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秒针

□ 赵泽平

人勤春来早,

破烂也当王。

两幢小洋楼,

惹人抬眼望。

“站在高高佛图山上,遥望蜿蜒流淌的青衣江,仿佛田野在歌唱,河水在奔跑……”秒针坐在自家的院坝里,一边清理着废品,一边哼着小曲,心情十分惬意。

早春时节,桃红柳绿,马渡水、万亩粮经复合园、油菜花网红打卡地……一个步履蹒跚的瘦弱老头,满头银发,佝偻着背,骑着电瓶车,边走边捡路边的塑料瓶、饭盒、纸箱。他的名字叫刘学华,绰号秒针,久而久之,知道他真名的人渐渐变少了,只有年长者才知晓。

时间追溯到包产到户,4口之家,3亩包产田,一间破瓦房,30岁出头,身体矮小,张口笑哈哈的刘学华便开始了分秒必争的致富之路。

河湾组人多地少,虽然说是鱼米之乡,但之前大多数的春荒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着口袋到后方大坪上去借粮充饥,日子过得紧巴巴。此时此景,像放电影一样在刘学华脑海里闪过,仅靠种几亩水田,除去上缴公粮,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况且妻子哮喘,常年服药,还有两个孩子,说不定哪天就揭不开锅了。

他往后一想,越想越后怕。但是往前一想,天无绝人之路,心里喃喃自语:“干完农活,我去收购破烂,算是一门副业,只要人勤快,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开销。”说干就干,起早贪黑,进村入户,“价格公道、诚实守信”是他收破烂的底线,尤其是不缺斤少两。

有一次,他在香炉山一农户家里收购废品,老奶奶视力不好,看不到杆杆称的斤两,他又专门请来邻居,当面称重计算,老奶奶的儿媳赶场回来刚好遇见这一幕,连声说:“学华老表,钱不钱的不要紧,又不值几个钱,你何必这样认真嘛!”

“老表,干我们这行的,诚信是第一位的,不然还有哪个给你打交道呢?”他边说边收拢废品,然后再背起来,拄着拐杖,向山下缓缓走去。

无论天晴下雨,还是春夏秋冬,凡是农闲季节他从不停歇,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穿梭在乡间,行走在村落。出门空空荡荡,返程满载而归,一天的忙碌,化作沉甸甸的收获,心里装着喜悦,脸上堆满笑容。

他家的院坝里废品堆积如山,品种杂乱繁多,纸箱、铝皮、钢管、钢筋、废旧家用电器……有些是他上门收购的,有些是附近群众和业主主动送上门来的,他都分类堆放整齐,装够一车再拉进城里销售。

收破烂,是一项苦活累活,费时费力,满身污渍,挣钱还不多,一般人不愿干,怕丢人现眼,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长年奔波者寥寥无几。刘学华就是大浪淘沙的“金子”,认准一业,干好一项,终生热爱。

公路不通的日子,他收的破烂全靠人力背运,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县城。遇到雨天,山坡上全是黄泥巴,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常常是“望山兴叹,路在何方”。

地震过后,百废待兴,废弃物品与日俱增,他整天忙碌,四处奔波,携带妻子、儿子、女儿、儿媳齐上阵,收购、分拣、归类、运输、销售……从年初到年尾,从黎明到天黑,他几乎忙个不停,仿佛不知疲惫,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时钟,滴答、滴答、滴答……从不停息。秒针不停运转,迎来了回报,相距不远的两幢小洋楼矗立在公路旁边,两个娃娃,一人分一幢,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瞧上一眼,高高的围墙,灰色的铁皮大门,堆积如山的废品,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勤劳的人。

说起“秒针”这个绰号,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幽默风趣的邻居张强饭后闲谈时说:“刘学华天天忙个不停,就像一支秒针,运转不停,我们今后就叫他秒针好不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形象生动,十分恰当。

他说:“记得有一次暴雨过后,浓雾笼罩山岗,文笔塔似隐似现,路上行人稀少,背破烂进城走到扯绳坡,一不留神就跌倒了,人和满满一背篼破烂一起滚下山坡,幸好被一笼灌木和一块巨石阻拦,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就是九死一生。”

他侃侃而谈:“现在好多了!灾后重建,河上架起大桥,佛图山通了隧洞,骑上电瓶车,几分钟就能到城里。免去了惆怅和无奈,多了便捷和舒心。”

闲暇之余,秒针心情舒坦,会哼上几段花灯曲调——桃花、梅花,溜溜子莲花,花儿开哟……他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花灯艺人王三巧和夫人就住在河边大麻柳下的两间木屋里,离他家很近,耳濡目染,他也开始又唱又跩。

他又继续说:“干我们这一行,忌讳怕苦怕累怕脏,就好比在下水道捞金子。有时还会遇到危险,我被狗咬伤了几次,最惊险是一次过河翻船,货坠江底,人游岸边。”他心境宽广,快人快语,豁达乐观,一句话总结——劳动并快乐着。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4, PREBM=002, NUM=2, GUID=164692167442504089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04/15/003/1646921674425040896.html, DOCPUBTIME=2023-04-15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赵泽平 人勤春来早, 破烂也当王。 两幢小洋楼, 惹人抬眼望。 “站在高高佛图山上,遥望蜿蜒流淌的青衣江,仿佛田野在歌唱,河水在奔跑……”秒针坐在自家的院坝里,一边清理着废品,一边哼着小曲,心情十分惬意。 早春时节,桃红柳绿,马渡水、万亩粮经复合园、油菜花网红打卡地……一个步履蹒跚的瘦弱老头,满头银发,佝偻着背,骑着电瓶车,边走边捡路边的塑料瓶、饭盒、纸箱。他的名字叫刘学华,绰号秒针,久而久之,知道他真名的人渐渐变少了,只有年长者才知晓。 时间追溯到包产到户,4口之家,3亩包产田,一间破瓦房,30岁出头,身体矮小,张口笑哈哈的刘学华便开始了分秒必争的致富之路。 河湾组人多地少,虽然说是鱼米之乡,但之前大多数的春荒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着口袋到后方大坪上去借粮充饥,日子过得紧巴巴。此时此景,像放电影一样在刘学华脑海里闪过,仅靠种几亩水田,除去上缴公粮,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况且妻子哮喘,常年服药,还有两个孩子,说不定哪天就揭不开锅了。 他往后一想,越想越后怕。但是往前一想,天无绝人之路,心里喃喃自语:“干完农活,我去收购破烂,算是一门副业,只要人勤快,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开销。”说干就干,起早贪黑,进村入户,“价格公道、诚实守信”是他收破烂的底线,尤其是不缺斤少两。 有一次,他在香炉山一农户家里收购废品,老奶奶视力不好,看不到杆杆称的斤两,他又专门请来邻居,当面称重计算,老奶奶的儿媳赶场回来刚好遇见这一幕,连声说:“学华老表,钱不钱的不要紧,又不值几个钱,你何必这样认真嘛!” “老表,干我们这行的,诚信是第一位的,不然还有哪个给你打交道呢?”他边说边收拢废品,然后再背起来,拄着拐杖,向山下缓缓走去。 无论天晴下雨,还是春夏秋冬,凡是农闲季节他从不停歇,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穿梭在乡间,行走在村落。出门空空荡荡,返程满载而归,一天的忙碌,化作沉甸甸的收获,心里装着喜悦,脸上堆满笑容。 他家的院坝里废品堆积如山,品种杂乱繁多,纸箱、铝皮、钢管、钢筋、废旧家用电器……有些是他上门收购的,有些是附近群众和业主主动送上门来的,他都分类堆放整齐,装够一车再拉进城里销售。 收破烂,是一项苦活累活,费时费力,满身污渍,挣钱还不多,一般人不愿干,怕丢人现眼,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长年奔波者寥寥无几。刘学华就是大浪淘沙的“金子”,认准一业,干好一项,终生热爱。 公路不通的日子,他收的破烂全靠人力背运,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县城。遇到雨天,山坡上全是黄泥巴,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常常是“望山兴叹,路在何方”。 地震过后,百废待兴,废弃物品与日俱增,他整天忙碌,四处奔波,携带妻子、儿子、女儿、儿媳齐上阵,收购、分拣、归类、运输、销售……从年初到年尾,从黎明到天黑,他几乎忙个不停,仿佛不知疲惫,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时钟,滴答、滴答、滴答……从不停息。秒针不停运转,迎来了回报,相距不远的两幢小洋楼矗立在公路旁边,两个娃娃,一人分一幢,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瞧上一眼,高高的围墙,灰色的铁皮大门,堆积如山的废品,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勤劳的人。 说起“秒针”这个绰号,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幽默风趣的邻居张强饭后闲谈时说:“刘学华天天忙个不停,就像一支秒针,运转不停,我们今后就叫他秒针好不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形象生动,十分恰当。 他说:“记得有一次暴雨过后,浓雾笼罩山岗,文笔塔似隐似现,路上行人稀少,背破烂进城走到扯绳坡,一不留神就跌倒了,人和满满一背篼破烂一起滚下山坡,幸好被一笼灌木和一块巨石阻拦,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就是九死一生。” 他侃侃而谈:“现在好多了!灾后重建,河上架起大桥,佛图山通了隧洞,骑上电瓶车,几分钟就能到城里。免去了惆怅和无奈,多了便捷和舒心。” 闲暇之余,秒针心情舒坦,会哼上几段花灯曲调——桃花、梅花,溜溜子莲花,花儿开哟……他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花灯艺人王三巧和夫人就住在河边大麻柳下的两间木屋里,离他家很近,耳濡目染,他也开始又唱又跩。 他又继续说:“干我们这一行,忌讳怕苦怕累怕脏,就好比在下水道捞金子。有时还会遇到危险,我被狗咬伤了几次,最惊险是一次过河翻船,货坠江底,人游岸边。”他心境宽广,快人快语,豁达乐观,一句话总结——劳动并快乐着。,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875, NODEID=null, DOCTITLE=秒针,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赵泽平

人勤春来早,

破烂也当王。

两幢小洋楼,

惹人抬眼望。

“站在高高佛图山上,遥望蜿蜒流淌的青衣江,仿佛田野在歌唱,河水在奔跑……”秒针坐在自家的院坝里,一边清理着废品,一边哼着小曲,心情十分惬意。

早春时节,桃红柳绿,马渡水、万亩粮经复合园、油菜花网红打卡地……一个步履蹒跚的瘦弱老头,满头银发,佝偻着背,骑着电瓶车,边走边捡路边的塑料瓶、饭盒、纸箱。他的名字叫刘学华,绰号秒针,久而久之,知道他真名的人渐渐变少了,只有年长者才知晓。

时间追溯到包产到户,4口之家,3亩包产田,一间破瓦房,30岁出头,身体矮小,张口笑哈哈的刘学华便开始了分秒必争的致富之路。

河湾组人多地少,虽然说是鱼米之乡,但之前大多数的春荒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着口袋到后方大坪上去借粮充饥,日子过得紧巴巴。此时此景,像放电影一样在刘学华脑海里闪过,仅靠种几亩水田,除去上缴公粮,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况且妻子哮喘,常年服药,还有两个孩子,说不定哪天就揭不开锅了。

他往后一想,越想越后怕。但是往前一想,天无绝人之路,心里喃喃自语:“干完农活,我去收购破烂,算是一门副业,只要人勤快,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开销。”说干就干,起早贪黑,进村入户,“价格公道、诚实守信”是他收破烂的底线,尤其是不缺斤少两。

有一次,他在香炉山一农户家里收购废品,老奶奶视力不好,看不到杆杆称的斤两,他又专门请来邻居,当面称重计算,老奶奶的儿媳赶场回来刚好遇见这一幕,连声说:“学华老表,钱不钱的不要紧,又不值几个钱,你何必这样认真嘛!”

“老表,干我们这行的,诚信是第一位的,不然还有哪个给你打交道呢?”他边说边收拢废品,然后再背起来,拄着拐杖,向山下缓缓走去。

无论天晴下雨,还是春夏秋冬,凡是农闲季节他从不停歇,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穿梭在乡间,行走在村落。出门空空荡荡,返程满载而归,一天的忙碌,化作沉甸甸的收获,心里装着喜悦,脸上堆满笑容。

他家的院坝里废品堆积如山,品种杂乱繁多,纸箱、铝皮、钢管、钢筋、废旧家用电器……有些是他上门收购的,有些是附近群众和业主主动送上门来的,他都分类堆放整齐,装够一车再拉进城里销售。

收破烂,是一项苦活累活,费时费力,满身污渍,挣钱还不多,一般人不愿干,怕丢人现眼,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长年奔波者寥寥无几。刘学华就是大浪淘沙的“金子”,认准一业,干好一项,终生热爱。

公路不通的日子,他收的破烂全靠人力背运,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县城。遇到雨天,山坡上全是黄泥巴,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常常是“望山兴叹,路在何方”。

地震过后,百废待兴,废弃物品与日俱增,他整天忙碌,四处奔波,携带妻子、儿子、女儿、儿媳齐上阵,收购、分拣、归类、运输、销售……从年初到年尾,从黎明到天黑,他几乎忙个不停,仿佛不知疲惫,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时钟,滴答、滴答、滴答……从不停息。秒针不停运转,迎来了回报,相距不远的两幢小洋楼矗立在公路旁边,两个娃娃,一人分一幢,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瞧上一眼,高高的围墙,灰色的铁皮大门,堆积如山的废品,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勤劳的人。

说起“秒针”这个绰号,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幽默风趣的邻居张强饭后闲谈时说:“刘学华天天忙个不停,就像一支秒针,运转不停,我们今后就叫他秒针好不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形象生动,十分恰当。

他说:“记得有一次暴雨过后,浓雾笼罩山岗,文笔塔似隐似现,路上行人稀少,背破烂进城走到扯绳坡,一不留神就跌倒了,人和满满一背篼破烂一起滚下山坡,幸好被一笼灌木和一块巨石阻拦,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就是九死一生。”

他侃侃而谈:“现在好多了!灾后重建,河上架起大桥,佛图山通了隧洞,骑上电瓶车,几分钟就能到城里。免去了惆怅和无奈,多了便捷和舒心。”

闲暇之余,秒针心情舒坦,会哼上几段花灯曲调——桃花、梅花,溜溜子莲花,花儿开哟……他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花灯艺人王三巧和夫人就住在河边大麻柳下的两间木屋里,离他家很近,耳濡目染,他也开始又唱又跩。

他又继续说:“干我们这一行,忌讳怕苦怕累怕脏,就好比在下水道捞金子。有时还会遇到危险,我被狗咬伤了几次,最惊险是一次过河翻船,货坠江底,人游岸边。”他心境宽广,快人快语,豁达乐观,一句话总结——劳动并快乐着。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646921674425040896, IR_CONTENT=□ 赵泽平 人勤春来早, 破烂也当王。 两幢小洋楼, 惹人抬眼望。 “站在高高佛图山上,遥望蜿蜒流淌的青衣江,仿佛田野在歌唱,河水在奔跑……”秒针坐在自家的院坝里,一边清理着废品,一边哼着小曲,心情十分惬意。 早春时节,桃红柳绿,马渡水、万亩粮经复合园、油菜花网红打卡地……一个步履蹒跚的瘦弱老头,满头银发,佝偻着背,骑着电瓶车,边走边捡路边的塑料瓶、饭盒、纸箱。他的名字叫刘学华,绰号秒针,久而久之,知道他真名的人渐渐变少了,只有年长者才知晓。 时间追溯到包产到户,4口之家,3亩包产田,一间破瓦房,30岁出头,身体矮小,张口笑哈哈的刘学华便开始了分秒必争的致富之路。 河湾组人多地少,虽然说是鱼米之乡,但之前大多数的春荒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提着口袋到后方大坪上去借粮充饥,日子过得紧巴巴。此时此景,像放电影一样在刘学华脑海里闪过,仅靠种几亩水田,除去上缴公粮,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况且妻子哮喘,常年服药,还有两个孩子,说不定哪天就揭不开锅了。 他往后一想,越想越后怕。但是往前一想,天无绝人之路,心里喃喃自语:“干完农活,我去收购破烂,算是一门副业,只要人勤快,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没有过不去的坎,就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开销。”说干就干,起早贪黑,进村入户,“价格公道、诚实守信”是他收破烂的底线,尤其是不缺斤少两。 有一次,他在香炉山一农户家里收购废品,老奶奶视力不好,看不到杆杆称的斤两,他又专门请来邻居,当面称重计算,老奶奶的儿媳赶场回来刚好遇见这一幕,连声说:“学华老表,钱不钱的不要紧,又不值几个钱,你何必这样认真嘛!” “老表,干我们这行的,诚信是第一位的,不然还有哪个给你打交道呢?”他边说边收拢废品,然后再背起来,拄着拐杖,向山下缓缓走去。 无论天晴下雨,还是春夏秋冬,凡是农闲季节他从不停歇,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穿梭在乡间,行走在村落。出门空空荡荡,返程满载而归,一天的忙碌,化作沉甸甸的收获,心里装着喜悦,脸上堆满笑容。 他家的院坝里废品堆积如山,品种杂乱繁多,纸箱、铝皮、钢管、钢筋、废旧家用电器……有些是他上门收购的,有些是附近群众和业主主动送上门来的,他都分类堆放整齐,装够一车再拉进城里销售。 收破烂,是一项苦活累活,费时费力,满身污渍,挣钱还不多,一般人不愿干,怕丢人现眼,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长年奔波者寥寥无几。刘学华就是大浪淘沙的“金子”,认准一业,干好一项,终生热爱。 公路不通的日子,他收的破烂全靠人力背运,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县城。遇到雨天,山坡上全是黄泥巴,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常常是“望山兴叹,路在何方”。 地震过后,百废待兴,废弃物品与日俱增,他整天忙碌,四处奔波,携带妻子、儿子、女儿、儿媳齐上阵,收购、分拣、归类、运输、销售……从年初到年尾,从黎明到天黑,他几乎忙个不停,仿佛不知疲惫,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时钟,滴答、滴答、滴答……从不停息。秒针不停运转,迎来了回报,相距不远的两幢小洋楼矗立在公路旁边,两个娃娃,一人分一幢,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瞧上一眼,高高的围墙,灰色的铁皮大门,堆积如山的废品,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勤劳的人。 说起“秒针”这个绰号,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幽默风趣的邻居张强饭后闲谈时说:“刘学华天天忙个不停,就像一支秒针,运转不停,我们今后就叫他秒针好不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形象生动,十分恰当。 他说:“记得有一次暴雨过后,浓雾笼罩山岗,文笔塔似隐似现,路上行人稀少,背破烂进城走到扯绳坡,一不留神就跌倒了,人和满满一背篼破烂一起滚下山坡,幸好被一笼灌木和一块巨石阻拦,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就是九死一生。” 他侃侃而谈:“现在好多了!灾后重建,河上架起大桥,佛图山通了隧洞,骑上电瓶车,几分钟就能到城里。免去了惆怅和无奈,多了便捷和舒心。” 闲暇之余,秒针心情舒坦,会哼上几段花灯曲调——桃花、梅花,溜溜子莲花,花儿开哟……他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花灯艺人王三巧和夫人就住在河边大麻柳下的两间木屋里,离他家很近,耳濡目染,他也开始又唱又跩。 他又继续说:“干我们这一行,忌讳怕苦怕累怕脏,就好比在下水道捞金子。有时还会遇到危险,我被狗咬伤了几次,最惊险是一次过河翻船,货坠江底,人游岸边。”他心境宽广,快人快语,豁达乐观,一句话总结——劳动并快乐着。,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0415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6A/wKhurGQ5jXOAW2ciAAsSgiId0P8827.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04/15, DAY=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