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莹莹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不仅要看到乡村振兴已取得的成效,更要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铆足干劲、乘势而上,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盘点乡村振兴举措与成效,树立发展信心和雄心
2021年,我市启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以来,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两项改革走深走实,全市镇村资源得到充分整合。与此同时,全面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组合拳”,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积极融入新格局、适应新要求、担当新责任,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成效明显。
健全“三项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活力”。我市农村地域辽阔,是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始终突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落实优先发展方针,着力健体系、强协作、抓载体,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提供保障。特别是通过健全高位推动机制,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及时安排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完善镇、村主要负责同志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四级联动工作推进体系;通过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确保了乡村振兴所需干部、人才及资金、土地等需要;通过健全督促考核机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建立“红黑榜”督导机制,推动工作全面落实落地。
守牢“三条底线”,稳住乡村振兴发展“基本盘”。我市始终把抓好“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筑防线、守底线、固红线,全力稳住农业农村“基本盘”。坚持示范创建引领,推广“粮经统筹”模式,持续深挖粮食生产潜力,严守粮食安全底线,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6.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6.4万吨,省下目标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2位。按照“覆盖国省、体现特色”原则,紧盯脱贫困难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围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农旅融合互促发展、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四大行动”,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切实加大对县(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督察考核力度,切实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开展“三大行动”,筑牢乡村振兴发展“硬根基”。依托雅安独特的生态气候环境,全力打造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通过开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以雅茶产业为引领,全面推进“五雅”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持续优化黄果柑、甜樱桃等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冷水鱼加工中心,加快建设现代竹产业园区,积极打造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开展园区示范引领行动,着力打造以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省星级园区为骨干、市级产业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园区阵列,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建成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通过开展农旅融合互促发展行动,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要效益,农旅研学、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呈现。
全面梳理乡村振兴问题与短板,清醒认识差距和不足
虽然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振兴”二字的标准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和短板。乡村振兴造血功能不足,民生领域短板明显,很多工作也才刚刚破了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需下大力气解决。
农业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雅安农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五雅”特色优势产业物美质优,在产业链前端形成了很好的基础,但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农业产出量不够大,特别是产业链后端的加工、销售等短板还很明显,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品牌“小、散、乱”现象突出,农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效应。
农村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且差距较大,尤其是交通领域欠账多、任务重、压力大,连接城乡的县乡道路等级低,尚存在村内及村与村之间道路未连通现象,现有道路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需要;部分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等还需下大力气完善和提升;部分村落空心化严重,乡村留不住人,农村成为推动雅安现代化最薄弱的环节。
群众及村集体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实力弱、内生动力差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有的村地处偏僻,发展经济“先天不足”,部分村特别是边远山村发展意识差,发展办法不多,群众及村集体收入渠道窄,发展实力较弱。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占到二分之一,超过 10 万元的村只占百分之二十。
全面增添乡村振兴措施与办法,明确方向与主攻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聚焦“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这个重点难点工作,找差距、补短板、添措施、打硬仗,才能确保全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聚焦群众收入,全过程夯实“增收基础”。以农民持续增收为落脚点,充分运用集中排查成果、巩固产业帮扶成果,拓展稳岗就业渠道,大力开展以“提总量、保增速、守底线”为主要内容的“增收行动”,通过采取“盯村抓户、分类监测、定向帮扶”方式,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积极促进就业增收,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和贫富收入水平差距,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全过程增加群众收入,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增量提质攻坚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立足“农”“旅”二字做文章,找准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方式,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薄弱村”“空壳村”。
聚焦和美乡村,全方位夯实“治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是对乡村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要全面对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要求,着力围绕粮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乡村产业融合、村落民居聚集、基础设施补短、现代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乡村、旅游乡村、幸福乡村、共富乡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梯次实现全域整治、全域美丽、全域共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攻坚工程,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民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以城乡之美催生发展之变,努力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聚焦发展动能,全角度夯实“内生基础”。针对雅安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的实际,聚焦乡村振兴人地钱和科技需求,着力促创新、强驱动、增动能,积极为乡村振兴强化科技支撑、注入发展新动力。坚持科技赋能,打造高科技农业,积极创建雅安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原种保种科研繁育基地、培育创业孵化园、全域数字农业建设等方面再出成果;坚持绿色发展,打造高品质农业,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坚持品牌引领,打造高端化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持续壮大“天润雅安”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模式,不断培育壮大“雅字号”农产品品牌。
聚焦空间拓展,全领域夯实“外联基础”。充分利用雅安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链接涉藏地区、彝区的重要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谋共建、强协作、拓开放,为雅安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强支撑、汇力量。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茶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积极加入农产品出口联盟等,全方位开拓雅安农产品市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围绕把雅安建设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切实加强与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对接,主动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拓宽雅字号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深化雅安与西藏拉萨等区域合作,着力将雅安打造成为“西藏·鲜活农产品保供”中央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不断开辟雅安农业农村发展新天地。
聚焦能力建设,全过程夯实“引领基础”。办好农村的事情,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群众主体作用必须发挥。面对当前市委进一步明确的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务必层层压实政治责任,同时面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继续探索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有效做法,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压茬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用干部的拼劲、闯劲和智慧换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突破;务必鲜明正确用人导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同时,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决克服部门、行业“吹气球”式内卷,真正在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务必强力保障人才支撑,以更加强烈、更加迫切的姿态拥抱人才,全面引进、培育、挖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土专家”“田秀才”等,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引领作用;务必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乡村振兴发展的主战场。
(作者单位系中共雅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