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8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雨城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述

演练现场

演练现场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非常贴切,正如同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其中体现的就是“防”字当头、预防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近年来,雨城区从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应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可以说,面对自然灾害,雨城区一直积极而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未雨绸缪

加强应急联动保平安

这里山水秀美,处处即景,美轮美奂。

这是美丽的雨城区。

为全面提高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综合协调机制,正在雨城区逐步建立完善。

近年来,雨城区及时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充实镇(街道)“三员”队伍,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在不断努力之下,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的协调联动机制迅速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单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以来,雨城区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走进雨城区各个社区,醒目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海报张贴在显眼位置,社区门口的宣传栏上标注着各种应急逃生知识,紧急避难指示图清晰明了,物资储备库内救生衣、安全帽、消防水桶、灭火器等救灾设施应有尽有。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雨城区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救灾基础,强化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雨城区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全面提升。

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有效筑起了雨城区坚强的“防护堤”,也为该区群众撑起了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能力提升

提高灾害防御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

近年来,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山洪、地灾、燃气、自建房、森林火灾、危化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风险隐患台账,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治措施、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限时整改到位,全面管控风险隐患,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灾害发生。

一直以来,雨城区把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潜心提升监测预警“真功夫”,加快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拧好“安全阀”。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眼睛”和“耳朵”,雨城区基层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有效做好监测预警。

全区通过建立“区、镇、村、组、点”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科学划定各级联防网格责任区,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成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自动雨量监测站、森林火情监测即报系统等设施设备的运用和升级维护。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在雨城区各中小学和医院安装地震监测预警系统20套,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建立应急、水利、自规、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联动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对蓝色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即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村村响等渠道发布,确保及时将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层层传达至镇村组、部门及相关企业责任人、监测人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加强物资储备,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方面。雨城区储备有冲锋舟、皮艇、抽水水泵、卫星电话、切割机、救援绳等救援物资(装备)20000余件;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被、棉衣裤、折叠床、防潮垫、照明灯组等救灾物资9000余件。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建成“1+34+N”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地震、森林防灭火、危化、矿山、防汛、防地灾、安全事故等各类应急演练300余次,累计1.8万余人次参演。汛前完成对卫星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维护,有力确保“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畅通。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近年来,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我市成为一种常态。

在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围绕“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共平台以及现场展台、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咨询活动、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互助能力。

5月12日,雨城区减灾委联合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切实提高全区综合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镇(街道)、部门、学校充分利用单位板报、宣传栏、多媒体开设防灾减灾宣传专栏;组织成员单位进村镇、进社区摆摊设点、以会代训等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开展培训8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全区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参与率达86%。同时,联合区教育局开展“百校百场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全区86所学校43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演练。

“人防+物防+技防”

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

雨城区森林面积12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5.6万亩,非林地森林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森林蓄积量670.5万立方米,竹林总面积达40万亩。为了守住满眼绿,雨城区切实把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责任是关键。面对严峻形势,雨城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布兵。该区坚定把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划定107个责任区,13名区级领导包干13个镇街,93个村29个社区的585名干部包干51314户,落实658名“五类人员”责任人。严格实行“三单一书”,签订“责任承诺书”610份、“联防联控协议”37份、“十户联保”倡议书4.4万份、承诺书1.8万余份,切实将森林防灭火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

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重点。雨城区狠抓野外火源管理,严格实行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加大野外用火监管力度,在高火险期,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加强林区施工生产生活用火、“五类”人员、游客等的管控。按照“八个一”(一处工作用房、一个提醒管控杆、一张省市区防火命令、一个火源火种收集箱、一本检查记录本、一个防火码、一个宣传小喇叭、一班驻点人员)设置防火卡点23个,按“七步工作法”(一停、二问、三讲、四查、五记、六扫、七放)开展防火宣传和检查,禁止一切火种、火源进山入林。今年以来,制止违规野外用火行为4起,收缴火种115个,罚款1400元。

同时,雨城区全面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聚焦重点目标、重点设施,对林区和林缘地带学校、村民聚居点等人群集中区域、重点危化品、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重点排查,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问责制”,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确保隐患整改销号。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森林防火专项整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无盲区死角。

自然灾害直接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减少灾害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雨城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底线的鞭策下,雨城区防灾减灾人不断坚守,谱写防灾减灾新篇章。 本报记者 石雨川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5, PREBM=007, NUM=7, GUID=1526246515654197248,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8,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05/17/008/1526246515654197248.html, DOCPUBTIME=2022-05-17 03:01:07, DOCAUTHOR=石雨川, CLEAR_CONTENT=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非常贴切,正如同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其中体现的就是“防”字当头、预防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近年来,雨城区从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应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可以说,面对自然灾害,雨城区一直积极而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未雨绸缪 加强应急联动保平安 这里山水秀美,处处即景,美轮美奂。 这是美丽的雨城区。 为全面提高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综合协调机制,正在雨城区逐步建立完善。 近年来,雨城区及时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充实镇(街道)“三员”队伍,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在不断努力之下,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的协调联动机制迅速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单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以来,雨城区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走进雨城区各个社区,醒目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海报张贴在显眼位置,社区门口的宣传栏上标注着各种应急逃生知识,紧急避难指示图清晰明了,物资储备库内救生衣、安全帽、消防水桶、灭火器等救灾设施应有尽有。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雨城区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救灾基础,强化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雨城区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全面提升。 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有效筑起了雨城区坚强的“防护堤”,也为该区群众撑起了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能力提升 提高灾害防御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 近年来,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山洪、地灾、燃气、自建房、森林火灾、危化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风险隐患台账,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治措施、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限时整改到位,全面管控风险隐患,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灾害发生。 一直以来,雨城区把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潜心提升监测预警“真功夫”,加快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拧好“安全阀”。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眼睛”和“耳朵”,雨城区基层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有效做好监测预警。 全区通过建立“区、镇、村、组、点”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科学划定各级联防网格责任区,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成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自动雨量监测站、森林火情监测即报系统等设施设备的运用和升级维护。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在雨城区各中小学和医院安装地震监测预警系统20套,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建立应急、水利、自规、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联动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对蓝色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即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村村响等渠道发布,确保及时将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层层传达至镇村组、部门及相关企业责任人、监测人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加强物资储备,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方面。雨城区储备有冲锋舟、皮艇、抽水水泵、卫星电话、切割机、救援绳等救援物资(装备)20000余件;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被、棉衣裤、折叠床、防潮垫、照明灯组等救灾物资9000余件。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建成“1+34+N”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地震、森林防灭火、危化、矿山、防汛、防地灾、安全事故等各类应急演练300余次,累计1.8万余人次参演。汛前完成对卫星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维护,有力确保“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畅通。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近年来,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我市成为一种常态。 在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围绕“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共平台以及现场展台、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咨询活动、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互助能力。 5月12日,雨城区减灾委联合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切实提高全区综合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镇(街道)、部门、学校充分利用单位板报、宣传栏、多媒体开设防灾减灾宣传专栏;组织成员单位进村镇、进社区摆摊设点、以会代训等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开展培训8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全区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参与率达86%。同时,联合区教育局开展“百校百场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全区86所学校43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演练。 “人防+物防+技防” 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 雨城区森林面积12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5.6万亩,非林地森林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森林蓄积量670.5万立方米,竹林总面积达40万亩。为了守住满眼绿,雨城区切实把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责任是关键。面对严峻形势,雨城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布兵。该区坚定把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划定107个责任区,13名区级领导包干13个镇街,93个村29个社区的585名干部包干51314户,落实658名“五类人员”责任人。严格实行“三单一书”,签订“责任承诺书”610份、“联防联控协议”37份、“十户联保”倡议书4.4万份、承诺书1.8万余份,切实将森林防灭火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 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重点。雨城区狠抓野外火源管理,严格实行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加大野外用火监管力度,在高火险期,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加强林区施工生产生活用火、“五类”人员、游客等的管控。按照“八个一”(一处工作用房、一个提醒管控杆、一张省市区防火命令、一个火源火种收集箱、一本检查记录本、一个防火码、一个宣传小喇叭、一班驻点人员)设置防火卡点23个,按“七步工作法”(一停、二问、三讲、四查、五记、六扫、七放)开展防火宣传和检查,禁止一切火种、火源进山入林。今年以来,制止违规野外用火行为4起,收缴火种115个,罚款1400元。 同时,雨城区全面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聚焦重点目标、重点设施,对林区和林缘地带学校、村民聚居点等人群集中区域、重点危化品、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重点排查,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问责制”,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确保隐患整改销号。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森林防火专项整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无盲区死角。 自然灾害直接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减少灾害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雨城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底线的鞭策下,雨城区防灾减灾人不断坚守,谱写防灾减灾新篇章。 本报记者 石雨川, BM=008版, type=0, ZB_DROP=0, TXS=3422, NODEID=null, DOCTITLE=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演练现场

演练现场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非常贴切,正如同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其中体现的就是“防”字当头、预防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近年来,雨城区从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应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可以说,面对自然灾害,雨城区一直积极而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未雨绸缪

加强应急联动保平安

这里山水秀美,处处即景,美轮美奂。

这是美丽的雨城区。

为全面提高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综合协调机制,正在雨城区逐步建立完善。

近年来,雨城区及时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充实镇(街道)“三员”队伍,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在不断努力之下,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的协调联动机制迅速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单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以来,雨城区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走进雨城区各个社区,醒目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海报张贴在显眼位置,社区门口的宣传栏上标注着各种应急逃生知识,紧急避难指示图清晰明了,物资储备库内救生衣、安全帽、消防水桶、灭火器等救灾设施应有尽有。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雨城区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救灾基础,强化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雨城区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全面提升。

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有效筑起了雨城区坚强的“防护堤”,也为该区群众撑起了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能力提升

提高灾害防御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

近年来,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山洪、地灾、燃气、自建房、森林火灾、危化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风险隐患台账,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治措施、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限时整改到位,全面管控风险隐患,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灾害发生。

一直以来,雨城区把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潜心提升监测预警“真功夫”,加快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拧好“安全阀”。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眼睛”和“耳朵”,雨城区基层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有效做好监测预警。

全区通过建立“区、镇、村、组、点”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科学划定各级联防网格责任区,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成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自动雨量监测站、森林火情监测即报系统等设施设备的运用和升级维护。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在雨城区各中小学和医院安装地震监测预警系统20套,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建立应急、水利、自规、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联动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对蓝色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即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村村响等渠道发布,确保及时将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层层传达至镇村组、部门及相关企业责任人、监测人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加强物资储备,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方面。雨城区储备有冲锋舟、皮艇、抽水水泵、卫星电话、切割机、救援绳等救援物资(装备)20000余件;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被、棉衣裤、折叠床、防潮垫、照明灯组等救灾物资9000余件。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建成“1+34+N”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地震、森林防灭火、危化、矿山、防汛、防地灾、安全事故等各类应急演练300余次,累计1.8万余人次参演。汛前完成对卫星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维护,有力确保“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畅通。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近年来,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我市成为一种常态。

在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围绕“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共平台以及现场展台、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咨询活动、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互助能力。

5月12日,雨城区减灾委联合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切实提高全区综合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镇(街道)、部门、学校充分利用单位板报、宣传栏、多媒体开设防灾减灾宣传专栏;组织成员单位进村镇、进社区摆摊设点、以会代训等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开展培训8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全区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参与率达86%。同时,联合区教育局开展“百校百场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全区86所学校43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演练。

“人防+物防+技防”

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

雨城区森林面积12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5.6万亩,非林地森林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森林蓄积量670.5万立方米,竹林总面积达40万亩。为了守住满眼绿,雨城区切实把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责任是关键。面对严峻形势,雨城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布兵。该区坚定把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划定107个责任区,13名区级领导包干13个镇街,93个村29个社区的585名干部包干51314户,落实658名“五类人员”责任人。严格实行“三单一书”,签订“责任承诺书”610份、“联防联控协议”37份、“十户联保”倡议书4.4万份、承诺书1.8万余份,切实将森林防灭火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

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重点。雨城区狠抓野外火源管理,严格实行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加大野外用火监管力度,在高火险期,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加强林区施工生产生活用火、“五类”人员、游客等的管控。按照“八个一”(一处工作用房、一个提醒管控杆、一张省市区防火命令、一个火源火种收集箱、一本检查记录本、一个防火码、一个宣传小喇叭、一班驻点人员)设置防火卡点23个,按“七步工作法”(一停、二问、三讲、四查、五记、六扫、七放)开展防火宣传和检查,禁止一切火种、火源进山入林。今年以来,制止违规野外用火行为4起,收缴火种115个,罚款1400元。

同时,雨城区全面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聚焦重点目标、重点设施,对林区和林缘地带学校、村民聚居点等人群集中区域、重点危化品、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重点排查,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问责制”,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确保隐患整改销号。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森林防火专项整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无盲区死角。

自然灾害直接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减少灾害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雨城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底线的鞭策下,雨城区防灾减灾人不断坚守,谱写防灾减灾新篇章。 本报记者 石雨川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526246515654197248, IR_CONTENT= 今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防灾减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是保障民生的大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非常贴切,正如同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其中体现的就是“防”字当头、预防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近年来,雨城区从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应急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防抗救”能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速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可以说,面对自然灾害,雨城区一直积极而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未雨绸缪 加强应急联动保平安 这里山水秀美,处处即景,美轮美奂。 这是美丽的雨城区。 为全面提高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综合协调机制,正在雨城区逐步建立完善。 近年来,雨城区及时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充实镇(街道)“三员”队伍,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在不断努力之下,满足当前工作需要的协调联动机制迅速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单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长期以来,雨城区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快速响应、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安全留在后头”。走进雨城区各个社区,醒目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海报张贴在显眼位置,社区门口的宣传栏上标注着各种应急逃生知识,紧急避难指示图清晰明了,物资储备库内救生衣、安全帽、消防水桶、灭火器等救灾设施应有尽有。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雨城区不断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救灾基础,强化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雨城区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全面提升。 一项项工作的落实,有效筑起了雨城区坚强的“防护堤”,也为该区群众撑起了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能力提升 提高灾害防御水平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 近年来,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山洪、地灾、燃气、自建房、森林火灾、危化品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风险隐患台账,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明确整治措施、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限时整改到位,全面管控风险隐患,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事故灾害发生。 一直以来,雨城区把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潜心提升监测预警“真功夫”,加快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拧好“安全阀”。 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眼睛”和“耳朵”,雨城区基层组织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有效做好监测预警。 全区通过建立“区、镇、村、组、点”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科学划定各级联防网格责任区,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成对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自动雨量监测站、森林火情监测即报系统等设施设备的运用和升级维护。投入财政资金40万元在雨城区各中小学和医院安装地震监测预警系统20套,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效防范地震灾害。建立应急、水利、自规、林业、气象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联动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对蓝色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即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村村响等渠道发布,确保及时将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层层传达至镇村组、部门及相关企业责任人、监测人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加强物资储备,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方面。雨城区储备有冲锋舟、皮艇、抽水水泵、卫星电话、切割机、救援绳等救援物资(装备)20000余件;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被、棉衣裤、折叠床、防潮垫、照明灯组等救灾物资9000余件。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建成“1+34+N”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地震、森林防灭火、危化、矿山、防汛、防地灾、安全事故等各类应急演练300余次,累计1.8万余人次参演。汛前完成对卫星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维护,有力确保“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畅通。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近年来,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我市成为一种常态。 在雨城区,各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围绕“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主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公共平台以及现场展台、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咨询活动、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防灾自救互助能力。 5月12日,雨城区减灾委联合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切实提高全区综合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镇(街道)、部门、学校充分利用单位板报、宣传栏、多媒体开设防灾减灾宣传专栏;组织成员单位进村镇、进社区摆摊设点、以会代训等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开展培训8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全区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参与率达86%。同时,联合区教育局开展“百校百场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全区86所学校43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演练。 “人防+物防+技防” 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 雨城区森林面积12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5.6万亩,非林地森林面积4.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森林蓄积量670.5万立方米,竹林总面积达40万亩。为了守住满眼绿,雨城区切实把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责任是关键。面对严峻形势,雨城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布兵。该区坚定把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区划定107个责任区,13名区级领导包干13个镇街,93个村29个社区的585名干部包干51314户,落实658名“五类人员”责任人。严格实行“三单一书”,签订“责任承诺书”610份、“联防联控协议”37份、“十户联保”倡议书4.4万份、承诺书1.8万余份,切实将森林防灭火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 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重点。雨城区狠抓野外火源管理,严格实行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加大野外用火监管力度,在高火险期,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加强林区施工生产生活用火、“五类”人员、游客等的管控。按照“八个一”(一处工作用房、一个提醒管控杆、一张省市区防火命令、一个火源火种收集箱、一本检查记录本、一个防火码、一个宣传小喇叭、一班驻点人员)设置防火卡点23个,按“七步工作法”(一停、二问、三讲、四查、五记、六扫、七放)开展防火宣传和检查,禁止一切火种、火源进山入林。今年以来,制止违规野外用火行为4起,收缴火种115个,罚款1400元。 同时,雨城区全面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聚焦重点目标、重点设施,对林区和林缘地带学校、村民聚居点等人群集中区域、重点危化品、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重点排查,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问责制”,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确保隐患整改销号。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森林防火专项整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无盲区死角。 自然灾害直接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减少灾害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雨城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底线的鞭策下,雨城区防灾减灾人不断坚守,谱写防灾减灾新篇章。 本报记者 石雨川,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0517008.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8/56/wKhuumKCo0CAAPHiAJ9JW9wBMAA755.png, ZB_AREA_LIST=, FB=

——雨城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述

, TS=演练现场},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8, CODE=200, CURBM=008, YEAR=2022, PAPERDATE=2022/05/17, DAY=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