快联系客服处理,以免造成不良记录!”此时,该APP的客服人员又向陈克林出示了一份所谓的“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文件要求他“提交贷款金额50%的对接认证金,也就是1万元。以确认这张银行卡是其本人使用,可由本人操作出入账,并重新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出账口做对接,进行账户收款签约和代扣签约”。 此时,陈克林隐约发现不对劲,立即打电话向银行咨询求助,在银行多方核实下,怀疑这是一个骗局,建议陈克林不要转账。此后,陈克林在网上查询发现,这是最近频繁发生的新型网贷诈骗,诈骗分子主要仿冒知名贷款平台实施诈骗,包括“微粒贷”“平安普惠”“360借条”“京东白条”等,由于这部分被冒充的平台品牌知名度高,使得不少人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社交、支付、出行、外卖、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流量变现’,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不过在这些平台借贷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 办法 规范经营加强监管 “不少APP本身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因此普遍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工行雅安分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与APP合作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且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等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中,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营销获客、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但部分APP在推介借贷业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互联网贷款方便快捷,直达用户,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但金融机构与各类APP合作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规范APP为金融机构引流的行为,其导流、征信、放贷都要持牌合法经营。还应对从事消费金融的持牌机构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消费金融规范发展。 而金融消费者在面对APP提供的借贷服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尤其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能超过自身收入水平过度借贷,更不能“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BM=008版, type=0, ZB_DROP=0, TXS=1494, NODEID=null, DOCTITLE=APP借贷存在风险 放松警惕易受骗,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近年来,不少APP出现了“借钱”功能,且往往将此功能安排在显眼位置。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这些功能各异的APP都能提供借贷服务,又是否存在风险?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现象

网贷平台品牌被冒充

看似一条由正规贷款平台发送的短信,实则是不法分子挖的一个大坑。近年来,有很多网贷平台通过更高级的诈骗手段,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市民陈克林(化名)就差点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陈克林介绍,几日前自己通过短视频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微粒贷”的贷款APP,下载后可有2万元的贷款额度,因为当时手头紧,便在这个APP上填写了个人资料进行贷款。因之前听说过这个APP,所以陈克林也没多想就贷款了。并且因为这个APP上也有各种证明文件,所以陈克林并未对这个APP起疑心,可之后却出现了问题。

在陈克林完善个人信息后,APP在提款过程中却显示“紧急处理!由于银行卡号与姓名不匹配(已临时冻结转账),须尽快联系客服处理,以免造成不良记录!”此时,该APP的客服人员又向陈克林出示了一份所谓的“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文件要求他“提交贷款金额50%的对接认证金,也就是1万元。以确认这张银行卡是其本人使用,可由本人操作出入账,并重新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出账口做对接,进行账户收款签约和代扣签约”。

此时,陈克林隐约发现不对劲,立即打电话向银行咨询求助,在银行多方核实下,怀疑这是一个骗局,建议陈克林不要转账。此后,陈克林在网上查询发现,这是最近频繁发生的新型网贷诈骗,诈骗分子主要仿冒知名贷款平台实施诈骗,包括“微粒贷”“平安普惠”“360借条”“京东白条”等,由于这部分被冒充的平台品牌知名度高,使得不少人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社交、支付、出行、外卖、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流量变现’,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不过在这些平台借贷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

办法

规范经营加强监管

“不少APP本身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因此普遍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工行雅安分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与APP合作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且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等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中,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营销获客、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但部分APP在推介借贷业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互联网贷款方便快捷,直达用户,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但金融机构与各类APP合作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规范APP为金融机构引流的行为,其导流、征信、放贷都要持牌合法经营。还应对从事消费金融的持牌机构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消费金融规范发展。

而金融消费者在面对APP提供的借贷服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尤其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能超过自身收入水平过度借贷,更不能“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22603333776637954, IR_CONTENT= 近年来,不少APP出现了“借钱”功能,且往往将此功能安排在显眼位置。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这些功能各异的APP都能提供借贷服务,又是否存在风险?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现象 网贷平台品牌被冒充 看似一条由正规贷款平台发送的短信,实则是不法分子挖的一个大坑。近年来,有很多网贷平台通过更高级的诈骗手段,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市民陈克林(化名)就差点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陈克林介绍,几日前自己通过短视频链接,下载了一个叫“微粒贷”的贷款APP,下载后可有2万元的贷款额度,因为当时手头紧,便在这个APP上填写了个人资料进行贷款。因之前听说过这个APP,所以陈克林也没多想就贷款了。并且因为这个APP上也有各种证明文件,所以陈克林并未对这个APP起疑心,可之后却出现了问题。 在陈克林完善个人信息后,APP在提款过程中却显示“紧急处理!由于银行卡号与姓名不匹配(已临时冻结转账),须尽快联系客服处理,以免造成不良记录!”此时,该APP的客服人员又向陈克林出示了一份所谓的“银保监会办公厅文件”,文件要求他“提交贷款金额50%的对接认证金,也就是1万元。以确认这张银行卡是其本人使用,可由本人操作出入账,并重新与贷款机构融资银行出账口做对接,进行账户收款签约和代扣签约”。 此时,陈克林隐约发现不对劲,立即打电话向银行咨询求助,在银行多方核实下,怀疑这是一个骗局,建议陈克林不要转账。此后,陈克林在网上查询发现,这是最近频繁发生的新型网贷诈骗,诈骗分子主要仿冒知名贷款平台实施诈骗,包括“微粒贷”“平安普惠”“360借条”“京东白条”等,由于这部分被冒充的平台品牌知名度高,使得不少人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我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社交、支付、出行、外卖、视频等APP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用户。利用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所谓的‘流量变现’,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是众多APP的惯常做法。”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是流量变现的重点领域,不过在这些平台借贷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 办法 规范经营加强监管 “不少APP本身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因此普遍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工行雅安分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与APP合作的金融机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且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等机构在互联网贷款中,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营销获客、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但部分APP在推介借贷业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互联网贷款方便快捷,直达用户,提高了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但金融机构与各类APP合作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规范APP为金融机构引流的行为,其导流、征信、放贷都要持牌合法经营。还应对从事消费金融的持牌机构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消费金融规范发展。 而金融消费者在面对APP提供的借贷服务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尤其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不能超过自身收入水平过度借贷,更不能“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804008.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7/15/wKhuumEJhcyAZom_AE9VWiNxcPo037.png, ZB_AREA_LIST=, FB=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须提高安全意识谨防过度借贷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8, CODE=200, CURBM=008, YEAR=2021, PAPERDATE=2021/08/04, DA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