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华二爷是远近有名的篾匠。
夏天,是编制农具的最好时节。入秋就要收割庄稼,粮食要往家里背,稀眼背、高颈背要编几个,搬玉米少不得的;粮食回到家,要晒,晒垫也是少不得的;家里打米、磨面要二斗背,专门用来背磨细的粮食;赶场需要扁背……这些家里的竹制品,除了编普通的背篼、撮箕和换背系不请昌华二爷,稍微精细和大件的篾活都要请他。
头天,主家就要煮肉、推豆腐。请匠人进屋,吃喝是要准备的。昌华二爷好酒,这也是要准备的。
第二天一大早,昌华二爷背了行头上门来。吃过一碗开水蛋,便去屋后的竹林砍竹子。多年生的老竹要砍几根,新竹也需要。一根根竹子堆放在院坝里,昌华二爷就开始剖篾条。竹子的尾部靠在脚蹬石上,头部夹在二爷的腋下,篾刀对准竹筒,“哒哒哒”几声,竹子就平均分成了几块。接着,二爷蹬起八字脚,抱住篾刀使劲往后一拉,再把竹子剖成竹条。接着是启篾,篾条分青篾、黄篾;黄篾又分头黄篾、二黄篾;按粗细还分粗篾和细篾;按用途还分锁扣篾、架篾、墙篾。一早上的功夫,昌华二爷就把一堆圆竹变成了薄薄的篾条、篾片。再把篾条放在通风的地方干着,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开始编制了。
天气晴好。昌华二爷将青篾和黄篾摆放在院坝里,抽完一杆叶子烟,郑重地喝了一口酒,就开始干活了。篾条在二爷手中,犹如长袖的舞女,来往穿梭,晒垫慢慢呈现在脚下。二爷十指在青黄的竹篾中间,或按,或拉,或放,或紧,那些篾条仿佛有了生命,手指转换之间各归其位。青黄穿插,形成菱形,或是颇具立体感的方块。这就是二爷说的花样了。
如果是编制精细的二斗背、扁背之类的,昌华二爷坐在凳子上,用架篾先做出背篼的骨架,接着用细篾一层层往上编织。之后又编织内层。骨有了,皮有了,肉也有了,再用锁扣篾锁了边,将墙篾竹片用火烤了,往背篼身上一插,背篼就变得结结实实的。最后用细篾编了背系,穿过墙蔑,一个精巧耐用的背篼就编成了。
二爷还有一招手艺——编动物。用薄得透亮的黄篾编喜鹊、编蚂蚱、编蝉……只要见过的二爷大多都能编出来。二爷一边摆着龙门阵,篾条不停地在手中晃动,一袋烟工夫,一个活脱脱的小动物就出现在二爷的掌心里。二爷一般不露这门手艺,除非有他特别喜欢的后生,缠着要他编一个,他才肯。
现在,因为需求降低,二爷的这手艺快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