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雅安市“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展示
汪嘉熙
在同学眼里,他们是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学习勤奋、乐观向上的好学生;在父母眼里,他们是爱好广泛、孝老敬亲的好孩子;在平时,他们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努力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今年我市评选的20名2022年度雅安市“新时代好少年”中,来自汉源县第二中学的康雨娇和芦山县芦阳小学的汪嘉熙就是其中的代表。
康雨娇
从我做起 帮助他人
高一暑假时,她主动加入爱心团队成为一名志愿者,去陪伴留守儿童;高一、高二寒假,她参加了社区组织的防疫志愿者活动;她还多次参加共青团汉源县委组织的巡河清理、打扫社区卫生等活动……她就是汉源县第二中学学生康雨娇,一个乐于助人、热衷公益的新时代好少年。
高一暑假时,康雨娇作为一名志愿者陪伴了留守儿童15天。“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里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深入到他们的家庭,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帮助和关爱。”康雨娇说。
在家访过程中,康雨娇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于是开始尝试与他们进行真诚、深入地沟通。通过与留守儿童促膝谈心,他们也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为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带去希望。”康雨娇说。
在高一、高二寒假,康雨娇参加了社区组织的防疫志愿者活动。那段时间,她穿上防护服,在汉源县大桥桥头积极完成值守任务,为市民量体温、排查外来人员、为隔离者送餐,拿着体温枪穿梭在来往车辆间。社区防疫工作十分辛苦,需要将小区内的门把手、楼梯间、垃圾桶等进行消杀,她二话没说,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消毒措施,不留卫生死角。
疫情期间,社区微信群内消息不断,她不仅耐心回复居民提问,安抚居民情绪,还及时通知他们最新消息和核酸检测安排。“疫情当前,虽然我不能像白衣天使那样冲在前线,但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这非常时期,我也要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为家乡、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康雨娇说。
此外,自康雨娇加入共青团以来,还多次参加共青团汉源县委组织的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巡河清理、打扫社区卫生等活动。并多次跟随当地公益组织,为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的小孩送去衣服、食品、学习用具等爱心包裹。
在乘坐公交车时,她会主动为长辈让座;走在马路上,他会积极扶老人过马路。在康雨娇看来,作为一名学生,就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我要努力成为一个爱国、诚信、讲礼貌的人,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康雨娇说。
平日里,康雨娇十分注意团结和帮助同学,孝顺体贴父母亲人,还尊敬师长,深得大家的信任。学习之外,他还关心关注国家时事,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汪嘉熙
刻苦学习 全面发展
在学校里,他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认真踏实的好学生;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爱好广泛、充满爱心的人;在家里,他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他就是就读于芦山县芦阳小学的汪嘉熙。
活泼开朗的汪嘉熙,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他团结友善,只要同学有学习难题请教于他,他总是不厌其烦给同学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他还热心参与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努力做到最好。“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每次学校里有活动,他肯定会冲在最前面。”汪嘉熙的班主任说。
2020年暑假时,芦山县很多地方都遭受了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发生泥石流。当时,放假在家汪嘉熙便一直要求他的父亲,带着他去受灾的龙门镇王家村当志愿者。当他得知,学校老师要去芦山县升隆中心校帮助清理淤泥时,他又主动联系老师,要和他们一起参加。
当时,天空下着小雨,当汪嘉熙和老师们赶到时,只见现场一片狼藉,教室、操场全都是淤泥。老师们见状,迅速投身于清淤工作中,而当时年仅9岁的他也和另一位同学一起,迅速穿好雨衣、雨鞋,投入清淤工作。在清淤现场,汪嘉熙不怕脏不怕累,清除积水、擦桌子、搬桌椅、整理校内玩具和教具,他虽然身材瘦小,力量有限,却尽心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在学习中,汪嘉熙上课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喜欢阅读各类书籍,每当拿起一本喜欢的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开始阅读。久而久之,大量的阅读积累增强了他的写作能力,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并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汪嘉熙学习上勤奋刻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获得校级“新时代好少年”称号。此外,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学校和班里的黑板报上,都有他的书法作品。在2021年的省书法水平测试中,他还考取了硬笔书法四级水平。
在家里,他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每次有什么好东西,他都会等家人们到齐后才一起分享。家中如果有客人来,他会主动端茶倒水,礼貌待人。他经常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从上学开始,汪嘉熙从不让家人帮他整理学习用品,一直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习之余,汪嘉熙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他先后学习了绘画、跆拳道、钢琴、吉他、唱歌等。得益于他的坚持,他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绘画比赛中曾多次获奖,在2021年全市科幻画比赛中,他的作品《移动能源收集器》还获得了三等奖。
本报记者 黄伟
康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