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古邛州古雅州茶区
可作为一个大的茶区进行研究和认识

口述人:胡立嘉,1947年生,安徽黟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研究工作40多年。

对川西茶区的理解

我与茶结缘,一是地理关系,二是工作原因。5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昌专区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与云南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边的几个县出差进行社会调查。因为工作关系,也经常去做一些云南民族调查、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古陶瓷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调查等,到过楚雄、大姚、昆明、普洱、保山、丽江等地,多是与茶有缘的地方。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邛崃文物管理所。在南丝路沿线的古临邛道、清溪道、牦牛道、灵关道沿线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依旧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调查研究的老本行。30多年来,借助大量的文献(包括大量的古代茶学典籍)学习,在与成都、大邑、崇州、都江堰、蒲江、新津、名山、芦山、雅安、荥经的同行师友、文化人士间的广泛交流,和与国内外茶业专家、企业家的接触中,使我对茶,特别是对蒙山茶、邛崃茶和四川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邛崃十方堂著名的唐宋邛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瓷茶具:壶、罐、杯、盏、碗、铫、盏托和研磨器……我对这些古陶瓷从文物实物的角度,与古代茶文献相互印证,对邛崃、雅安古代茶区、南丝路、茶马古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地接蒙山味岂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瀹萌芽一试无。”这是清朝人杨藩的《火井茶》诗,我赞同他诗中的观点。对于蒙山茶区,或者说雅安茶区,抑或说邛雅茶区的研究,应该包括雅安各区县、邛崃、蒲江、大邑甚至眉山,丹棱等传统名茶产区。其中临溪、火井、思安都是唐代名茶产区。而大邑鹤鸣山则是有名的道教二十四洞之一,自古出好茶,不可忽视。所以,应将古邛州、古雅州作为一个大的茶区来进行研究和认识,可以统称为川西茶区。

邛崃与雅安山水相连

邛崃和雅安同属龙门山前缘过渡地带,山水相连,脉气相通。邛崃西、西北和西南三面与雅安市芦山、雨城、名山接壤,邛崃南河支流之一的白沫江,是发源于名山境内和邻近的天台、太和的两条支流,在夹关合流后经夹关、平乐,在齐口汇火井河称小南河,至邛崃城西与发源于大邑的江河汇成南河称大南河,于牟礼纳蒲江河、斜江河,在新津入岷江。石头河也源于名山城内,在临济入邛崃境汇包沟水注入白沫江。

雅安最著名的茶山蒙山,史称西蒙山,又名蒙顶山,五峰,其上清峰为蒙山顶,习惯称蒙顶。与之山脉相连的邛崃天台山,古称东蒙山。《蜀中广记》记载:“卢奴山在县(芦山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为始阳山。高八里。束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邛州火井县界。”百丈的罗绳山与邛崃太和接壤。“罗绳山,在县西五里,从蒙山西(流)入卢山县。又北接邛州火井县。”

雅安茶产区和邛崃茶产区(包括与芦山县接壤的大邑县西部、西南部地区,与名山区接壤的蒲江县茶产区),都是经纬度一致、海拔高度相近,山势、土壤、气候等十分相近的古代名茶产区。

古邛州同古雅州建置多有交集

历史上,古临邛、邛州同雅州建置和辖地多有交集变化。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蜀后5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平定蜀郡,筑成都、郫(郫县,现郫都区)、临邛、江州(巴县)4城置县,互为犄角,从西北、南、东三面拱卫成都。最初始的临邛县辖地大约北至今崇州,东至今新津,南、西南至邛崃山(今雅安一带),因临近邛崃山或临近邛人居住之地,故名临邛。南梁承圣元年(552),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今邛崃东南的牟礼置邛州。次年,西魏废帝二年(553)平定蜀郡,在邛州下设4郡,辖6县,有蒲阳郡、临邛郡、蒲源郡和蒙山郡。其中蒲源郡辖广定县,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改称蒲江县、临溪县(治蒲江西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并入临邛县。蒙山郡辖始阳县、蒙山县。北周、西魏同。隋大业三年(607) ,合邛州、雅州、登州三州为“临邛郡”,以郡领县、郡治严道(今雅安)。先后领严道、沈黎、汉源、名山、芦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10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置雅州,州治严道。领严道、名山、芦山、汉源、灵关、杨启、嘉良、阳山、大利、临邛、依政、蒲江、蒲阳、临溪、火井、长松16县。同年复割临邛等5县置邛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划蜀州(今崇州)、邛州、黎州、雅州4州置永平军节度使,先后治雅安和临邛。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复旧置。

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邛雅之间历史脉络的紧密联系。正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置变更,有不同时期记录的历史档案资料,后人在使用资料时,往往出现“误读”。如将“邛水”说成今天流经临邛的“南河”;荥经“九折坂”,写作“临邛有九折坂”,甚至将“邛崃关”误植到今天的邛崃。凡此等等,并不是古人记载错误,而是后人不明白当时建置变更的缘故所致。

邛雅两地为紧密相连的名茶产区

雅安蒙山汉时即产茶,不必赘述。 西汉王褒《僮约》所记载的“武阳买茶”,可以看出今彭山北边的武阳,汉代已有茶市,应是邛、雅、眉、嘉(乐山)一带出产的茶叶在此销售。陆羽《茶经》八之出列出剑南的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产茶,并作了评价。其后,五代毛文锡《茶谱》、明代张谦德《茶经》、屠本畯《茗芨》、曹学佺《茶谱》、黄履道撰清代人增补的《茶苑》,以及清代刘源长《茶史》、陆廷灿《续茶经》,都记载了今川西、川南茶区所产茶叶。对于邛、雅特别列出蒙顶石花、雅州露芽、邛州火井、思安茶等,有“皆品第之最著者也”的结论。唐时的邛州、雅州,均列陆羽《茶经》名茶8区43州之中,《新唐书》所列名茶区仅20处,邛州、雅州与苏、常、衡诸州并举。其中时代更替,茶法各异。唐代熟碾细罗,宋代龙团凤饼。其茶为饼、为片、为散;或晒之、烘之、焙之,各尽其味;煮之、烹之、点之,各兴时宜。正如明代黄履道《茶苑》所言:“茶之产于天下多矣!”。

由此可见,自汉唐以来,古临邛(邛州)、雅州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邛崃山南麓的名茶产区。古临邛(邛州)茶叶产销也是研究四川南路边茶和川藏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

毛文锡《茶谱》的记载,说明最晚在唐代晚期,古临邛地区就已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黑茶——锅焙茶。 顾名思义,锅焙茶的制作是用铁锅和炉灶,用火焙制出来,所以叫“火番饼”。“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明史·食货志》:“商茶低伪,悉征黑茶。”有人说“安化黑茶是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焙干而成,四川乌茶是采用日晒干燥而成。”此说值得商榷。蜀地虽有晒青,但为少数,皆因蜀地自古少阳多湿,由成语“蜀犬吠日”可知。雅州蒙山“蒙者,沐也,言雨雾常蒙也”。还有“天漏”之称的“雨城”,采茶时正当“清明时节雨纷纷”。邛崃、雅安七月多为雨季,何来烈日晒干?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分产·四川”条有“乌茶产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也是紧靠邛崃的雅安茶区。又有人说“铁锅甚为稀罕,故不用作炒茶”,却不知临邛包括蒲江都是汉至宋代著名的冶铁工业重镇。宋代临溪改置“惠民监”,专铸铁钱。可以说古临邛包括雅州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是毋庸置疑的。

锅焙茶是火番饼的俗称,这是另一种更好的注释。简单地解释了这款茶制作的“关键特点”,也使我们对火番饼的理解更加明确。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卷二十三·食货志·物产)记载:“《茶经》 (疑为《茶谱》):临邛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以邢姓制造得名也。”这说明直到清代中晚期,火番饼仍由邢氏族人生产并远销康藏。

关于邛茶之产销,民国《邛崃县志》卷二有详尽记载:“(邛崃)南路之王家茶店、西路之邢家茶店今皆废,唯高(场)、何(场)之间有大林店犹存,号巨亨。其茶有五等,与旧志邢茶不同。一曰砖茶,用细毛尖制,一斤一砖,十六砖为一包;二曰金尖,次于砖茶之细……销场在打箭炉。”这些都被统称为“南路边茶”。

邛崃古代生产的砖茶、茯砖茶主要作为南路边茶经雅安、泸定销往康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有少量作为西路边茶,经灌县(今都江堰市)销往西北的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茶砖也分别销往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 陈书谦 郭磊 整理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1, PREBM=001, NUM=1, GUID=172592222908809216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1/19/002/1725922229088092160.html, DOCPUBTIME=2023-11-19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口述人:胡立嘉,1947年生,安徽黟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研究工作40多年。 对川西茶区的理解 我与茶结缘,一是地理关系,二是工作原因。5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昌专区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与云南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边的几个县出差进行社会调查。因为工作关系,也经常去做一些云南民族调查、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古陶瓷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调查等,到过楚雄、大姚、昆明、普洱、保山、丽江等地,多是与茶有缘的地方。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邛崃文物管理所。在南丝路沿线的古临邛道、清溪道、牦牛道、灵关道沿线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依旧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调查研究的老本行。30多年来,借助大量的文献(包括大量的古代茶学典籍)学习,在与成都、大邑、崇州、都江堰、蒲江、新津、名山、芦山、雅安、荥经的同行师友、文化人士间的广泛交流,和与国内外茶业专家、企业家的接触中,使我对茶,特别是对蒙山茶、邛崃茶和四川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邛崃十方堂著名的唐宋邛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瓷茶具:壶、罐、杯、盏、碗、铫、盏托和研磨器……我对这些古陶瓷从文物实物的角度,与古代茶文献相互印证,对邛崃、雅安古代茶区、南丝路、茶马古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地接蒙山味岂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瀹萌芽一试无。”这是清朝人杨藩的《火井茶》诗,我赞同他诗中的观点。对于蒙山茶区,或者说雅安茶区,抑或说邛雅茶区的研究,应该包括雅安各区县、邛崃、蒲江、大邑甚至眉山,丹棱等传统名茶产区。其中临溪、火井、思安都是唐代名茶产区。而大邑鹤鸣山则是有名的道教二十四洞之一,自古出好茶,不可忽视。所以,应将古邛州、古雅州作为一个大的茶区来进行研究和认识,可以统称为川西茶区。 邛崃与雅安山水相连 邛崃和雅安同属龙门山前缘过渡地带,山水相连,脉气相通。邛崃西、西北和西南三面与雅安市芦山、雨城、名山接壤,邛崃南河支流之一的白沫江,是发源于名山境内和邻近的天台、太和的两条支流,在夹关合流后经夹关、平乐,在齐口汇火井河称小南河,至邛崃城西与发源于大邑的江河汇成南河称大南河,于牟礼纳蒲江河、斜江河,在新津入岷江。石头河也源于名山城内,在临济入邛崃境汇包沟水注入白沫江。 雅安最著名的茶山蒙山,史称西蒙山,又名蒙顶山,五峰,其上清峰为蒙山顶,习惯称蒙顶。与之山脉相连的邛崃天台山,古称东蒙山。《蜀中广记》记载:“卢奴山在县(芦山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为始阳山。高八里。束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邛州火井县界。”百丈的罗绳山与邛崃太和接壤。“罗绳山,在县西五里,从蒙山西(流)入卢山县。又北接邛州火井县。” 雅安茶产区和邛崃茶产区(包括与芦山县接壤的大邑县西部、西南部地区,与名山区接壤的蒲江县茶产区),都是经纬度一致、海拔高度相近,山势、土壤、气候等十分相近的古代名茶产区。 古邛州同古雅州建置多有交集 历史上,古临邛、邛州同雅州建置和辖地多有交集变化。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蜀后5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平定蜀郡,筑成都、郫(郫县,现郫都区)、临邛、江州(巴县)4城置县,互为犄角,从西北、南、东三面拱卫成都。最初始的临邛县辖地大约北至今崇州,东至今新津,南、西南至邛崃山(今雅安一带),因临近邛崃山或临近邛人居住之地,故名临邛。南梁承圣元年(552),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今邛崃东南的牟礼置邛州。次年,西魏废帝二年(553)平定蜀郡,在邛州下设4郡,辖6县,有蒲阳郡、临邛郡、蒲源郡和蒙山郡。其中蒲源郡辖广定县,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改称蒲江县、临溪县(治蒲江西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并入临邛县。蒙山郡辖始阳县、蒙山县。北周、西魏同。隋大业三年(607) ,合邛州、雅州、登州三州为“临邛郡”,以郡领县、郡治严道(今雅安)。先后领严道、沈黎、汉源、名山、芦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10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置雅州,州治严道。领严道、名山、芦山、汉源、灵关、杨启、嘉良、阳山、大利、临邛、依政、蒲江、蒲阳、临溪、火井、长松16县。同年复割临邛等5县置邛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划蜀州(今崇州)、邛州、黎州、雅州4州置永平军节度使,先后治雅安和临邛。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复旧置。 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邛雅之间历史脉络的紧密联系。正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置变更,有不同时期记录的历史档案资料,后人在使用资料时,往往出现“误读”。如将“邛水”说成今天流经临邛的“南河”;荥经“九折坂”,写作“临邛有九折坂”,甚至将“邛崃关”误植到今天的邛崃。凡此等等,并不是古人记载错误,而是后人不明白当时建置变更的缘故所致。 邛雅两地为紧密相连的名茶产区 雅安蒙山汉时即产茶,不必赘述。 西汉王褒《僮约》所记载的“武阳买茶”,可以看出今彭山北边的武阳,汉代已有茶市,应是邛、雅、眉、嘉(乐山)一带出产的茶叶在此销售。陆羽《茶经》八之出列出剑南的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产茶,并作了评价。其后,五代毛文锡《茶谱》、明代张谦德《茶经》、屠本畯《茗芨》、曹学佺《茶谱》、黄履道撰清代人增补的《茶苑》,以及清代刘源长《茶史》、陆廷灿《续茶经》,都记载了今川西、川南茶区所产茶叶。对于邛、雅特别列出蒙顶石花、雅州露芽、邛州火井、思安茶等,有“皆品第之最著者也”的结论。唐时的邛州、雅州,均列陆羽《茶经》名茶8区43州之中,《新唐书》所列名茶区仅20处,邛州、雅州与苏、常、衡诸州并举。其中时代更替,茶法各异。唐代熟碾细罗,宋代龙团凤饼。其茶为饼、为片、为散;或晒之、烘之、焙之,各尽其味;煮之、烹之、点之,各兴时宜。正如明代黄履道《茶苑》所言:“茶之产于天下多矣!”。 由此可见,自汉唐以来,古临邛(邛州)、雅州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邛崃山南麓的名茶产区。古临邛(邛州)茶叶产销也是研究四川南路边茶和川藏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 毛文锡《茶谱》的记载,说明最晚在唐代晚期,古临邛地区就已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黑茶——锅焙茶。 顾名思义,锅焙茶的制作是用铁锅和炉灶,用火焙制出来,所以叫“火番饼”。“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明史·食货志》:“商茶低伪,悉征黑茶。”有人说“安化黑茶是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焙干而成,四川乌茶是采用日晒干燥而成。”此说值得商榷。蜀地虽有晒青,但为少数,皆因蜀地自古少阳多湿,由成语“蜀犬吠日”可知。雅州蒙山“蒙者,沐也,言雨雾常蒙也”。还有“天漏”之称的“雨城”,采茶时正当“清明时节雨纷纷”。邛崃、雅安七月多为雨季,何来烈日晒干?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分产·四川”条有“乌茶产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也是紧靠邛崃的雅安茶区。又有人说“铁锅甚为稀罕,故不用作炒茶”,却不知临邛包括蒲江都是汉至宋代著名的冶铁工业重镇。宋代临溪改置“惠民监”,专铸铁钱。可以说古临邛包括雅州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是毋庸置疑的。 锅焙茶是火番饼的俗称,这是另一种更好的注释。简单地解释了这款茶制作的“关键特点”,也使我们对火番饼的理解更加明确。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卷二十三·食货志·物产)记载:“《茶经》 (疑为《茶谱》):临邛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以邢姓制造得名也。”这说明直到清代中晚期,火番饼仍由邢氏族人生产并远销康藏。 关于邛茶之产销,民国《邛崃县志》卷二有详尽记载:“(邛崃)南路之王家茶店、西路之邢家茶店今皆废,唯高(场)、何(场)之间有大林店犹存,号巨亨。其茶有五等,与旧志邢茶不同。一曰砖茶,用细毛尖制,一斤一砖,十六砖为一包;二曰金尖,次于砖茶之细……销场在打箭炉。”这些都被统称为“南路边茶”。 邛崃古代生产的砖茶、茯砖茶主要作为南路边茶经雅安、泸定销往康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有少量作为西路边茶,经灌县(今都江堰市)销往西北的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茶砖也分别销往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 陈书谦 郭磊 整理,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3530, NODEID=null, DOCTITLE=古邛州古雅州茶区
可作为一个大的茶区进行研究和认识,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口述人:胡立嘉,1947年生,安徽黟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研究工作40多年。

对川西茶区的理解

我与茶结缘,一是地理关系,二是工作原因。5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昌专区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与云南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边的几个县出差进行社会调查。因为工作关系,也经常去做一些云南民族调查、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古陶瓷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调查等,到过楚雄、大姚、昆明、普洱、保山、丽江等地,多是与茶有缘的地方。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邛崃文物管理所。在南丝路沿线的古临邛道、清溪道、牦牛道、灵关道沿线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依旧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调查研究的老本行。30多年来,借助大量的文献(包括大量的古代茶学典籍)学习,在与成都、大邑、崇州、都江堰、蒲江、新津、名山、芦山、雅安、荥经的同行师友、文化人士间的广泛交流,和与国内外茶业专家、企业家的接触中,使我对茶,特别是对蒙山茶、邛崃茶和四川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邛崃十方堂著名的唐宋邛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瓷茶具:壶、罐、杯、盏、碗、铫、盏托和研磨器……我对这些古陶瓷从文物实物的角度,与古代茶文献相互印证,对邛崃、雅安古代茶区、南丝路、茶马古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地接蒙山味岂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瀹萌芽一试无。”这是清朝人杨藩的《火井茶》诗,我赞同他诗中的观点。对于蒙山茶区,或者说雅安茶区,抑或说邛雅茶区的研究,应该包括雅安各区县、邛崃、蒲江、大邑甚至眉山,丹棱等传统名茶产区。其中临溪、火井、思安都是唐代名茶产区。而大邑鹤鸣山则是有名的道教二十四洞之一,自古出好茶,不可忽视。所以,应将古邛州、古雅州作为一个大的茶区来进行研究和认识,可以统称为川西茶区。

邛崃与雅安山水相连

邛崃和雅安同属龙门山前缘过渡地带,山水相连,脉气相通。邛崃西、西北和西南三面与雅安市芦山、雨城、名山接壤,邛崃南河支流之一的白沫江,是发源于名山境内和邻近的天台、太和的两条支流,在夹关合流后经夹关、平乐,在齐口汇火井河称小南河,至邛崃城西与发源于大邑的江河汇成南河称大南河,于牟礼纳蒲江河、斜江河,在新津入岷江。石头河也源于名山城内,在临济入邛崃境汇包沟水注入白沫江。

雅安最著名的茶山蒙山,史称西蒙山,又名蒙顶山,五峰,其上清峰为蒙山顶,习惯称蒙顶。与之山脉相连的邛崃天台山,古称东蒙山。《蜀中广记》记载:“卢奴山在县(芦山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为始阳山。高八里。束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邛州火井县界。”百丈的罗绳山与邛崃太和接壤。“罗绳山,在县西五里,从蒙山西(流)入卢山县。又北接邛州火井县。”

雅安茶产区和邛崃茶产区(包括与芦山县接壤的大邑县西部、西南部地区,与名山区接壤的蒲江县茶产区),都是经纬度一致、海拔高度相近,山势、土壤、气候等十分相近的古代名茶产区。

古邛州同古雅州建置多有交集

历史上,古临邛、邛州同雅州建置和辖地多有交集变化。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蜀后5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平定蜀郡,筑成都、郫(郫县,现郫都区)、临邛、江州(巴县)4城置县,互为犄角,从西北、南、东三面拱卫成都。最初始的临邛县辖地大约北至今崇州,东至今新津,南、西南至邛崃山(今雅安一带),因临近邛崃山或临近邛人居住之地,故名临邛。南梁承圣元年(552),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今邛崃东南的牟礼置邛州。次年,西魏废帝二年(553)平定蜀郡,在邛州下设4郡,辖6县,有蒲阳郡、临邛郡、蒲源郡和蒙山郡。其中蒲源郡辖广定县,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改称蒲江县、临溪县(治蒲江西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并入临邛县。蒙山郡辖始阳县、蒙山县。北周、西魏同。隋大业三年(607) ,合邛州、雅州、登州三州为“临邛郡”,以郡领县、郡治严道(今雅安)。先后领严道、沈黎、汉源、名山、芦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10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置雅州,州治严道。领严道、名山、芦山、汉源、灵关、杨启、嘉良、阳山、大利、临邛、依政、蒲江、蒲阳、临溪、火井、长松16县。同年复割临邛等5县置邛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划蜀州(今崇州)、邛州、黎州、雅州4州置永平军节度使,先后治雅安和临邛。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复旧置。

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邛雅之间历史脉络的紧密联系。正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置变更,有不同时期记录的历史档案资料,后人在使用资料时,往往出现“误读”。如将“邛水”说成今天流经临邛的“南河”;荥经“九折坂”,写作“临邛有九折坂”,甚至将“邛崃关”误植到今天的邛崃。凡此等等,并不是古人记载错误,而是后人不明白当时建置变更的缘故所致。

邛雅两地为紧密相连的名茶产区

雅安蒙山汉时即产茶,不必赘述。 西汉王褒《僮约》所记载的“武阳买茶”,可以看出今彭山北边的武阳,汉代已有茶市,应是邛、雅、眉、嘉(乐山)一带出产的茶叶在此销售。陆羽《茶经》八之出列出剑南的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产茶,并作了评价。其后,五代毛文锡《茶谱》、明代张谦德《茶经》、屠本畯《茗芨》、曹学佺《茶谱》、黄履道撰清代人增补的《茶苑》,以及清代刘源长《茶史》、陆廷灿《续茶经》,都记载了今川西、川南茶区所产茶叶。对于邛、雅特别列出蒙顶石花、雅州露芽、邛州火井、思安茶等,有“皆品第之最著者也”的结论。唐时的邛州、雅州,均列陆羽《茶经》名茶8区43州之中,《新唐书》所列名茶区仅20处,邛州、雅州与苏、常、衡诸州并举。其中时代更替,茶法各异。唐代熟碾细罗,宋代龙团凤饼。其茶为饼、为片、为散;或晒之、烘之、焙之,各尽其味;煮之、烹之、点之,各兴时宜。正如明代黄履道《茶苑》所言:“茶之产于天下多矣!”。

由此可见,自汉唐以来,古临邛(邛州)、雅州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邛崃山南麓的名茶产区。古临邛(邛州)茶叶产销也是研究四川南路边茶和川藏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

毛文锡《茶谱》的记载,说明最晚在唐代晚期,古临邛地区就已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黑茶——锅焙茶。 顾名思义,锅焙茶的制作是用铁锅和炉灶,用火焙制出来,所以叫“火番饼”。“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明史·食货志》:“商茶低伪,悉征黑茶。”有人说“安化黑茶是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焙干而成,四川乌茶是采用日晒干燥而成。”此说值得商榷。蜀地虽有晒青,但为少数,皆因蜀地自古少阳多湿,由成语“蜀犬吠日”可知。雅州蒙山“蒙者,沐也,言雨雾常蒙也”。还有“天漏”之称的“雨城”,采茶时正当“清明时节雨纷纷”。邛崃、雅安七月多为雨季,何来烈日晒干?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分产·四川”条有“乌茶产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也是紧靠邛崃的雅安茶区。又有人说“铁锅甚为稀罕,故不用作炒茶”,却不知临邛包括蒲江都是汉至宋代著名的冶铁工业重镇。宋代临溪改置“惠民监”,专铸铁钱。可以说古临邛包括雅州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是毋庸置疑的。

锅焙茶是火番饼的俗称,这是另一种更好的注释。简单地解释了这款茶制作的“关键特点”,也使我们对火番饼的理解更加明确。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卷二十三·食货志·物产)记载:“《茶经》 (疑为《茶谱》):临邛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以邢姓制造得名也。”这说明直到清代中晚期,火番饼仍由邢氏族人生产并远销康藏。

关于邛茶之产销,民国《邛崃县志》卷二有详尽记载:“(邛崃)南路之王家茶店、西路之邢家茶店今皆废,唯高(场)、何(场)之间有大林店犹存,号巨亨。其茶有五等,与旧志邢茶不同。一曰砖茶,用细毛尖制,一斤一砖,十六砖为一包;二曰金尖,次于砖茶之细……销场在打箭炉。”这些都被统称为“南路边茶”。

邛崃古代生产的砖茶、茯砖茶主要作为南路边茶经雅安、泸定销往康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有少量作为西路边茶,经灌县(今都江堰市)销往西北的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茶砖也分别销往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 陈书谦 郭磊 整理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25922229088092160, IR_CONTENT= 口述人:胡立嘉,1947年生,安徽黟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研究工作40多年。 对川西茶区的理解 我与茶结缘,一是地理关系,二是工作原因。5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昌专区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与云南一江之隔的金沙江边的几个县出差进行社会调查。因为工作关系,也经常去做一些云南民族调查、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古陶瓷调查、南方丝绸之路调查等,到过楚雄、大姚、昆明、普洱、保山、丽江等地,多是与茶有缘的地方。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邛崃文物管理所。在南丝路沿线的古临邛道、清溪道、牦牛道、灵关道沿线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依旧从事文物考古、地方文史调查研究的老本行。30多年来,借助大量的文献(包括大量的古代茶学典籍)学习,在与成都、大邑、崇州、都江堰、蒲江、新津、名山、芦山、雅安、荥经的同行师友、文化人士间的广泛交流,和与国内外茶业专家、企业家的接触中,使我对茶,特别是对蒙山茶、邛崃茶和四川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邛崃十方堂著名的唐宋邛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瓷茶具:壶、罐、杯、盏、碗、铫、盏托和研磨器……我对这些古陶瓷从文物实物的角度,与古代茶文献相互印证,对邛崃、雅安古代茶区、南丝路、茶马古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地接蒙山味岂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渴,会瀹萌芽一试无。”这是清朝人杨藩的《火井茶》诗,我赞同他诗中的观点。对于蒙山茶区,或者说雅安茶区,抑或说邛雅茶区的研究,应该包括雅安各区县、邛崃、蒲江、大邑甚至眉山,丹棱等传统名茶产区。其中临溪、火井、思安都是唐代名茶产区。而大邑鹤鸣山则是有名的道教二十四洞之一,自古出好茶,不可忽视。所以,应将古邛州、古雅州作为一个大的茶区来进行研究和认识,可以统称为川西茶区。 邛崃与雅安山水相连 邛崃和雅安同属龙门山前缘过渡地带,山水相连,脉气相通。邛崃西、西北和西南三面与雅安市芦山、雨城、名山接壤,邛崃南河支流之一的白沫江,是发源于名山境内和邻近的天台、太和的两条支流,在夹关合流后经夹关、平乐,在齐口汇火井河称小南河,至邛崃城西与发源于大邑的江河汇成南河称大南河,于牟礼纳蒲江河、斜江河,在新津入岷江。石头河也源于名山城内,在临济入邛崃境汇包沟水注入白沫江。 雅安最著名的茶山蒙山,史称西蒙山,又名蒙顶山,五峰,其上清峰为蒙山顶,习惯称蒙顶。与之山脉相连的邛崃天台山,古称东蒙山。《蜀中广记》记载:“卢奴山在县(芦山县)东五里,与始阳山相接。始阳山在县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为始阳山。高八里。束道控川、历严道县,横亘入邛州火井县界。”百丈的罗绳山与邛崃太和接壤。“罗绳山,在县西五里,从蒙山西(流)入卢山县。又北接邛州火井县。” 雅安茶产区和邛崃茶产区(包括与芦山县接壤的大邑县西部、西南部地区,与名山区接壤的蒲江县茶产区),都是经纬度一致、海拔高度相近,山势、土壤、气候等十分相近的古代名茶产区。 古邛州同古雅州建置多有交集 历史上,古临邛、邛州同雅州建置和辖地多有交集变化。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蜀后5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平定蜀郡,筑成都、郫(郫县,现郫都区)、临邛、江州(巴县)4城置县,互为犄角,从西北、南、东三面拱卫成都。最初始的临邛县辖地大约北至今崇州,东至今新津,南、西南至邛崃山(今雅安一带),因临近邛崃山或临近邛人居住之地,故名临邛。南梁承圣元年(552),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今邛崃东南的牟礼置邛州。次年,西魏废帝二年(553)平定蜀郡,在邛州下设4郡,辖6县,有蒲阳郡、临邛郡、蒲源郡和蒙山郡。其中蒲源郡辖广定县,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改称蒲江县、临溪县(治蒲江西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并入临邛县。蒙山郡辖始阳县、蒙山县。北周、西魏同。隋大业三年(607) ,合邛州、雅州、登州三州为“临邛郡”,以郡领县、郡治严道(今雅安)。先后领严道、沈黎、汉源、名山、芦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10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置雅州,州治严道。领严道、名山、芦山、汉源、灵关、杨启、嘉良、阳山、大利、临邛、依政、蒲江、蒲阳、临溪、火井、长松16县。同年复割临邛等5县置邛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划蜀州(今崇州)、邛州、黎州、雅州4州置永平军节度使,先后治雅安和临邛。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复旧置。 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邛雅之间历史脉络的紧密联系。正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置变更,有不同时期记录的历史档案资料,后人在使用资料时,往往出现“误读”。如将“邛水”说成今天流经临邛的“南河”;荥经“九折坂”,写作“临邛有九折坂”,甚至将“邛崃关”误植到今天的邛崃。凡此等等,并不是古人记载错误,而是后人不明白当时建置变更的缘故所致。 邛雅两地为紧密相连的名茶产区 雅安蒙山汉时即产茶,不必赘述。 西汉王褒《僮约》所记载的“武阳买茶”,可以看出今彭山北边的武阳,汉代已有茶市,应是邛、雅、眉、嘉(乐山)一带出产的茶叶在此销售。陆羽《茶经》八之出列出剑南的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产茶,并作了评价。其后,五代毛文锡《茶谱》、明代张谦德《茶经》、屠本畯《茗芨》、曹学佺《茶谱》、黄履道撰清代人增补的《茶苑》,以及清代刘源长《茶史》、陆廷灿《续茶经》,都记载了今川西、川南茶区所产茶叶。对于邛、雅特别列出蒙顶石花、雅州露芽、邛州火井、思安茶等,有“皆品第之最著者也”的结论。唐时的邛州、雅州,均列陆羽《茶经》名茶8区43州之中,《新唐书》所列名茶区仅20处,邛州、雅州与苏、常、衡诸州并举。其中时代更替,茶法各异。唐代熟碾细罗,宋代龙团凤饼。其茶为饼、为片、为散;或晒之、烘之、焙之,各尽其味;煮之、烹之、点之,各兴时宜。正如明代黄履道《茶苑》所言:“茶之产于天下多矣!”。 由此可见,自汉唐以来,古临邛(邛州)、雅州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邛崃山南麓的名茶产区。古临邛(邛州)茶叶产销也是研究四川南路边茶和川藏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 毛文锡《茶谱》的记载,说明最晚在唐代晚期,古临邛地区就已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黑茶——锅焙茶。 顾名思义,锅焙茶的制作是用铁锅和炉灶,用火焙制出来,所以叫“火番饼”。“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明史·食货志》:“商茶低伪,悉征黑茶。”有人说“安化黑茶是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焙干而成,四川乌茶是采用日晒干燥而成。”此说值得商榷。蜀地虽有晒青,但为少数,皆因蜀地自古少阳多湿,由成语“蜀犬吠日”可知。雅州蒙山“蒙者,沐也,言雨雾常蒙也”。还有“天漏”之称的“雨城”,采茶时正当“清明时节雨纷纷”。邛崃、雅安七月多为雨季,何来烈日晒干?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分产·四川”条有“乌茶产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也是紧靠邛崃的雅安茶区。又有人说“铁锅甚为稀罕,故不用作炒茶”,却不知临邛包括蒲江都是汉至宋代著名的冶铁工业重镇。宋代临溪改置“惠民监”,专铸铁钱。可以说古临邛包括雅州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邛崃山南麓最早生产出锅焙茶,是毋庸置疑的。 锅焙茶是火番饼的俗称,这是另一种更好的注释。简单地解释了这款茶制作的“关键特点”,也使我们对火番饼的理解更加明确。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卷二十三·食货志·物产)记载:“《茶经》 (疑为《茶谱》):临邛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名。又有火番饼,重四十两,俗名锅焙茶,又名邢业茶,以邢姓制造得名也。”这说明直到清代中晚期,火番饼仍由邢氏族人生产并远销康藏。 关于邛茶之产销,民国《邛崃县志》卷二有详尽记载:“(邛崃)南路之王家茶店、西路之邢家茶店今皆废,唯高(场)、何(场)之间有大林店犹存,号巨亨。其茶有五等,与旧志邢茶不同。一曰砖茶,用细毛尖制,一斤一砖,十六砖为一包;二曰金尖,次于砖茶之细……销场在打箭炉。”这些都被统称为“南路边茶”。 邛崃古代生产的砖茶、茯砖茶主要作为南路边茶经雅安、泸定销往康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有少量作为西路边茶,经灌县(今都江堰市)销往西北的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茶砖也分别销往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 陈书谦 郭磊 整理,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119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DB/wKhurGVY9jiAf8TZAApiepO5GWg335.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3, PAPERDATE=2023/11/19, DA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