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关
雄奇的山势铸就了险关。关口沐浴历史烽烟,见证场镇千年变迁。
一道古关口,隐藏着一段“古南方丝绸之路西行”的过往。
它以“龙”为名,与其他“龙”元素的景点一起,成为4A级旅游景区的必要元素。
它就是位于芦山县龙门镇的青龙关。
原本掩于荒草中的青龙关,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进行维修,成为龙门镇旅游环线上的一个景点,是游客郊游好去处。
“八步天险” 通往邛崃的西行关口
“我们这里有一座关隘叫青龙关,这条古道通往邛崃。”11月19日下午,在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游玩的游客高明听了当地人的讲解,对青龙关产生向往。
适逢周六,天气晴好。正是登山望远的好日子。
按当地村民的指引,高明等人沿着从龙门镇场镇前往龙门溶洞的公路前行,在靠河岸边转弯上山处,看到两块刻有红字的石头,那里就是通往青龙关的古道。
踏着青石板,沿着木栅栏指引的方向,一路步行3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山顶。
山顶一侧,一面巨大的崖壁之下,与石板路相连接的是一座关城。映入眼帘的是亭台、城墙、城门洞……
走过关口,仰头望去,一块石匾高悬城门箭孔之间,匾上“青龙关”三个大字很惹眼。
这个关城高约两米,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关城右侧有三块石碑,其中两个分别为雅安市和芦山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另一个写着关于青龙关的由来。
此处名为“关坡顶”,也就是“关山之巅”。据说,此关口有人可八步登完,因此又称“八步石”“八步关”。
据《雅安地区文物志》记载,青龙关原名“八步关”,有“八步天险”之称,为秦汉时从邛崃越镇西山进出芦山的必经之地,是青衣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清朝时,重建关城并更名为“青龙关”。
“青龙关是南方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个关口。”芦山县文管所前所长唐国富说,青龙关原有两扇大门,门上钉有许多铁钉,还有一个大门闩,到了晚上大门关闭,来往商人和过关行人就宿住关口两边的旅店中,第二天等关口开门,才能进出。
曾经的青龙关扼守绝壁,一夫当关,便可将千里丝路阻断。青龙关,古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贸要道。
在青龙关的关城上,遥望邛崃方向,我们仿佛听到了从历史中传来的驼铃声:驮着丝绸和茶叶的马匹,正穿过青龙关。
灾后重建 青龙古关重获新生
两千年前的汉朝,在川西险峻的群山中开辟出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闻名遐迩的国际贸易动脉分为两条路线,其中西线从成都出发,经邛崃进入芦山到达雅安,而后通达云南大理,汇合南丝路东线西出缅甸。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线,在进入芦山境内后就必经险峻的青龙关。
“以前公路没修好的时候,进出邛崃和太平镇的行人都必须穿越青龙关。”芦山县龙门古镇上,从事旅游餐饮行业的当地村民白华荣将自己从老一辈口中听来的往事讲给游客听,“青龙关,位于龙门山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关隘,是沿玉溪河在万丈悬崖上硬生生凿出的一条栈道,一块硕大的巨石悬于岩壁,修路时底部也被凿去一块。以前人从下面行走,必须弯腰低头方能通过。”
曾几何时,青龙关一直掩藏在荒草中,尤其是20世纪50代龙门至宝盛的公路通后,这里就淡出历史舞台,少有人问津。
不过,在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有着厚重历史的青龙关,又迎来了它的新生。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浪潮中,龙门镇将新村建设和旅游相结合,规划出一条龙门古镇的旅游线路。青龙关古道成为灾后恢复重建文物维修项目。芦山县文物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对原本掩于荒草丛中的2000米左右的青石板古道进行了维修,并加装了木栅栏。陡峭山崖边,木栅栏为游客们提供了安心的防护;路途上新建的亭台,也让探寻古关口的游客,能够在险峻的古道上稍作休息后继续前行。
青龙关,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重获新生。
荒芜古道,已然成了青石板与木栅栏相结合的崭新道路,游客前往也更加方便。
以“龙”为名 见证古镇兴盛发展
“除了青龙关,龙门镇还有青龙寺,山上有龙门溶洞,我们这里也叫青龙场!”11月20日中午,在白华荣的饭店里,游客们坐得满满当当。
龙门古镇,是芦山多条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精品旅游环线之一。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忙碌之余,白华荣会向游客介绍龙门古镇的旅游景点。
在白华荣的介绍中,游客们惊奇地发现,龙门古镇的不少地名与“龙”有着莫大关系。
在芦山县龙门镇背后,有座大山属于龙门山脉,大山里有龙门溶洞,龙门镇有青龙场村,还有青龙寺……
“龙门古镇的青龙场,名字的由来正是源自于青龙关!”唐国富说,青龙场,是芦山县龙门镇的场镇。在芦山县秀丽的群山间,青龙场的名号已经叫响了不知多少年。与现在龙门古镇的兴盛一样,南丝路开通后,从芦山经邛崃通达成都的交通干线,一直穿梭在青龙关。过往的商旅行者,持续不断地为这里注入人气和生机。客店开张,酒旗飘扬,来自十里八乡的商贩在这里聚集。
年复一年,青龙关下的青龙场,兴盛并热闹了2000余年。 民国版《芦山县志》上载,青龙场久已有之,为芦山当地最为古老的场镇之一,历经洪水兵乱而不衰。时至今日,这里的繁华喧嚣有增无减。每逢赶场日,这里热闹非凡。龙门古镇内的元代建筑青龙寺大殿,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又毗邻少数民族地区,经历蜀汉文化、茶马文化的浸染,青龙关雄关漫道述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往事。
这些以“龙”为名的名胜古迹,成为龙门古镇的重要元素。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龙门镇着力构建产村相融、镇村一体、农旅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在优质山水之下,田园生态成为龙门古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底色。如今,龙门镇把古镇新型社区、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等重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生态古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而龙门古镇,也逐步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
“家家有铺面、户户搞旅游、人人有就业。”和龙门镇的很多村民一样,白华荣的旅游餐饮业做得风生水起,他的“豆花牛肉”获得了众多回头客,而他从祖辈那里听来的关于青龙关的故事,更是留住了不少游客。
如今,经历“涅槃”的龙门古镇,将青龙场、龙门溶洞、青龙寺、青龙关等连成一条旅游环线,成了游客到龙门古镇旅游时的必选。
望着悬崖峭壁上的关隘,“青龙”蜿蜒在山间,经历岁月历史变迁,唯有雄关依然。
青龙关,继续扼守绝壁,迎来送往,见证龙门古镇的发展振兴。 本报记者 黄伟
前往青龙关的阶梯
青龙关下的龙门古镇 李年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