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过芦山河上的铁索桥,穿过闹哄哄的罗代坝村子,路逐渐收窄起来,独独的小路缠绕两匹山捧着的一条小溪,一步步往里而去。
母亲蹬一双白底圆口布鞋,碎步快走。大红色夹袄上套一个很精致的小背篼,一吊腊肉的“腕子把”(拴腊肉的篾条扣)立出背篼口,东张西望。
我时而被母亲落下,赶紧小跑跟上。
“我以为你们要过了正月初十才来呢。”姨奶奶满脸堆笑,帮母亲卸下小背篼。
母亲抹了一把汗,将背篼里的东西给姨奶奶。一吊腊肉、一包白糖、两袋饼干、两块糯米做的”枕头馍”、两条点心和一把挂面。除了腊肉和“枕头馍”是“原创”外,其余都是其他亲戚拜年时送的。那两条点心不知过了好几道手,包裹的黄纸都快破了,母亲小心又小心地捧起,不敢再换手给姨奶奶,轻轻放在碗柜里。
姨奶奶的孙子小名叫獾狗,大我两岁,我喊他獾哥子。獾哥子照理说应该上小学二年级了,但谁也把他赶不进学堂,他野得像獾、像狗。姨奶奶屋前小溪边闲了一段干涸的堰渠,埋了厚厚的一层细沙。獾哥子教我用瓦片往深里刨,说刨到湿的沙子时就有小螃蟹爬出来。我们的屁股下多出了一个个筷子深的坑,连螃蟹影子都没见着。顺着堰渠往前走,是一处旧磨坊,房子快垮了,两扇石磨还紧紧咬合着,死活不愿分开。
“獾——狗,獾——狗,猖(撒野)到哪里去了?回来!”姨奶奶映山映水的喊叫,把我们赶回屋。
姨奶奶凑近獾哥子的耳朵,像说啥悄悄话。獾哥子换上胶鞋,风一样跑出门。
“獾哥子,哪里耍?等我。”我冲着他的背影大声吼道。
獾哥子扭头朝我吐了一下舌头,扮一个鬼脸,愈发加快了步伐。
午饭是腊肉炒洋芋片、煎得金黄的豆腐块和一海碗寡淡的补药汤。补药汤仅存的几颗大枣,都被我捞了,甜甜的,好吃。姨奶奶和母亲吃得很慢,更多时间在摆龙门阵,筷子像是用来数米饭的道具。
獾哥子还没回屋,他干啥去了呀?
母亲帮把碗筷收了,洗净。抓起扫帚把厨房、堂屋扫了,这才拎起空背篼的背系想出门,结果被姨奶奶拦住,“慌啥子嘛,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多耍一下再走。我给你们炒点豆子,吃耍。”
母亲又坐到灶台前,往灶膛里加了些玉米核,生起火。姨奶奶撮来半升子黄豆往铁锅里倒。不一会,黄豆的香味盖过了厨房里的阳尘味。出锅的黄豆冷却下来,变得又脆又香。
歇一阵,母亲又拎起背篼,我赶紧起身,又被姨奶奶挡住。这回姨奶奶真生气了,脸色也阴下来,“哎?是嫌姨奶奶的穷虱子爬到了你们新衣裳上啊?我家的虱子是喂乖了的,不乱走人户的。”
母亲不敢吱声,搁下背篼。姨奶奶翻出来一架油滑滑的麻车子,从腰间抽出几缕熟麻,让母亲帮捻线。腰间拴的熟麻我咋就没看出来呢?或许这颜色与姨奶奶身上的那件破旧的对襟棉衣的颜色太接近了。姨奶奶捻、摇,母亲搓、挽。过了没多久,母亲的手腕上便缠了一层麻线。她们像事先排练过似的,熟练极了。
獾哥子一个箭步跃进门槛,跑得一脸通红,全是汗水,捏一把东西塞给姨奶奶,脱口嚷道,“哎呦,饿惨了。”
“碗柜有半碗补药汤,锅头还有两个发馍。獾狗,你咋耽搁那么久呀?我还以为你走落了呢。”
獾哥子咕噜咕噜下去几口补药汤,这才腾出嘴皮,“三爸家关了门,喊不答应。二老表、三老表说最大张的才一角。我又跑去薛家山找幺姑爷借了一块,去荡村沟找二舅母借了三块。还差一块,又转回去找代销店的麻子爷。”
“好,好,我晓得了。只怪你嘴笨。”
姨奶奶把我牵到一边,让我的左手掌躺在她的大手心里,另一只手从对襟夹层里掏出五张钱,五张枣红色的壹圆纸币,压在我的掌心,把我的手掌捏拢,放进我上衣兜,小声说:“拿稳,拿稳。”
我一下摸到这么多张钱,有些慌,瞄了母亲一眼,母亲边刮鞋上的泥边说,“姨奶奶给的拜年钱。揣好,揣好。”
我把拳头放在衣兜里,把五块钱拿稳、揣好。
从姨奶奶家出来,翻过一个垭口,母亲活生生从我拳头里把五块钱抠走了。
“我脚都走痛了,分一块钱给我嘛?”我眼巴巴地望着母亲。
“马上要开学了,光报名费就二块五,你不是还吵说要买一双胶鞋吗?这五块钱还不够呢,我还不晓得从哪里去抓钱。”母亲说着,看也不看我一眼。
又临近春节了,我跟母亲提起这件事。
“现在好多了。公路直接通到院坝里,房子也翻新了。姨奶奶看了你,一定欢喜得合不拢嘴,会给你封一个大红包的。”母亲说。
“姨奶奶还在啊?”我问。
“今年吃九十六岁的饭。一点病也没有,牙口还好哦。”
“那獾哥子呢?”
“还獾哥子呢?跟你一样,成小老头了。你就别去添麻烦了,他哪有闲时间陪你哦,他喂了几十头母猪,忙都忙不过来。”
我准备去跟姨奶奶拜个年,我不会接她的拜年钱、红包,我只给她摆摆那五元拜钱的事。
姨奶奶应该记得的。她一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