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

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

“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

“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

“一年补贴2400元。”

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

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

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

“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

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千年文脉 一江清水

——“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

(下转2版)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1, NUM=0, GUID=1536030819900915712,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06/13/002/1536030823507230720.html, DOCPUBTIME=2022-06-13 02: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 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 “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 “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 “一年补贴2400元。” 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 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 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 “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 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千年文脉 一江清水 ——“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 (下转2版),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3401, NODEID=null, DOCTITLE=“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

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

“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

“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

“一年补贴2400元。”

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

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

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

“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

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千年文脉 一江清水

——“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

(下转2版)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536030819900915712, IR_CONTENT=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 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走进村卫生站,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 “一包九块六,一年下来大约600元。” “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能享受多少补贴?” “一年补贴2400元。” 总书记点点头:“衣食住行,还有医药,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要多搞一些新品种、创新药、国产药,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 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4年来,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 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 “永丰村,好名字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 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田与村、人与自然、坚守与创新,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千年文脉 一江清水 ——“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实地考察,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长江始称“长江”。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19年5月,南昌;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远山滴翠,江水滔滔,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生机盎然。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当地负责同志说,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 (下转2版),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0613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8/7B/wKhuumKmLe6AZSgYAAo_ZeQUZv0787.png, ZB_AREA_LIST=, FB=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2, PAPERDATE=2022/06/13, DA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