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岁月流淌一条河

□ 刘乾能

一夜大雨。清早,大哥牵起我的手说,“走,到河边去一趟,看看那片玉米地被水淹没有。”

还没走到河边,就看到平时只能没过脚面的河水,此刻咆哮翻滚,泥浆夹裹着树枝、草皮,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刷着河堤。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上游方向张望时,突然脚下踩空,我整个人一下子掉进了河中。大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我的衣领,鹰抓小鸡似的把我提上岸。回到家,父亲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俩一眼,既不生气也不安慰。大哥的惊慌,父亲的淡然,是我童年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三年后的冬月初六,父亲带着全家,从甘肃西和县陈山村搬迁到四川天全县沙漩村。从陈家村一路颠簸,到雅安时已经没了路费,父亲决定从雅安步行到天全。于是,便有了别样的情景——父亲背着年仅四岁的妹妹,母亲手臂上挽一个装满衣裳的包袱,我牵着弟弟,三哥背起一个红木箱,六口人开始了艰难跋涉。

沿着公路一路向西,冬日的山野仍然一片翠绿,这与西和的满目焦黄形成鲜明对比。我指着公路边流淌的河水,问父亲这条河叫啥。父亲说,“这就是我之前经常给你们说的青衣江呀!”从公路上望去,冬日的青衣江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峡谷中蜿蜒穿梭,青山相对,绿水潺潺。

第二年,大哥也从陈家山搬到了沙漩。夏天,大哥带着我到一处叫大弯头的河边,一把把我推进岸边的浅水区。我连呛了几口水,但很快就学会了游泳。站在河边的岩石上,一帮小伙伴依次跳入水中,在水里相互追逐。遇到流速缓慢的河段,潜到水底,能看到河床上的一条条小鱼,它们慢慢悠悠,但当你的手指靠近时,却一下子游出老远。光滑而细长的身子,被透进河水的阳光一照,闪着油亮油亮的光泽。那样的夏天,无疑只有天全河水底的世界才会如此神奇与梦幻。

从离开沙漩,到再回到沙漩,这一个来回,父亲用了整整41年。1935年冬天的情景,父亲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过——怕爷爷奶奶担心,父亲深夜悄悄离家,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北上,在西征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不得不留在甘肃西和一张姓人家。不满15岁离开,再回老家时父亲已年过半百,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只有沙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为他记忆库存的现实对应物。父亲说,老家之所以叫沙漩,就是因为天全河在老家那里转了个弯,成了一个村,养活了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陈家山那条大东河,哪能和天全河比哦!”说起河水,父亲总是这句话。突然之间,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在父亲的眼里,陈家山的大东河不过是一条小溪。

老毛是荥经人,为什么搬到沙漩,似乎从来没有谁过问。身材瘦小,总是背着一个口小肚大的鱼背,低着头在你面前匆匆而过。沙漩人知道,他这是要下河打鱼去了。幺爸说,老毛到河边,无论撒网垂钓,还是在滩头挂鱼,总是在开始前默默站定,双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但没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是隔三差五他就会提着一两条鱼往始阳老街走。一根细绿的竹篦穿过鱼嘴,再打一个结,鱼在老毛的手上一甩一甩,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青石板铺就的始阳老街,开着几家饭馆。老毛的鱼还没提进饭馆,就有人抢着过秤付钱。当时的一斤鱼,可以买好几斤猪肉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毛打的鱼只卖给饭店,我就奢侈过一回。高中毕业那年春节,我在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右肩锁骨瞬间骨折。从天全县中医医院接骨回家,母亲让三哥去找老毛,买一条三四两重的河鱼。三哥去了很久,回来时空着双手,还一脸委屈。母亲一问才知道,老毛说自己从来不打那么小的鱼。母亲只得摇着小脚,亲自去找他。傍晚时分,老毛拿来一条半斤左右的河鱼,母亲给钱,他说啥也不要。鱼被母亲炖成鱼汤,牛奶一样亮白,透着浓浓的腥味。母亲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鱼汤对你的骨头有好处。我端起鱼汤浅浅地抿了一口,啧啧,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鲜香。弟弟在旁边看着,眼睛都落进了汤里。母亲见状说,“这是给你哥治伤用的,鱼汤只是药引子。”这样的话,显然不能让弟弟信服,但他还是懂事地转过身去,默默走开。我清楚地看到他一脸遗憾。我当时就想,等我好了,一定要带他去河里捉鱼。

还未等到这个想法变成事实,我就参军入伍了,到了离沙漩两千多公里的塞外山城张家口。三年后,弟弟也参军到了西藏拉萨。

回家探亲时,我便去大岩腔,去大弯头,去河滩上。这是河南岸的小地名,它们是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河岸边,有一块宽不过四米,但从公路一直延伸到河谷的坡地,是分给我家的林地。刚分到户的时候,父亲曾试着在那里种玉米或大豆,但他很快发现,那块坡地太陡,脚下踩动的石头会直接滚到河里,“叭”一声,溅起一朵水花。见此情景,父亲便放弃了种庄稼的想法,而是在坡地上栽起了树。梧桐、杉树,还有几笼慈竹。探亲休假的那些年里,一有空我就往树林里跑。当初细弱的树苗,已经长到碗口大小。竹子也成了林。满坡的树干、枝条和竹林,遮挡了直通河水的视线,让那条深达数十米的河岸显得不那么令人惊恐。我喜欢来这里,听一树鸟鸣与涛声呼应,看一树落叶与浪花翻飞。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条河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月光如水的夏夜,柔软平坦的河滩,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光顾;河水清瘦的冬日,也不见有人在河中下钩钓鱼。村头那条河,仿佛一下子陷入长久的寂寞,像打坐入定的老僧,默然,淡定,沉稳。

大哥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会独自骑一辆三轮车,“咯吱咯吱”到公路边的石板下,静静地看着河水出神。年逾古稀的大哥明显苍老了许多。他自己说,与河相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去河岸边的那面坡地。杉树长到二十多米高,水桶大小的树干上布满道道裂纹,像父亲皲裂的双手。梧桐已经朽掉,速生的它显然抵挡不了河风经年累月的摧残。树林里,母亲的坟茔正对着河对岸的青山。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父亲为年仅55岁的母亲选定了墓地。9年后,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父亲也走完了他73岁的人生。我们把父亲和母亲安葬在一起。只要到他的坟前,我就会想起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离开河流太久”。我知道,和沙漩村的每一个人一样,父亲一直保持着对这条河的顶礼膜拜。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1, PREBM=002, NUM=2, GUID=1591113944021008385,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11/12/003/1591113944021008385.html, DOCPUBTIME=2022-11-12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刘乾能 一夜大雨。清早,大哥牵起我的手说,“走,到河边去一趟,看看那片玉米地被水淹没有。” 还没走到河边,就看到平时只能没过脚面的河水,此刻咆哮翻滚,泥浆夹裹着树枝、草皮,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刷着河堤。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上游方向张望时,突然脚下踩空,我整个人一下子掉进了河中。大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我的衣领,鹰抓小鸡似的把我提上岸。回到家,父亲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俩一眼,既不生气也不安慰。大哥的惊慌,父亲的淡然,是我童年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三年后的冬月初六,父亲带着全家,从甘肃西和县陈山村搬迁到四川天全县沙漩村。从陈家村一路颠簸,到雅安时已经没了路费,父亲决定从雅安步行到天全。于是,便有了别样的情景——父亲背着年仅四岁的妹妹,母亲手臂上挽一个装满衣裳的包袱,我牵着弟弟,三哥背起一个红木箱,六口人开始了艰难跋涉。 沿着公路一路向西,冬日的山野仍然一片翠绿,这与西和的满目焦黄形成鲜明对比。我指着公路边流淌的河水,问父亲这条河叫啥。父亲说,“这就是我之前经常给你们说的青衣江呀!”从公路上望去,冬日的青衣江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峡谷中蜿蜒穿梭,青山相对,绿水潺潺。 第二年,大哥也从陈家山搬到了沙漩。夏天,大哥带着我到一处叫大弯头的河边,一把把我推进岸边的浅水区。我连呛了几口水,但很快就学会了游泳。站在河边的岩石上,一帮小伙伴依次跳入水中,在水里相互追逐。遇到流速缓慢的河段,潜到水底,能看到河床上的一条条小鱼,它们慢慢悠悠,但当你的手指靠近时,却一下子游出老远。光滑而细长的身子,被透进河水的阳光一照,闪着油亮油亮的光泽。那样的夏天,无疑只有天全河水底的世界才会如此神奇与梦幻。 从离开沙漩,到再回到沙漩,这一个来回,父亲用了整整41年。1935年冬天的情景,父亲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过——怕爷爷奶奶担心,父亲深夜悄悄离家,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北上,在西征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不得不留在甘肃西和一张姓人家。不满15岁离开,再回老家时父亲已年过半百,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只有沙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为他记忆库存的现实对应物。父亲说,老家之所以叫沙漩,就是因为天全河在老家那里转了个弯,成了一个村,养活了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陈家山那条大东河,哪能和天全河比哦!”说起河水,父亲总是这句话。突然之间,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在父亲的眼里,陈家山的大东河不过是一条小溪。 老毛是荥经人,为什么搬到沙漩,似乎从来没有谁过问。身材瘦小,总是背着一个口小肚大的鱼背,低着头在你面前匆匆而过。沙漩人知道,他这是要下河打鱼去了。幺爸说,老毛到河边,无论撒网垂钓,还是在滩头挂鱼,总是在开始前默默站定,双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但没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是隔三差五他就会提着一两条鱼往始阳老街走。一根细绿的竹篦穿过鱼嘴,再打一个结,鱼在老毛的手上一甩一甩,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青石板铺就的始阳老街,开着几家饭馆。老毛的鱼还没提进饭馆,就有人抢着过秤付钱。当时的一斤鱼,可以买好几斤猪肉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毛打的鱼只卖给饭店,我就奢侈过一回。高中毕业那年春节,我在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右肩锁骨瞬间骨折。从天全县中医医院接骨回家,母亲让三哥去找老毛,买一条三四两重的河鱼。三哥去了很久,回来时空着双手,还一脸委屈。母亲一问才知道,老毛说自己从来不打那么小的鱼。母亲只得摇着小脚,亲自去找他。傍晚时分,老毛拿来一条半斤左右的河鱼,母亲给钱,他说啥也不要。鱼被母亲炖成鱼汤,牛奶一样亮白,透着浓浓的腥味。母亲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鱼汤对你的骨头有好处。我端起鱼汤浅浅地抿了一口,啧啧,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鲜香。弟弟在旁边看着,眼睛都落进了汤里。母亲见状说,“这是给你哥治伤用的,鱼汤只是药引子。”这样的话,显然不能让弟弟信服,但他还是懂事地转过身去,默默走开。我清楚地看到他一脸遗憾。我当时就想,等我好了,一定要带他去河里捉鱼。 还未等到这个想法变成事实,我就参军入伍了,到了离沙漩两千多公里的塞外山城张家口。三年后,弟弟也参军到了西藏拉萨。 回家探亲时,我便去大岩腔,去大弯头,去河滩上。这是河南岸的小地名,它们是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河岸边,有一块宽不过四米,但从公路一直延伸到河谷的坡地,是分给我家的林地。刚分到户的时候,父亲曾试着在那里种玉米或大豆,但他很快发现,那块坡地太陡,脚下踩动的石头会直接滚到河里,“叭”一声,溅起一朵水花。见此情景,父亲便放弃了种庄稼的想法,而是在坡地上栽起了树。梧桐、杉树,还有几笼慈竹。探亲休假的那些年里,一有空我就往树林里跑。当初细弱的树苗,已经长到碗口大小。竹子也成了林。满坡的树干、枝条和竹林,遮挡了直通河水的视线,让那条深达数十米的河岸显得不那么令人惊恐。我喜欢来这里,听一树鸟鸣与涛声呼应,看一树落叶与浪花翻飞。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条河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月光如水的夏夜,柔软平坦的河滩,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光顾;河水清瘦的冬日,也不见有人在河中下钩钓鱼。村头那条河,仿佛一下子陷入长久的寂寞,像打坐入定的老僧,默然,淡定,沉稳。 大哥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会独自骑一辆三轮车,“咯吱咯吱”到公路边的石板下,静静地看着河水出神。年逾古稀的大哥明显苍老了许多。他自己说,与河相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去河岸边的那面坡地。杉树长到二十多米高,水桶大小的树干上布满道道裂纹,像父亲皲裂的双手。梧桐已经朽掉,速生的它显然抵挡不了河风经年累月的摧残。树林里,母亲的坟茔正对着河对岸的青山。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父亲为年仅55岁的母亲选定了墓地。9年后,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父亲也走完了他73岁的人生。我们把父亲和母亲安葬在一起。只要到他的坟前,我就会想起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离开河流太久”。我知道,和沙漩村的每一个人一样,父亲一直保持着对这条河的顶礼膜拜。,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486, NODEID=null, DOCTITLE=岁月流淌一条河,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刘乾能

一夜大雨。清早,大哥牵起我的手说,“走,到河边去一趟,看看那片玉米地被水淹没有。”

还没走到河边,就看到平时只能没过脚面的河水,此刻咆哮翻滚,泥浆夹裹着树枝、草皮,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刷着河堤。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上游方向张望时,突然脚下踩空,我整个人一下子掉进了河中。大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我的衣领,鹰抓小鸡似的把我提上岸。回到家,父亲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俩一眼,既不生气也不安慰。大哥的惊慌,父亲的淡然,是我童年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三年后的冬月初六,父亲带着全家,从甘肃西和县陈山村搬迁到四川天全县沙漩村。从陈家村一路颠簸,到雅安时已经没了路费,父亲决定从雅安步行到天全。于是,便有了别样的情景——父亲背着年仅四岁的妹妹,母亲手臂上挽一个装满衣裳的包袱,我牵着弟弟,三哥背起一个红木箱,六口人开始了艰难跋涉。

沿着公路一路向西,冬日的山野仍然一片翠绿,这与西和的满目焦黄形成鲜明对比。我指着公路边流淌的河水,问父亲这条河叫啥。父亲说,“这就是我之前经常给你们说的青衣江呀!”从公路上望去,冬日的青衣江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峡谷中蜿蜒穿梭,青山相对,绿水潺潺。

第二年,大哥也从陈家山搬到了沙漩。夏天,大哥带着我到一处叫大弯头的河边,一把把我推进岸边的浅水区。我连呛了几口水,但很快就学会了游泳。站在河边的岩石上,一帮小伙伴依次跳入水中,在水里相互追逐。遇到流速缓慢的河段,潜到水底,能看到河床上的一条条小鱼,它们慢慢悠悠,但当你的手指靠近时,却一下子游出老远。光滑而细长的身子,被透进河水的阳光一照,闪着油亮油亮的光泽。那样的夏天,无疑只有天全河水底的世界才会如此神奇与梦幻。

从离开沙漩,到再回到沙漩,这一个来回,父亲用了整整41年。1935年冬天的情景,父亲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过——怕爷爷奶奶担心,父亲深夜悄悄离家,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北上,在西征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不得不留在甘肃西和一张姓人家。不满15岁离开,再回老家时父亲已年过半百,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只有沙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为他记忆库存的现实对应物。父亲说,老家之所以叫沙漩,就是因为天全河在老家那里转了个弯,成了一个村,养活了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陈家山那条大东河,哪能和天全河比哦!”说起河水,父亲总是这句话。突然之间,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在父亲的眼里,陈家山的大东河不过是一条小溪。

老毛是荥经人,为什么搬到沙漩,似乎从来没有谁过问。身材瘦小,总是背着一个口小肚大的鱼背,低着头在你面前匆匆而过。沙漩人知道,他这是要下河打鱼去了。幺爸说,老毛到河边,无论撒网垂钓,还是在滩头挂鱼,总是在开始前默默站定,双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但没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是隔三差五他就会提着一两条鱼往始阳老街走。一根细绿的竹篦穿过鱼嘴,再打一个结,鱼在老毛的手上一甩一甩,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青石板铺就的始阳老街,开着几家饭馆。老毛的鱼还没提进饭馆,就有人抢着过秤付钱。当时的一斤鱼,可以买好几斤猪肉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毛打的鱼只卖给饭店,我就奢侈过一回。高中毕业那年春节,我在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右肩锁骨瞬间骨折。从天全县中医医院接骨回家,母亲让三哥去找老毛,买一条三四两重的河鱼。三哥去了很久,回来时空着双手,还一脸委屈。母亲一问才知道,老毛说自己从来不打那么小的鱼。母亲只得摇着小脚,亲自去找他。傍晚时分,老毛拿来一条半斤左右的河鱼,母亲给钱,他说啥也不要。鱼被母亲炖成鱼汤,牛奶一样亮白,透着浓浓的腥味。母亲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鱼汤对你的骨头有好处。我端起鱼汤浅浅地抿了一口,啧啧,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鲜香。弟弟在旁边看着,眼睛都落进了汤里。母亲见状说,“这是给你哥治伤用的,鱼汤只是药引子。”这样的话,显然不能让弟弟信服,但他还是懂事地转过身去,默默走开。我清楚地看到他一脸遗憾。我当时就想,等我好了,一定要带他去河里捉鱼。

还未等到这个想法变成事实,我就参军入伍了,到了离沙漩两千多公里的塞外山城张家口。三年后,弟弟也参军到了西藏拉萨。

回家探亲时,我便去大岩腔,去大弯头,去河滩上。这是河南岸的小地名,它们是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河岸边,有一块宽不过四米,但从公路一直延伸到河谷的坡地,是分给我家的林地。刚分到户的时候,父亲曾试着在那里种玉米或大豆,但他很快发现,那块坡地太陡,脚下踩动的石头会直接滚到河里,“叭”一声,溅起一朵水花。见此情景,父亲便放弃了种庄稼的想法,而是在坡地上栽起了树。梧桐、杉树,还有几笼慈竹。探亲休假的那些年里,一有空我就往树林里跑。当初细弱的树苗,已经长到碗口大小。竹子也成了林。满坡的树干、枝条和竹林,遮挡了直通河水的视线,让那条深达数十米的河岸显得不那么令人惊恐。我喜欢来这里,听一树鸟鸣与涛声呼应,看一树落叶与浪花翻飞。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条河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月光如水的夏夜,柔软平坦的河滩,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光顾;河水清瘦的冬日,也不见有人在河中下钩钓鱼。村头那条河,仿佛一下子陷入长久的寂寞,像打坐入定的老僧,默然,淡定,沉稳。

大哥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会独自骑一辆三轮车,“咯吱咯吱”到公路边的石板下,静静地看着河水出神。年逾古稀的大哥明显苍老了许多。他自己说,与河相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去河岸边的那面坡地。杉树长到二十多米高,水桶大小的树干上布满道道裂纹,像父亲皲裂的双手。梧桐已经朽掉,速生的它显然抵挡不了河风经年累月的摧残。树林里,母亲的坟茔正对着河对岸的青山。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父亲为年仅55岁的母亲选定了墓地。9年后,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父亲也走完了他73岁的人生。我们把父亲和母亲安葬在一起。只要到他的坟前,我就会想起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离开河流太久”。我知道,和沙漩村的每一个人一样,父亲一直保持着对这条河的顶礼膜拜。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591113944021008385, IR_CONTENT=□ 刘乾能 一夜大雨。清早,大哥牵起我的手说,“走,到河边去一趟,看看那片玉米地被水淹没有。” 还没走到河边,就看到平时只能没过脚面的河水,此刻咆哮翻滚,泥浆夹裹着树枝、草皮,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刷着河堤。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上游方向张望时,突然脚下踩空,我整个人一下子掉进了河中。大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我的衣领,鹰抓小鸡似的把我提上岸。回到家,父亲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俩一眼,既不生气也不安慰。大哥的惊慌,父亲的淡然,是我童年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三年后的冬月初六,父亲带着全家,从甘肃西和县陈山村搬迁到四川天全县沙漩村。从陈家村一路颠簸,到雅安时已经没了路费,父亲决定从雅安步行到天全。于是,便有了别样的情景——父亲背着年仅四岁的妹妹,母亲手臂上挽一个装满衣裳的包袱,我牵着弟弟,三哥背起一个红木箱,六口人开始了艰难跋涉。 沿着公路一路向西,冬日的山野仍然一片翠绿,这与西和的满目焦黄形成鲜明对比。我指着公路边流淌的河水,问父亲这条河叫啥。父亲说,“这就是我之前经常给你们说的青衣江呀!”从公路上望去,冬日的青衣江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峡谷中蜿蜒穿梭,青山相对,绿水潺潺。 第二年,大哥也从陈家山搬到了沙漩。夏天,大哥带着我到一处叫大弯头的河边,一把把我推进岸边的浅水区。我连呛了几口水,但很快就学会了游泳。站在河边的岩石上,一帮小伙伴依次跳入水中,在水里相互追逐。遇到流速缓慢的河段,潜到水底,能看到河床上的一条条小鱼,它们慢慢悠悠,但当你的手指靠近时,却一下子游出老远。光滑而细长的身子,被透进河水的阳光一照,闪着油亮油亮的光泽。那样的夏天,无疑只有天全河水底的世界才会如此神奇与梦幻。 从离开沙漩,到再回到沙漩,这一个来回,父亲用了整整41年。1935年冬天的情景,父亲不止一次给我们讲过——怕爷爷奶奶担心,父亲深夜悄悄离家,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北上,在西征的一次战斗中负伤,不得不留在甘肃西和一张姓人家。不满15岁离开,再回老家时父亲已年过半百,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只有沙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为他记忆库存的现实对应物。父亲说,老家之所以叫沙漩,就是因为天全河在老家那里转了个弯,成了一个村,养活了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陈家山那条大东河,哪能和天全河比哦!”说起河水,父亲总是这句话。突然之间,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在父亲的眼里,陈家山的大东河不过是一条小溪。 老毛是荥经人,为什么搬到沙漩,似乎从来没有谁过问。身材瘦小,总是背着一个口小肚大的鱼背,低着头在你面前匆匆而过。沙漩人知道,他这是要下河打鱼去了。幺爸说,老毛到河边,无论撒网垂钓,还是在滩头挂鱼,总是在开始前默默站定,双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但没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是隔三差五他就会提着一两条鱼往始阳老街走。一根细绿的竹篦穿过鱼嘴,再打一个结,鱼在老毛的手上一甩一甩,一路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青石板铺就的始阳老街,开着几家饭馆。老毛的鱼还没提进饭馆,就有人抢着过秤付钱。当时的一斤鱼,可以买好几斤猪肉呢。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毛打的鱼只卖给饭店,我就奢侈过一回。高中毕业那年春节,我在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右肩锁骨瞬间骨折。从天全县中医医院接骨回家,母亲让三哥去找老毛,买一条三四两重的河鱼。三哥去了很久,回来时空着双手,还一脸委屈。母亲一问才知道,老毛说自己从来不打那么小的鱼。母亲只得摇着小脚,亲自去找他。傍晚时分,老毛拿来一条半斤左右的河鱼,母亲给钱,他说啥也不要。鱼被母亲炖成鱼汤,牛奶一样亮白,透着浓浓的腥味。母亲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鱼汤对你的骨头有好处。我端起鱼汤浅浅地抿了一口,啧啧,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鲜香。弟弟在旁边看着,眼睛都落进了汤里。母亲见状说,“这是给你哥治伤用的,鱼汤只是药引子。”这样的话,显然不能让弟弟信服,但他还是懂事地转过身去,默默走开。我清楚地看到他一脸遗憾。我当时就想,等我好了,一定要带他去河里捉鱼。 还未等到这个想法变成事实,我就参军入伍了,到了离沙漩两千多公里的塞外山城张家口。三年后,弟弟也参军到了西藏拉萨。 回家探亲时,我便去大岩腔,去大弯头,去河滩上。这是河南岸的小地名,它们是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河岸边,有一块宽不过四米,但从公路一直延伸到河谷的坡地,是分给我家的林地。刚分到户的时候,父亲曾试着在那里种玉米或大豆,但他很快发现,那块坡地太陡,脚下踩动的石头会直接滚到河里,“叭”一声,溅起一朵水花。见此情景,父亲便放弃了种庄稼的想法,而是在坡地上栽起了树。梧桐、杉树,还有几笼慈竹。探亲休假的那些年里,一有空我就往树林里跑。当初细弱的树苗,已经长到碗口大小。竹子也成了林。满坡的树干、枝条和竹林,遮挡了直通河水的视线,让那条深达数十米的河岸显得不那么令人惊恐。我喜欢来这里,听一树鸟鸣与涛声呼应,看一树落叶与浪花翻飞。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条河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月光如水的夏夜,柔软平坦的河滩,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光顾;河水清瘦的冬日,也不见有人在河中下钩钓鱼。村头那条河,仿佛一下子陷入长久的寂寞,像打坐入定的老僧,默然,淡定,沉稳。 大哥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会独自骑一辆三轮车,“咯吱咯吱”到公路边的石板下,静静地看着河水出神。年逾古稀的大哥明显苍老了许多。他自己说,与河相望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去河岸边的那面坡地。杉树长到二十多米高,水桶大小的树干上布满道道裂纹,像父亲皲裂的双手。梧桐已经朽掉,速生的它显然抵挡不了河风经年累月的摧残。树林里,母亲的坟茔正对着河对岸的青山。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父亲为年仅55岁的母亲选定了墓地。9年后,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父亲也走完了他73岁的人生。我们把父亲和母亲安葬在一起。只要到他的坟前,我就会想起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离开河流太久”。我知道,和沙漩村的每一个人一样,父亲一直保持着对这条河的顶礼膜拜。,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1112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21/wKhurGNuhS2AfXaiAAojNhfJFkU339.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2, PAPERDATE=2022/11/12, DA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