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5人入选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提名人选”
田池
近日,由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主办的我心目中的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进入网络投票阶段,我市有5人入选为2023年度四川十大法治人物“提名人选”。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先进典型,凝聚法治力量,弘扬法治精神。目前,投票正在进行中,大家可通过扫码投票或点击网址进行投票。
一嘎:
坚持“三心”工作法
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人物名片】
一嘎,男,彝族,中共党员,1984年7月出生,现任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海耳村党支部书记、新民司法所辅助员。从事调解工作12年来,他先后获“2023年度全国模范调解员”“2023年度四川最美法律明白人”“雅安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享有黄果柑之乡美誉的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位于石棉县城西北方向的群山之间,大渡河畔。这里也是一嘎工作的地方。
12年光阴,一嘎与青山、绿草、牛羊为伴,穿梭在乡野田间和百姓家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德古”精神薪火相传
新民藏族彝族乡是一个以移民和少数民族杂居为主的乡镇,作为彝族人的一嘎不仅会说彝语,还会说汉语。如今,他用“双语”把当地汉、彝两族群众拧成了一股绳。
12年前,刚进入社会不久的一嘎,正苦恼于他的择业问题,却在家里找到了目标。“我回到家时,看到一位伯伯正拉着我父亲的手道谢,那时我突然明白,原来调解工作才是我最想做的事!”
原来,一嘎的爷爷和父亲都从事过调解工作,也曾是当地的“德古”(彝族人心中德高望重的“和平使者”)。
“刚开始,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一嘎说,在看到老乡之间的矛盾被化解后,我感到无比骄傲,最终坚持了下来。
对新民藏族彝族乡的百姓而言,一嘎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和平使者”,更是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德古”。
运用“良方”巧化矛盾
“我曾处理过一个案例,其复杂程度在我处理的所有案例中能排到前列。”一嘎说,2019年5月,当地发生了一起野蜂蜇人事件。几位村民为取蜂蜜将蜂巢摘走,无法归巢的野蜂蜇伤了一位路过的老人,并致其死亡。
“不同于以往的普通纠纷,在这起纠纷里,同属肇事方的几名当事人之间也还需要进行协调。”一嘎表示,为了让肇事方达成一致,他只能一个接一个地上门做工作,先要把愿意赔付老人家属的思想统一,再去和老人家属谈赔偿金额。
刚开始,沟通十分艰难,但因为一嘎能站在双方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让此事得以合理解决。一嘎说,经过多次劝说和调解,他终于在数日后为此次调解画上完美句号。
回首12年的调解工作,一嘎总结出耐心、细心、公正心“三心”工作法,而这也为他顺利开展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解决了群众的一桩桩心头难事。
万萍:
行法治之力
护群众和谐安康
【人物名片】
万萍,女,中共党员,1974年2月生,现任雅安市名山区委政法委副书记。2021年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
推动法治服务下沉社区、健全群众自治组织体系、促进综治中心实体实战运行……在近20年的政法生涯中,万萍始终保持着对“平安”“治理”的不懈追求。
强组织 建队伍
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
“茶祖故里,世界茶源”。在名山这片茶香环绕的土地上,有一支“义警”队伍走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社会治理基础不牢、基层自治组织薄弱、自治资源分散、服务不精准,老百姓从治理中获得的实惠有限。”万萍总结以往名山区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时说。
为扭转这一局面,2020年以来,万萍和同事们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基层政府骨干、党员、网格员和热心群众等9类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组建“茶源义警”群防群治队伍。截至目前,共吸纳1325人,成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商的“中国茶都”的有力支撑。
队伍有了,如何确保“义警”们有效发挥作用?万萍和同事又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组织层面上,‘茶源义警’以村为管理单元,由村党组织负责统筹管理,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采取‘支部吹号、义警报到’的响应机制;明确角色定位,围绕宣传引导、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等6项基本职能,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重点任务精准发力,提升服务质效。”万萍说。
2020年以来,“茶源义警”已累计参与各类宣传活动3270余人(次),协助参与征地搬迁900余亩,化解矛盾纠纷900余件,排查治安隐患1107个,安全隐患43个,不断以实绩实效提升群众获得感。
聚资源 搭平台
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2018年,中央综治办部署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万萍积极推动名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打造一个集约化、多功能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心有助于基层管理更精细、风险防范更精密、法治服务更精准。”万萍说。在万萍和同事们的推动下,名山搭建起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联动体系,齐抓共管共同织密基层服务网络。
在万萍看来,完备的调解机制、先进的中心设施,说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打造平安名山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人心。以省级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2019年以来,万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名山区心理建设事业中。从无到有,万萍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整合有关社会资源,逐步搭建起区中心统筹、重点部门协同、覆盖基层村(社区)“以点带面”的心理服务平台。
目前,名山区已建成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心理服务平台157个,培育专兼职人员190名,不断在全区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心理阳光”推动全区平安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田池:
千方百计
当好“城市卫士”
【人物名片】
田池,男,中共党员,1985年9月出生,现任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二大队大队长、一级主任科员。曾牵头办理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领域首起“非接触式”执法案件、探索“三色执法”执法新模式、开展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重要活动。
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事项由原来的40余项增加到400余项,执法案件也呈几何倍数不断增长。
自2018年进入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后,田池就敏锐地发现了城市管理工作中人员不足、案件激增、冲突频发等问题。
“城市卫士”该如何破局?田池带领同事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创新实施“非接触式”执法、“三色执法”,成功提升了执法效率,减少了执法冲突。
科技执法
“非接触式”提效能
2021年7月,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数字指挥中心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一辆运渣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渣土抛撒,造成道路扬尘污染,且影响车辆及行人通行安全。
接到指挥中心的线索移交后,田池带领同事立即从监控视频中锁定了车辆信息,又从“雅安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数据库中查询到了该车辆的具体信息。
随后,田池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但当事人却无法到场配合调查。为推进线索查办,在征得对方同意后,通过电子邮箱进行调查核实和文书传递等工作,在全程没有“接触”当事人的情况下,顺利办结该案件。该起“道路扬尘抛撒”案件也成为雅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办理的首起“非接触式”执法案件。
“非接触式执法有效降低了执法人力成本、化解了现场冲突、破解了举证矛盾难题,提升了综合执法成效。”田池说,这种执法模式还能拓宽案件发现来源,提高违法行为发现率,有助于提升市民的守法意识。
先礼后兵
“三色执法”显温情
“本机关在市容环境卫生检查过程中,发现你(单位)存在占道经营行为,请在接到此提示单后,将占道经营物品清除……”若商户收到这类短信,或在摊位上发现印有这些内容的蓝色提示单后,只要及时按要求整改,就不会受到行政处罚。
这是由田池牵头探索创新的针对占道经营等轻微违法行为的新执法模式——“三色执法”模式,即在第一次发现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通过“雅安数字城管平台”对当事人发送蓝色温馨提示信息,第二次发送黄色整改提醒通知,第三次则发送红色行政处罚告知,并由执法人员现场恢复秩序。
该模式将单一的“事后执法”变成“规范在先,处罚在后”,既提升了执法效率,又实现了普法教育,还体现了执法温度。
据了解,今年1至10月,“三色执法”一共发送提醒18407条,当事人在收到第一次提示或第二次提醒后完成整改率达90%,有效解决了城市治理“顽疾”。
舒开敏:
走好新时代
检察事业赶考路
【人物名片】
舒开敏,女,中共党员,1986年10月出生,现任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二级检察官助理。曾被雅安市人民检察院表扬为先进个人。
“第一天进入检察院的大门,我就感到激动和自豪,当检察官是我的梦想,现在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2012年,舒开敏进入名山区检察院工作,凭借法律专业基础,她很快上手了部门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舒开敏牵头组建“茶都枫桥”办案团队,创新推行“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积极探索“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新模式,将办案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使检察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怎么高效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整合全院资源、集中优势,我们成立了‘茶都枫桥’办案团队。这个团队挑选的都是优秀业务部门负责人、资深检察官,实施‘简单案件一人办,复杂案件团队办’的模式。舒开敏擅长分析研判,也成为其中一员。”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郝连忠表示。
舒开敏所在“茶都枫桥”办案团队办理的百丈关战役烈士墓认定公益诉讼案,以生动小案例推动大治理,促进了合理保护红色资源,获评四川省检察院典型案例。
舒开敏和同事探索推行“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充分运用检察听证、检调对接、邀请第三方参与等多种方式,高效开展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为推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据统计,自“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推广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90余件,受理法律咨询数量上升300%,故意伤害案、盗窃案等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办理一个案子救助一个家庭
“有一个案件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迁居到了名山区,由于家庭困难将要辍学,我觉得读书才能改变她的现状,若不读书这辈子可能就真的毁了。”舒开敏与部门检察官主动联合案发地检察院,对该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开展跨区域救助和综合救助,共同向其发放司法救助金2.6万元。同时,积极协调教育、妇联等部门为其减免学杂费、申请低保和教育基金,帮助其更好完成学业。
“司法救助不能只停留在金钱救助上,还要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与综合救助相结合,与跟踪回访、定向帮扶相结合,通过办理一个案子救助一个家庭,体现司法救助的真正意义。”舒开敏说。
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着力构建“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常态化、多元化、多维化救助机制,打造“司法救助+社会救助”茶都模式。舒开敏也积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融入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以此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白朝城:
身残志坚不畏坎坷
学习法律热心助人
【人物名片】
白朝城,男,雅安石棉县人,1980 年9月出生,现任四川凌正律师事务所主任、执业律师,四川省律师协会残疾人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雅安市律师协会公共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四川省律师协会残疾人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优秀专委会委员”,“雅安市自强模范”“2018—2020 年度四川省优秀青年律师”等多项荣誉。
2002年1月,年仅21岁的白朝城在老家务工时因一场高压电击事故失去了双手,成为重度肢体残疾人。
他在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后,最终选择坚强面对。后来,在雅安市残联、石棉县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白朝城得以重拾生活信心。
通过司法考试
开启崭新人生
“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政府的法律援助给我指明了方向。”2005年,白朝城自学法律,他想尽办法凑齐了报名费,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最大的困难是怎么用笔写字。”白朝城说,那时他用双肘夹着笔,歪歪扭扭地学习写字,经过长时间练习后,终于重新掌握了写字这项基本技能。
2005年至2011年,白朝城先后通过自考取得了四川大学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四川师范大学律师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来,他还报名参加了司法考试。雅安市司法局了解到白朝城的情况后,层层上报省司法厅、司法部特别批准,为其在考场提供一副镇纸,以解决答题不便的问题。白朝城最终通过考试。
2013年,白朝城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并在雅安市司法局和雅安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成为雅安市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外聘律师。
积极帮助他人
传递法律温度
2013年至2019年,白朝城通过法律援助,帮助了数不清的困难群众。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来自“千里之外”并持续6年才完结的求助。
2013年,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导致瘫痪,并患有严重并发尿毒症的廖某,在广西通过互联网向白朝城求助。白朝城仔细查阅资料,发现原有判决赔偿存在严重的漏项和不足,当即建议并为廖某代拟了起诉文书补充诉讼。
后来,虽然经当地法院终审判决,廖某的赔偿金额从原来的40余万元增加到近100万元,但其赔偿款一直没有兑付到位。赔偿款是廖某维系生命的保障,白朝城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帮助他的决心。
此后6年时间,白朝城经常利用夜间休息时间,远程为廖某提供免费法律帮助,终于在 2019年帮其讨回全部赔偿款。在此期间,白朝城未收取过廖某任何报酬,甚至至今也未与廖某见过一面。
此外,白朝城还积极参与普法活动、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积极为残疾人发声。“每当看到遇到法律问题前来找我求助的人,就像看到了当年维权路上举步维艰的自己。”白朝城说,他深知不懂法律知识的难处,所以面对前来求助的人,他都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本报记者 李晓明
万萍
投票二维码
白朝城
一嘎
舒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