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5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厚植沃土 民企向上

——记我市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家

张正军

张正军

11月15日,雅安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表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

时代铸就企业家,企业家建功新时代。乘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书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励志故事。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坚如磐石、依然故我,一心一意追寻与探索。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邻,就是这样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民营企业家。

在一经一纬中织就湘邻纺织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德邻

一针一线 缘定芦山

日前,记者走进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纺织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秩序繁忙而有条不紊。张德邻穿梭在一台台纺纱机之间,不时地查看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了解车间的生产情况。

“可能别人觉得生产车间很吵,但我就要听着轰隆隆的响声心里才踏实。”交谈间,张德邻又走向了另一个生产车间。

今年51年岁的张德邻已经接触纺织行业35年了。

在16岁时,因为家里贫困,他早早辍学,来到了服装批发市场,帮助店主批发布料。

“当时也没有想着学一门手艺,就是能吃饱饭就可以了。”慢慢地,张德邻对布料和纺织有了不少的了解,兴趣渐浓。于是,他开始自己买卖棉花、布料,更加努力工作,发奋学习,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2005年,张德邻在广汉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工厂。

“创业之初资金紧张,员工也不多,每走一步我都要深思熟虑。作为一名老纺织人,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没放松过。”张德邻说,一直以来,与工人同吃同住,亲力亲为,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

200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张德邻来到了芦山县进行实地考察。

“来了以后,我打心底里觉得芦山不错,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纺织。”张德邻当即决定在芦山建厂,而当时广汉的厂房都还没有正式完工。

2007年6月,一家专业生产纯棉及混纺环锭纺,和气流纺纱线的企业——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在芦山县成立。

俗话说,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把帮扶政策一次次送上门之后,张德邻深受感动,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德邻的带领下,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

深耕主业 开拓创新

2014年7月,公司“退城入园”,落户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东区,占地105亩。

与时俱进,这是张德邻对雅安营商环境的概括。

换了新地方,有了新气象。公司一期项目建成厂房1.88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及其他办公用房5000余平方米,安装细纱机等设备159台(套),总规模达到5万锭,可年产涤棉纱1万吨。

2019年10月开始试生产的二期项目增加了3万锭智能化生产项目,设备137台(套),设计年产JC40s精梳紧密赛络纺纱3300吨。

在二期建成完全达产后,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360人,其中吸纳退役军人6人,脱贫户12户,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就业。

张德邻说:“要深耕纺织行业,不仅要在技术上得心应手,也要注重企业运营。”在确立了企业发展目标后,张德邻逐步细化公司内部管理,聘请专业团队,不断推进企业的标准化运营,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靠粗放型生产获得成本优势的道路不再走得通,必须推动产品和销售渠道创新。”提及自身优势,张德邻眼神坚定,对公司业务充满信心,他说:“不断更换设备设施、不断在技术上突破,为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 如今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个,使用专利10余个。

在张德邻的影响下,十几家纺织企业陆续入驻芦山。此外,张德邻还资助了30多名孩子上学。

“纺织是个永恒不衰的产业,虽然我接触纺织行业已35年了,但对现在的新材料、新场景、新模式和新玩法,我都很感兴趣。”

作为一名深耕纺织行业的企业家,张德邻一直在奔跑。

在锐意进取中成就君禾铜业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正军

他是张正军,一位“85”后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闯劲,带领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进入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强,在雅安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0万“买”来新模式

2009年6月,张正军从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自家在成都的铜业公司。

“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比较喜欢铜这个行业。”张正军从最基础的干起,生产、采购、销售、后勤管理……都有他的脚印。

而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让他去学习了新的销售模式。

“铜的价格每天都有很大变化,价格稳定性很差,赚得盆满钵满和赔得倾家荡产真的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当时,不少期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当年年底,父亲给了张正军50万元,让他去一家期货公司学习销售技术。

而3个月后,张正军就亏损了30万元。“几个月前,我的生活费才1200元。而几个月后,我就亏损了30万,我不知道怎么给家里人交待,脚都在打哆嗦。”

但是,通过3个月的学习,张正军也基本摸清了期货交易的原理。

“能不能将期货交易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销售中,实现铜价可控?”这是失败后,张正军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使用期货销售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现货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并不是直接炒期货。”张正军坦言。

2011年,在彻底理清销售思路后,张正军开始采用新的销售模式。在这以后,公司的销售量不仅增加了,铜的价格可控了,产值也慢慢上去了。

同年,父亲放心地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正军。

“种子”成长多亏好环境

对于为何成立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张正军用“瞌睡遇到枕头”来形容。

2019年,因为原公司的发展需要,经朋友推荐,他来到宝兴。而雅安经开区的宝兴飞地园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帮扶政策都深得张正军的心。

于是,当年9月,一家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研发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于2020年3月23日正式投产,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设计可实现8mm铜杆产能6万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

2020年6月二期建设启动,兴建厂房7375 平方米、员工宿舍850平方米,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一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12万吨铜杆。

作为雅安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区域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于 2021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雅安市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9月入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员工而言,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待遇。”在通过改良技术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张正军向员工传递道德操守、开拓求新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升级发展。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张正军感慨,“这就好比有好的种子,如果没有好的气候与土壤,一样没法生长。”

截至2023年10月,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取得专利25项,累计生产铜材32万吨,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千余人就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郑瑶 采写

张德邻

张德邻

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4, NUM=4, GUID=1731735534482423808,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5,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2/05/005/1731735534482423808.html, DOCPUBTIME=2023-12-05 02:01:07, DOCAUTHOR=郑瑶, CLEAR_CONTENT= 11月15日,雅安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表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 时代铸就企业家,企业家建功新时代。乘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书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励志故事。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坚如磐石、依然故我,一心一意追寻与探索。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邻,就是这样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民营企业家。 在一经一纬中织就湘邻纺织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德邻 一针一线 缘定芦山 日前,记者走进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纺织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秩序繁忙而有条不紊。张德邻穿梭在一台台纺纱机之间,不时地查看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了解车间的生产情况。 “可能别人觉得生产车间很吵,但我就要听着轰隆隆的响声心里才踏实。”交谈间,张德邻又走向了另一个生产车间。 今年51年岁的张德邻已经接触纺织行业35年了。 在16岁时,因为家里贫困,他早早辍学,来到了服装批发市场,帮助店主批发布料。 “当时也没有想着学一门手艺,就是能吃饱饭就可以了。”慢慢地,张德邻对布料和纺织有了不少的了解,兴趣渐浓。于是,他开始自己买卖棉花、布料,更加努力工作,发奋学习,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2005年,张德邻在广汉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工厂。 “创业之初资金紧张,员工也不多,每走一步我都要深思熟虑。作为一名老纺织人,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没放松过。”张德邻说,一直以来,与工人同吃同住,亲力亲为,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 200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张德邻来到了芦山县进行实地考察。 “来了以后,我打心底里觉得芦山不错,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纺织。”张德邻当即决定在芦山建厂,而当时广汉的厂房都还没有正式完工。 2007年6月,一家专业生产纯棉及混纺环锭纺,和气流纺纱线的企业——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在芦山县成立。 俗话说,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把帮扶政策一次次送上门之后,张德邻深受感动,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德邻的带领下,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 深耕主业 开拓创新 2014年7月,公司“退城入园”,落户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东区,占地105亩。 与时俱进,这是张德邻对雅安营商环境的概括。 换了新地方,有了新气象。公司一期项目建成厂房1.88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及其他办公用房5000余平方米,安装细纱机等设备159台(套),总规模达到5万锭,可年产涤棉纱1万吨。 2019年10月开始试生产的二期项目增加了3万锭智能化生产项目,设备137台(套),设计年产JC40s精梳紧密赛络纺纱3300吨。 在二期建成完全达产后,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360人,其中吸纳退役军人6人,脱贫户12户,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就业。 张德邻说:“要深耕纺织行业,不仅要在技术上得心应手,也要注重企业运营。”在确立了企业发展目标后,张德邻逐步细化公司内部管理,聘请专业团队,不断推进企业的标准化运营,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靠粗放型生产获得成本优势的道路不再走得通,必须推动产品和销售渠道创新。”提及自身优势,张德邻眼神坚定,对公司业务充满信心,他说:“不断更换设备设施、不断在技术上突破,为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 如今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个,使用专利10余个。 在张德邻的影响下,十几家纺织企业陆续入驻芦山。此外,张德邻还资助了30多名孩子上学。 “纺织是个永恒不衰的产业,虽然我接触纺织行业已35年了,但对现在的新材料、新场景、新模式和新玩法,我都很感兴趣。” 作为一名深耕纺织行业的企业家,张德邻一直在奔跑。 在锐意进取中成就君禾铜业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正军 他是张正军,一位“85”后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闯劲,带领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进入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强,在雅安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0万“买”来新模式 2009年6月,张正军从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自家在成都的铜业公司。 “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比较喜欢铜这个行业。”张正军从最基础的干起,生产、采购、销售、后勤管理……都有他的脚印。 而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让他去学习了新的销售模式。 “铜的价格每天都有很大变化,价格稳定性很差,赚得盆满钵满和赔得倾家荡产真的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当时,不少期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当年年底,父亲给了张正军50万元,让他去一家期货公司学习销售技术。 而3个月后,张正军就亏损了30万元。“几个月前,我的生活费才1200元。而几个月后,我就亏损了30万,我不知道怎么给家里人交待,脚都在打哆嗦。” 但是,通过3个月的学习,张正军也基本摸清了期货交易的原理。 “能不能将期货交易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销售中,实现铜价可控?”这是失败后,张正军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使用期货销售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现货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并不是直接炒期货。”张正军坦言。 2011年,在彻底理清销售思路后,张正军开始采用新的销售模式。在这以后,公司的销售量不仅增加了,铜的价格可控了,产值也慢慢上去了。 同年,父亲放心地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正军。 “种子”成长多亏好环境 对于为何成立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张正军用“瞌睡遇到枕头”来形容。 2019年,因为原公司的发展需要,经朋友推荐,他来到宝兴。而雅安经开区的宝兴飞地园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帮扶政策都深得张正军的心。 于是,当年9月,一家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研发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于2020年3月23日正式投产,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设计可实现8mm铜杆产能6万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 2020年6月二期建设启动,兴建厂房7375 平方米、员工宿舍850平方米,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一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12万吨铜杆。 作为雅安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区域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于 2021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雅安市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9月入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员工而言,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待遇。”在通过改良技术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张正军向员工传递道德操守、开拓求新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升级发展。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张正军感慨,“这就好比有好的种子,如果没有好的气候与土壤,一样没法生长。” 截至2023年10月,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取得专利25项,累计生产铜材32万吨,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千余人就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郑瑶 采写, BM=005版, type=0, ZB_DROP=0, TXS=3229, NODEID=null, DOCTITLE=厚植沃土 民企向上,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张正军

张正军

11月15日,雅安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表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

时代铸就企业家,企业家建功新时代。乘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书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励志故事。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坚如磐石、依然故我,一心一意追寻与探索。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邻,就是这样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民营企业家。

在一经一纬中织就湘邻纺织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德邻

一针一线 缘定芦山

日前,记者走进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纺织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秩序繁忙而有条不紊。张德邻穿梭在一台台纺纱机之间,不时地查看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了解车间的生产情况。

“可能别人觉得生产车间很吵,但我就要听着轰隆隆的响声心里才踏实。”交谈间,张德邻又走向了另一个生产车间。

今年51年岁的张德邻已经接触纺织行业35年了。

在16岁时,因为家里贫困,他早早辍学,来到了服装批发市场,帮助店主批发布料。

“当时也没有想着学一门手艺,就是能吃饱饭就可以了。”慢慢地,张德邻对布料和纺织有了不少的了解,兴趣渐浓。于是,他开始自己买卖棉花、布料,更加努力工作,发奋学习,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2005年,张德邻在广汉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工厂。

“创业之初资金紧张,员工也不多,每走一步我都要深思熟虑。作为一名老纺织人,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没放松过。”张德邻说,一直以来,与工人同吃同住,亲力亲为,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

200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张德邻来到了芦山县进行实地考察。

“来了以后,我打心底里觉得芦山不错,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纺织。”张德邻当即决定在芦山建厂,而当时广汉的厂房都还没有正式完工。

2007年6月,一家专业生产纯棉及混纺环锭纺,和气流纺纱线的企业——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在芦山县成立。

俗话说,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把帮扶政策一次次送上门之后,张德邻深受感动,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德邻的带领下,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

深耕主业 开拓创新

2014年7月,公司“退城入园”,落户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东区,占地105亩。

与时俱进,这是张德邻对雅安营商环境的概括。

换了新地方,有了新气象。公司一期项目建成厂房1.88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及其他办公用房5000余平方米,安装细纱机等设备159台(套),总规模达到5万锭,可年产涤棉纱1万吨。

2019年10月开始试生产的二期项目增加了3万锭智能化生产项目,设备137台(套),设计年产JC40s精梳紧密赛络纺纱3300吨。

在二期建成完全达产后,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360人,其中吸纳退役军人6人,脱贫户12户,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就业。

张德邻说:“要深耕纺织行业,不仅要在技术上得心应手,也要注重企业运营。”在确立了企业发展目标后,张德邻逐步细化公司内部管理,聘请专业团队,不断推进企业的标准化运营,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靠粗放型生产获得成本优势的道路不再走得通,必须推动产品和销售渠道创新。”提及自身优势,张德邻眼神坚定,对公司业务充满信心,他说:“不断更换设备设施、不断在技术上突破,为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 如今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个,使用专利10余个。

在张德邻的影响下,十几家纺织企业陆续入驻芦山。此外,张德邻还资助了30多名孩子上学。

“纺织是个永恒不衰的产业,虽然我接触纺织行业已35年了,但对现在的新材料、新场景、新模式和新玩法,我都很感兴趣。”

作为一名深耕纺织行业的企业家,张德邻一直在奔跑。

在锐意进取中成就君禾铜业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正军

他是张正军,一位“85”后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闯劲,带领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进入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强,在雅安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0万“买”来新模式

2009年6月,张正军从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自家在成都的铜业公司。

“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比较喜欢铜这个行业。”张正军从最基础的干起,生产、采购、销售、后勤管理……都有他的脚印。

而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让他去学习了新的销售模式。

“铜的价格每天都有很大变化,价格稳定性很差,赚得盆满钵满和赔得倾家荡产真的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当时,不少期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当年年底,父亲给了张正军50万元,让他去一家期货公司学习销售技术。

而3个月后,张正军就亏损了30万元。“几个月前,我的生活费才1200元。而几个月后,我就亏损了30万,我不知道怎么给家里人交待,脚都在打哆嗦。”

但是,通过3个月的学习,张正军也基本摸清了期货交易的原理。

“能不能将期货交易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销售中,实现铜价可控?”这是失败后,张正军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使用期货销售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现货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并不是直接炒期货。”张正军坦言。

2011年,在彻底理清销售思路后,张正军开始采用新的销售模式。在这以后,公司的销售量不仅增加了,铜的价格可控了,产值也慢慢上去了。

同年,父亲放心地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正军。

“种子”成长多亏好环境

对于为何成立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张正军用“瞌睡遇到枕头”来形容。

2019年,因为原公司的发展需要,经朋友推荐,他来到宝兴。而雅安经开区的宝兴飞地园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帮扶政策都深得张正军的心。

于是,当年9月,一家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研发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于2020年3月23日正式投产,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设计可实现8mm铜杆产能6万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

2020年6月二期建设启动,兴建厂房7375 平方米、员工宿舍850平方米,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一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12万吨铜杆。

作为雅安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区域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于 2021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雅安市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9月入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员工而言,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待遇。”在通过改良技术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张正军向员工传递道德操守、开拓求新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升级发展。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张正军感慨,“这就好比有好的种子,如果没有好的气候与土壤,一样没法生长。”

截至2023年10月,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取得专利25项,累计生产铜材32万吨,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千余人就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郑瑶 采写

张德邻

张德邻

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31735534482423808, IR_CONTENT= 11月15日,雅安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表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 时代铸就企业家,企业家建功新时代。乘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书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励志故事。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执着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坚如磐石、依然故我,一心一意追寻与探索。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邻,就是这样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民营企业家。 在一经一纬中织就湘邻纺织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德邻 一针一线 缘定芦山 日前,记者走进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纺织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秩序繁忙而有条不紊。张德邻穿梭在一台台纺纱机之间,不时地查看机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了解车间的生产情况。 “可能别人觉得生产车间很吵,但我就要听着轰隆隆的响声心里才踏实。”交谈间,张德邻又走向了另一个生产车间。 今年51年岁的张德邻已经接触纺织行业35年了。 在16岁时,因为家里贫困,他早早辍学,来到了服装批发市场,帮助店主批发布料。 “当时也没有想着学一门手艺,就是能吃饱饭就可以了。”慢慢地,张德邻对布料和纺织有了不少的了解,兴趣渐浓。于是,他开始自己买卖棉花、布料,更加努力工作,发奋学习,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2005年,张德邻在广汉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工厂。 “创业之初资金紧张,员工也不多,每走一步我都要深思熟虑。作为一名老纺织人,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没放松过。”张德邻说,一直以来,与工人同吃同住,亲力亲为,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 200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张德邻来到了芦山县进行实地考察。 “来了以后,我打心底里觉得芦山不错,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纺织。”张德邻当即决定在芦山建厂,而当时广汉的厂房都还没有正式完工。 2007年6月,一家专业生产纯棉及混纺环锭纺,和气流纺纱线的企业——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在芦山县成立。 俗话说,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了他当头一棒。在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把帮扶政策一次次送上门之后,张德邻深受感动,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德邻的带领下,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 深耕主业 开拓创新 2014年7月,公司“退城入园”,落户于芦山县产业集中区东区,占地105亩。 与时俱进,这是张德邻对雅安营商环境的概括。 换了新地方,有了新气象。公司一期项目建成厂房1.88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及其他办公用房5000余平方米,安装细纱机等设备159台(套),总规模达到5万锭,可年产涤棉纱1万吨。 2019年10月开始试生产的二期项目增加了3万锭智能化生产项目,设备137台(套),设计年产JC40s精梳紧密赛络纺纱3300吨。 在二期建成完全达产后,公司员工总人数达到360人,其中吸纳退役军人6人,脱贫户12户,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就业。 张德邻说:“要深耕纺织行业,不仅要在技术上得心应手,也要注重企业运营。”在确立了企业发展目标后,张德邻逐步细化公司内部管理,聘请专业团队,不断推进企业的标准化运营,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靠粗放型生产获得成本优势的道路不再走得通,必须推动产品和销售渠道创新。”提及自身优势,张德邻眼神坚定,对公司业务充满信心,他说:“不断更换设备设施、不断在技术上突破,为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 如今公司拥有技术专利3个,使用专利10余个。 在张德邻的影响下,十几家纺织企业陆续入驻芦山。此外,张德邻还资助了30多名孩子上学。 “纺织是个永恒不衰的产业,虽然我接触纺织行业已35年了,但对现在的新材料、新场景、新模式和新玩法,我都很感兴趣。” 作为一名深耕纺织行业的企业家,张德邻一直在奔跑。 在锐意进取中成就君禾铜业 ——记我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正军 他是张正军,一位“85”后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闯劲,带领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进入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强,在雅安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0万“买”来新模式 2009年6月,张正军从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自家在成都的铜业公司。 “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比较喜欢铜这个行业。”张正军从最基础的干起,生产、采购、销售、后勤管理……都有他的脚印。 而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让他去学习了新的销售模式。 “铜的价格每天都有很大变化,价格稳定性很差,赚得盆满钵满和赔得倾家荡产真的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当时,不少期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当年年底,父亲给了张正军50万元,让他去一家期货公司学习销售技术。 而3个月后,张正军就亏损了30万元。“几个月前,我的生活费才1200元。而几个月后,我就亏损了30万,我不知道怎么给家里人交待,脚都在打哆嗦。” 但是,通过3个月的学习,张正军也基本摸清了期货交易的原理。 “能不能将期货交易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销售中,实现铜价可控?”这是失败后,张正军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使用期货销售模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现货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并不是直接炒期货。”张正军坦言。 2011年,在彻底理清销售思路后,张正军开始采用新的销售模式。在这以后,公司的销售量不仅增加了,铜的价格可控了,产值也慢慢上去了。 同年,父亲放心地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张正军。 “种子”成长多亏好环境 对于为何成立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张正军用“瞌睡遇到枕头”来形容。 2019年,因为原公司的发展需要,经朋友推荐,他来到宝兴。而雅安经开区的宝兴飞地园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帮扶政策都深得张正军的心。 于是,当年9月,一家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研发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于2020年3月23日正式投产,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设计可实现8mm铜杆产能6万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 2020年6月二期建设启动,兴建厂房7375 平方米、员工宿舍850平方米,建成熔化炉2座,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一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12万吨铜杆。 作为雅安经开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区域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于 2021年2月被市政府授予“雅安市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9月入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员工而言,企业要做的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待遇。”在通过改良技术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张正军向员工传递道德操守、开拓求新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升级发展。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张正军感慨,“这就好比有好的种子,如果没有好的气候与土壤,一样没法生长。” 截至2023年10月,雅安君禾铜业有限公司取得专利25项,累计生产铜材32万吨,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千余人就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郑瑶 采写,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205005.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50/wKhurWVuHGeAcvlfAAfVq18aUys973.png, ZB_AREA_LIST=, FB=

——记我市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家

, TS=张正军&&张德邻&&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6, CODE=200, CURBM=005, YEAR=2023, PAPERDATE=2023/12/05, DA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