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7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众志成城齐抗震
勇毅作为显担当

——记我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

芦山县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

芦山县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

2022年6月1日17时,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芦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科学指挥,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初心和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合力,共同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

8月26日,雅安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举行。市委、市政府对抗震救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芦山县应急管理局位列其中。

生命至上 灾情为令

立即!立即!立即!抗震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精准、快速、有力的判断和指挥尤为关键,这是对芦山应急能力的考验与检验。

闻震而动,分秒必争。

——他们恪尽职守,不负使命。 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闻令而动,快速集结,厉兵秣马、通宵达旦,以应急加速度,全力应对地震。抽调专人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成立工作专班,协同第三方专家持续开展企业震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涉及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11个行业领域,共排查出隐患74条,已全部整改完成。

——他们赴汤蹈火,向险而行。 震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先锋队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组织协调受灾乡镇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对受威胁区域群众做到应转尽转。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安置点规划选址、安全评估和建设管理工作,按照《芦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芦山县临时集中安置点规范建设实施方案〉》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要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要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床位并考虑群众的性别、民族、年龄等因素,要设置医疗点、公共厕所、物资储备室、文娱室等功能,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要求,设置大河村应急避难场所、凤禾村村委会等临时转移安置点27个,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充分保障救灾物资,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同时,县应急管理局抽调10人成立灾损收集工作组,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召开灾损评估工作专题会8次,完成农业、交通、住建、林业等18类灾损数据收集整理,邀请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学院等相关专家到一线核查灾情,对灾损数据再核实、再验证,形成高质量的灾损评估报告。

为民止损勇担当,一份希望,意味百倍努力。

在抗震一线,芦山应急人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每一个义无反顾、“逆战”而行的身影,都源自“人民至上”。

每一处聚精会神、向民而行的场景,都蕴含“鱼水情深”。

每一帧勇往直前、向险而行的瞬间,都凸显“以人为本”。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地震突发的危急时刻,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把应急处置、维护稳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

党员高峰在接到命令后,冒着余震的危险,背负着50公斤的单兵通信装备,第一时间挺进震中,保障了与灾区通信畅通,同时,帮助震中群众搭建帐篷,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袁平海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危急关头,他只是匆匆给家中身体不太好的妻子报了一个平安,便奔赴震中。“您家的房子暂时不能住了,我带你去帐篷……”他每天重复着这句话。嗓子沙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没事,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芦山应急管理局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积极开展灾损评估,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大战大考中 彰显制度优势

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胜利,这是一场已经拿下的胜利。胜利意味着全县“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应急管理机制正在向完善和有效的阶段不断发展。

摊开芦山地图,幅员辽阔、风光无限。但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全县灾害多发频发,芦山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整合、队伍整合,着力搭建“一网融通、科学决策、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一体化综合减灾平台。

其实,对芦山而言,所有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早已枕戈待旦。

“有了这个高科技,老百姓就能提前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心里踏实多了!”近日,芦山县龙门镇村民张继生上下打量着已经安装妥当的地震预警终端,赞赏地点点头。张继生曾是当地的防震减灾助理员,“4·20”芦山强烈地震使他家的房屋毁于一旦,而今他住上了漂亮的新房,看着村上安装的地震预警设施,曾经挥之不去的阴霾逐渐驱散。

近年来,芦山县33个村(社区)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与地震预警终端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实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

龙门镇层峦叠翠,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村民住宅坐落其间,谁曾想这里曾是地震灾区。“现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既安全又幸福!”曾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芦山县防震减灾服务中心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欣慰。这名负责人介绍,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所有的新建、改建工程均以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抗震设防依据,实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坚持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地灾隐患、避让泄洪通道“三避让”安全选址原则,确保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民房彻底改变了过去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差的状况。

虽然地震肆虐而过,但它带不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带不走芦山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荣誉是催人奋进的凯歌,荣誉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芦山应急人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应对“6·1”芦山地震,只是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重托。芦山应急人将以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不辱使命、强化担当、忠诚履职、竭诚为民,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石雨川

芦山应急人员搬运救灾物资

芦山应急人员搬运救灾物资

制作图片

制作图片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8, PREBM=006, NUM=6, GUID=156431234046695833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7,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08/30/007/1564312340466958336.html, DOCPUBTIME=2022-08-30 08:21:07, DOCAUTHOR=石雨川, CLEAR_CONTENT= 2022年6月1日17时,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芦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科学指挥,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初心和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合力,共同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 8月26日,雅安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举行。市委、市政府对抗震救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芦山县应急管理局位列其中。 生命至上 灾情为令 立即!立即!立即!抗震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精准、快速、有力的判断和指挥尤为关键,这是对芦山应急能力的考验与检验。 闻震而动,分秒必争。 ——他们恪尽职守,不负使命。 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闻令而动,快速集结,厉兵秣马、通宵达旦,以应急加速度,全力应对地震。抽调专人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成立工作专班,协同第三方专家持续开展企业震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涉及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11个行业领域,共排查出隐患74条,已全部整改完成。 ——他们赴汤蹈火,向险而行。 震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先锋队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组织协调受灾乡镇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对受威胁区域群众做到应转尽转。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安置点规划选址、安全评估和建设管理工作,按照《芦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芦山县临时集中安置点规范建设实施方案〉》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要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要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床位并考虑群众的性别、民族、年龄等因素,要设置医疗点、公共厕所、物资储备室、文娱室等功能,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要求,设置大河村应急避难场所、凤禾村村委会等临时转移安置点27个,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充分保障救灾物资,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同时,县应急管理局抽调10人成立灾损收集工作组,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召开灾损评估工作专题会8次,完成农业、交通、住建、林业等18类灾损数据收集整理,邀请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学院等相关专家到一线核查灾情,对灾损数据再核实、再验证,形成高质量的灾损评估报告。 为民止损勇担当,一份希望,意味百倍努力。 在抗震一线,芦山应急人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每一个义无反顾、“逆战”而行的身影,都源自“人民至上”。 每一处聚精会神、向民而行的场景,都蕴含“鱼水情深”。 每一帧勇往直前、向险而行的瞬间,都凸显“以人为本”。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地震突发的危急时刻,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把应急处置、维护稳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 党员高峰在接到命令后,冒着余震的危险,背负着50公斤的单兵通信装备,第一时间挺进震中,保障了与灾区通信畅通,同时,帮助震中群众搭建帐篷,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袁平海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危急关头,他只是匆匆给家中身体不太好的妻子报了一个平安,便奔赴震中。“您家的房子暂时不能住了,我带你去帐篷……”他每天重复着这句话。嗓子沙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没事,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芦山应急管理局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积极开展灾损评估,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大战大考中 彰显制度优势 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胜利,这是一场已经拿下的胜利。胜利意味着全县“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应急管理机制正在向完善和有效的阶段不断发展。 摊开芦山地图,幅员辽阔、风光无限。但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全县灾害多发频发,芦山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整合、队伍整合,着力搭建“一网融通、科学决策、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一体化综合减灾平台。 其实,对芦山而言,所有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早已枕戈待旦。 “有了这个高科技,老百姓就能提前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心里踏实多了!”近日,芦山县龙门镇村民张继生上下打量着已经安装妥当的地震预警终端,赞赏地点点头。张继生曾是当地的防震减灾助理员,“4·20”芦山强烈地震使他家的房屋毁于一旦,而今他住上了漂亮的新房,看着村上安装的地震预警设施,曾经挥之不去的阴霾逐渐驱散。 近年来,芦山县33个村(社区)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与地震预警终端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实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 龙门镇层峦叠翠,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村民住宅坐落其间,谁曾想这里曾是地震灾区。“现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既安全又幸福!”曾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芦山县防震减灾服务中心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欣慰。这名负责人介绍,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所有的新建、改建工程均以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抗震设防依据,实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坚持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地灾隐患、避让泄洪通道“三避让”安全选址原则,确保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民房彻底改变了过去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差的状况。 虽然地震肆虐而过,但它带不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带不走芦山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荣誉是催人奋进的凯歌,荣誉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芦山应急人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应对“6·1”芦山地震,只是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重托。芦山应急人将以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不辱使命、强化担当、忠诚履职、竭诚为民,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石雨川, BM=007版, type=0, ZB_DROP=0, TXS=2810, NODEID=null, DOCTITLE=众志成城齐抗震
勇毅作为显担当,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芦山县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

芦山县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

2022年6月1日17时,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芦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科学指挥,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初心和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合力,共同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

8月26日,雅安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举行。市委、市政府对抗震救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芦山县应急管理局位列其中。

生命至上 灾情为令

立即!立即!立即!抗震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精准、快速、有力的判断和指挥尤为关键,这是对芦山应急能力的考验与检验。

闻震而动,分秒必争。

——他们恪尽职守,不负使命。 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闻令而动,快速集结,厉兵秣马、通宵达旦,以应急加速度,全力应对地震。抽调专人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成立工作专班,协同第三方专家持续开展企业震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涉及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11个行业领域,共排查出隐患74条,已全部整改完成。

——他们赴汤蹈火,向险而行。 震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先锋队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组织协调受灾乡镇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对受威胁区域群众做到应转尽转。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安置点规划选址、安全评估和建设管理工作,按照《芦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芦山县临时集中安置点规范建设实施方案〉》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要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要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床位并考虑群众的性别、民族、年龄等因素,要设置医疗点、公共厕所、物资储备室、文娱室等功能,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要求,设置大河村应急避难场所、凤禾村村委会等临时转移安置点27个,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充分保障救灾物资,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同时,县应急管理局抽调10人成立灾损收集工作组,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召开灾损评估工作专题会8次,完成农业、交通、住建、林业等18类灾损数据收集整理,邀请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学院等相关专家到一线核查灾情,对灾损数据再核实、再验证,形成高质量的灾损评估报告。

为民止损勇担当,一份希望,意味百倍努力。

在抗震一线,芦山应急人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每一个义无反顾、“逆战”而行的身影,都源自“人民至上”。

每一处聚精会神、向民而行的场景,都蕴含“鱼水情深”。

每一帧勇往直前、向险而行的瞬间,都凸显“以人为本”。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地震突发的危急时刻,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把应急处置、维护稳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

党员高峰在接到命令后,冒着余震的危险,背负着50公斤的单兵通信装备,第一时间挺进震中,保障了与灾区通信畅通,同时,帮助震中群众搭建帐篷,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袁平海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危急关头,他只是匆匆给家中身体不太好的妻子报了一个平安,便奔赴震中。“您家的房子暂时不能住了,我带你去帐篷……”他每天重复着这句话。嗓子沙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没事,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芦山应急管理局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积极开展灾损评估,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大战大考中 彰显制度优势

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胜利,这是一场已经拿下的胜利。胜利意味着全县“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应急管理机制正在向完善和有效的阶段不断发展。

摊开芦山地图,幅员辽阔、风光无限。但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全县灾害多发频发,芦山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整合、队伍整合,着力搭建“一网融通、科学决策、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一体化综合减灾平台。

其实,对芦山而言,所有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早已枕戈待旦。

“有了这个高科技,老百姓就能提前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心里踏实多了!”近日,芦山县龙门镇村民张继生上下打量着已经安装妥当的地震预警终端,赞赏地点点头。张继生曾是当地的防震减灾助理员,“4·20”芦山强烈地震使他家的房屋毁于一旦,而今他住上了漂亮的新房,看着村上安装的地震预警设施,曾经挥之不去的阴霾逐渐驱散。

近年来,芦山县33个村(社区)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与地震预警终端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实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

龙门镇层峦叠翠,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村民住宅坐落其间,谁曾想这里曾是地震灾区。“现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既安全又幸福!”曾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芦山县防震减灾服务中心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欣慰。这名负责人介绍,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所有的新建、改建工程均以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抗震设防依据,实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坚持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地灾隐患、避让泄洪通道“三避让”安全选址原则,确保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民房彻底改变了过去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差的状况。

虽然地震肆虐而过,但它带不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带不走芦山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荣誉是催人奋进的凯歌,荣誉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芦山应急人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应对“6·1”芦山地震,只是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重托。芦山应急人将以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不辱使命、强化担当、忠诚履职、竭诚为民,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石雨川

芦山应急人员搬运救灾物资

芦山应急人员搬运救灾物资

制作图片

制作图片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564312340466958336, IR_CONTENT= 2022年6月1日17时,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芦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应急管理局迅速行动、科学指挥,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初心和使命凝聚起抗震救灾合力,共同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 8月26日,雅安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举行。市委、市政府对抗震救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芦山县应急管理局位列其中。 生命至上 灾情为令 立即!立即!立即!抗震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精准、快速、有力的判断和指挥尤为关键,这是对芦山应急能力的考验与检验。 闻震而动,分秒必争。 ——他们恪尽职守,不负使命。 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闻令而动,快速集结,厉兵秣马、通宵达旦,以应急加速度,全力应对地震。抽调专人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成立工作专班,协同第三方专家持续开展企业震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涉及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11个行业领域,共排查出隐患74条,已全部整改完成。 ——他们赴汤蹈火,向险而行。 震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先锋队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组织协调受灾乡镇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对受威胁区域群众做到应转尽转。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安置点规划选址、安全评估和建设管理工作,按照《芦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芦山县临时集中安置点规范建设实施方案〉》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要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要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床位并考虑群众的性别、民族、年龄等因素,要设置医疗点、公共厕所、物资储备室、文娱室等功能,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要求,设置大河村应急避难场所、凤禾村村委会等临时转移安置点27个,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充分保障救灾物资,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同时,县应急管理局抽调10人成立灾损收集工作组,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召开灾损评估工作专题会8次,完成农业、交通、住建、林业等18类灾损数据收集整理,邀请四川大学灾后重建学院等相关专家到一线核查灾情,对灾损数据再核实、再验证,形成高质量的灾损评估报告。 为民止损勇担当,一份希望,意味百倍努力。 在抗震一线,芦山应急人的士气始终是高涨的,信心始终是饱满的,脚步始终是坚定有力的。 每一个义无反顾、“逆战”而行的身影,都源自“人民至上”。 每一处聚精会神、向民而行的场景,都蕴含“鱼水情深”。 每一帧勇往直前、向险而行的瞬间,都凸显“以人为本”。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地震突发的危急时刻,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把应急处置、维护稳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 党员高峰在接到命令后,冒着余震的危险,背负着50公斤的单兵通信装备,第一时间挺进震中,保障了与灾区通信畅通,同时,帮助震中群众搭建帐篷,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袁平海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危急关头,他只是匆匆给家中身体不太好的妻子报了一个平安,便奔赴震中。“您家的房子暂时不能住了,我带你去帐篷……”他每天重复着这句话。嗓子沙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双眼布满了血丝,同事们心疼地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没事,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芦山应急管理局协助国家、省级震情加密观测小组搭建3套流动地震监测设备和2套流动强震设备,做好震情监测工作,共计发布震情形势通报8期,记录余震877次;积极开展灾损评估,紧急转移安置5550人,其中集中安置961人,针对重灾乡镇紧急调拨帐篷、棉衣、棉被等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共计33批次9万余件,全力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 大战大考中 彰显制度优势 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胜利,这是一场已经拿下的胜利。胜利意味着全县“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应急管理机制正在向完善和有效的阶段不断发展。 摊开芦山地图,幅员辽阔、风光无限。但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全县灾害多发频发,芦山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整合、队伍整合,着力搭建“一网融通、科学决策、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一体化综合减灾平台。 其实,对芦山而言,所有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早已枕戈待旦。 “有了这个高科技,老百姓就能提前收到地震警报信息,心里踏实多了!”近日,芦山县龙门镇村民张继生上下打量着已经安装妥当的地震预警终端,赞赏地点点头。张继生曾是当地的防震减灾助理员,“4·20”芦山强烈地震使他家的房屋毁于一旦,而今他住上了漂亮的新房,看着村上安装的地震预警设施,曾经挥之不去的阴霾逐渐驱散。 近年来,芦山县33个村(社区)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与地震预警终端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实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 龙门镇层峦叠翠,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村民住宅坐落其间,谁曾想这里曾是地震灾区。“现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既安全又幸福!”曾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芦山县防震减灾服务中心负责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欣慰。这名负责人介绍,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所有的新建、改建工程均以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抗震设防依据,实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制度,坚持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地灾隐患、避让泄洪通道“三避让”安全选址原则,确保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民房彻底改变了过去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差的状况。 虽然地震肆虐而过,但它带不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带不走芦山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荣誉是催人奋进的凯歌,荣誉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芦山应急人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应对“6·1”芦山地震,只是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重任千钧、征途漫漫,唯有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重托。芦山应急人将以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不辱使命、强化担当、忠诚履职、竭诚为民,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石雨川,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0830007.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8/BF/wKhuumMNXI6ACUwqAAqibklK9Ew602.png, ZB_AREA_LIST=, FB=

——记我市“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芦山县应急管理局

, TS=芦山县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芦山应急人员搬运救灾物资&&制作图片},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8, CODE=200, CURBM=007, YEAR=2022, PAPERDATE=2022/08/30, DA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