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不 可 逆 转 的 历 史 进 程

(上接1版)

面对一度越演越烈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决绝,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

誓言如铁、雷霆万钧!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拉开大幕。

据统计,十八届党中央5年间,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达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人数比例超过11%;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超过90万名党员被清除出党。

一手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一手大刀阔斧,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

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到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全党做到“两个维护”,到坚持思想建党,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破除“四唯”倾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到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进行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革命性重塑……

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清正、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

强体魄于自我革命,开新局于社会革命。

一个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必将引领亿万人民在复兴征程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经济大动脉。

治国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留下“高峡出平湖”夙愿。

几十年激流勇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线地区热盼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走遍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先后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定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面对海外唱衰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不为所动:“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走到转轨关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全面阐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趋势。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一锤定音。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太钢,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不禁称赞“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3年前,总书记第一次到太钢了解新产品研发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

从那时起,企业科研团队卧薪尝胆,经过700多次试验,攻克400多项工艺难题,登顶世界领先水平。

钢铁产业在新中国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跻身最大产钢国,却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如今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华丽转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被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重构中国经济结构体系;

立足万里江山,纵横捭阖,整合融通,谋定长江、黄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育新动力源,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也是信号灯。

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念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互利共赢。

当事关民生大事的房地产业出现调控放松苗头时,牢牢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信念坚定。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升级——

11月4日,第四届进博会拉开大幕,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上届,中国市场的磁力更加强大;今年外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一方面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具备了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作出重大决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未雨绸缪,更显强大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国经济勇于迎难而上,不畏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敢于顶住压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创造了一个个东方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超级经济巨轮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貌一新、气质一新、底色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乘风破浪驶向经济强国的彼岸。

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经验传输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肯尼亚学者丹尼尔感慨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我想象不出任何一个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抗疫斗争,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

错综复杂的香港问题,处变不惊,迅速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掀开“东方之珠”新的一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进行着深刻思考。

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一经扎根,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亟待满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刻下鲜明的制度印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写下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覆盖13个方面的制度,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全党全国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正在长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整治网络乱象维护清朗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

伟大事业砥砺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豪迈预言。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昭示雄浑的中国精神生机无限,矢志复兴的中国力量奔腾浩荡。

引领命运与共新纪元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瑞士。这是一次承载世界目光的访问——环顾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陷入困顿和迷茫的人们,亟待拨开迷雾、通往未来的引领。

达沃斯——日内瓦,一路交流、一路倾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各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首百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希冀民族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宏阔视野、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的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勾画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场名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大会,吸引一位“欧洲文明摇篮之城”雅典的客人远道而来。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晤中,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有人说,“大国注定创造伟大和永恒”。大国之大,就在于每当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字路口,总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这是持之以恒引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9年——

深切体察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8年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14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展超过2000个项目,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全面铺展。

今天,“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少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门……

这是矢志不渝引领各国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9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旗帜鲜明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同来华参加主场外交活动的每位外国领导人会面;在国际会议上认真倾听每位与会者发言……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以贯之引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9年——

从北京到杭州,从厦门到青岛,从上海到博鳌……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携手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治理的时代变革中,世界听到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看到了更加进取的中国行动。

这还是坚定不移引领各国团结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9年——

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还是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无论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还是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引领各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这就是哲人预言的“中国世纪”的曙光——9年来,世界记住了“给我们带来阳光”的达沃斯演讲;记住了一次次持续至深夜的“云外交”;记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记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过16亿剂的中国新冠疫苗……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是中国作为、中国担当,让人们收获信心、勇气和希望。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展现着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传递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的时代重任。

太阳每天刷新地球,从东到西,周而复始。过去3个世纪,人类见证了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北大西洋,又转向太平洋。斗转星移,今天,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人们满怀信心——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启伟大复兴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郑重表示。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这是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锚定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地位,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锁定艰巨任务,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全党上下五级书记共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挺进一线,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取得全面胜利。

中华大地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伟大的出发。

这是立志千秋伟业的宏伟擘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谋划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两个月后,川藏铁路林芝至拉萨段上,总书记研究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时语重心长:“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之大事。

从更加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迈出了新成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此时此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下转3版)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1, PREBM=001, NUM=1, GUID=145775504252017049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11/09/002/1457755042520170496.html, DOCPUBTIME=2021-11-09 02: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上接1版) 面对一度越演越烈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决绝,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 誓言如铁、雷霆万钧!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拉开大幕。 据统计,十八届党中央5年间,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达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人数比例超过11%;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超过90万名党员被清除出党。 一手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一手大刀阔斧,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 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到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全党做到“两个维护”,到坚持思想建党,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破除“四唯”倾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到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进行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革命性重塑…… 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清正、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 强体魄于自我革命,开新局于社会革命。 一个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必将引领亿万人民在复兴征程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经济大动脉。 治国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留下“高峡出平湖”夙愿。 几十年激流勇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线地区热盼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走遍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先后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定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面对海外唱衰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不为所动:“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走到转轨关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全面阐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趋势。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一锤定音。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太钢,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不禁称赞“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3年前,总书记第一次到太钢了解新产品研发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 从那时起,企业科研团队卧薪尝胆,经过700多次试验,攻克400多项工艺难题,登顶世界领先水平。 钢铁产业在新中国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跻身最大产钢国,却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如今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华丽转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被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重构中国经济结构体系; 立足万里江山,纵横捭阖,整合融通,谋定长江、黄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育新动力源,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也是信号灯。 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念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互利共赢。 当事关民生大事的房地产业出现调控放松苗头时,牢牢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信念坚定。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升级—— 11月4日,第四届进博会拉开大幕,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上届,中国市场的磁力更加强大;今年外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一方面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具备了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作出重大决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未雨绸缪,更显强大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国经济勇于迎难而上,不畏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敢于顶住压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创造了一个个东方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超级经济巨轮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貌一新、气质一新、底色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乘风破浪驶向经济强国的彼岸。 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经验传输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肯尼亚学者丹尼尔感慨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我想象不出任何一个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抗疫斗争,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 错综复杂的香港问题,处变不惊,迅速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掀开“东方之珠”新的一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进行着深刻思考。 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一经扎根,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亟待满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刻下鲜明的制度印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写下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覆盖13个方面的制度,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全党全国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正在长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整治网络乱象维护清朗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 伟大事业砥砺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豪迈预言。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昭示雄浑的中国精神生机无限,矢志复兴的中国力量奔腾浩荡。 引领命运与共新纪元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瑞士。这是一次承载世界目光的访问——环顾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陷入困顿和迷茫的人们,亟待拨开迷雾、通往未来的引领。 达沃斯——日内瓦,一路交流、一路倾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各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首百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希冀民族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宏阔视野、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的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勾画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场名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大会,吸引一位“欧洲文明摇篮之城”雅典的客人远道而来。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晤中,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有人说,“大国注定创造伟大和永恒”。大国之大,就在于每当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字路口,总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这是持之以恒引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9年—— 深切体察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8年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14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展超过2000个项目,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全面铺展。 今天,“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少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门…… 这是矢志不渝引领各国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9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旗帜鲜明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同来华参加主场外交活动的每位外国领导人会面;在国际会议上认真倾听每位与会者发言……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以贯之引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9年—— 从北京到杭州,从厦门到青岛,从上海到博鳌……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携手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治理的时代变革中,世界听到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看到了更加进取的中国行动。 这还是坚定不移引领各国团结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9年—— 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还是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无论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还是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引领各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这就是哲人预言的“中国世纪”的曙光——9年来,世界记住了“给我们带来阳光”的达沃斯演讲;记住了一次次持续至深夜的“云外交”;记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记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过16亿剂的中国新冠疫苗……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是中国作为、中国担当,让人们收获信心、勇气和希望。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展现着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传递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的时代重任。 太阳每天刷新地球,从东到西,周而复始。过去3个世纪,人类见证了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北大西洋,又转向太平洋。斗转星移,今天,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人们满怀信心——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启伟大复兴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郑重表示。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这是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锚定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地位,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锁定艰巨任务,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全党上下五级书记共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挺进一线,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取得全面胜利。 中华大地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伟大的出发。 这是立志千秋伟业的宏伟擘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谋划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两个月后,川藏铁路林芝至拉萨段上,总书记研究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时语重心长:“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之大事。 从更加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迈出了新成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此时此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下转3版),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11718, NODEID=null, DOCTITLE=不 可 逆 转 的 历 史 进 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上接1版)

面对一度越演越烈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决绝,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

誓言如铁、雷霆万钧!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拉开大幕。

据统计,十八届党中央5年间,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达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人数比例超过11%;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超过90万名党员被清除出党。

一手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一手大刀阔斧,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

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到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全党做到“两个维护”,到坚持思想建党,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破除“四唯”倾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到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进行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革命性重塑……

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清正、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

强体魄于自我革命,开新局于社会革命。

一个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必将引领亿万人民在复兴征程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经济大动脉。

治国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留下“高峡出平湖”夙愿。

几十年激流勇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线地区热盼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走遍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先后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定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面对海外唱衰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不为所动:“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走到转轨关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全面阐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趋势。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一锤定音。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太钢,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不禁称赞“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3年前,总书记第一次到太钢了解新产品研发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

从那时起,企业科研团队卧薪尝胆,经过700多次试验,攻克400多项工艺难题,登顶世界领先水平。

钢铁产业在新中国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跻身最大产钢国,却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如今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华丽转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被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重构中国经济结构体系;

立足万里江山,纵横捭阖,整合融通,谋定长江、黄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育新动力源,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也是信号灯。

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念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互利共赢。

当事关民生大事的房地产业出现调控放松苗头时,牢牢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信念坚定。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升级——

11月4日,第四届进博会拉开大幕,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上届,中国市场的磁力更加强大;今年外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一方面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具备了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作出重大决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未雨绸缪,更显强大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国经济勇于迎难而上,不畏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敢于顶住压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创造了一个个东方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超级经济巨轮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貌一新、气质一新、底色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乘风破浪驶向经济强国的彼岸。

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经验传输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肯尼亚学者丹尼尔感慨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我想象不出任何一个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抗疫斗争,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

错综复杂的香港问题,处变不惊,迅速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掀开“东方之珠”新的一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进行着深刻思考。

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一经扎根,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亟待满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刻下鲜明的制度印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写下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覆盖13个方面的制度,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全党全国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正在长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整治网络乱象维护清朗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

伟大事业砥砺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豪迈预言。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昭示雄浑的中国精神生机无限,矢志复兴的中国力量奔腾浩荡。

引领命运与共新纪元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瑞士。这是一次承载世界目光的访问——环顾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陷入困顿和迷茫的人们,亟待拨开迷雾、通往未来的引领。

达沃斯——日内瓦,一路交流、一路倾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各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首百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希冀民族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宏阔视野、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的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勾画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场名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大会,吸引一位“欧洲文明摇篮之城”雅典的客人远道而来。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晤中,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有人说,“大国注定创造伟大和永恒”。大国之大,就在于每当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字路口,总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这是持之以恒引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9年——

深切体察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8年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14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展超过2000个项目,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全面铺展。

今天,“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少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门……

这是矢志不渝引领各国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9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旗帜鲜明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同来华参加主场外交活动的每位外国领导人会面;在国际会议上认真倾听每位与会者发言……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以贯之引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9年——

从北京到杭州,从厦门到青岛,从上海到博鳌……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携手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治理的时代变革中,世界听到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看到了更加进取的中国行动。

这还是坚定不移引领各国团结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9年——

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还是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无论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还是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引领各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这就是哲人预言的“中国世纪”的曙光——9年来,世界记住了“给我们带来阳光”的达沃斯演讲;记住了一次次持续至深夜的“云外交”;记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记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过16亿剂的中国新冠疫苗……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是中国作为、中国担当,让人们收获信心、勇气和希望。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展现着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传递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的时代重任。

太阳每天刷新地球,从东到西,周而复始。过去3个世纪,人类见证了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北大西洋,又转向太平洋。斗转星移,今天,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人们满怀信心——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启伟大复兴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郑重表示。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这是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锚定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地位,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锁定艰巨任务,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全党上下五级书记共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挺进一线,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取得全面胜利。

中华大地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伟大的出发。

这是立志千秋伟业的宏伟擘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谋划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两个月后,川藏铁路林芝至拉萨段上,总书记研究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时语重心长:“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之大事。

从更加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迈出了新成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此时此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下转3版)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57755042520170496, IR_CONTENT= (上接1版) 面对一度越演越烈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决绝,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 誓言如铁、雷霆万钧!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拉开大幕。 据统计,十八届党中央5年间,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达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人数比例超过11%;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超过90万名党员被清除出党。 一手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一手大刀阔斧,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 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到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全党做到“两个维护”,到坚持思想建党,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破除“四唯”倾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到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进行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革命性重塑…… 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清正、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 强体魄于自我革命,开新局于社会革命。 一个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必将引领亿万人民在复兴征程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经济大动脉。 治国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留下“高峡出平湖”夙愿。 几十年激流勇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线地区热盼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走遍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先后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定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面对海外唱衰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不为所动:“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走到转轨关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全面阐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趋势。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一锤定音。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太钢,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不禁称赞“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3年前,总书记第一次到太钢了解新产品研发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 从那时起,企业科研团队卧薪尝胆,经过700多次试验,攻克400多项工艺难题,登顶世界领先水平。 钢铁产业在新中国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跻身最大产钢国,却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如今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华丽转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被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重构中国经济结构体系; 立足万里江山,纵横捭阖,整合融通,谋定长江、黄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育新动力源,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也是信号灯。 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念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互利共赢。 当事关民生大事的房地产业出现调控放松苗头时,牢牢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信念坚定。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升级—— 11月4日,第四届进博会拉开大幕,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上届,中国市场的磁力更加强大;今年外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一方面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具备了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作出重大决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未雨绸缪,更显强大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国经济勇于迎难而上,不畏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敢于顶住压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创造了一个个东方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超级经济巨轮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貌一新、气质一新、底色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乘风破浪驶向经济强国的彼岸。 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经验传输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肯尼亚学者丹尼尔感慨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我想象不出任何一个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抗疫斗争,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 错综复杂的香港问题,处变不惊,迅速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掀开“东方之珠”新的一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进行着深刻思考。 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一经扎根,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亟待满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刻下鲜明的制度印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写下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覆盖13个方面的制度,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全党全国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正在长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整治网络乱象维护清朗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 伟大事业砥砺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豪迈预言。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昭示雄浑的中国精神生机无限,矢志复兴的中国力量奔腾浩荡。 引领命运与共新纪元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瑞士。这是一次承载世界目光的访问——环顾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陷入困顿和迷茫的人们,亟待拨开迷雾、通往未来的引领。 达沃斯——日内瓦,一路交流、一路倾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各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首百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希冀民族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宏阔视野、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的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勾画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场名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大会,吸引一位“欧洲文明摇篮之城”雅典的客人远道而来。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晤中,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有人说,“大国注定创造伟大和永恒”。大国之大,就在于每当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字路口,总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这是持之以恒引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9年—— 深切体察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8年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14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展超过2000个项目,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全面铺展。 今天,“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少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门…… 这是矢志不渝引领各国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9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旗帜鲜明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同来华参加主场外交活动的每位外国领导人会面;在国际会议上认真倾听每位与会者发言……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以贯之引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9年—— 从北京到杭州,从厦门到青岛,从上海到博鳌……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携手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治理的时代变革中,世界听到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看到了更加进取的中国行动。 这还是坚定不移引领各国团结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9年—— 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还是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无论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还是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引领各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这就是哲人预言的“中国世纪”的曙光——9年来,世界记住了“给我们带来阳光”的达沃斯演讲;记住了一次次持续至深夜的“云外交”;记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记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过16亿剂的中国新冠疫苗……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是中国作为、中国担当,让人们收获信心、勇气和希望。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展现着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传递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的时代重任。 太阳每天刷新地球,从东到西,周而复始。过去3个世纪,人类见证了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北大西洋,又转向太平洋。斗转星移,今天,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人们满怀信心——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启伟大复兴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郑重表示。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这是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锚定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地位,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锁定艰巨任务,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全党上下五级书记共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挺进一线,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取得全面胜利。 中华大地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伟大的出发。 这是立志千秋伟业的宏伟擘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谋划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两个月后,川藏铁路林芝至拉萨段上,总书记研究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时语重心长:“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之大事。 从更加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迈出了新成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此时此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下转3版),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1109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7/7E/wKhuumGJaASAfEmMAGVLLGCOw6A763.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1, PAPERDATE=2021/11/09, DA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