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6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

——雨城区西城街道老党员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之二

代学明老人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代学明老人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4月1日上午,记者随雨城区西城街道纪工委干部“大家访”时,看到代学明正在距家几十米远处罗某开的小卖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货物。罗某是双下肢重度残疾人,打扫卫生、清理货架商品这样看似简单的事,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代学明经常上门“代劳”。

“没得啥子,都是左邻右舍,现在身体还好,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代学明接受采访时说。

代学明,现年90岁,是退役军人,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干过多种经营、当过电工,但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工作在变,身份没变,他却没有怨言,服从安排,为民办事的初心不变。当地村民施国秀、杜绍凤说,代大爷是老党员,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向他学习。

争做“土专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代学明,家住雨城区西城街道青元村1组,既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兵。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口齿清晰。

在青元村,说起代学明,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出名,不仅因为当过兵,更是因为他为了群众有饭吃,想了许多可行的办法,促进增产增收。

1951年2月,代学明应征入伍,1956年入党,1958年退役。

为了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代学明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没有专研农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爱动脑筋,让“干”字当头,把“懒”字抛开,就会想出增产增收好办法。

为减少红薯种用量、提高红薯产量,1963年,代学明向生产队申请几十公斤红薯种,采用温室育苗方法,提高红薯发芽率,得到支持后,他设计建起温室培育红薯……红薯发芽良好,第一年用育出的红薯芽种了六七亩地,第二年扩大到六七十亩,红薯亩产量达到两千公斤左右。

随着栽种面积的增加,红薯产量的提高,红薯成为当时青元村群众吃饱肚子的重要食材。青元村红薯也因个头大、产量高名声大噪,来自名山等地的集体或个人纷纷前来买红薯种。

受温室育红薯芽的启发,代学明想到温室育秧苗。他说,当时的农村,种植水稻都是把谷种抛撒在秧母田里让其发芽,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后移栽,可一旦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大量谷种无法出苗,浪费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代学明用温室育谷种。他先用1公斤谷种试验成功后,再建起一次性能育150公斤谷种的温室,生产队还给他100亩水田试种,结果亩产水稻突破500公斤大关。

代学明的温室育秧既节约了谷种,又提高了产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派他到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还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技术。

为民办实事

传承良好家风

此后,代学明还被派到电力部门学电工。为让当地群众用上电灯,代学明多次与电力部门相关人员沟通,最终成功拉通电线,村民用上了电灯。

村民施国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家修起新房,从布电线到安装开关、电灯等都是代学明帮忙完成,却不收分文,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左邻右舍的矛盾,只要代学明一出马,多数矛盾都能化解。因为他处事公正公道,说话有道理,大家都信服他。

提起为民办事,代学明说,为乡亲、为集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虽然年事已高,但代学明依然在做力所能及的事,谁家电灯坏了、电线出故障需要更换了,他随喊随到,义务帮忙。

说起家风,代学明的儿媳张洪芬告诉记者,家有老党员,传承好家风。

代学明接过话题直言,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好家风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他的家风是: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把感恩党的好政策融进生活中。

代学明经常教育子女,人生不能等价交换,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别人遇到困难,该帮就要帮……他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听进心里了,他两个学泥工的儿子,遇到困境家庭修房,主动去帮忙,不收工钱。

让代学明欣慰的还有,晚辈们听话、孝顺。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每当身体不适,晚辈总是及时送医。代学明今年过90岁生日时,在部队当兵的孙子专门打电话祝寿……

代学明经常告诫晚辈,要心怀感恩,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自己还需勤劳拼搏。他的子女一直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改变生活;他的小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孙子向他看齐,5年前应征入伍。代学明时常鼓励孙子,要苦练军事技能,熟练掌握现代装备,为保卫国家安全多作贡献,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

柴玉洁 本报记者 彭加权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4, PREBM=005, NUM=5, GUID=1513577871603073024,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6,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04/12/006/1513577871603073024.html, DOCPUBTIME=2022-04-12 04:01:07, DOCAUTHOR=彭加权, CLEAR_CONTENT= 4月1日上午,记者随雨城区西城街道纪工委干部“大家访”时,看到代学明正在距家几十米远处罗某开的小卖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货物。罗某是双下肢重度残疾人,打扫卫生、清理货架商品这样看似简单的事,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代学明经常上门“代劳”。 “没得啥子,都是左邻右舍,现在身体还好,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代学明接受采访时说。 代学明,现年90岁,是退役军人,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干过多种经营、当过电工,但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工作在变,身份没变,他却没有怨言,服从安排,为民办事的初心不变。当地村民施国秀、杜绍凤说,代大爷是老党员,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向他学习。 争做“土专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代学明,家住雨城区西城街道青元村1组,既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兵。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口齿清晰。 在青元村,说起代学明,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出名,不仅因为当过兵,更是因为他为了群众有饭吃,想了许多可行的办法,促进增产增收。 1951年2月,代学明应征入伍,1956年入党,1958年退役。 为了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代学明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没有专研农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爱动脑筋,让“干”字当头,把“懒”字抛开,就会想出增产增收好办法。 为减少红薯种用量、提高红薯产量,1963年,代学明向生产队申请几十公斤红薯种,采用温室育苗方法,提高红薯发芽率,得到支持后,他设计建起温室培育红薯……红薯发芽良好,第一年用育出的红薯芽种了六七亩地,第二年扩大到六七十亩,红薯亩产量达到两千公斤左右。 随着栽种面积的增加,红薯产量的提高,红薯成为当时青元村群众吃饱肚子的重要食材。青元村红薯也因个头大、产量高名声大噪,来自名山等地的集体或个人纷纷前来买红薯种。 受温室育红薯芽的启发,代学明想到温室育秧苗。他说,当时的农村,种植水稻都是把谷种抛撒在秧母田里让其发芽,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后移栽,可一旦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大量谷种无法出苗,浪费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代学明用温室育谷种。他先用1公斤谷种试验成功后,再建起一次性能育150公斤谷种的温室,生产队还给他100亩水田试种,结果亩产水稻突破500公斤大关。 代学明的温室育秧既节约了谷种,又提高了产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派他到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还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技术。 为民办实事 传承良好家风 此后,代学明还被派到电力部门学电工。为让当地群众用上电灯,代学明多次与电力部门相关人员沟通,最终成功拉通电线,村民用上了电灯。 村民施国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家修起新房,从布电线到安装开关、电灯等都是代学明帮忙完成,却不收分文,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左邻右舍的矛盾,只要代学明一出马,多数矛盾都能化解。因为他处事公正公道,说话有道理,大家都信服他。 提起为民办事,代学明说,为乡亲、为集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虽然年事已高,但代学明依然在做力所能及的事,谁家电灯坏了、电线出故障需要更换了,他随喊随到,义务帮忙。 说起家风,代学明的儿媳张洪芬告诉记者,家有老党员,传承好家风。 代学明接过话题直言,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好家风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他的家风是: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把感恩党的好政策融进生活中。 代学明经常教育子女,人生不能等价交换,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别人遇到困难,该帮就要帮……他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听进心里了,他两个学泥工的儿子,遇到困境家庭修房,主动去帮忙,不收工钱。 让代学明欣慰的还有,晚辈们听话、孝顺。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每当身体不适,晚辈总是及时送医。代学明今年过90岁生日时,在部队当兵的孙子专门打电话祝寿…… 代学明经常告诫晚辈,要心怀感恩,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自己还需勤劳拼搏。他的子女一直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改变生活;他的小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孙子向他看齐,5年前应征入伍。代学明时常鼓励孙子,要苦练军事技能,熟练掌握现代装备,为保卫国家安全多作贡献,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 柴玉洁 本报记者 彭加权, BM=006版, type=0, ZB_DROP=0, TXS=1887, NODEID=null, DOCTITLE=“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代学明老人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代学明老人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4月1日上午,记者随雨城区西城街道纪工委干部“大家访”时,看到代学明正在距家几十米远处罗某开的小卖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货物。罗某是双下肢重度残疾人,打扫卫生、清理货架商品这样看似简单的事,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代学明经常上门“代劳”。

“没得啥子,都是左邻右舍,现在身体还好,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代学明接受采访时说。

代学明,现年90岁,是退役军人,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干过多种经营、当过电工,但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工作在变,身份没变,他却没有怨言,服从安排,为民办事的初心不变。当地村民施国秀、杜绍凤说,代大爷是老党员,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向他学习。

争做“土专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代学明,家住雨城区西城街道青元村1组,既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兵。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口齿清晰。

在青元村,说起代学明,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出名,不仅因为当过兵,更是因为他为了群众有饭吃,想了许多可行的办法,促进增产增收。

1951年2月,代学明应征入伍,1956年入党,1958年退役。

为了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代学明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没有专研农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爱动脑筋,让“干”字当头,把“懒”字抛开,就会想出增产增收好办法。

为减少红薯种用量、提高红薯产量,1963年,代学明向生产队申请几十公斤红薯种,采用温室育苗方法,提高红薯发芽率,得到支持后,他设计建起温室培育红薯……红薯发芽良好,第一年用育出的红薯芽种了六七亩地,第二年扩大到六七十亩,红薯亩产量达到两千公斤左右。

随着栽种面积的增加,红薯产量的提高,红薯成为当时青元村群众吃饱肚子的重要食材。青元村红薯也因个头大、产量高名声大噪,来自名山等地的集体或个人纷纷前来买红薯种。

受温室育红薯芽的启发,代学明想到温室育秧苗。他说,当时的农村,种植水稻都是把谷种抛撒在秧母田里让其发芽,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后移栽,可一旦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大量谷种无法出苗,浪费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代学明用温室育谷种。他先用1公斤谷种试验成功后,再建起一次性能育150公斤谷种的温室,生产队还给他100亩水田试种,结果亩产水稻突破500公斤大关。

代学明的温室育秧既节约了谷种,又提高了产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派他到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还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技术。

为民办实事

传承良好家风

此后,代学明还被派到电力部门学电工。为让当地群众用上电灯,代学明多次与电力部门相关人员沟通,最终成功拉通电线,村民用上了电灯。

村民施国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家修起新房,从布电线到安装开关、电灯等都是代学明帮忙完成,却不收分文,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左邻右舍的矛盾,只要代学明一出马,多数矛盾都能化解。因为他处事公正公道,说话有道理,大家都信服他。

提起为民办事,代学明说,为乡亲、为集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虽然年事已高,但代学明依然在做力所能及的事,谁家电灯坏了、电线出故障需要更换了,他随喊随到,义务帮忙。

说起家风,代学明的儿媳张洪芬告诉记者,家有老党员,传承好家风。

代学明接过话题直言,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好家风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他的家风是: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把感恩党的好政策融进生活中。

代学明经常教育子女,人生不能等价交换,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别人遇到困难,该帮就要帮……他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听进心里了,他两个学泥工的儿子,遇到困境家庭修房,主动去帮忙,不收工钱。

让代学明欣慰的还有,晚辈们听话、孝顺。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每当身体不适,晚辈总是及时送医。代学明今年过90岁生日时,在部队当兵的孙子专门打电话祝寿……

代学明经常告诫晚辈,要心怀感恩,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自己还需勤劳拼搏。他的子女一直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改变生活;他的小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孙子向他看齐,5年前应征入伍。代学明时常鼓励孙子,要苦练军事技能,熟练掌握现代装备,为保卫国家安全多作贡献,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

柴玉洁 本报记者 彭加权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513577871603073024, IR_CONTENT= 4月1日上午,记者随雨城区西城街道纪工委干部“大家访”时,看到代学明正在距家几十米远处罗某开的小卖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货物。罗某是双下肢重度残疾人,打扫卫生、清理货架商品这样看似简单的事,对他来说非常困难,代学明经常上门“代劳”。 “没得啥子,都是左邻右舍,现在身体还好,就想为乡亲多做点事!”代学明接受采访时说。 代学明,现年90岁,是退役军人,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干过多种经营、当过电工,但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工作在变,身份没变,他却没有怨言,服从安排,为民办事的初心不变。当地村民施国秀、杜绍凤说,代大爷是老党员,为村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向他学习。 争做“土专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代学明,家住雨城区西城街道青元村1组,既是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兵。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记忆力好,口齿清晰。 在青元村,说起代学明,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的出名,不仅因为当过兵,更是因为他为了群众有饭吃,想了许多可行的办法,促进增产增收。 1951年2月,代学明应征入伍,1956年入党,1958年退役。 为了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代学明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没有专研农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爱动脑筋,让“干”字当头,把“懒”字抛开,就会想出增产增收好办法。 为减少红薯种用量、提高红薯产量,1963年,代学明向生产队申请几十公斤红薯种,采用温室育苗方法,提高红薯发芽率,得到支持后,他设计建起温室培育红薯……红薯发芽良好,第一年用育出的红薯芽种了六七亩地,第二年扩大到六七十亩,红薯亩产量达到两千公斤左右。 随着栽种面积的增加,红薯产量的提高,红薯成为当时青元村群众吃饱肚子的重要食材。青元村红薯也因个头大、产量高名声大噪,来自名山等地的集体或个人纷纷前来买红薯种。 受温室育红薯芽的启发,代学明想到温室育秧苗。他说,当时的农村,种植水稻都是把谷种抛撒在秧母田里让其发芽,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后移栽,可一旦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大量谷种无法出苗,浪费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代学明用温室育谷种。他先用1公斤谷种试验成功后,再建起一次性能育150公斤谷种的温室,生产队还给他100亩水田试种,结果亩产水稻突破500公斤大关。 代学明的温室育秧既节约了谷种,又提高了产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派他到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还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技术。 为民办实事 传承良好家风 此后,代学明还被派到电力部门学电工。为让当地群众用上电灯,代学明多次与电力部门相关人员沟通,最终成功拉通电线,村民用上了电灯。 村民施国秀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家修起新房,从布电线到安装开关、电灯等都是代学明帮忙完成,却不收分文,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左邻右舍的矛盾,只要代学明一出马,多数矛盾都能化解。因为他处事公正公道,说话有道理,大家都信服他。 提起为民办事,代学明说,为乡亲、为集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虽然年事已高,但代学明依然在做力所能及的事,谁家电灯坏了、电线出故障需要更换了,他随喊随到,义务帮忙。 说起家风,代学明的儿媳张洪芬告诉记者,家有老党员,传承好家风。 代学明接过话题直言,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好家风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他的家风是: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把感恩党的好政策融进生活中。 代学明经常教育子女,人生不能等价交换,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别人遇到困难,该帮就要帮……他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听进心里了,他两个学泥工的儿子,遇到困境家庭修房,主动去帮忙,不收工钱。 让代学明欣慰的还有,晚辈们听话、孝顺。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每当身体不适,晚辈总是及时送医。代学明今年过90岁生日时,在部队当兵的孙子专门打电话祝寿…… 代学明经常告诫晚辈,要心怀感恩,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自己还需勤劳拼搏。他的子女一直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改变生活;他的小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孙子向他看齐,5年前应征入伍。代学明时常鼓励孙子,要苦练军事技能,熟练掌握现代装备,为保卫国家安全多作贡献,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入党。 柴玉洁 本报记者 彭加权,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0412006.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8/31/wKhuumJUjIiAVphyAF07pF679-w129.png, ZB_AREA_LIST=, FB=

——雨城区西城街道老党员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之二

, TS=代学明老人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7, CODE=200, CURBM=006, YEAR=2022, PAPERDATE=2022/04/12, DA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