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力量下沉挑重担
同心下好“一盘棋”

——党建引领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综述

灾后重建中,市水利局质监总队、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南桠河上里堤防整治工程

灾后重建中,市水利局质监总队、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南桠河上里堤防整治工程

“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石棉县始终铭记领袖厚爱,感恩奋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和“川矿精神”,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县乡村联动 统筹推进

“感恩共产党,我能住新房。”11月20日,记者在王岗坪乡挖角村1组看到,村民欧雪家的新房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这是欧雪的心声,也是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我家是按照彝族特色装修的,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指着两层小楼房,欧雪开心地说,“地震后不久,我们就开始倒房排危。去年年底,我家就完成修建和装修。”

“安居圆梦搬新家,点亮幸福新生活”……如今,走在石棉县受灾乡镇,表达群众感恩的横幅随处可见。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新家、开启新生活,石棉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过渡安置、项目监管等11个工作组,“一对一”落实13名县级干部驻村包保13个重灾村,从下派干部、乡村干部、联乡包村单位干部中落实1035名包保责任人结对,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同时,立足灾区多中高山区、多地质灾害、多民族杂居等实际,成立“1+5”规划编制专班,分线向上对接争取,配合省上编制完成《“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重建、交通设施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工负责、分线作战”机制,梳理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5大领域、25条分线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工程、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责任主体”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预计今年年底前,石棉县将实现城乡住房重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维修加固、交通运输功能恢复、通信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王岗坪景区全面恢复开放等目标。

填补一线缺口 干部担责

面对重建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量少质弱等问题,石棉县积极组织力量下沉,让重建跑出“加速度”。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省市两级及时选派来自交通、水利、住建及院所高校帮扶干部人才驰援石棉;石棉县迅速动员具有移民安置、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工作经验和工作地、户籍地、成长地在重灾乡镇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第一时间填补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而后,根据各自岗位经验和专业特长通盘考虑,“一人一策”落岗赋权定责,将72名省市援建干部和180余名本县抽调干部分散安排到交通、水利、住建、重灾乡镇等重要一线,承担起政策宣传、技术指导、项目规划、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重要职能职责。同时,加强体检、交通、食宿、通信等方面保障,积极为援建干部安心生活、专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援建干部的到来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经验特长,从专业的角度指导我们开展农房重建、安置点设计规划及建设等工作,效率提升,规划合理,老百姓对重建更有信心。”石棉县草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梁正菲说。

一年来,全体援建干部人才始终牢记“早日让受灾群众住上新居,早日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围绕灾区旅游规划、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真抓实干,献智献策。他们下一线、跑项目、进工地,共参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42个,提出意见建议273条,解决技术难题192个,参与基础设施、集中安置点、道路桥梁等重点项目120余个,帮带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157名,用青春和汗水、专业和智慧、真情和执着,让石棉换“新颜”。

目前,石棉县19130户维修加固已全部完成;1402户原址、异址自建房主体已全面完工,已搬迁入住1399户。2022年12月24日,首位完成原址重建的新民乡农乡村二组村民刘方蓉喜迁新居,从倒房到搬新家仅用时99天。

石棉组工 本报记者 吴丹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1, PREBM=002, NUM=2, GUID=1727009392255107072,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1/22/003/1727009392255107072.html, DOCPUBTIME=2023-11-22 01:01:07, DOCAUTHOR=吴丹, CLEAR_CONTENT= “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石棉县始终铭记领袖厚爱,感恩奋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和“川矿精神”,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县乡村联动 统筹推进 “感恩共产党,我能住新房。”11月20日,记者在王岗坪乡挖角村1组看到,村民欧雪家的新房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这是欧雪的心声,也是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我家是按照彝族特色装修的,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指着两层小楼房,欧雪开心地说,“地震后不久,我们就开始倒房排危。去年年底,我家就完成修建和装修。” “安居圆梦搬新家,点亮幸福新生活”……如今,走在石棉县受灾乡镇,表达群众感恩的横幅随处可见。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新家、开启新生活,石棉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过渡安置、项目监管等11个工作组,“一对一”落实13名县级干部驻村包保13个重灾村,从下派干部、乡村干部、联乡包村单位干部中落实1035名包保责任人结对,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同时,立足灾区多中高山区、多地质灾害、多民族杂居等实际,成立“1+5”规划编制专班,分线向上对接争取,配合省上编制完成《“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重建、交通设施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工负责、分线作战”机制,梳理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5大领域、25条分线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工程、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责任主体”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预计今年年底前,石棉县将实现城乡住房重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维修加固、交通运输功能恢复、通信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王岗坪景区全面恢复开放等目标。 填补一线缺口 干部担责 面对重建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量少质弱等问题,石棉县积极组织力量下沉,让重建跑出“加速度”。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省市两级及时选派来自交通、水利、住建及院所高校帮扶干部人才驰援石棉;石棉县迅速动员具有移民安置、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工作经验和工作地、户籍地、成长地在重灾乡镇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第一时间填补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而后,根据各自岗位经验和专业特长通盘考虑,“一人一策”落岗赋权定责,将72名省市援建干部和180余名本县抽调干部分散安排到交通、水利、住建、重灾乡镇等重要一线,承担起政策宣传、技术指导、项目规划、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重要职能职责。同时,加强体检、交通、食宿、通信等方面保障,积极为援建干部安心生活、专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援建干部的到来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经验特长,从专业的角度指导我们开展农房重建、安置点设计规划及建设等工作,效率提升,规划合理,老百姓对重建更有信心。”石棉县草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梁正菲说。 一年来,全体援建干部人才始终牢记“早日让受灾群众住上新居,早日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围绕灾区旅游规划、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真抓实干,献智献策。他们下一线、跑项目、进工地,共参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42个,提出意见建议273条,解决技术难题192个,参与基础设施、集中安置点、道路桥梁等重点项目120余个,帮带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157名,用青春和汗水、专业和智慧、真情和执着,让石棉换“新颜”。 目前,石棉县19130户维修加固已全部完成;1402户原址、异址自建房主体已全面完工,已搬迁入住1399户。2022年12月24日,首位完成原址重建的新民乡农乡村二组村民刘方蓉喜迁新居,从倒房到搬新家仅用时99天。 石棉组工 本报记者 吴丹,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814, NODEID=null, DOCTITLE=力量下沉挑重担
同心下好“一盘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灾后重建中,市水利局质监总队、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南桠河上里堤防整治工程

灾后重建中,市水利局质监总队、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南桠河上里堤防整治工程

“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石棉县始终铭记领袖厚爱,感恩奋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和“川矿精神”,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县乡村联动 统筹推进

“感恩共产党,我能住新房。”11月20日,记者在王岗坪乡挖角村1组看到,村民欧雪家的新房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这是欧雪的心声,也是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我家是按照彝族特色装修的,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指着两层小楼房,欧雪开心地说,“地震后不久,我们就开始倒房排危。去年年底,我家就完成修建和装修。”

“安居圆梦搬新家,点亮幸福新生活”……如今,走在石棉县受灾乡镇,表达群众感恩的横幅随处可见。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新家、开启新生活,石棉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过渡安置、项目监管等11个工作组,“一对一”落实13名县级干部驻村包保13个重灾村,从下派干部、乡村干部、联乡包村单位干部中落实1035名包保责任人结对,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同时,立足灾区多中高山区、多地质灾害、多民族杂居等实际,成立“1+5”规划编制专班,分线向上对接争取,配合省上编制完成《“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重建、交通设施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工负责、分线作战”机制,梳理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5大领域、25条分线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工程、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责任主体”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预计今年年底前,石棉县将实现城乡住房重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维修加固、交通运输功能恢复、通信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王岗坪景区全面恢复开放等目标。

填补一线缺口 干部担责

面对重建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量少质弱等问题,石棉县积极组织力量下沉,让重建跑出“加速度”。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省市两级及时选派来自交通、水利、住建及院所高校帮扶干部人才驰援石棉;石棉县迅速动员具有移民安置、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工作经验和工作地、户籍地、成长地在重灾乡镇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第一时间填补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而后,根据各自岗位经验和专业特长通盘考虑,“一人一策”落岗赋权定责,将72名省市援建干部和180余名本县抽调干部分散安排到交通、水利、住建、重灾乡镇等重要一线,承担起政策宣传、技术指导、项目规划、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重要职能职责。同时,加强体检、交通、食宿、通信等方面保障,积极为援建干部安心生活、专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援建干部的到来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经验特长,从专业的角度指导我们开展农房重建、安置点设计规划及建设等工作,效率提升,规划合理,老百姓对重建更有信心。”石棉县草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梁正菲说。

一年来,全体援建干部人才始终牢记“早日让受灾群众住上新居,早日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围绕灾区旅游规划、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真抓实干,献智献策。他们下一线、跑项目、进工地,共参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42个,提出意见建议273条,解决技术难题192个,参与基础设施、集中安置点、道路桥梁等重点项目120余个,帮带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157名,用青春和汗水、专业和智慧、真情和执着,让石棉换“新颜”。

目前,石棉县19130户维修加固已全部完成;1402户原址、异址自建房主体已全面完工,已搬迁入住1399户。2022年12月24日,首位完成原址重建的新民乡农乡村二组村民刘方蓉喜迁新居,从倒房到搬新家仅用时99天。

石棉组工 本报记者 吴丹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27009392255107072, IR_CONTENT= “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石棉县始终铭记领袖厚爱,感恩奋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红军强渡大渡河勇士精神”和“川矿精神”,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 县乡村联动 统筹推进 “感恩共产党,我能住新房。”11月20日,记者在王岗坪乡挖角村1组看到,村民欧雪家的新房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这是欧雪的心声,也是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我家是按照彝族特色装修的,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指着两层小楼房,欧雪开心地说,“地震后不久,我们就开始倒房排危。去年年底,我家就完成修建和装修。” “安居圆梦搬新家,点亮幸福新生活”……如今,走在石棉县受灾乡镇,表达群众感恩的横幅随处可见。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搬新家、开启新生活,石棉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过渡安置、项目监管等11个工作组,“一对一”落实13名县级干部驻村包保13个重灾村,从下派干部、乡村干部、联乡包村单位干部中落实1035名包保责任人结对,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同时,立足灾区多中高山区、多地质灾害、多民族杂居等实际,成立“1+5”规划编制专班,分线向上对接争取,配合省上编制完成《“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重建、交通设施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工负责、分线作战”机制,梳理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5大领域、25条分线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工程、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责任主体”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预计今年年底前,石棉县将实现城乡住房重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维修加固、交通运输功能恢复、通信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王岗坪景区全面恢复开放等目标。 填补一线缺口 干部担责 面对重建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量少质弱等问题,石棉县积极组织力量下沉,让重建跑出“加速度”。 “9·5”泸定地震发生后,省市两级及时选派来自交通、水利、住建及院所高校帮扶干部人才驰援石棉;石棉县迅速动员具有移民安置、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工作经验和工作地、户籍地、成长地在重灾乡镇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第一时间填补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而后,根据各自岗位经验和专业特长通盘考虑,“一人一策”落岗赋权定责,将72名省市援建干部和180余名本县抽调干部分散安排到交通、水利、住建、重灾乡镇等重要一线,承担起政策宣传、技术指导、项目规划、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重要职能职责。同时,加强体检、交通、食宿、通信等方面保障,积极为援建干部安心生活、专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好钢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援建干部的到来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经验特长,从专业的角度指导我们开展农房重建、安置点设计规划及建设等工作,效率提升,规划合理,老百姓对重建更有信心。”石棉县草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梁正菲说。 一年来,全体援建干部人才始终牢记“早日让受灾群众住上新居,早日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围绕灾区旅游规划、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真抓实干,献智献策。他们下一线、跑项目、进工地,共参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42个,提出意见建议273条,解决技术难题192个,参与基础设施、集中安置点、道路桥梁等重点项目120余个,帮带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157名,用青春和汗水、专业和智慧、真情和执着,让石棉换“新颜”。 目前,石棉县19130户维修加固已全部完成;1402户原址、异址自建房主体已全面完工,已搬迁入住1399户。2022年12月24日,首位完成原址重建的新民乡农乡村二组村民刘方蓉喜迁新居,从倒房到搬新家仅用时99天。 石棉组工 本报记者 吴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122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4D/wKhurWVc6ruAJTebAAtOF4c8ioM428.png, ZB_AREA_LIST=, FB=

——党建引领石棉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综述

, TS=灾后重建中,市水利局质监总队、项目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查南桠河上里堤防整治工程},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11/22, DAY=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