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5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

——市医院心内科成功救治一位极高危心梗患者侧记

查房期间,黄正林医师正在为刘大爷做检查

查房期间,黄正林医师正在为刘大爷做检查

9月23日上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房里,78岁的刘大爷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后,精神逐渐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言语间透出一种轻松感。

然而,9月11日上午,刘大爷突发心梗,倒在野外,身体无法动弹,胸部不适。之后被家属送往汉源县人民医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因病情危重,刘大爷当天下午被紧急转运至市医院抢救。转运过程中刘大爷更是处于休克状态,需要用药物维持血压。

十几天时间里,市医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通力配合,用扎实的医学技能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通过2次介入手术以及精心护理,将刘大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双向接力转诊

紧急抢救病患

9月11日下午,15点37分,市医院心内科医生黄正林副主任医师的微信群里弹出两张检查结果和一段对话:“汉源的一个胸痛病人准备转院过来了,胸部不适,伴心累3小时,有高血压病史……”

这是“雅安市胸痛讨论群”里弹出的信息,而“一个胸痛病人”,指的正是上文提到的刘大爷。看到信息后,黄正林立即与汉源县人民医院当事医生沟通对接。在刘大爷被120救护车送往市医院的途中,黄正林就开始通知胸痛中心救治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下高速时麻烦通知一声。”带着焦急的心情,市医院心内科的相关医护人员激活了导管室(介入手术室),并一直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实时了解刘大爷的状态,通过微信群给予远程指导。当救护车快抵达市区时,市医院心内科负责抢救的医生已经守候在急诊科。救护车刚到医院大门,医护人员立即护送刘大爷绕行急诊科,通过急诊科绿色通道后,将刘大爷送入导管室,全力开始救治。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手术医生发现刘大爷心脏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血管也存在重度狭窄,患者病情非常危重。医生立即为刘大爷安置IABP(一种抢救措施)为手术保驾护航,然后导丝快速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开通了闭塞的左冠状动脉,恢复了3级血流。经过近1个小时紧张手术后,刘大爷病情趋于平稳,没有出现心血管崩溃,手术获得成功。考虑到刘大爷血管条件差,医生没有立即为他植入心脏支架。

“抢救心梗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因为晚几分钟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黄正林说,心肌梗塞是一种凶险的疾病,随时会有心衰、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可能,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医护完美配合 综合高效救治

2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在未实施手术治疗时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开通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

由此可见,抢救心梗患者,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这对医院抢救病患的综合救治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今年9月1日,市医院顺利通过“2021年度第三批次胸痛中心认证单位专家网审”,也开始着手准备现场核查。这意味着,市医院离成功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当前,我们正处于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冲刺阶段,通过努力,对胸痛病人的处置流程更加规范,医护人员的配合更加高效,对于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市医院心内科医生介绍,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目的是规范胸痛患者处置流程,缩短就诊到处置的时间,改善胸痛患者预后。这是使包含心梗患者在内的所有胸痛病人都受益的举措。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高效抢救病患,需要科室相关抢救人员的全力配合。刘大爷进入导管室抢救期间,除两名手术医生外,两名介入室护理人员也会全力辅助,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抢救相关护理工作。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病房,为了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每天还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维护设备。

9月15日,市医院心内科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研究了刘大爷的第二次手术事宜,详细讨论了为刘大爷实施心脏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方案,为心脏支架植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到医护人员高效配合,此次市医院成功抢救刘大爷,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又一次“实战检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市医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艰辛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喜人结果。

用心救治病患 家属衷心感谢

3

9月23日早上,医护人员到病房查房,对刘大爷的心跳节奏、心率等进行检查,刘大爷恢复良好,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医生查完房后,他已能下床活动。

“细心、耐心、温馨,市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敬业,我大伯住院的这十几天,多亏了他们全力救治和无微不至的护理。”眼看刘大爷恢复良好,刘大爷的侄儿刘勇难掩内心激动,发出了由衷感谢。

经过两次手术后,9月22日,刘大爷从CCU转到了普通病房,再休养几天就能出院了。无论在哪间病房,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一直都在。

刘勇回忆,9月11日傍晚,结束第一次手术后,刘大爷浑身插满管子,情绪烦躁,有些吵闹,护士担心刘大爷将管子弄掉,经常到病房查看,并与刘大爷沟通交流、做心理疏导,缓解刘大爷烦躁的情绪。刘大爷住院期间,刘勇因为家里有事,需要返回汉源一趟,期间,护士们也是尽心尽力照顾刘大爷。

市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雷敏介绍,护理刘大爷这样的危重病人,需要护士们付出更多,首先是查房次数明显增多,还需要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变化。

“第二次手术前,医生还专门跟我沟通,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我讲得很清楚,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也全力配合医院开展救治。”刘勇说,通过医生讲解他才知道,像刘大爷这样危重的病情,存活几率只有20%。很幸运,刘大爷是这20%里的一个,这多亏了汉源县人民医院和市医院接力诊治和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

本报记者 彭艳霞

市医院城后坝院区住院大楼

市医院城后坝院区住院大楼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9, PREBM=004, NUM=4, GUID=1442534918025052163,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5,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9/28/005/1442534918025052163.html, DOCPUBTIME=2021-09-28 02:00:07, DOCAUTHOR=彭艳霞, CLEAR_CONTENT= 9月23日上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房里,78岁的刘大爷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后,精神逐渐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言语间透出一种轻松感。 然而,9月11日上午,刘大爷突发心梗,倒在野外,身体无法动弹,胸部不适。之后被家属送往汉源县人民医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因病情危重,刘大爷当天下午被紧急转运至市医院抢救。转运过程中刘大爷更是处于休克状态,需要用药物维持血压。 十几天时间里,市医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通力配合,用扎实的医学技能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通过2次介入手术以及精心护理,将刘大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双向接力转诊 紧急抢救病患 9月11日下午,15点37分,市医院心内科医生黄正林副主任医师的微信群里弹出两张检查结果和一段对话:“汉源的一个胸痛病人准备转院过来了,胸部不适,伴心累3小时,有高血压病史……” 这是“雅安市胸痛讨论群”里弹出的信息,而“一个胸痛病人”,指的正是上文提到的刘大爷。看到信息后,黄正林立即与汉源县人民医院当事医生沟通对接。在刘大爷被120救护车送往市医院的途中,黄正林就开始通知胸痛中心救治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下高速时麻烦通知一声。”带着焦急的心情,市医院心内科的相关医护人员激活了导管室(介入手术室),并一直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实时了解刘大爷的状态,通过微信群给予远程指导。当救护车快抵达市区时,市医院心内科负责抢救的医生已经守候在急诊科。救护车刚到医院大门,医护人员立即护送刘大爷绕行急诊科,通过急诊科绿色通道后,将刘大爷送入导管室,全力开始救治。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手术医生发现刘大爷心脏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血管也存在重度狭窄,患者病情非常危重。医生立即为刘大爷安置IABP(一种抢救措施)为手术保驾护航,然后导丝快速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开通了闭塞的左冠状动脉,恢复了3级血流。经过近1个小时紧张手术后,刘大爷病情趋于平稳,没有出现心血管崩溃,手术获得成功。考虑到刘大爷血管条件差,医生没有立即为他植入心脏支架。 “抢救心梗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因为晚几分钟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黄正林说,心肌梗塞是一种凶险的疾病,随时会有心衰、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可能,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医护完美配合 综合高效救治 2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在未实施手术治疗时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开通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 由此可见,抢救心梗患者,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这对医院抢救病患的综合救治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今年9月1日,市医院顺利通过“2021年度第三批次胸痛中心认证单位专家网审”,也开始着手准备现场核查。这意味着,市医院离成功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当前,我们正处于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冲刺阶段,通过努力,对胸痛病人的处置流程更加规范,医护人员的配合更加高效,对于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市医院心内科医生介绍,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目的是规范胸痛患者处置流程,缩短就诊到处置的时间,改善胸痛患者预后。这是使包含心梗患者在内的所有胸痛病人都受益的举措。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高效抢救病患,需要科室相关抢救人员的全力配合。刘大爷进入导管室抢救期间,除两名手术医生外,两名介入室护理人员也会全力辅助,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抢救相关护理工作。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病房,为了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每天还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维护设备。 9月15日,市医院心内科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研究了刘大爷的第二次手术事宜,详细讨论了为刘大爷实施心脏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方案,为心脏支架植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到医护人员高效配合,此次市医院成功抢救刘大爷,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又一次“实战检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市医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艰辛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喜人结果。 用心救治病患 家属衷心感谢 3 9月23日早上,医护人员到病房查房,对刘大爷的心跳节奏、心率等进行检查,刘大爷恢复良好,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医生查完房后,他已能下床活动。 “细心、耐心、温馨,市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敬业,我大伯住院的这十几天,多亏了他们全力救治和无微不至的护理。”眼看刘大爷恢复良好,刘大爷的侄儿刘勇难掩内心激动,发出了由衷感谢。 经过两次手术后,9月22日,刘大爷从CCU转到了普通病房,再休养几天就能出院了。无论在哪间病房,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一直都在。 刘勇回忆,9月11日傍晚,结束第一次手术后,刘大爷浑身插满管子,情绪烦躁,有些吵闹,护士担心刘大爷将管子弄掉,经常到病房查看,并与刘大爷沟通交流、做心理疏导,缓解刘大爷烦躁的情绪。刘大爷住院期间,刘勇因为家里有事,需要返回汉源一趟,期间,护士们也是尽心尽力照顾刘大爷。 市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雷敏介绍,护理刘大爷这样的危重病人,需要护士们付出更多,首先是查房次数明显增多,还需要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变化。 “第二次手术前,医生还专门跟我沟通,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我讲得很清楚,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也全力配合医院开展救治。”刘勇说,通过医生讲解他才知道,像刘大爷这样危重的病情,存活几率只有20%。很幸运,刘大爷是这20%里的一个,这多亏了汉源县人民医院和市医院接力诊治和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 本报记者 彭艳霞, BM=005版, type=0, ZB_DROP=0, TXS=2531, NODEID=null, DOCTITLE=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查房期间,黄正林医师正在为刘大爷做检查

查房期间,黄正林医师正在为刘大爷做检查

9月23日上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房里,78岁的刘大爷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后,精神逐渐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言语间透出一种轻松感。

然而,9月11日上午,刘大爷突发心梗,倒在野外,身体无法动弹,胸部不适。之后被家属送往汉源县人民医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因病情危重,刘大爷当天下午被紧急转运至市医院抢救。转运过程中刘大爷更是处于休克状态,需要用药物维持血压。

十几天时间里,市医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通力配合,用扎实的医学技能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通过2次介入手术以及精心护理,将刘大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双向接力转诊

紧急抢救病患

9月11日下午,15点37分,市医院心内科医生黄正林副主任医师的微信群里弹出两张检查结果和一段对话:“汉源的一个胸痛病人准备转院过来了,胸部不适,伴心累3小时,有高血压病史……”

这是“雅安市胸痛讨论群”里弹出的信息,而“一个胸痛病人”,指的正是上文提到的刘大爷。看到信息后,黄正林立即与汉源县人民医院当事医生沟通对接。在刘大爷被120救护车送往市医院的途中,黄正林就开始通知胸痛中心救治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下高速时麻烦通知一声。”带着焦急的心情,市医院心内科的相关医护人员激活了导管室(介入手术室),并一直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实时了解刘大爷的状态,通过微信群给予远程指导。当救护车快抵达市区时,市医院心内科负责抢救的医生已经守候在急诊科。救护车刚到医院大门,医护人员立即护送刘大爷绕行急诊科,通过急诊科绿色通道后,将刘大爷送入导管室,全力开始救治。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手术医生发现刘大爷心脏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血管也存在重度狭窄,患者病情非常危重。医生立即为刘大爷安置IABP(一种抢救措施)为手术保驾护航,然后导丝快速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开通了闭塞的左冠状动脉,恢复了3级血流。经过近1个小时紧张手术后,刘大爷病情趋于平稳,没有出现心血管崩溃,手术获得成功。考虑到刘大爷血管条件差,医生没有立即为他植入心脏支架。

“抢救心梗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因为晚几分钟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黄正林说,心肌梗塞是一种凶险的疾病,随时会有心衰、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可能,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医护完美配合 综合高效救治

2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在未实施手术治疗时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开通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

由此可见,抢救心梗患者,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这对医院抢救病患的综合救治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今年9月1日,市医院顺利通过“2021年度第三批次胸痛中心认证单位专家网审”,也开始着手准备现场核查。这意味着,市医院离成功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当前,我们正处于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冲刺阶段,通过努力,对胸痛病人的处置流程更加规范,医护人员的配合更加高效,对于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市医院心内科医生介绍,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目的是规范胸痛患者处置流程,缩短就诊到处置的时间,改善胸痛患者预后。这是使包含心梗患者在内的所有胸痛病人都受益的举措。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高效抢救病患,需要科室相关抢救人员的全力配合。刘大爷进入导管室抢救期间,除两名手术医生外,两名介入室护理人员也会全力辅助,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抢救相关护理工作。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病房,为了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每天还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维护设备。

9月15日,市医院心内科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研究了刘大爷的第二次手术事宜,详细讨论了为刘大爷实施心脏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方案,为心脏支架植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到医护人员高效配合,此次市医院成功抢救刘大爷,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又一次“实战检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市医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艰辛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喜人结果。

用心救治病患 家属衷心感谢

3

9月23日早上,医护人员到病房查房,对刘大爷的心跳节奏、心率等进行检查,刘大爷恢复良好,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医生查完房后,他已能下床活动。

“细心、耐心、温馨,市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敬业,我大伯住院的这十几天,多亏了他们全力救治和无微不至的护理。”眼看刘大爷恢复良好,刘大爷的侄儿刘勇难掩内心激动,发出了由衷感谢。

经过两次手术后,9月22日,刘大爷从CCU转到了普通病房,再休养几天就能出院了。无论在哪间病房,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一直都在。

刘勇回忆,9月11日傍晚,结束第一次手术后,刘大爷浑身插满管子,情绪烦躁,有些吵闹,护士担心刘大爷将管子弄掉,经常到病房查看,并与刘大爷沟通交流、做心理疏导,缓解刘大爷烦躁的情绪。刘大爷住院期间,刘勇因为家里有事,需要返回汉源一趟,期间,护士们也是尽心尽力照顾刘大爷。

市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雷敏介绍,护理刘大爷这样的危重病人,需要护士们付出更多,首先是查房次数明显增多,还需要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变化。

“第二次手术前,医生还专门跟我沟通,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我讲得很清楚,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也全力配合医院开展救治。”刘勇说,通过医生讲解他才知道,像刘大爷这样危重的病情,存活几率只有20%。很幸运,刘大爷是这20%里的一个,这多亏了汉源县人民医院和市医院接力诊治和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

本报记者 彭艳霞

市医院城后坝院区住院大楼

市医院城后坝院区住院大楼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42534918025052163, IR_CONTENT= 9月23日上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心内科的住院病房里,78岁的刘大爷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后,精神逐渐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言语间透出一种轻松感。 然而,9月11日上午,刘大爷突发心梗,倒在野外,身体无法动弹,胸部不适。之后被家属送往汉源县人民医院,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因病情危重,刘大爷当天下午被紧急转运至市医院抢救。转运过程中刘大爷更是处于休克状态,需要用药物维持血压。 十几天时间里,市医院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通力配合,用扎实的医学技能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通过2次介入手术以及精心护理,将刘大爷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双向接力转诊 紧急抢救病患 9月11日下午,15点37分,市医院心内科医生黄正林副主任医师的微信群里弹出两张检查结果和一段对话:“汉源的一个胸痛病人准备转院过来了,胸部不适,伴心累3小时,有高血压病史……” 这是“雅安市胸痛讨论群”里弹出的信息,而“一个胸痛病人”,指的正是上文提到的刘大爷。看到信息后,黄正林立即与汉源县人民医院当事医生沟通对接。在刘大爷被120救护车送往市医院的途中,黄正林就开始通知胸痛中心救治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下高速时麻烦通知一声。”带着焦急的心情,市医院心内科的相关医护人员激活了导管室(介入手术室),并一直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实时了解刘大爷的状态,通过微信群给予远程指导。当救护车快抵达市区时,市医院心内科负责抢救的医生已经守候在急诊科。救护车刚到医院大门,医护人员立即护送刘大爷绕行急诊科,通过急诊科绿色通道后,将刘大爷送入导管室,全力开始救治。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手术医生发现刘大爷心脏的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血管也存在重度狭窄,患者病情非常危重。医生立即为刘大爷安置IABP(一种抢救措施)为手术保驾护航,然后导丝快速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开通了闭塞的左冠状动脉,恢复了3级血流。经过近1个小时紧张手术后,刘大爷病情趋于平稳,没有出现心血管崩溃,手术获得成功。考虑到刘大爷血管条件差,医生没有立即为他植入心脏支架。 “抢救心梗病人需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因为晚几分钟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黄正林说,心肌梗塞是一种凶险的疾病,随时会有心衰、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的可能,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医护完美配合 综合高效救治 2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在未实施手术治疗时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开通血管的时间,越短越好,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 由此可见,抢救心梗患者,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这对医院抢救病患的综合救治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今年9月1日,市医院顺利通过“2021年度第三批次胸痛中心认证单位专家网审”,也开始着手准备现场核查。这意味着,市医院离成功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当前,我们正处于创建‘全国标准版胸痛中心’的冲刺阶段,通过努力,对胸痛病人的处置流程更加规范,医护人员的配合更加高效,对于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市医院心内科医生介绍,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目的是规范胸痛患者处置流程,缩短就诊到处置的时间,改善胸痛患者预后。这是使包含心梗患者在内的所有胸痛病人都受益的举措。 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高效抢救病患,需要科室相关抢救人员的全力配合。刘大爷进入导管室抢救期间,除两名手术医生外,两名介入室护理人员也会全力辅助,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抢救相关护理工作。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病房,为了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每天还有专门人员负责检查、维护设备。 9月15日,市医院心内科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的术前讨论,研究了刘大爷的第二次手术事宜,详细讨论了为刘大爷实施心脏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方案,为心脏支架植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到医护人员高效配合,此次市医院成功抢救刘大爷,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又一次“实战检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市医院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艰辛付出和努力换来的喜人结果。 用心救治病患 家属衷心感谢 3 9月23日早上,医护人员到病房查房,对刘大爷的心跳节奏、心率等进行检查,刘大爷恢复良好,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医生查完房后,他已能下床活动。 “细心、耐心、温馨,市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敬业,我大伯住院的这十几天,多亏了他们全力救治和无微不至的护理。”眼看刘大爷恢复良好,刘大爷的侄儿刘勇难掩内心激动,发出了由衷感谢。 经过两次手术后,9月22日,刘大爷从CCU转到了普通病房,再休养几天就能出院了。无论在哪间病房,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一直都在。 刘勇回忆,9月11日傍晚,结束第一次手术后,刘大爷浑身插满管子,情绪烦躁,有些吵闹,护士担心刘大爷将管子弄掉,经常到病房查看,并与刘大爷沟通交流、做心理疏导,缓解刘大爷烦躁的情绪。刘大爷住院期间,刘勇因为家里有事,需要返回汉源一趟,期间,护士们也是尽心尽力照顾刘大爷。 市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雷敏介绍,护理刘大爷这样的危重病人,需要护士们付出更多,首先是查房次数明显增多,还需要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变化。 “第二次手术前,医生还专门跟我沟通,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我讲得很清楚,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也全力配合医院开展救治。”刘勇说,通过医生讲解他才知道,像刘大爷这样危重的病情,存活几率只有20%。很幸运,刘大爷是这20%里的一个,这多亏了汉源县人民医院和市医院接力诊治和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 本报记者 彭艳霞,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928005.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7/4F/wKhuumFSCKCALyn3AJGMQyTHP4w363.png, ZB_AREA_LIST=, FB=

——市医院心内科成功救治一位极高危心梗患者侧记

, TS=查房期间,黄正林医师正在为刘大爷做检查&&市医院城后坝院区住院大楼},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6, CODE=200, CURBM=005, YEAR=2021, PAPERDATE=2021/09/28, DAY=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