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荥经的山水之间

□ 蒋登科

神秘的云峰山有一座神奇的云峰寺。

靠山而建,顺势而上。梵音缭绕,香火弥漫。

所有人都是安静的,或仰望,或沉思。

一块飞来的太湖石吸引人们驻足凝视,而为云峰寺挡风遮雨的,是一片比寺庙更加久远的桢楠林。

1700多岁的楠木,穿越时光的流逝,走过朝代的更迭,依然高大,依然粗壮,说它们是神树神木,我们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究竟是云峰寺的虔诚给这些古树带来了灵气,还是桢楠林的神奇赋予了云峰寺魅力?

这些古树已经很少有同时代的兄弟,很多已经离开了曾经生长的土地,做了房梁,做了家具,甚至深埋在大地之下,只有云峰寺的这一群,依然挺拔健壮。

它们带着魏晋的风骨,带着陶渊明的超然,带着王羲之的雅致,带着一代一代的烽火硝烟。

安静地生长多好啊,它们远在深山,曾经无人知晓,却悄悄见证了时间流逝,目睹了沧海桑田。

站在树下,抚摸着粗糙但却光滑的皮肤,每一个裂纹似乎都在讲述着精彩的故事,雨雾天气,可能还会感觉到悲壮的泪痕。

我知道生命的渺小与神奇,我无法与桢楠比高低,无法与它们比壮实,更不能和它们比长久,但是在桢楠树下望天,倒是可以看见细碎的云影,看见枝蔓伸展,晴天可以蔽日,雨天可以躲雨。

站稳,平视,俯瞰,仰望,桢楠树似乎有一股生命的力量,缭绕在身边,弥漫在心头。

大门有人看管,曾经的原著居民,也要穿过令人眩晕的时光隧道,才能回到从前的世界。

弯弯曲曲的公路,顺着山势上升,来自都市的人们,可能晕车,可能辨不清方向。

只有绿树,以及树下的灌木、小草。偶尔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最有名的居民叫珙桐,据说与大熊猫一样古老。我们错过了鸽子花开放的季节,但这名字很美,有一种向上飞行的蕴含,让人觉得温暖。

在大石坝的小水塘,听到了懒洋洋的蛙鸣,带动了林中行人的舒缓节奏。一群蝌蚪安静地伏身在水底,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小溪缓缓流淌,水底的石块被柔软的溪水打磨,早已没有轮廓。溪水冰凉,那才是大地的体温。

天空是纯蓝的,偶尔是纯白的,或者蓝白相间,像巨大的穹顶,把我们罩在无边的玩具盒里,很安静,也很安全。

空气是透明的,呼吸通透,尘世的浊气似乎越飘越远,血氧含量快速提升。

初夏的野花四处开放,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通过诗人的手凑到一起,就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绚丽图画。

龙苍沟是为大熊猫准备的,但我们没有见到大熊猫。它们正躲在实验室里,或者在很小的园子里,享受着人类的照料。

我似乎变成了一个野外的生物,思绪沿着小溪流淌,又在波纹里漫开,慢慢地和流云接壤。

隐身在高楼和钢筋水泥之间,曾经堂皇的门面,显得低矮而局促。

只有深色的柱子、积水的天井,以及斑驳的墙面、风化的石板,在默默地诉说着时间的久远。

竹篾包裹的茶叶,像砖块一样,捧在手上很沉重,隐藏着种植的故事、采摘的故事、发酵的故事,散发着绵柔而悠长的香气。

最残酷的是时间。

故事的主人已经离去,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百年前的老照片,已经看不清人们的容颜。刻在石头上的标语,正在一点一点地风化。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

爬山,涉水,用脚印串联起荥经和康定,串联起风餐露宿的日子,也串联起来绵延不断的岁月和人心。

两个姜家的后人,和游人诉说着祖先发家的故事。

古老的墙壁、立柱、横梁、瓦片,以及橱窗里的老照片在默默地对视,甚至喃喃细语,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可以感受时间在流逝,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离去……

这是一座见不到城池的古城。

规模不大,视野开阔,背后是山,远处有河。

田垄之上沟渠纵横,有农民正在耕种,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

池塘里覆满荷叶,朵朵荷花散发出幽香。泥土下的莲藕,或许延伸到了历史的沃土。

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远处,远处是农家小院,两边是研学营地。三三两两的劳动者正在忙碌,他们不是按照季节种植粮食,而是根据需要用农作物在大地上画出规则的图画。

农舍之后,有一段高出地面的土梁,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城墙,记录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信息。

除了不断生长的小树、杂草,我看不出它的特别。

有几棵李树结满了果实,摘了一个尝尝,味道酸涩,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味道。

或许,我每一步都踩在前人的脚印上,重复了几千年的脚步依然在重复。

或许,当年的严道非常繁荣,还有重兵把守。

是时间让它成长,也是时间让它消失,留下一串一串的谜,让我们去猜想。

黑色的,表面有些粗糙。

常见的是锅碗盆勺,有的长着耳朵,有些盖着盖子。

形状怪异的瓶子、装饰品,是在烈火中不经意成型的,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作为摆设站在博物架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黑砂陶器在荥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民间的器具,因为实用而有了生命力。

而那些时间久远的或者形象怪异的,就躲在展览馆的架子上,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感受它们的成长历史。

我不知道黑砂的黑来自何处,或许是大地深处的颜色,或许是黑夜的颜色,也可能是烟火的色彩,或者是历史的底色,更可能是泥土、烟火、历史、天光的混合。

它们比时光深沉,比泥土坚硬,和历史一样厚重,即使深埋地下,也能在岁月的淘洗中留下自己的模样。

有一些已经被磨得光滑,有一些还保留着原本的粗糙。

炖鸡汤,可以保持着鸡汁的原味;焖饭,可以留下的是稻米的清香;煎药,可以保留了药材的效力。

千百年来,柴草的味道,炭火的味道,泥土的味道,通过烈火的锤炼逐渐进入砂器的身体。

这味道是驳杂的,除了砂器自己,我们都难以辨别,那就囫囵地吃,囫囵地喝,所有的味道合为一体,混沌而又清晰。

每个人都说,这味道真好!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2, NUM=2, GUID=173099565972317798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2/03/003/1730995659723177984.html, DOCPUBTIME=2023-12-03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蒋登科 一 神秘的云峰山有一座神奇的云峰寺。 靠山而建,顺势而上。梵音缭绕,香火弥漫。 所有人都是安静的,或仰望,或沉思。 一块飞来的太湖石吸引人们驻足凝视,而为云峰寺挡风遮雨的,是一片比寺庙更加久远的桢楠林。 1700多岁的楠木,穿越时光的流逝,走过朝代的更迭,依然高大,依然粗壮,说它们是神树神木,我们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究竟是云峰寺的虔诚给这些古树带来了灵气,还是桢楠林的神奇赋予了云峰寺魅力? 这些古树已经很少有同时代的兄弟,很多已经离开了曾经生长的土地,做了房梁,做了家具,甚至深埋在大地之下,只有云峰寺的这一群,依然挺拔健壮。 它们带着魏晋的风骨,带着陶渊明的超然,带着王羲之的雅致,带着一代一代的烽火硝烟。 安静地生长多好啊,它们远在深山,曾经无人知晓,却悄悄见证了时间流逝,目睹了沧海桑田。 站在树下,抚摸着粗糙但却光滑的皮肤,每一个裂纹似乎都在讲述着精彩的故事,雨雾天气,可能还会感觉到悲壮的泪痕。 我知道生命的渺小与神奇,我无法与桢楠比高低,无法与它们比壮实,更不能和它们比长久,但是在桢楠树下望天,倒是可以看见细碎的云影,看见枝蔓伸展,晴天可以蔽日,雨天可以躲雨。 站稳,平视,俯瞰,仰望,桢楠树似乎有一股生命的力量,缭绕在身边,弥漫在心头。 二 大门有人看管,曾经的原著居民,也要穿过令人眩晕的时光隧道,才能回到从前的世界。 弯弯曲曲的公路,顺着山势上升,来自都市的人们,可能晕车,可能辨不清方向。 只有绿树,以及树下的灌木、小草。偶尔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最有名的居民叫珙桐,据说与大熊猫一样古老。我们错过了鸽子花开放的季节,但这名字很美,有一种向上飞行的蕴含,让人觉得温暖。 在大石坝的小水塘,听到了懒洋洋的蛙鸣,带动了林中行人的舒缓节奏。一群蝌蚪安静地伏身在水底,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小溪缓缓流淌,水底的石块被柔软的溪水打磨,早已没有轮廓。溪水冰凉,那才是大地的体温。 天空是纯蓝的,偶尔是纯白的,或者蓝白相间,像巨大的穹顶,把我们罩在无边的玩具盒里,很安静,也很安全。 空气是透明的,呼吸通透,尘世的浊气似乎越飘越远,血氧含量快速提升。 初夏的野花四处开放,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通过诗人的手凑到一起,就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绚丽图画。 龙苍沟是为大熊猫准备的,但我们没有见到大熊猫。它们正躲在实验室里,或者在很小的园子里,享受着人类的照料。 我似乎变成了一个野外的生物,思绪沿着小溪流淌,又在波纹里漫开,慢慢地和流云接壤。 三 隐身在高楼和钢筋水泥之间,曾经堂皇的门面,显得低矮而局促。 只有深色的柱子、积水的天井,以及斑驳的墙面、风化的石板,在默默地诉说着时间的久远。 竹篾包裹的茶叶,像砖块一样,捧在手上很沉重,隐藏着种植的故事、采摘的故事、发酵的故事,散发着绵柔而悠长的香气。 最残酷的是时间。 故事的主人已经离去,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百年前的老照片,已经看不清人们的容颜。刻在石头上的标语,正在一点一点地风化。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 爬山,涉水,用脚印串联起荥经和康定,串联起风餐露宿的日子,也串联起来绵延不断的岁月和人心。 两个姜家的后人,和游人诉说着祖先发家的故事。 古老的墙壁、立柱、横梁、瓦片,以及橱窗里的老照片在默默地对视,甚至喃喃细语,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可以感受时间在流逝,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离去…… 四 这是一座见不到城池的古城。 规模不大,视野开阔,背后是山,远处有河。 田垄之上沟渠纵横,有农民正在耕种,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 池塘里覆满荷叶,朵朵荷花散发出幽香。泥土下的莲藕,或许延伸到了历史的沃土。 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远处,远处是农家小院,两边是研学营地。三三两两的劳动者正在忙碌,他们不是按照季节种植粮食,而是根据需要用农作物在大地上画出规则的图画。 农舍之后,有一段高出地面的土梁,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城墙,记录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信息。 除了不断生长的小树、杂草,我看不出它的特别。 有几棵李树结满了果实,摘了一个尝尝,味道酸涩,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味道。 或许,我每一步都踩在前人的脚印上,重复了几千年的脚步依然在重复。 或许,当年的严道非常繁荣,还有重兵把守。 是时间让它成长,也是时间让它消失,留下一串一串的谜,让我们去猜想。 五 黑色的,表面有些粗糙。 常见的是锅碗盆勺,有的长着耳朵,有些盖着盖子。 形状怪异的瓶子、装饰品,是在烈火中不经意成型的,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作为摆设站在博物架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黑砂陶器在荥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民间的器具,因为实用而有了生命力。 而那些时间久远的或者形象怪异的,就躲在展览馆的架子上,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感受它们的成长历史。 我不知道黑砂的黑来自何处,或许是大地深处的颜色,或许是黑夜的颜色,也可能是烟火的色彩,或者是历史的底色,更可能是泥土、烟火、历史、天光的混合。 它们比时光深沉,比泥土坚硬,和历史一样厚重,即使深埋地下,也能在岁月的淘洗中留下自己的模样。 有一些已经被磨得光滑,有一些还保留着原本的粗糙。 炖鸡汤,可以保持着鸡汁的原味;焖饭,可以留下的是稻米的清香;煎药,可以保留了药材的效力。 千百年来,柴草的味道,炭火的味道,泥土的味道,通过烈火的锤炼逐渐进入砂器的身体。 这味道是驳杂的,除了砂器自己,我们都难以辨别,那就囫囵地吃,囫囵地喝,所有的味道合为一体,混沌而又清晰。 每个人都说,这味道真好!,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584, NODEID=null, DOCTITLE=在荥经的山水之间,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蒋登科

神秘的云峰山有一座神奇的云峰寺。

靠山而建,顺势而上。梵音缭绕,香火弥漫。

所有人都是安静的,或仰望,或沉思。

一块飞来的太湖石吸引人们驻足凝视,而为云峰寺挡风遮雨的,是一片比寺庙更加久远的桢楠林。

1700多岁的楠木,穿越时光的流逝,走过朝代的更迭,依然高大,依然粗壮,说它们是神树神木,我们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究竟是云峰寺的虔诚给这些古树带来了灵气,还是桢楠林的神奇赋予了云峰寺魅力?

这些古树已经很少有同时代的兄弟,很多已经离开了曾经生长的土地,做了房梁,做了家具,甚至深埋在大地之下,只有云峰寺的这一群,依然挺拔健壮。

它们带着魏晋的风骨,带着陶渊明的超然,带着王羲之的雅致,带着一代一代的烽火硝烟。

安静地生长多好啊,它们远在深山,曾经无人知晓,却悄悄见证了时间流逝,目睹了沧海桑田。

站在树下,抚摸着粗糙但却光滑的皮肤,每一个裂纹似乎都在讲述着精彩的故事,雨雾天气,可能还会感觉到悲壮的泪痕。

我知道生命的渺小与神奇,我无法与桢楠比高低,无法与它们比壮实,更不能和它们比长久,但是在桢楠树下望天,倒是可以看见细碎的云影,看见枝蔓伸展,晴天可以蔽日,雨天可以躲雨。

站稳,平视,俯瞰,仰望,桢楠树似乎有一股生命的力量,缭绕在身边,弥漫在心头。

大门有人看管,曾经的原著居民,也要穿过令人眩晕的时光隧道,才能回到从前的世界。

弯弯曲曲的公路,顺着山势上升,来自都市的人们,可能晕车,可能辨不清方向。

只有绿树,以及树下的灌木、小草。偶尔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最有名的居民叫珙桐,据说与大熊猫一样古老。我们错过了鸽子花开放的季节,但这名字很美,有一种向上飞行的蕴含,让人觉得温暖。

在大石坝的小水塘,听到了懒洋洋的蛙鸣,带动了林中行人的舒缓节奏。一群蝌蚪安静地伏身在水底,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小溪缓缓流淌,水底的石块被柔软的溪水打磨,早已没有轮廓。溪水冰凉,那才是大地的体温。

天空是纯蓝的,偶尔是纯白的,或者蓝白相间,像巨大的穹顶,把我们罩在无边的玩具盒里,很安静,也很安全。

空气是透明的,呼吸通透,尘世的浊气似乎越飘越远,血氧含量快速提升。

初夏的野花四处开放,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通过诗人的手凑到一起,就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绚丽图画。

龙苍沟是为大熊猫准备的,但我们没有见到大熊猫。它们正躲在实验室里,或者在很小的园子里,享受着人类的照料。

我似乎变成了一个野外的生物,思绪沿着小溪流淌,又在波纹里漫开,慢慢地和流云接壤。

隐身在高楼和钢筋水泥之间,曾经堂皇的门面,显得低矮而局促。

只有深色的柱子、积水的天井,以及斑驳的墙面、风化的石板,在默默地诉说着时间的久远。

竹篾包裹的茶叶,像砖块一样,捧在手上很沉重,隐藏着种植的故事、采摘的故事、发酵的故事,散发着绵柔而悠长的香气。

最残酷的是时间。

故事的主人已经离去,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百年前的老照片,已经看不清人们的容颜。刻在石头上的标语,正在一点一点地风化。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

爬山,涉水,用脚印串联起荥经和康定,串联起风餐露宿的日子,也串联起来绵延不断的岁月和人心。

两个姜家的后人,和游人诉说着祖先发家的故事。

古老的墙壁、立柱、横梁、瓦片,以及橱窗里的老照片在默默地对视,甚至喃喃细语,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可以感受时间在流逝,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离去……

这是一座见不到城池的古城。

规模不大,视野开阔,背后是山,远处有河。

田垄之上沟渠纵横,有农民正在耕种,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

池塘里覆满荷叶,朵朵荷花散发出幽香。泥土下的莲藕,或许延伸到了历史的沃土。

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远处,远处是农家小院,两边是研学营地。三三两两的劳动者正在忙碌,他们不是按照季节种植粮食,而是根据需要用农作物在大地上画出规则的图画。

农舍之后,有一段高出地面的土梁,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城墙,记录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信息。

除了不断生长的小树、杂草,我看不出它的特别。

有几棵李树结满了果实,摘了一个尝尝,味道酸涩,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味道。

或许,我每一步都踩在前人的脚印上,重复了几千年的脚步依然在重复。

或许,当年的严道非常繁荣,还有重兵把守。

是时间让它成长,也是时间让它消失,留下一串一串的谜,让我们去猜想。

黑色的,表面有些粗糙。

常见的是锅碗盆勺,有的长着耳朵,有些盖着盖子。

形状怪异的瓶子、装饰品,是在烈火中不经意成型的,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作为摆设站在博物架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黑砂陶器在荥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民间的器具,因为实用而有了生命力。

而那些时间久远的或者形象怪异的,就躲在展览馆的架子上,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感受它们的成长历史。

我不知道黑砂的黑来自何处,或许是大地深处的颜色,或许是黑夜的颜色,也可能是烟火的色彩,或者是历史的底色,更可能是泥土、烟火、历史、天光的混合。

它们比时光深沉,比泥土坚硬,和历史一样厚重,即使深埋地下,也能在岁月的淘洗中留下自己的模样。

有一些已经被磨得光滑,有一些还保留着原本的粗糙。

炖鸡汤,可以保持着鸡汁的原味;焖饭,可以留下的是稻米的清香;煎药,可以保留了药材的效力。

千百年来,柴草的味道,炭火的味道,泥土的味道,通过烈火的锤炼逐渐进入砂器的身体。

这味道是驳杂的,除了砂器自己,我们都难以辨别,那就囫囵地吃,囫囵地喝,所有的味道合为一体,混沌而又清晰。

每个人都说,这味道真好!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30995659723177984, IR_CONTENT=□ 蒋登科 一 神秘的云峰山有一座神奇的云峰寺。 靠山而建,顺势而上。梵音缭绕,香火弥漫。 所有人都是安静的,或仰望,或沉思。 一块飞来的太湖石吸引人们驻足凝视,而为云峰寺挡风遮雨的,是一片比寺庙更加久远的桢楠林。 1700多岁的楠木,穿越时光的流逝,走过朝代的更迭,依然高大,依然粗壮,说它们是神树神木,我们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究竟是云峰寺的虔诚给这些古树带来了灵气,还是桢楠林的神奇赋予了云峰寺魅力? 这些古树已经很少有同时代的兄弟,很多已经离开了曾经生长的土地,做了房梁,做了家具,甚至深埋在大地之下,只有云峰寺的这一群,依然挺拔健壮。 它们带着魏晋的风骨,带着陶渊明的超然,带着王羲之的雅致,带着一代一代的烽火硝烟。 安静地生长多好啊,它们远在深山,曾经无人知晓,却悄悄见证了时间流逝,目睹了沧海桑田。 站在树下,抚摸着粗糙但却光滑的皮肤,每一个裂纹似乎都在讲述着精彩的故事,雨雾天气,可能还会感觉到悲壮的泪痕。 我知道生命的渺小与神奇,我无法与桢楠比高低,无法与它们比壮实,更不能和它们比长久,但是在桢楠树下望天,倒是可以看见细碎的云影,看见枝蔓伸展,晴天可以蔽日,雨天可以躲雨。 站稳,平视,俯瞰,仰望,桢楠树似乎有一股生命的力量,缭绕在身边,弥漫在心头。 二 大门有人看管,曾经的原著居民,也要穿过令人眩晕的时光隧道,才能回到从前的世界。 弯弯曲曲的公路,顺着山势上升,来自都市的人们,可能晕车,可能辨不清方向。 只有绿树,以及树下的灌木、小草。偶尔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最有名的居民叫珙桐,据说与大熊猫一样古老。我们错过了鸽子花开放的季节,但这名字很美,有一种向上飞行的蕴含,让人觉得温暖。 在大石坝的小水塘,听到了懒洋洋的蛙鸣,带动了林中行人的舒缓节奏。一群蝌蚪安静地伏身在水底,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小溪缓缓流淌,水底的石块被柔软的溪水打磨,早已没有轮廓。溪水冰凉,那才是大地的体温。 天空是纯蓝的,偶尔是纯白的,或者蓝白相间,像巨大的穹顶,把我们罩在无边的玩具盒里,很安静,也很安全。 空气是透明的,呼吸通透,尘世的浊气似乎越飘越远,血氧含量快速提升。 初夏的野花四处开放,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通过诗人的手凑到一起,就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绚丽图画。 龙苍沟是为大熊猫准备的,但我们没有见到大熊猫。它们正躲在实验室里,或者在很小的园子里,享受着人类的照料。 我似乎变成了一个野外的生物,思绪沿着小溪流淌,又在波纹里漫开,慢慢地和流云接壤。 三 隐身在高楼和钢筋水泥之间,曾经堂皇的门面,显得低矮而局促。 只有深色的柱子、积水的天井,以及斑驳的墙面、风化的石板,在默默地诉说着时间的久远。 竹篾包裹的茶叶,像砖块一样,捧在手上很沉重,隐藏着种植的故事、采摘的故事、发酵的故事,散发着绵柔而悠长的香气。 最残酷的是时间。 故事的主人已经离去,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百年前的老照片,已经看不清人们的容颜。刻在石头上的标语,正在一点一点地风化。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 爬山,涉水,用脚印串联起荥经和康定,串联起风餐露宿的日子,也串联起来绵延不断的岁月和人心。 两个姜家的后人,和游人诉说着祖先发家的故事。 古老的墙壁、立柱、横梁、瓦片,以及橱窗里的老照片在默默地对视,甚至喃喃细语,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可以感受时间在流逝,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离去…… 四 这是一座见不到城池的古城。 规模不大,视野开阔,背后是山,远处有河。 田垄之上沟渠纵横,有农民正在耕种,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 池塘里覆满荷叶,朵朵荷花散发出幽香。泥土下的莲藕,或许延伸到了历史的沃土。 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远处,远处是农家小院,两边是研学营地。三三两两的劳动者正在忙碌,他们不是按照季节种植粮食,而是根据需要用农作物在大地上画出规则的图画。 农舍之后,有一段高出地面的土梁,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城墙,记录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信息。 除了不断生长的小树、杂草,我看不出它的特别。 有几棵李树结满了果实,摘了一个尝尝,味道酸涩,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味道。 或许,我每一步都踩在前人的脚印上,重复了几千年的脚步依然在重复。 或许,当年的严道非常繁荣,还有重兵把守。 是时间让它成长,也是时间让它消失,留下一串一串的谜,让我们去猜想。 五 黑色的,表面有些粗糙。 常见的是锅碗盆勺,有的长着耳朵,有些盖着盖子。 形状怪异的瓶子、装饰品,是在烈火中不经意成型的,已经失去实用功能,作为摆设站在博物架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黑砂陶器在荥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是民间的器具,因为实用而有了生命力。 而那些时间久远的或者形象怪异的,就躲在展览馆的架子上,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感受它们的成长历史。 我不知道黑砂的黑来自何处,或许是大地深处的颜色,或许是黑夜的颜色,也可能是烟火的色彩,或者是历史的底色,更可能是泥土、烟火、历史、天光的混合。 它们比时光深沉,比泥土坚硬,和历史一样厚重,即使深埋地下,也能在岁月的淘洗中留下自己的模样。 有一些已经被磨得光滑,有一些还保留着原本的粗糙。 炖鸡汤,可以保持着鸡汁的原味;焖饭,可以留下的是稻米的清香;煎药,可以保留了药材的效力。 千百年来,柴草的味道,炭火的味道,泥土的味道,通过烈火的锤炼逐渐进入砂器的身体。 这味道是驳杂的,除了砂器自己,我们都难以辨别,那就囫囵地吃,囫囵地喝,所有的味道合为一体,混沌而又清晰。 每个人都说,这味道真好!,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203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4F/wKhurWVra1mADEB-AAt0SZRmnHA368.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12/03, DA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