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五十一载乐为小组长
为民办实事初心永不改

——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村民向老组长赠送牌匾背后的故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生产队长(现为村民小组长)至今已有51年,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许多曲折,但他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如一。

修道路、解决行路难;建水池、解决饮水难;安路灯、让山村亮堂起来;发展产业,让村民日子好起来……他是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7组的熊云林。

12月21日是熊云林生日,村民将写有“共产党员的楷模,生产队长的典范”的牌匾送给熊云林,感谢他的付出。

村民送匾

感谢老组长无私付出

“从黑发到白发,熊组长一直行走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路上,他的付出让人敬佩!”共产党员王光君虽然与熊云林不在同一组,但是被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不仅代表村民出钱制作牌匾,还组织演出队伍表演。

龙水村7组,地处总岗山山脚,延伸的通组路,像一条银灰色绸带飘向远方。那些立于路边的楼房、停于房前的小车,都在说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他为了家乡越变越好付出了许多努力……”70岁的村民代表何国荣,细数着熊云林担任组长以来所办的好事实事。为表达敬意,牌匾上的内容都是他亲手书写的。

“家乡生产生活的变化大,熊组长为此付出许多,我们感激他……”82岁的村民向加英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地处偏僻,路不通,水不通,没产业,经济发展不起来。熊云林担任组长后,带领大家用一年改变一点的办法,确实让家乡面貌改变了,熊云林的头发也白了。记恩于心,感恩于行,大家都感激他。

“作为一名党员、村民小组长,想办法改变大家的生产生活是应尽的责任。”站在牌匾前,熊云林激动地说,他只是起了个带头作用,如果没有乡亲们的信任,没有镇上村上的支持,凭一己能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成事。虽已七旬,但他说,只要党需要、村民需要,就会继续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不变情怀

只为改变家乡面貌

熊云林说,他初中毕业就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全组以种粮为主,尽管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依然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通路,买农资、卖农产品只能背,卖商品猪更难,需要请人抬,豆腐盘成肉价钱;人畜饮水难,村民要到百米开外的地方挑水……怎样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变化是干出来的!”1971年,熊云林担任生产队副队长、1990年担任队长,1993年入党。从担任副队长开始,他就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蓄积能量。他知道,没钱办事难。

熊云林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家修房时,砖和水泥全靠人工背,为改变不通路带来的困境,熊云林把修路提上议事日程。没钱咋办?他动员村民集资,一家人更是率先交了集资款。村民见状纷纷响应,通过协调土地等工作后,通组路很快动工。可工程结束付款时,集资款还差1万多元,熊云林没让村民再出钱,而是个人支付。路通那天,他杀了自家一头猪,为参与修路的人办招待。

从通组路到产业路,熊云林先后打通3条道路,共3公里左右。当地政府看到村民修路积极性高,也想办法帮助争取资金,硬化路面……基础设施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茶叶、脆红李等相继发展了起来。

为让全组几十户人吃水不再难,几年前,熊云林在刘家沟山上找到水源后,自己出钱建蓄水池、安水管等;为让山村夜晚亮堂起来,他自费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

无私奉献

干部群众齐称赞

“他令我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光君说,作为一名党员、同村村民,他知道熊云林的故事后很感动,许多村民都想感激这位默默奉献的老组长。他同村民何国荣商量,决定送一块牌匾表达敬意。

73岁的张殿荣在龙水村担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他在送匾现场说,熊云林办事实在,他说得少,做得多,不计得失,把村民小组当成家一样管理和经营。作为最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没有经济收入,要办成一件事很困难,他却办成了许多事,就像匾上所写,他是楷模,是典范。

59岁的村民熊云俊说,熊云林办事公道,他经常讲,好的生活环境喊不来,只能干出来。他带头修通组路后,又号召大家修入户路。入户路修通没几年,国家就有了补助政策,虽然没能享受到补助,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提前享受了泥土不粘鞋的安逸生活。

熊云林的儿子熊伟说,长期以来,父亲的决定,一家人都支持。多年来,他把喂养家禽家畜卖的钱、当组长补助的钱大部分用在为民办事上,如修路、修水池、安路灯等,有时钱不够,子女还要支持。工作中,每次遇到阻力,他总有“不干成事不罢休”的决心,努力做工作,最终完成目标。有几次家人劝他,年龄大就退下来好好休息,可选举时,村民都投他的票,他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作为子女,只能支持,父亲是老党员,不能拖他后腿。”

现任龙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涛接受采访时说,熊云林当了几十年的村民小组长,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村民,带领大家修路、修堰、安路灯、发展产业等,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化有目共睹,他的实干精神令人敬佩和称赞。而今,7组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组容组貌都走在全村前列,熊云林也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本报记者 彭加权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2, NUM=2, GUID=160778378488571494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12/28/003/1607783784885714946.html, DOCPUBTIME=2022-12-28 01:01:07, DOCAUTHOR=彭加权, CLEAR_CONTENT=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生产队长(现为村民小组长)至今已有51年,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许多曲折,但他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如一。 修道路、解决行路难;建水池、解决饮水难;安路灯、让山村亮堂起来;发展产业,让村民日子好起来……他是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7组的熊云林。 12月21日是熊云林生日,村民将写有“共产党员的楷模,生产队长的典范”的牌匾送给熊云林,感谢他的付出。 村民送匾 感谢老组长无私付出 “从黑发到白发,熊组长一直行走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路上,他的付出让人敬佩!”共产党员王光君虽然与熊云林不在同一组,但是被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不仅代表村民出钱制作牌匾,还组织演出队伍表演。 龙水村7组,地处总岗山山脚,延伸的通组路,像一条银灰色绸带飘向远方。那些立于路边的楼房、停于房前的小车,都在说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他为了家乡越变越好付出了许多努力……”70岁的村民代表何国荣,细数着熊云林担任组长以来所办的好事实事。为表达敬意,牌匾上的内容都是他亲手书写的。 “家乡生产生活的变化大,熊组长为此付出许多,我们感激他……”82岁的村民向加英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地处偏僻,路不通,水不通,没产业,经济发展不起来。熊云林担任组长后,带领大家用一年改变一点的办法,确实让家乡面貌改变了,熊云林的头发也白了。记恩于心,感恩于行,大家都感激他。 “作为一名党员、村民小组长,想办法改变大家的生产生活是应尽的责任。”站在牌匾前,熊云林激动地说,他只是起了个带头作用,如果没有乡亲们的信任,没有镇上村上的支持,凭一己能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成事。虽已七旬,但他说,只要党需要、村民需要,就会继续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不变情怀 只为改变家乡面貌 熊云林说,他初中毕业就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全组以种粮为主,尽管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依然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通路,买农资、卖农产品只能背,卖商品猪更难,需要请人抬,豆腐盘成肉价钱;人畜饮水难,村民要到百米开外的地方挑水……怎样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变化是干出来的!”1971年,熊云林担任生产队副队长、1990年担任队长,1993年入党。从担任副队长开始,他就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蓄积能量。他知道,没钱办事难。 熊云林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家修房时,砖和水泥全靠人工背,为改变不通路带来的困境,熊云林把修路提上议事日程。没钱咋办?他动员村民集资,一家人更是率先交了集资款。村民见状纷纷响应,通过协调土地等工作后,通组路很快动工。可工程结束付款时,集资款还差1万多元,熊云林没让村民再出钱,而是个人支付。路通那天,他杀了自家一头猪,为参与修路的人办招待。 从通组路到产业路,熊云林先后打通3条道路,共3公里左右。当地政府看到村民修路积极性高,也想办法帮助争取资金,硬化路面……基础设施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茶叶、脆红李等相继发展了起来。 为让全组几十户人吃水不再难,几年前,熊云林在刘家沟山上找到水源后,自己出钱建蓄水池、安水管等;为让山村夜晚亮堂起来,他自费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 无私奉献 干部群众齐称赞 “他令我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光君说,作为一名党员、同村村民,他知道熊云林的故事后很感动,许多村民都想感激这位默默奉献的老组长。他同村民何国荣商量,决定送一块牌匾表达敬意。 73岁的张殿荣在龙水村担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他在送匾现场说,熊云林办事实在,他说得少,做得多,不计得失,把村民小组当成家一样管理和经营。作为最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没有经济收入,要办成一件事很困难,他却办成了许多事,就像匾上所写,他是楷模,是典范。 59岁的村民熊云俊说,熊云林办事公道,他经常讲,好的生活环境喊不来,只能干出来。他带头修通组路后,又号召大家修入户路。入户路修通没几年,国家就有了补助政策,虽然没能享受到补助,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提前享受了泥土不粘鞋的安逸生活。 熊云林的儿子熊伟说,长期以来,父亲的决定,一家人都支持。多年来,他把喂养家禽家畜卖的钱、当组长补助的钱大部分用在为民办事上,如修路、修水池、安路灯等,有时钱不够,子女还要支持。工作中,每次遇到阻力,他总有“不干成事不罢休”的决心,努力做工作,最终完成目标。有几次家人劝他,年龄大就退下来好好休息,可选举时,村民都投他的票,他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作为子女,只能支持,父亲是老党员,不能拖他后腿。” 现任龙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涛接受采访时说,熊云林当了几十年的村民小组长,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村民,带领大家修路、修堰、安路灯、发展产业等,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化有目共睹,他的实干精神令人敬佩和称赞。而今,7组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组容组貌都走在全村前列,熊云林也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本报记者 彭加权,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143, NODEID=null, DOCTITLE=五十一载乐为小组长
为民办实事初心永不改,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生产队长(现为村民小组长)至今已有51年,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许多曲折,但他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如一。

修道路、解决行路难;建水池、解决饮水难;安路灯、让山村亮堂起来;发展产业,让村民日子好起来……他是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7组的熊云林。

12月21日是熊云林生日,村民将写有“共产党员的楷模,生产队长的典范”的牌匾送给熊云林,感谢他的付出。

村民送匾

感谢老组长无私付出

“从黑发到白发,熊组长一直行走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路上,他的付出让人敬佩!”共产党员王光君虽然与熊云林不在同一组,但是被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不仅代表村民出钱制作牌匾,还组织演出队伍表演。

龙水村7组,地处总岗山山脚,延伸的通组路,像一条银灰色绸带飘向远方。那些立于路边的楼房、停于房前的小车,都在说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他为了家乡越变越好付出了许多努力……”70岁的村民代表何国荣,细数着熊云林担任组长以来所办的好事实事。为表达敬意,牌匾上的内容都是他亲手书写的。

“家乡生产生活的变化大,熊组长为此付出许多,我们感激他……”82岁的村民向加英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地处偏僻,路不通,水不通,没产业,经济发展不起来。熊云林担任组长后,带领大家用一年改变一点的办法,确实让家乡面貌改变了,熊云林的头发也白了。记恩于心,感恩于行,大家都感激他。

“作为一名党员、村民小组长,想办法改变大家的生产生活是应尽的责任。”站在牌匾前,熊云林激动地说,他只是起了个带头作用,如果没有乡亲们的信任,没有镇上村上的支持,凭一己能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成事。虽已七旬,但他说,只要党需要、村民需要,就会继续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不变情怀

只为改变家乡面貌

熊云林说,他初中毕业就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全组以种粮为主,尽管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依然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通路,买农资、卖农产品只能背,卖商品猪更难,需要请人抬,豆腐盘成肉价钱;人畜饮水难,村民要到百米开外的地方挑水……怎样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变化是干出来的!”1971年,熊云林担任生产队副队长、1990年担任队长,1993年入党。从担任副队长开始,他就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蓄积能量。他知道,没钱办事难。

熊云林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家修房时,砖和水泥全靠人工背,为改变不通路带来的困境,熊云林把修路提上议事日程。没钱咋办?他动员村民集资,一家人更是率先交了集资款。村民见状纷纷响应,通过协调土地等工作后,通组路很快动工。可工程结束付款时,集资款还差1万多元,熊云林没让村民再出钱,而是个人支付。路通那天,他杀了自家一头猪,为参与修路的人办招待。

从通组路到产业路,熊云林先后打通3条道路,共3公里左右。当地政府看到村民修路积极性高,也想办法帮助争取资金,硬化路面……基础设施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茶叶、脆红李等相继发展了起来。

为让全组几十户人吃水不再难,几年前,熊云林在刘家沟山上找到水源后,自己出钱建蓄水池、安水管等;为让山村夜晚亮堂起来,他自费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

无私奉献

干部群众齐称赞

“他令我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光君说,作为一名党员、同村村民,他知道熊云林的故事后很感动,许多村民都想感激这位默默奉献的老组长。他同村民何国荣商量,决定送一块牌匾表达敬意。

73岁的张殿荣在龙水村担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他在送匾现场说,熊云林办事实在,他说得少,做得多,不计得失,把村民小组当成家一样管理和经营。作为最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没有经济收入,要办成一件事很困难,他却办成了许多事,就像匾上所写,他是楷模,是典范。

59岁的村民熊云俊说,熊云林办事公道,他经常讲,好的生活环境喊不来,只能干出来。他带头修通组路后,又号召大家修入户路。入户路修通没几年,国家就有了补助政策,虽然没能享受到补助,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提前享受了泥土不粘鞋的安逸生活。

熊云林的儿子熊伟说,长期以来,父亲的决定,一家人都支持。多年来,他把喂养家禽家畜卖的钱、当组长补助的钱大部分用在为民办事上,如修路、修水池、安路灯等,有时钱不够,子女还要支持。工作中,每次遇到阻力,他总有“不干成事不罢休”的决心,努力做工作,最终完成目标。有几次家人劝他,年龄大就退下来好好休息,可选举时,村民都投他的票,他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作为子女,只能支持,父亲是老党员,不能拖他后腿。”

现任龙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涛接受采访时说,熊云林当了几十年的村民小组长,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村民,带领大家修路、修堰、安路灯、发展产业等,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化有目共睹,他的实干精神令人敬佩和称赞。而今,7组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组容组貌都走在全村前列,熊云林也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本报记者 彭加权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607783784885714946, IR_CONTENT=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生产队长(现为村民小组长)至今已有51年,在此期间虽然经历许多曲折,但他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如一。 修道路、解决行路难;建水池、解决饮水难;安路灯、让山村亮堂起来;发展产业,让村民日子好起来……他是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7组的熊云林。 12月21日是熊云林生日,村民将写有“共产党员的楷模,生产队长的典范”的牌匾送给熊云林,感谢他的付出。 村民送匾 感谢老组长无私付出 “从黑发到白发,熊组长一直行走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路上,他的付出让人敬佩!”共产党员王光君虽然与熊云林不在同一组,但是被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不仅代表村民出钱制作牌匾,还组织演出队伍表演。 龙水村7组,地处总岗山山脚,延伸的通组路,像一条银灰色绸带飘向远方。那些立于路边的楼房、停于房前的小车,都在说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他为了家乡越变越好付出了许多努力……”70岁的村民代表何国荣,细数着熊云林担任组长以来所办的好事实事。为表达敬意,牌匾上的内容都是他亲手书写的。 “家乡生产生活的变化大,熊组长为此付出许多,我们感激他……”82岁的村民向加英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地处偏僻,路不通,水不通,没产业,经济发展不起来。熊云林担任组长后,带领大家用一年改变一点的办法,确实让家乡面貌改变了,熊云林的头发也白了。记恩于心,感恩于行,大家都感激他。 “作为一名党员、村民小组长,想办法改变大家的生产生活是应尽的责任。”站在牌匾前,熊云林激动地说,他只是起了个带头作用,如果没有乡亲们的信任,没有镇上村上的支持,凭一己能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成事。虽已七旬,但他说,只要党需要、村民需要,就会继续带领乡亲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不变情怀 只为改变家乡面貌 熊云林说,他初中毕业就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全组以种粮为主,尽管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依然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通路,买农资、卖农产品只能背,卖商品猪更难,需要请人抬,豆腐盘成肉价钱;人畜饮水难,村民要到百米开外的地方挑水……怎样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变化是干出来的!”1971年,熊云林担任生产队副队长、1990年担任队长,1993年入党。从担任副队长开始,他就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蓄积能量。他知道,没钱办事难。 熊云林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家修房时,砖和水泥全靠人工背,为改变不通路带来的困境,熊云林把修路提上议事日程。没钱咋办?他动员村民集资,一家人更是率先交了集资款。村民见状纷纷响应,通过协调土地等工作后,通组路很快动工。可工程结束付款时,集资款还差1万多元,熊云林没让村民再出钱,而是个人支付。路通那天,他杀了自家一头猪,为参与修路的人办招待。 从通组路到产业路,熊云林先后打通3条道路,共3公里左右。当地政府看到村民修路积极性高,也想办法帮助争取资金,硬化路面……基础设施的改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茶叶、脆红李等相继发展了起来。 为让全组几十户人吃水不再难,几年前,熊云林在刘家沟山上找到水源后,自己出钱建蓄水池、安水管等;为让山村夜晚亮堂起来,他自费安装10盏太阳能路灯…… 无私奉献 干部群众齐称赞 “他令我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光君说,作为一名党员、同村村民,他知道熊云林的故事后很感动,许多村民都想感激这位默默奉献的老组长。他同村民何国荣商量,决定送一块牌匾表达敬意。 73岁的张殿荣在龙水村担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他在送匾现场说,熊云林办事实在,他说得少,做得多,不计得失,把村民小组当成家一样管理和经营。作为最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没有经济收入,要办成一件事很困难,他却办成了许多事,就像匾上所写,他是楷模,是典范。 59岁的村民熊云俊说,熊云林办事公道,他经常讲,好的生活环境喊不来,只能干出来。他带头修通组路后,又号召大家修入户路。入户路修通没几年,国家就有了补助政策,虽然没能享受到补助,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提前享受了泥土不粘鞋的安逸生活。 熊云林的儿子熊伟说,长期以来,父亲的决定,一家人都支持。多年来,他把喂养家禽家畜卖的钱、当组长补助的钱大部分用在为民办事上,如修路、修水池、安路灯等,有时钱不够,子女还要支持。工作中,每次遇到阻力,他总有“不干成事不罢休”的决心,努力做工作,最终完成目标。有几次家人劝他,年龄大就退下来好好休息,可选举时,村民都投他的票,他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作为子女,只能支持,父亲是老党员,不能拖他后腿。” 现任龙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涛接受采访时说,熊云林当了几十年的村民小组长,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村民,带领大家修路、修堰、安路灯、发展产业等,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化有目共睹,他的实干精神令人敬佩和称赞。而今,7组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组容组貌都走在全村前列,熊云林也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本报记者 彭加权,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1228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38/wKhurGOrKpWASfciAAsIj0dt2Fw013.png, ZB_AREA_LIST=, FB=

——名山区车岭镇龙水村村民向老组长赠送牌匾背后的故事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2, PAPERDATE=2022/12/28, DAY=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