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高标准农田
近日,走进芦山县思延镇草坪村万亩粮经复合示范园区粮油(思延)示范基地,一条蜿蜒的彩色道路向田间延伸,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万亩稻香芦山粮仓”几个大字在绿油油的田野中格外醒目。
“这一片地以前种植的是中药材,收益不算好,后来很少有村民去管。”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今年这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地盘活了,村民们都很高兴。
如今,该粮油基地集优质水稻、功能稻与高油酸油菜、彩色油菜试验种植为一体,面积近300亩,今年配套建设部分周边景观和相关休闲设施,全力打造粮油轮作示范基地。
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今年3月开始土地整理,4月抢种水稻,目前正在抢建观景楼和栈道等基础设施。”正在查看水稻长势的芦山县文旅投旗下绿丰农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阳表示,眼前这片土地原先种植的是中药材,由于田间排灌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收益不佳。为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芦山县对该土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后,打造粮油轮作示范基地。
据芦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芦山县万亩粮经复合示范园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科学种植标准,将园区地块统一整治打造,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
村民纷纷表示,如今,这里打造高标准农田,不仅实现了机械化耕种,还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收益也会大大增加。
同一时间,在位于该县龙门镇的龙兴之野项目建设现场,修田埂、砌堡坎、修栈道、完善部分景观……在水稻田和莲藕池的映衬下,100余位工人正在抢抓项目进度,火热的施工场景格外生动。
“一期项目基础设施正在收尾,目前主要是在抢修栈道,预计下个月完成。”项目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准备启动二期工程,主要修建附属设施。
据悉,该项目按照“一带三区”多点进行打造,严格执行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融入景观将其打造成河谷红色美学田园综合体,同样也是该县万亩粮经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芦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万亩粮经复合示范园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让“粮田”变“良田”。
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镜头的另一边,在汉源县九襄镇堰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同样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挖掘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规整道路,完善沟渠等配套设施……在工人们的忙碌下,昔日的陡坡地、扁担田,变成如今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
据悉,堰沟村是汉源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区域——“山泉梯田”山地稻蒜轮作粮果间作示范园。“这个项目能大大提升宜机化作业能力,通过‘稻蒜轮作’‘粮经套种’种植模式,示范引导群众腾退果树还田上坎。”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单产与稻田综合效益非常突出,稻田亩综合产值一直稳定在2万元以上。
只有守住良田沃土,才有底气端稳手中的饭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措并举破解“山高路远、田地零碎、土地不肥、灌溉少水、耕作无路、收益低下”等难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2年5月底,按照国土“三调”公布的数据,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2.34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率提升到44.28%。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15个、耕地质量调查点231个、化肥使用量统计调查点150个。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施种养循环等项目,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大幅提高,种植面积、种植水平、综合效益逐年增加,一幅以农业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全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郑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