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回隆镇探索“村村抱团”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编织袋生产厂内,工人正在忙碌
“这个编织袋生产厂的投入使用,让我们镇的3个村靠租赁厂房和设备,就能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40万元!”6月12日,正在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的石棉县回隆镇党委书记陈鹏底气十足地说。
盘活闲置资源,“飞地合作”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回隆镇回隆村、晏如村、竹马村抱团共建的编织袋生产厂,不仅硬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腰板,还提供了就业岗位,鼓了村民的腰包,走出一条属于回隆镇结合实际,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量的新路径。
跨村联建 “抱团”谋发展
6月12日,走进位于回隆村的编织袋生产厂,机械轰鸣。自动折扣缝纫机正有序运转,工人手中一刻不停,在原料区、编织袋加工区、吨袋加工区、成品区紧张忙碌着。生产出的编织袋、吨袋直接销售给四川石棉工业园区的企业。由于工业园区位于竹马村,距离编织袋生产厂不远,运输成本也很低。
编织袋生产厂建成并投用前,曾是贫困村的晏如村和竹马村村集体经济较薄弱,勉强实现集体经济“消空破零”,如何改变长期以来收入甚微、基础薄弱的状况,一直是拦在发展道路上的大问题。
为何将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途径压在编织袋生产厂上?回隆镇党委副书记鲁金华用了一个形象的词来形容——“物尽其用”。
经前期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内的30余家企业年需求编织袋和吨袋在3050万条左右,但由于园区无相关企业供给,企业只能从外地调入。
看准这一契机,2021年,在多次召开支委会、“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后,村民一致同意抱团发展,投建编织袋生产厂。同年,回隆镇党委统筹回隆村、晏如村、竹马村中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350万元,利用旧厂房的闲置资源,建成一个占地1003平方米、包含2条生产线的生产厂,并积极引进一家优质公司开展生产经营销售。
这样一来,靠着出租经营的方式,成功盘活了集体经济。同时,编织袋生产厂的成立,增加了50个就业岗位、培养增加乡土经营型人才10名,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4.2万元,财政税收“五增”,实现园区企业成本、村民返贫风险“两降”的目标。
“单打独斗行不通,我们将3个村进行联合,以‘飞地模式’带动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鲁金华说,通过“党建+”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成功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1年,回隆镇全面消除万元以下村,6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22.48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08%,村均收入达20.4万元。
服务群众 走好双赢路
作为联村共建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编织袋加工厂的建成,无疑达到了优势互补、经验互教、资源互享、项目共建的目标。稳定的收入,让村“两委”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村务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
怎样用好村集体经济?3个村早就有了规划。
春末夏初,石棉大五星枇杷进入销售季。走进位于回隆村2组的同心广场,村民正吆喝着售卖自家果子。宽敞的广场显得格外整洁有序。“自从今年3月,广场投入使用后,我们再也不用在道路两旁卖果子了,安全又方便。”村民雷光玉高兴地说,这一民生项目的实施,真正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同心广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前后分别是该村400亩枇杷产业和1200亩黄果柑产业,一到销售季,这里格外热闹。
“这里是交通要道,许多车辆经过,村民在道路两旁支起临时销售点,存在安全隐患。”回隆村党支部书记王丹妮说,广场的修建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等今年编织袋生产厂的租赁资金分拨到村上,我们还要用这笔钱改善生产灌溉用水设施、提升老街人居环境。”
同样,在晏如村党支部书记毛新兵看来,这笔资金的汇入可帮了大忙。“为让村集体经济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准备等资金、项目规划都到位后,建设一个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以此带动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试建试种后,大棚带给全村的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竹马村党支部书记叶顺林来说,该村将把从编织袋生产厂分到的7万元用在小区管理上,“现在园区居民拆迁工作正在开展,以后我们将在回隆村境内的安置点成立小区管委会,这笔资金的投入对我们进行小区管理提升帮助很大。”
2021年,回隆镇提取村级集体经济收益74.7万元,提升改造村活动阵地2个,奖励资助优秀贫困学生79名,慰问困难群众137人次,在5个村民集聚区安装路灯180余盏,在2个村建黄果柑、枇杷销售点2个,修缮生产便道、灌溉堰渠6条共320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下一步,为做大做强回隆村集体经济,创建“村集体经济100万元村”,围绕“服务园区,延长产业链”的主线,回隆镇计划让回隆村立足中心区优势,再出发抱团联合叶坪、楠桠、福龙3个村,建设回隆镇工业服务保障中心,主要为国道108线、石甘公路过境车和进出园区车辆提供停车、加水、充电、购物、餐饮服务,二期还将加入加油、汽修等服务,通过实施2个中省扶持项目、传统租赁、车辆租赁、企业机关粮油后勤供应等。 本报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