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
王刚(左二)组织干部群众召开坝坝会
几张桌子、几根板凳,就是一个简单的会场……近日,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一个小院坝里,干部群众围坐一圈,谈发展、话未来、听民声。
“青龙场的建设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今后还要请大家继续扎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哦!”青龙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饱含激情地说。
从村民兵连长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青龙场村任职14载,王刚始终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服务、用情工作,带领“震不倒的青龙场”逐渐蜕变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锦绣新青龙”。
我是军人我先上
大事小事不推让
“房子现在住得咋样?”王刚走进村民罗永东的新房,仔细了解重建房屋入住情况。
“新房肯定安逸嘛!”罗永东回答道。去年“6·1”芦山地震中,9户村民房屋受损严重,为又快又好开展民房恢复重建,青龙场村推行村组干部网格包干制,把重建进度和安全责任压实到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起拆旧建新,去年年底,9户重建户全部搬进新家。
“要得,有啥困难再反映,我去其他家看看。”说完,王刚跛着脚出去了。
王刚的脚疾还得从“4·20”芦山强烈地震说起。那会儿他是村上的民兵连长,参与抢险救援时,左脚韧带撕裂。“轻伤不下火线”,一心牵挂群众的王刚顾不上治疗,最终落下病根。
不论是面对“4·20”芦山强烈地震、“8·11”特大暴雨灾害等大战大考,还是面对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日常工作,王刚都始终坚持上一线、挑重担,彰显出退役军人的担当和党员本色。
去年5月,为解决付家营组桥梁损坏,13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王刚多方协调解决建材,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一座长4米、宽3.5米的平板桥。面对群众点赞,他只是淡淡地说:“退伍不褪色,我只是换个地方为大家服务。”
谁说农村没前途
敢闯敢干能致富
“烤鱼马上就好,先吃点小菜。”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李二哥”特色烤鱼店生意火爆,店主李连强正忙着招呼客人。
以往青龙场村村民大多从事传统农业,随着龙门古镇景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旅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密码。近年来,全村发展1200亩茶叶、620亩中药材、460亩猕猴桃、2500亩油菜,菜花节、花灯节、丰收节等有“乡土味”和芦山民俗特色的会节活动也慢慢火起来。
“谁说农村就只能挖田种地,谁说农民不能开小车、住洋房?”说起群众致富、集体增收,王刚总是干劲十足。
在王刚的积极推动下,青龙场村联合16家电商、民宿、餐饮等行业经营主体,成立“产业联盟”党支部。按照“老带新、大带小、强带弱”思路,通过共享商机信息、开展学习培训、举办经验交流活动等,助力各经营主体间实现市场、资本、技术等方面互补互促。
王刚又牵头开展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摸排工作,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房屋,打造村集体种植大棚、农贸市场、智慧停车场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青龙场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140万元。
治理工作做得深
建设青龙好新村
“彩色步游道马上就修好了,环境越来越好,卫生还要整巴适哦!”河心组的坝坝会上,王刚直奔主题,“保洁员要打扫好公共区域的卫生,各家也要把房前屋后弄干净、整漂亮。”
按照“人员自选、章程自立、片区自治、成果共享”的思路,青龙场村以村民聚居点为单位,成立自管委,构建“村‘两委’揽全局、自治成员挑重担、广大村民齐参与”的治理格局,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等进行座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出了青龙场村的基层治理蓝图。
严格落实“门前三包”,以户为单位划定责任区,签订卫生、绿化、设施管护“三包”承诺书,通过定人定责,提升人居环境;大力推行“善治积分”,提取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办“积分超市”,让群众参与治理赚积分、赚了积分换奖品,逐渐养成好风气、形成好习惯;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动员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适时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政策宣传解释等工作,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在王刚的带领下,青龙场村干群一心,把新村建得越来越好,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雅安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龙场人,能参与家乡建设、服务乡亲邻里,心头扎劲得很!”说着最质朴的话,干着最实在的事,王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中的不平凡。
雅组轩 本报记者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