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5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创业带就业 拓宽致富路

——记汉源县部分返乡创业者

刘霄

刘霄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

近年来,汉源县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强化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充分显现。目前,该县涌现了一批批创业“领头雁”,为广大创业者树立了榜样,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即日起,本报开设“汇聚创业力量 助力汉源发展”线上创客风采展宣传专栏,展示创业者的风采。

扎根深山养鱼

带领乡亲致富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李肃东

在汉源县片马彝族乡大营村4组西街河流域的河道旁,一个个大鱼池清澈见底,池中的鲈鱼、鲫鱼、罗非鱼欢快畅游,鱼池旁的孵化车间、办公房等也一应俱全。这里便是返乡创业者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

回乡创业 闯出名堂

在李肃东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上,只见投料机启动后,鱼食便飞入池中。此时,鱼儿争相游来,有的鱼还跃出水面,在空中“拦截”食物……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李肃东满脸欣慰。

2017年之前,李肃东一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一年到头辛苦挣得钱,到年底了还不好结账。”随着年龄增长,李肃东也越发想要改变生活现状。

后来,在朋友推荐下,李肃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渔业养殖。“当时,自己虽然对渔业养殖一窍不通,但看到外面许多地方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我也十分心动。”李肃东说。

回到家乡后,李肃东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搞养殖。“大营村4组海拔较高,有一大片次生原始森林,夏季凉爽,山间溪水清澈,非常适合养殖冷水性鱼类。”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与走访,2018年的4月30日,李肃东在安徽省购买了种鱼,正式开始了养殖之路。

“那一年,我深刻意识到养鱼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李肃东介绍,刚购买的鱼苗都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子里还充填着氧气。鱼苗运回后,也不能直接投放到鱼塘里,还需要先将袋子一起放进鱼塘,等鱼苗适应了鱼塘温度后,再从袋子里将其投放到塘内。

积累经验 科学养殖

除了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养鱼方法,李肃东也在养殖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并在2019年成立汉源清泉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采用最新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其优点在于高密度、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池塘排污问题,并将排污粪便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还便于精细化管理,可降低鲈鱼病害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李肃东说,该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养殖尾水处理难、水体环境控制、鱼病防治等问题。“如果发现鱼生病了,我们会单独对这一池鱼进行消毒管理和专业性处理,不会对其他鱼池造成任何影响。”

李肃东介绍,该基地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产品原良种生产、饲料及添加剂等法令法规与标准,养殖用水实现“合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从而让市民吃上放心水产品。

如今,该基地建设已完成30亩,主要养殖长江中上游名优鱼类。包括鲈鱼、鲫鱼、罗非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年产鲈鱼达7.5万公斤,罗非鱼0.5万公斤,鲫鱼0.5万公斤,齐口裂腹鱼苗、重口裂腹鱼苗15万尾,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成鱼2500公斤。

在李肃东看来,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是振兴乡村的一种有效方式。眼下,他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多元化发展。控制鲈鱼规格,将鲈鱼直供高端酒店,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产业链。以土地流转和增加就业的形式,带动当地更多群众致富。

让“小花椒”发挥“大能耐”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刘霄

在茂密的花椒林里,刘霄手持剪刀穿梭其中,每到一株花椒树旁,他都抬头仔细打量着树冠,看到没有结花椒的枝丫便将其修剪掉。

返乡创业后,刘霄打造出以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安全无添加为特色,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成功将花椒这一农产品做成了商品,并以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毅然回乡种花椒

“这种枝丫是不结花椒的,留着只会吸收营养,必须剪了。”近期,在修剪花椒枝丫的同时,刘霄向记者说起了返乡创业的经历。

2014年大学毕业以后,刘霄一直在外从事花椒销售。“因为我家就在从事与花椒相关的产业,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花椒这一行。”刘霄表示,加上家乡汉源的花椒质量好,这也坚定了他创业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霄认为汉源花椒知名度越来越高,而本地花椒深加工企业很少,这一领域定能大有可为。“我不仅要深加工,还要创新产品,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刘霄打定主意后,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深入花椒生产龙头企业与小作坊,了解花椒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刘霄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并请来专业人员指导,参加各类培训,渐渐从花椒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6年,刘霄成立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花椒,正式与花椒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创业的深入,资金筹措、更新种植技术、开拓市场等难题也接踵而至。

在此,刘霄虽然对创业满怀信心,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一门心思对花椒新产品进行研发。

锐意进取搞研发

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初期到2020年这段时间,刘霄一直都在致力于汉源花椒的种植、初加工、深度研发花椒调味产品等。通过努力,刘霄拥有了2000余亩的花椒基地和自主研发中心,并在积极打造汉源本土优质花椒品牌。

“我们的产品2020年才面向市场。”刘霄表示,该公司的花椒种植与初加工收益,年产值为2500万元至3000万元。此外,该公司的超临界花椒目前已投放市场的品牌为“王爷有料”和“天工开味”,其中“王爷有料”率先完成川渝代理布局,并在去年四季度完成1500万元的销售额,2021年签订了3500万元的市场销售额。

如今,该公司科研成果不断浮现,比如微缩胶囊型花椒油颗粒、超临界萃取火锅花椒系列产品浓缩花椒油等。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继获得了超临界和天工开味等多项注册商标,以及2017年优秀电商企业、2017年度助农增收先进单位、2019年汉源县返乡下乡创业示范企业、2021中国餐饮B2B产业大会的年度优秀餐饮供应商等荣誉,并成功入选成都市食品商会。

“我们现在已带动了一百余人就业,两千多户农户也与我们在进行合作。”刘霄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花椒系列产品出来,从而让乡亲们留在家里就能增收致富。

老腊肉成致富新帮手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茂

一方秀丽的山水造就了汉源县皇木镇独特的美,而乡间弥漫的腊肉香味更成了无数皇木人的独特“乡愁”。

周茂选择回乡创业后,打造了“皇木腊肉村”平台,此举不仅让皇木腊肉一下“火”了起来,还带领周围村民一起驶入了致富快车道。

建造“皇木腊肉村”

近日,走进汉源县皇木镇“皇木腊肉村”,只见腊肉和香肠挂满了院坝。熏制作坊内,钢架上还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地上则放着柏树枝。经过长时间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2020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周茂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还在成都开设了一家VR体验店。然而,在事业渐入佳境之时,周茂却始终心系着家乡发展。

“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腊肉,感觉都不正宗。”周茂表示,他从小就是吃腊肉长大的,对腊肉有一种特殊情结。于是,他毅然告别大都市,决定回乡创业卖腊肉。

起初,父母很不支持周茂的想法,但周茂认为,把自己在城市的所见、所学,合理应用到推介地方特产中,同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随后,周茂在汉源县城开设了一家名为“冒贰”的项目策划工作室,其策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以家庭农场为实体、皇木腊肉为背景的“皇木腊肉村”。

没有合适的场地,周茂就利用外婆的老房子,并邀请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皇木腊肉村”建设中。

“皇木腊肉村”的规划设计,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个建设缩影。周茂认为,乡村是自由、奔放和多样性的,他要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皇木腊肉村”的设计建造中。

家乡腊肉出深山

2021年11月,“皇木腊肉村”建成后,周茂开始了第一批腊肉的熏制。在腊肉制作上,周茂严格按照古法操作:精选高海拔零污染超300天出栏的农家生猪屠宰,历经30天低温腌制、30天烟熏脱水增味、180天深度发酵,最后出库售卖。

“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必须要把这一工作做到标准化、流程化,把产品品质控制好,不让消费者失望。”同时,周茂还不忘申请非遗保护、注册商标,并借助互联网构建自己的营销平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店体验,消费人群841人次,短视频自媒体阅读量达500万人次,网上销售腊肉数千公斤,销售总额达到45万元。

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周茂却低估了皇木腊肉的订单量,也高估了作坊制作的产量,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下单后无法供货,仅2021年就出现大量退单的情况。“不少游客在烟熏房内看到满屋挂着的腊肉,都纷纷提出要打包收购,此时我只能婉言谢绝,因为腊肉并没到出库时间,我们必须要保证品质。”周茂说。

周茂说,他目前打造了“海碗”皇木腊肉这个品牌,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来完善品牌。最终,通过品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皇木及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皇木腊肉村”的发展已成规模,订单量超过5万公斤。周茂以“皇木腊肉村”为载体,严格熏制标准,带动了周边19户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在销售额逐步扩大的同时,也要把生产这部分做起来,继而把皇木腊肉这个公共品牌推出去,打造皇木腊肉生产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周茂信心满满。

在“云端”售卖家乡农产品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亚玲

作为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周亚玲在乡间田野、农家院落中,用短视频记录家乡山水,展示家乡美食。她既是“直播达人”也是“带货达人”,并在“云端”售卖家乡特产农产品。

周亚玲说,她的愿望是做一名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走向外面的世界。

遭遇困难不放弃

2016年,从成都一所高校毕业后,周亚玲来到汉源县融媒体中心实习。在当记者的几个月时间里,周亚玲看到当地许多创业者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这也让她有了跃跃欲试的打算。

“我就想从事电商方面的创业项目。”周亚玲表示,当时电商行业越来越火,加之家乡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便希望从这方面入手。

说干就干。周亚玲找到一家电商公司实习,系统学习电商运营的实战经验,后又经过市场调研后,她的创业之路正式拉开了帷幕。

2017年,周亚玲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我平时就喜欢通过小视频宣传家乡特产、美景,让更多人了解汉源、关注汉源。”周亚玲说,把家乡农特产品宣传出去,是她成立传媒公司的初衷,更是她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传媒公司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周亚玲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诸多针对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汉源县伴山居家庭农场,走上了电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周亚玲为保证产品质量,便积极考察市场,与收货商和消费者交流,还与合伙人共同制定了严格的选品标准,把家乡的水果送上“云端”售卖。

坚持付出见成效

“当时,我们的销售额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十分微薄,很难支撑农场运作。”周亚玲说,虽然之前有一定的销售经验,但刚开始接触水果行业的她还是屡屡碰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周亚玲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技巧,确定了农场向电商方向发展,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销售,并通过短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渐打开了产品销路。

在2021年,周亚玲创办了汉源县农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主营汉源农产品的批发与销售。

选果、分类、打包、装箱,在该公司的打包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公司成立的一年多时间内,通过线上电商销售农产品近50万单,线下商超供货也有上百万公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超5000千人次。

“我还签约了不少主播,希望通过更广的渠道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宣传出去。”周亚玲表示,她现在已开始着手校企合作,希望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一端连接着广阔的市场,我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谈及今后发展,周亚玲说。

李肃东

李肃东

周亚玲

周亚玲

周茂

周茂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4, NUM=4, GUID=1608146177493106688,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5,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2/12/29/005/1608146177493106688.html, DOCPUBTIME=2022-12-29 01:01:07, DOCAUTHOR=郑瑶, CLEAR_CONTENT=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 近年来,汉源县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强化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充分显现。目前,该县涌现了一批批创业“领头雁”,为广大创业者树立了榜样,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即日起,本报开设“汇聚创业力量 助力汉源发展”线上创客风采展宣传专栏,展示创业者的风采。 扎根深山养鱼 带领乡亲致富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李肃东 在汉源县片马彝族乡大营村4组西街河流域的河道旁,一个个大鱼池清澈见底,池中的鲈鱼、鲫鱼、罗非鱼欢快畅游,鱼池旁的孵化车间、办公房等也一应俱全。这里便是返乡创业者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 回乡创业 闯出名堂 在李肃东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上,只见投料机启动后,鱼食便飞入池中。此时,鱼儿争相游来,有的鱼还跃出水面,在空中“拦截”食物……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李肃东满脸欣慰。 2017年之前,李肃东一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一年到头辛苦挣得钱,到年底了还不好结账。”随着年龄增长,李肃东也越发想要改变生活现状。 后来,在朋友推荐下,李肃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渔业养殖。“当时,自己虽然对渔业养殖一窍不通,但看到外面许多地方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我也十分心动。”李肃东说。 回到家乡后,李肃东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搞养殖。“大营村4组海拔较高,有一大片次生原始森林,夏季凉爽,山间溪水清澈,非常适合养殖冷水性鱼类。”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与走访,2018年的4月30日,李肃东在安徽省购买了种鱼,正式开始了养殖之路。 “那一年,我深刻意识到养鱼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李肃东介绍,刚购买的鱼苗都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子里还充填着氧气。鱼苗运回后,也不能直接投放到鱼塘里,还需要先将袋子一起放进鱼塘,等鱼苗适应了鱼塘温度后,再从袋子里将其投放到塘内。 积累经验 科学养殖 除了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养鱼方法,李肃东也在养殖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并在2019年成立汉源清泉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采用最新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其优点在于高密度、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池塘排污问题,并将排污粪便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还便于精细化管理,可降低鲈鱼病害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李肃东说,该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养殖尾水处理难、水体环境控制、鱼病防治等问题。“如果发现鱼生病了,我们会单独对这一池鱼进行消毒管理和专业性处理,不会对其他鱼池造成任何影响。” 李肃东介绍,该基地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产品原良种生产、饲料及添加剂等法令法规与标准,养殖用水实现“合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从而让市民吃上放心水产品。 如今,该基地建设已完成30亩,主要养殖长江中上游名优鱼类。包括鲈鱼、鲫鱼、罗非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年产鲈鱼达7.5万公斤,罗非鱼0.5万公斤,鲫鱼0.5万公斤,齐口裂腹鱼苗、重口裂腹鱼苗15万尾,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成鱼2500公斤。 在李肃东看来,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是振兴乡村的一种有效方式。眼下,他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多元化发展。控制鲈鱼规格,将鲈鱼直供高端酒店,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产业链。以土地流转和增加就业的形式,带动当地更多群众致富。 让“小花椒”发挥“大能耐”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刘霄 在茂密的花椒林里,刘霄手持剪刀穿梭其中,每到一株花椒树旁,他都抬头仔细打量着树冠,看到没有结花椒的枝丫便将其修剪掉。 返乡创业后,刘霄打造出以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安全无添加为特色,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成功将花椒这一农产品做成了商品,并以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毅然回乡种花椒 “这种枝丫是不结花椒的,留着只会吸收营养,必须剪了。”近期,在修剪花椒枝丫的同时,刘霄向记者说起了返乡创业的经历。 2014年大学毕业以后,刘霄一直在外从事花椒销售。“因为我家就在从事与花椒相关的产业,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花椒这一行。”刘霄表示,加上家乡汉源的花椒质量好,这也坚定了他创业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霄认为汉源花椒知名度越来越高,而本地花椒深加工企业很少,这一领域定能大有可为。“我不仅要深加工,还要创新产品,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刘霄打定主意后,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深入花椒生产龙头企业与小作坊,了解花椒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刘霄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并请来专业人员指导,参加各类培训,渐渐从花椒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6年,刘霄成立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花椒,正式与花椒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创业的深入,资金筹措、更新种植技术、开拓市场等难题也接踵而至。 在此,刘霄虽然对创业满怀信心,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一门心思对花椒新产品进行研发。 锐意进取搞研发 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初期到2020年这段时间,刘霄一直都在致力于汉源花椒的种植、初加工、深度研发花椒调味产品等。通过努力,刘霄拥有了2000余亩的花椒基地和自主研发中心,并在积极打造汉源本土优质花椒品牌。 “我们的产品2020年才面向市场。”刘霄表示,该公司的花椒种植与初加工收益,年产值为2500万元至3000万元。此外,该公司的超临界花椒目前已投放市场的品牌为“王爷有料”和“天工开味”,其中“王爷有料”率先完成川渝代理布局,并在去年四季度完成1500万元的销售额,2021年签订了3500万元的市场销售额。 如今,该公司科研成果不断浮现,比如微缩胶囊型花椒油颗粒、超临界萃取火锅花椒系列产品浓缩花椒油等。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继获得了超临界和天工开味等多项注册商标,以及2017年优秀电商企业、2017年度助农增收先进单位、2019年汉源县返乡下乡创业示范企业、2021中国餐饮B2B产业大会的年度优秀餐饮供应商等荣誉,并成功入选成都市食品商会。 “我们现在已带动了一百余人就业,两千多户农户也与我们在进行合作。”刘霄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花椒系列产品出来,从而让乡亲们留在家里就能增收致富。 老腊肉成致富新帮手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茂 一方秀丽的山水造就了汉源县皇木镇独特的美,而乡间弥漫的腊肉香味更成了无数皇木人的独特“乡愁”。 周茂选择回乡创业后,打造了“皇木腊肉村”平台,此举不仅让皇木腊肉一下“火”了起来,还带领周围村民一起驶入了致富快车道。 建造“皇木腊肉村” 近日,走进汉源县皇木镇“皇木腊肉村”,只见腊肉和香肠挂满了院坝。熏制作坊内,钢架上还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地上则放着柏树枝。经过长时间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2020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周茂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还在成都开设了一家VR体验店。然而,在事业渐入佳境之时,周茂却始终心系着家乡发展。 “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腊肉,感觉都不正宗。”周茂表示,他从小就是吃腊肉长大的,对腊肉有一种特殊情结。于是,他毅然告别大都市,决定回乡创业卖腊肉。 起初,父母很不支持周茂的想法,但周茂认为,把自己在城市的所见、所学,合理应用到推介地方特产中,同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随后,周茂在汉源县城开设了一家名为“冒贰”的项目策划工作室,其策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以家庭农场为实体、皇木腊肉为背景的“皇木腊肉村”。 没有合适的场地,周茂就利用外婆的老房子,并邀请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皇木腊肉村”建设中。 “皇木腊肉村”的规划设计,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个建设缩影。周茂认为,乡村是自由、奔放和多样性的,他要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皇木腊肉村”的设计建造中。 家乡腊肉出深山 2021年11月,“皇木腊肉村”建成后,周茂开始了第一批腊肉的熏制。在腊肉制作上,周茂严格按照古法操作:精选高海拔零污染超300天出栏的农家生猪屠宰,历经30天低温腌制、30天烟熏脱水增味、180天深度发酵,最后出库售卖。 “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必须要把这一工作做到标准化、流程化,把产品品质控制好,不让消费者失望。”同时,周茂还不忘申请非遗保护、注册商标,并借助互联网构建自己的营销平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店体验,消费人群841人次,短视频自媒体阅读量达500万人次,网上销售腊肉数千公斤,销售总额达到45万元。 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周茂却低估了皇木腊肉的订单量,也高估了作坊制作的产量,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下单后无法供货,仅2021年就出现大量退单的情况。“不少游客在烟熏房内看到满屋挂着的腊肉,都纷纷提出要打包收购,此时我只能婉言谢绝,因为腊肉并没到出库时间,我们必须要保证品质。”周茂说。 周茂说,他目前打造了“海碗”皇木腊肉这个品牌,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来完善品牌。最终,通过品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皇木及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皇木腊肉村”的发展已成规模,订单量超过5万公斤。周茂以“皇木腊肉村”为载体,严格熏制标准,带动了周边19户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在销售额逐步扩大的同时,也要把生产这部分做起来,继而把皇木腊肉这个公共品牌推出去,打造皇木腊肉生产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周茂信心满满。 在“云端”售卖家乡农产品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亚玲 作为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周亚玲在乡间田野、农家院落中,用短视频记录家乡山水,展示家乡美食。她既是“直播达人”也是“带货达人”,并在“云端”售卖家乡特产农产品。 周亚玲说,她的愿望是做一名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走向外面的世界。 遭遇困难不放弃 2016年,从成都一所高校毕业后,周亚玲来到汉源县融媒体中心实习。在当记者的几个月时间里,周亚玲看到当地许多创业者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这也让她有了跃跃欲试的打算。 “我就想从事电商方面的创业项目。”周亚玲表示,当时电商行业越来越火,加之家乡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便希望从这方面入手。 说干就干。周亚玲找到一家电商公司实习,系统学习电商运营的实战经验,后又经过市场调研后,她的创业之路正式拉开了帷幕。 2017年,周亚玲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我平时就喜欢通过小视频宣传家乡特产、美景,让更多人了解汉源、关注汉源。”周亚玲说,把家乡农特产品宣传出去,是她成立传媒公司的初衷,更是她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传媒公司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周亚玲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诸多针对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汉源县伴山居家庭农场,走上了电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周亚玲为保证产品质量,便积极考察市场,与收货商和消费者交流,还与合伙人共同制定了严格的选品标准,把家乡的水果送上“云端”售卖。 坚持付出见成效 “当时,我们的销售额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十分微薄,很难支撑农场运作。”周亚玲说,虽然之前有一定的销售经验,但刚开始接触水果行业的她还是屡屡碰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周亚玲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技巧,确定了农场向电商方向发展,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销售,并通过短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渐打开了产品销路。 在2021年,周亚玲创办了汉源县农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主营汉源农产品的批发与销售。 选果、分类、打包、装箱,在该公司的打包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公司成立的一年多时间内,通过线上电商销售农产品近50万单,线下商超供货也有上百万公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超5000千人次。 “我还签约了不少主播,希望通过更广的渠道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宣传出去。”周亚玲表示,她现在已开始着手校企合作,希望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一端连接着广阔的市场,我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谈及今后发展,周亚玲说。, BM=005版, type=0, ZB_DROP=0, TXS=5334, NODEID=null, DOCTITLE=创业带就业 拓宽致富路,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刘霄

刘霄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

近年来,汉源县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强化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充分显现。目前,该县涌现了一批批创业“领头雁”,为广大创业者树立了榜样,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即日起,本报开设“汇聚创业力量 助力汉源发展”线上创客风采展宣传专栏,展示创业者的风采。

扎根深山养鱼

带领乡亲致富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李肃东

在汉源县片马彝族乡大营村4组西街河流域的河道旁,一个个大鱼池清澈见底,池中的鲈鱼、鲫鱼、罗非鱼欢快畅游,鱼池旁的孵化车间、办公房等也一应俱全。这里便是返乡创业者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

回乡创业 闯出名堂

在李肃东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上,只见投料机启动后,鱼食便飞入池中。此时,鱼儿争相游来,有的鱼还跃出水面,在空中“拦截”食物……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李肃东满脸欣慰。

2017年之前,李肃东一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一年到头辛苦挣得钱,到年底了还不好结账。”随着年龄增长,李肃东也越发想要改变生活现状。

后来,在朋友推荐下,李肃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渔业养殖。“当时,自己虽然对渔业养殖一窍不通,但看到外面许多地方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我也十分心动。”李肃东说。

回到家乡后,李肃东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搞养殖。“大营村4组海拔较高,有一大片次生原始森林,夏季凉爽,山间溪水清澈,非常适合养殖冷水性鱼类。”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与走访,2018年的4月30日,李肃东在安徽省购买了种鱼,正式开始了养殖之路。

“那一年,我深刻意识到养鱼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李肃东介绍,刚购买的鱼苗都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子里还充填着氧气。鱼苗运回后,也不能直接投放到鱼塘里,还需要先将袋子一起放进鱼塘,等鱼苗适应了鱼塘温度后,再从袋子里将其投放到塘内。

积累经验 科学养殖

除了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养鱼方法,李肃东也在养殖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并在2019年成立汉源清泉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采用最新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其优点在于高密度、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池塘排污问题,并将排污粪便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还便于精细化管理,可降低鲈鱼病害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李肃东说,该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养殖尾水处理难、水体环境控制、鱼病防治等问题。“如果发现鱼生病了,我们会单独对这一池鱼进行消毒管理和专业性处理,不会对其他鱼池造成任何影响。”

李肃东介绍,该基地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产品原良种生产、饲料及添加剂等法令法规与标准,养殖用水实现“合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从而让市民吃上放心水产品。

如今,该基地建设已完成30亩,主要养殖长江中上游名优鱼类。包括鲈鱼、鲫鱼、罗非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年产鲈鱼达7.5万公斤,罗非鱼0.5万公斤,鲫鱼0.5万公斤,齐口裂腹鱼苗、重口裂腹鱼苗15万尾,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成鱼2500公斤。

在李肃东看来,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是振兴乡村的一种有效方式。眼下,他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多元化发展。控制鲈鱼规格,将鲈鱼直供高端酒店,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产业链。以土地流转和增加就业的形式,带动当地更多群众致富。

让“小花椒”发挥“大能耐”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刘霄

在茂密的花椒林里,刘霄手持剪刀穿梭其中,每到一株花椒树旁,他都抬头仔细打量着树冠,看到没有结花椒的枝丫便将其修剪掉。

返乡创业后,刘霄打造出以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安全无添加为特色,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成功将花椒这一农产品做成了商品,并以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毅然回乡种花椒

“这种枝丫是不结花椒的,留着只会吸收营养,必须剪了。”近期,在修剪花椒枝丫的同时,刘霄向记者说起了返乡创业的经历。

2014年大学毕业以后,刘霄一直在外从事花椒销售。“因为我家就在从事与花椒相关的产业,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花椒这一行。”刘霄表示,加上家乡汉源的花椒质量好,这也坚定了他创业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霄认为汉源花椒知名度越来越高,而本地花椒深加工企业很少,这一领域定能大有可为。“我不仅要深加工,还要创新产品,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刘霄打定主意后,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深入花椒生产龙头企业与小作坊,了解花椒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刘霄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并请来专业人员指导,参加各类培训,渐渐从花椒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6年,刘霄成立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花椒,正式与花椒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创业的深入,资金筹措、更新种植技术、开拓市场等难题也接踵而至。

在此,刘霄虽然对创业满怀信心,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一门心思对花椒新产品进行研发。

锐意进取搞研发

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初期到2020年这段时间,刘霄一直都在致力于汉源花椒的种植、初加工、深度研发花椒调味产品等。通过努力,刘霄拥有了2000余亩的花椒基地和自主研发中心,并在积极打造汉源本土优质花椒品牌。

“我们的产品2020年才面向市场。”刘霄表示,该公司的花椒种植与初加工收益,年产值为2500万元至3000万元。此外,该公司的超临界花椒目前已投放市场的品牌为“王爷有料”和“天工开味”,其中“王爷有料”率先完成川渝代理布局,并在去年四季度完成1500万元的销售额,2021年签订了3500万元的市场销售额。

如今,该公司科研成果不断浮现,比如微缩胶囊型花椒油颗粒、超临界萃取火锅花椒系列产品浓缩花椒油等。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继获得了超临界和天工开味等多项注册商标,以及2017年优秀电商企业、2017年度助农增收先进单位、2019年汉源县返乡下乡创业示范企业、2021中国餐饮B2B产业大会的年度优秀餐饮供应商等荣誉,并成功入选成都市食品商会。

“我们现在已带动了一百余人就业,两千多户农户也与我们在进行合作。”刘霄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花椒系列产品出来,从而让乡亲们留在家里就能增收致富。

老腊肉成致富新帮手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茂

一方秀丽的山水造就了汉源县皇木镇独特的美,而乡间弥漫的腊肉香味更成了无数皇木人的独特“乡愁”。

周茂选择回乡创业后,打造了“皇木腊肉村”平台,此举不仅让皇木腊肉一下“火”了起来,还带领周围村民一起驶入了致富快车道。

建造“皇木腊肉村”

近日,走进汉源县皇木镇“皇木腊肉村”,只见腊肉和香肠挂满了院坝。熏制作坊内,钢架上还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地上则放着柏树枝。经过长时间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2020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周茂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还在成都开设了一家VR体验店。然而,在事业渐入佳境之时,周茂却始终心系着家乡发展。

“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腊肉,感觉都不正宗。”周茂表示,他从小就是吃腊肉长大的,对腊肉有一种特殊情结。于是,他毅然告别大都市,决定回乡创业卖腊肉。

起初,父母很不支持周茂的想法,但周茂认为,把自己在城市的所见、所学,合理应用到推介地方特产中,同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随后,周茂在汉源县城开设了一家名为“冒贰”的项目策划工作室,其策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以家庭农场为实体、皇木腊肉为背景的“皇木腊肉村”。

没有合适的场地,周茂就利用外婆的老房子,并邀请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皇木腊肉村”建设中。

“皇木腊肉村”的规划设计,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个建设缩影。周茂认为,乡村是自由、奔放和多样性的,他要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皇木腊肉村”的设计建造中。

家乡腊肉出深山

2021年11月,“皇木腊肉村”建成后,周茂开始了第一批腊肉的熏制。在腊肉制作上,周茂严格按照古法操作:精选高海拔零污染超300天出栏的农家生猪屠宰,历经30天低温腌制、30天烟熏脱水增味、180天深度发酵,最后出库售卖。

“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必须要把这一工作做到标准化、流程化,把产品品质控制好,不让消费者失望。”同时,周茂还不忘申请非遗保护、注册商标,并借助互联网构建自己的营销平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店体验,消费人群841人次,短视频自媒体阅读量达500万人次,网上销售腊肉数千公斤,销售总额达到45万元。

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周茂却低估了皇木腊肉的订单量,也高估了作坊制作的产量,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下单后无法供货,仅2021年就出现大量退单的情况。“不少游客在烟熏房内看到满屋挂着的腊肉,都纷纷提出要打包收购,此时我只能婉言谢绝,因为腊肉并没到出库时间,我们必须要保证品质。”周茂说。

周茂说,他目前打造了“海碗”皇木腊肉这个品牌,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来完善品牌。最终,通过品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皇木及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皇木腊肉村”的发展已成规模,订单量超过5万公斤。周茂以“皇木腊肉村”为载体,严格熏制标准,带动了周边19户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在销售额逐步扩大的同时,也要把生产这部分做起来,继而把皇木腊肉这个公共品牌推出去,打造皇木腊肉生产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周茂信心满满。

在“云端”售卖家乡农产品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亚玲

作为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周亚玲在乡间田野、农家院落中,用短视频记录家乡山水,展示家乡美食。她既是“直播达人”也是“带货达人”,并在“云端”售卖家乡特产农产品。

周亚玲说,她的愿望是做一名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走向外面的世界。

遭遇困难不放弃

2016年,从成都一所高校毕业后,周亚玲来到汉源县融媒体中心实习。在当记者的几个月时间里,周亚玲看到当地许多创业者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这也让她有了跃跃欲试的打算。

“我就想从事电商方面的创业项目。”周亚玲表示,当时电商行业越来越火,加之家乡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便希望从这方面入手。

说干就干。周亚玲找到一家电商公司实习,系统学习电商运营的实战经验,后又经过市场调研后,她的创业之路正式拉开了帷幕。

2017年,周亚玲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我平时就喜欢通过小视频宣传家乡特产、美景,让更多人了解汉源、关注汉源。”周亚玲说,把家乡农特产品宣传出去,是她成立传媒公司的初衷,更是她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传媒公司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周亚玲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诸多针对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汉源县伴山居家庭农场,走上了电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周亚玲为保证产品质量,便积极考察市场,与收货商和消费者交流,还与合伙人共同制定了严格的选品标准,把家乡的水果送上“云端”售卖。

坚持付出见成效

“当时,我们的销售额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十分微薄,很难支撑农场运作。”周亚玲说,虽然之前有一定的销售经验,但刚开始接触水果行业的她还是屡屡碰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周亚玲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技巧,确定了农场向电商方向发展,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销售,并通过短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渐打开了产品销路。

在2021年,周亚玲创办了汉源县农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主营汉源农产品的批发与销售。

选果、分类、打包、装箱,在该公司的打包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公司成立的一年多时间内,通过线上电商销售农产品近50万单,线下商超供货也有上百万公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超5000千人次。

“我还签约了不少主播,希望通过更广的渠道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宣传出去。”周亚玲表示,她现在已开始着手校企合作,希望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一端连接着广阔的市场,我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谈及今后发展,周亚玲说。

李肃东

李肃东

周亚玲

周亚玲

周茂

周茂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608146177493106688, IR_CONTENT=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 近年来,汉源县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强化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充分显现。目前,该县涌现了一批批创业“领头雁”,为广大创业者树立了榜样,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即日起,本报开设“汇聚创业力量 助力汉源发展”线上创客风采展宣传专栏,展示创业者的风采。 扎根深山养鱼 带领乡亲致富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李肃东 在汉源县片马彝族乡大营村4组西街河流域的河道旁,一个个大鱼池清澈见底,池中的鲈鱼、鲫鱼、罗非鱼欢快畅游,鱼池旁的孵化车间、办公房等也一应俱全。这里便是返乡创业者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 回乡创业 闯出名堂 在李肃东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上,只见投料机启动后,鱼食便飞入池中。此时,鱼儿争相游来,有的鱼还跃出水面,在空中“拦截”食物……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李肃东满脸欣慰。 2017年之前,李肃东一直在外从事建筑工程行业,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一年到头辛苦挣得钱,到年底了还不好结账。”随着年龄增长,李肃东也越发想要改变生活现状。 后来,在朋友推荐下,李肃东第一次接触到了渔业养殖。“当时,自己虽然对渔业养殖一窍不通,但看到外面许多地方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我也十分心动。”李肃东说。 回到家乡后,李肃东开始寻找合适的场地搞养殖。“大营村4组海拔较高,有一大片次生原始森林,夏季凉爽,山间溪水清澈,非常适合养殖冷水性鱼类。”经过整整一年的考察与走访,2018年的4月30日,李肃东在安徽省购买了种鱼,正式开始了养殖之路。 “那一年,我深刻意识到养鱼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李肃东介绍,刚购买的鱼苗都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子里还充填着氧气。鱼苗运回后,也不能直接投放到鱼塘里,还需要先将袋子一起放进鱼塘,等鱼苗适应了鱼塘温度后,再从袋子里将其投放到塘内。 积累经验 科学养殖 除了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养鱼方法,李肃东也在养殖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经验,并在2019年成立汉源清泉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肃东打造的特种名优水产基地项目,采用最新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其优点在于高密度、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池塘排污问题,并将排污粪便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样的养殖模式还便于精细化管理,可降低鲈鱼病害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李肃东说,该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养殖尾水处理难、水体环境控制、鱼病防治等问题。“如果发现鱼生病了,我们会单独对这一池鱼进行消毒管理和专业性处理,不会对其他鱼池造成任何影响。” 李肃东介绍,该基地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产品原良种生产、饲料及添加剂等法令法规与标准,养殖用水实现“合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从而让市民吃上放心水产品。 如今,该基地建设已完成30亩,主要养殖长江中上游名优鱼类。包括鲈鱼、鲫鱼、罗非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年产鲈鱼达7.5万公斤,罗非鱼0.5万公斤,鲫鱼0.5万公斤,齐口裂腹鱼苗、重口裂腹鱼苗15万尾,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成鱼2500公斤。 在李肃东看来,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是振兴乡村的一种有效方式。眼下,他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多元化发展。控制鲈鱼规格,将鲈鱼直供高端酒店,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产业链。以土地流转和增加就业的形式,带动当地更多群众致富。 让“小花椒”发挥“大能耐”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刘霄 在茂密的花椒林里,刘霄手持剪刀穿梭其中,每到一株花椒树旁,他都抬头仔细打量着树冠,看到没有结花椒的枝丫便将其修剪掉。 返乡创业后,刘霄打造出以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安全无添加为特色,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成功将花椒这一农产品做成了商品,并以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毅然回乡种花椒 “这种枝丫是不结花椒的,留着只会吸收营养,必须剪了。”近期,在修剪花椒枝丫的同时,刘霄向记者说起了返乡创业的经历。 2014年大学毕业以后,刘霄一直在外从事花椒销售。“因为我家就在从事与花椒相关的产业,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花椒这一行。”刘霄表示,加上家乡汉源的花椒质量好,这也坚定了他创业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霄认为汉源花椒知名度越来越高,而本地花椒深加工企业很少,这一领域定能大有可为。“我不仅要深加工,还要创新产品,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刘霄打定主意后,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深入花椒生产龙头企业与小作坊,了解花椒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刘霄还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并请来专业人员指导,参加各类培训,渐渐从花椒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6年,刘霄成立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花椒,正式与花椒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创业的深入,资金筹措、更新种植技术、开拓市场等难题也接踵而至。 在此,刘霄虽然对创业满怀信心,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一门心思对花椒新产品进行研发。 锐意进取搞研发 汉源县归耕科技有限公司从成立初期到2020年这段时间,刘霄一直都在致力于汉源花椒的种植、初加工、深度研发花椒调味产品等。通过努力,刘霄拥有了2000余亩的花椒基地和自主研发中心,并在积极打造汉源本土优质花椒品牌。 “我们的产品2020年才面向市场。”刘霄表示,该公司的花椒种植与初加工收益,年产值为2500万元至3000万元。此外,该公司的超临界花椒目前已投放市场的品牌为“王爷有料”和“天工开味”,其中“王爷有料”率先完成川渝代理布局,并在去年四季度完成1500万元的销售额,2021年签订了3500万元的市场销售额。 如今,该公司科研成果不断浮现,比如微缩胶囊型花椒油颗粒、超临界萃取火锅花椒系列产品浓缩花椒油等。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继获得了超临界和天工开味等多项注册商标,以及2017年优秀电商企业、2017年度助农增收先进单位、2019年汉源县返乡下乡创业示范企业、2021中国餐饮B2B产业大会的年度优秀餐饮供应商等荣誉,并成功入选成都市食品商会。 “我们现在已带动了一百余人就业,两千多户农户也与我们在进行合作。”刘霄表示,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花椒系列产品出来,从而让乡亲们留在家里就能增收致富。 老腊肉成致富新帮手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茂 一方秀丽的山水造就了汉源县皇木镇独特的美,而乡间弥漫的腊肉香味更成了无数皇木人的独特“乡愁”。 周茂选择回乡创业后,打造了“皇木腊肉村”平台,此举不仅让皇木腊肉一下“火”了起来,还带领周围村民一起驶入了致富快车道。 建造“皇木腊肉村” 近日,走进汉源县皇木镇“皇木腊肉村”,只见腊肉和香肠挂满了院坝。熏制作坊内,钢架上还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地上则放着柏树枝。经过长时间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2020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周茂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还在成都开设了一家VR体验店。然而,在事业渐入佳境之时,周茂却始终心系着家乡发展。 “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腊肉,感觉都不正宗。”周茂表示,他从小就是吃腊肉长大的,对腊肉有一种特殊情结。于是,他毅然告别大都市,决定回乡创业卖腊肉。 起初,父母很不支持周茂的想法,但周茂认为,把自己在城市的所见、所学,合理应用到推介地方特产中,同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随后,周茂在汉源县城开设了一家名为“冒贰”的项目策划工作室,其策划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以家庭农场为实体、皇木腊肉为背景的“皇木腊肉村”。 没有合适的场地,周茂就利用外婆的老房子,并邀请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皇木腊肉村”建设中。 “皇木腊肉村”的规划设计,是中国传统乡村的一个建设缩影。周茂认为,乡村是自由、奔放和多样性的,他要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皇木腊肉村”的设计建造中。 家乡腊肉出深山 2021年11月,“皇木腊肉村”建成后,周茂开始了第一批腊肉的熏制。在腊肉制作上,周茂严格按照古法操作:精选高海拔零污染超300天出栏的农家生猪屠宰,历经30天低温腌制、30天烟熏脱水增味、180天深度发酵,最后出库售卖。 “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必须要把这一工作做到标准化、流程化,把产品品质控制好,不让消费者失望。”同时,周茂还不忘申请非遗保护、注册商标,并借助互联网构建自己的营销平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到店体验,消费人群841人次,短视频自媒体阅读量达500万人次,网上销售腊肉数千公斤,销售总额达到45万元。 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周茂却低估了皇木腊肉的订单量,也高估了作坊制作的产量,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下单后无法供货,仅2021年就出现大量退单的情况。“不少游客在烟熏房内看到满屋挂着的腊肉,都纷纷提出要打包收购,此时我只能婉言谢绝,因为腊肉并没到出库时间,我们必须要保证品质。”周茂说。 周茂说,他目前打造了“海碗”皇木腊肉这个品牌,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来完善品牌。最终,通过品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皇木及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皇木腊肉村”的发展已成规模,订单量超过5万公斤。周茂以“皇木腊肉村”为载体,严格熏制标准,带动了周边19户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在销售额逐步扩大的同时,也要把生产这部分做起来,继而把皇木腊肉这个公共品牌推出去,打造皇木腊肉生产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周茂信心满满。 在“云端”售卖家乡农产品 ——记汉源县返乡创业者周亚玲 作为一名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周亚玲在乡间田野、农家院落中,用短视频记录家乡山水,展示家乡美食。她既是“直播达人”也是“带货达人”,并在“云端”售卖家乡特产农产品。 周亚玲说,她的愿望是做一名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走向外面的世界。 遭遇困难不放弃 2016年,从成都一所高校毕业后,周亚玲来到汉源县融媒体中心实习。在当记者的几个月时间里,周亚玲看到当地许多创业者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这也让她有了跃跃欲试的打算。 “我就想从事电商方面的创业项目。”周亚玲表示,当时电商行业越来越火,加之家乡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便希望从这方面入手。 说干就干。周亚玲找到一家电商公司实习,系统学习电商运营的实战经验,后又经过市场调研后,她的创业之路正式拉开了帷幕。 2017年,周亚玲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我平时就喜欢通过小视频宣传家乡特产、美景,让更多人了解汉源、关注汉源。”周亚玲说,把家乡农特产品宣传出去,是她成立传媒公司的初衷,更是她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传媒公司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周亚玲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诸多针对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汉源县伴山居家庭农场,走上了电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周亚玲为保证产品质量,便积极考察市场,与收货商和消费者交流,还与合伙人共同制定了严格的选品标准,把家乡的水果送上“云端”售卖。 坚持付出见成效 “当时,我们的销售额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十分微薄,很难支撑农场运作。”周亚玲说,虽然之前有一定的销售经验,但刚开始接触水果行业的她还是屡屡碰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周亚玲逐渐掌握了电商运营技巧,确定了农场向电商方向发展,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销售,并通过短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渐打开了产品销路。 在2021年,周亚玲创办了汉源县农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主营汉源农产品的批发与销售。 选果、分类、打包、装箱,在该公司的打包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公司成立的一年多时间内,通过线上电商销售农产品近50万单,线下商超供货也有上百万公斤,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超5000千人次。 “我还签约了不少主播,希望通过更广的渠道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宣传出去。”周亚玲表示,她现在已开始着手校企合作,希望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一端连接着广阔的市场,我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谈及今后发展,周亚玲说。,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21229005.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23/wKhurWOsfAyAfZb7AAnu_MM76Zo177.png, ZB_AREA_LIST=, FB=

——记汉源县部分返乡创业者

, TS=刘霄&&李肃东&&周亚玲&&周茂},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6, CODE=200, CURBM=005, YEAR=2022, PAPERDATE=2022/12/29, DA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