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桐子花

□ 郭朝林

老家地处蟠龙山东麓,木槿水西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呼作“山溪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高高低低长满成片的油桐树,出售油桐籽是队里一宗重要的经济收入。

傍晚,一阵冷风呼啸着从村口刮过,河岸边刚发新芽的柳树上,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水面。河滩沙棘丛中一头大水牛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哀嚎,沙哑声随河风飘向四野。

“返春了!”队长迎着河风吧嗒吧嗒吸着叶子烟,然后将烟管轻轻在石墩上磕磕,意味深长地看着二爷爷。

“返春了!”二爷爷心领神会地回应。

返春,又叫“倒春寒”,指春季二三月气温骤降,甚至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队长担心的是刚撒下的谷芽。那时候采取大田育种,还没有“温室育秧”,公社广播站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太低 ,常常是“最高温度,棉衣棉裤;最低温度,穿条内裤”,大家谑称“估象站”。队长他们只好凭《历书》和观察四周天象预测天气。

对秧田里的谷芽威胁最大的就是倒春寒,气温低,谷芽会冻坏。应对的办法是“关水保温”。

二爷爷急匆匆回家,扛起锄头,忙着给秧田关水。

农事,二爷爷算得上老把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清晨将秧田水放干,利用白天的阳光给秧田提高地温,让谷芽早点出秧;傍晚又关上水给秧田保温,防止低温冻坏谷芽。

这一亩多秧田关系到队里60多亩水稻“大春”栽插, 丝毫不能马虎。

接下来的七八天,春寒料峭,寒风肆虐。

队长口中不断念叨——“返春”“三月冻桐子花”, 他提醒大家注意穿衣,更焦虑田里的宝贝谷芽。

三月冻桐子花、倒春寒、返春,所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坡上的油桐树并不因“返春”而推迟花期。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油桐花在春日阳光下迎风怒放,枝头挂满一簇簇一团团红白相间的油桐花。寒风中,嫩弱不堪的油桐花不禁寒风摧残纷纷掉到地面,树下一片粉白。

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捡桐子花。

那时,没有“化肥”,“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全靠农家粪。肥料充足,庄稼长势好,粮食才会丰产。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热爱集体”“长大当个好社员”。

牛羊圈里的干粪称“草粪”,茅厕里的叫“清粪”,我们捡的桐子花,倒在自家茅厕里,泡成“清粪”,学校里要统计数字,上“光荣榜”,算是学生“热爱集体”“支援农业生产”的政治表现,也是学校评选“五好学生”、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大人们都在地里劳动,天黑才收工。到家,我放下书包,带上背篼、竹筐,便匆匆奔向山坡。

我和老四直奔村后何家坡,那里整个山坡都是油桐树,放眼望去,树上掉的、风刮来的,铺满斜坡。

夕阳慢慢向鸡冠山靠近,天色渐渐暗下来,油桐林里全是小伙伴们的喧嚣。

我俩放下背篼,蹲下身子,迅速把油桐树往背篼里装。

“用力撑着,看我的!”老四觉得装得太少,要我把背篼掌稳,他跳进背篼,双脚用力踩压。

天擦黑,饥肠辘辘,我俩背着沉甸甸的油桐花向老院子走去。

农历九月,大雁排着队掠过头顶的天空,唱着歌飞向南边。

秋收基本结束,人们开始翻地,准备播种小麦。

我和老四最关注树上的油桐,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整整半年,油桐颜色由嫩绿到深绿,再到成熟后的紫红、黑褐。

队里的公房外,队长在安排农活:明天打桐子!我急忙把这天大的喜讯悄悄告诉老四。

打桐子这活要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他们爬上大树,站在树杈间,用竹竿“噼噼啪啪”将成熟的桐子用力打下,树下的人将滚落在地上油桐子捡起,用背篼背到队里养羊的羊圈内堆放。

教室里,我心猿意马,桐子在脑海不断翻滚。放学后,一溜烟跑回家,约起老四,挎起背篼向山坡上奔去。

打桐子的早收工了,这下是我们的天下。

干啥?捡桐子!

无论他们再仔细,草丛中、大沟边、草丛里总会遗留一些,这就成了我们搜寻的目标。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的经验。

先用树枝将地上桐子叶翻一遍,然后在高坎下、大沟底、荆棘丛中搜寻,绝不放过一处,战果的多少取决于与速度、眼力,无论大小,收入筐内。再清理树上视角不好的地方,总会有漏网之鱼。

最后来到一处40多米的悬崖边,那里斜长着一株桐子树。 树干很细,无法承受成年人的体重,被大人们放弃了。

放眼望去,树上吊满桐子,老四兴奋得哈哈大笑,心中暗自庆幸,好运气让我俩给碰上了。

转过身子背向外,抓住杂草、矮灌木、凸出石块,小心翼翼往下探到树根处,身子往前一挺,抓住树干……等他在树上站好角度,我递上竹竿,一阵噼噼啪啪拍打,桐子纷纷滚落入沟底。

我从高处往崖下瞅了一眼,胆战心惊,头晕目眩——只要一失足,小命休也!

我俩原途返回,再到沟底细细搜寻,放到一堆,数了一下,大小103个,我要50个,他要53个——因为他上树贡献大些。

接下来有十多天,捡桐子成为我俩放学后的必修课。本队捡完,又悄悄溜到山上更远地方捡,有时天黑尽才落屋,看见屋角不断增高的桐子堆,心里喜滋滋的 。

桐子放屋角“沤”,让外皮自然腐烂。

外皮腐烂后,还有一层更加坚硬的薄壳,母亲借助一把小巧而尖利的铁锥将籽核一个个取出。籽核黄褐色,用竹筐装上,在堰水中反复淘洗。洗净后的籽核呈灰白色,在太阳下曝晒,一天、两天……直到干透,装麻袋或装背篼时,发出哗哗哗的声响。

母亲抽空上街,将桐子卖给经营站,回家,悄悄将两三角钱给我,她没有截留一分,只是反复嘱咐“不要乱花”。我知道家里经济窘境,也只是买课外书籍时才用,记得高我一届的同学有本连环画《南瓜秧的秘密》,0.22元,他已看过,我用0.17元买下了。

桐油能防腐,父亲把桐油倒在铁勺里放火上烧开,待冷却后,用棕刷蘸上,给粪桶、水桶、木瓢薄薄打上一层,可使用好几年。

听大人说,桐籽还是一种“外贸物资”,支援世界革命的——国家用于出口换外汇。于是觉得我也在为世界革命作贡献,在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心里便有些洋洋得意了!

当然,更让我上心的那可是我零花钱的来源。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防腐的化工产品出现,就像云母、石棉有替代品一样,桐油也有了“替代品”,油桐树便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至今只能在公园、僻远山野可看到它的身影。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2, NUM=2, GUID=1733532374248914947,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2/10/003/1733532374248914947.html, DOCPUBTIME=2023-12-10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郭朝林 一 老家地处蟠龙山东麓,木槿水西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呼作“山溪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高高低低长满成片的油桐树,出售油桐籽是队里一宗重要的经济收入。 傍晚,一阵冷风呼啸着从村口刮过,河岸边刚发新芽的柳树上,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水面。河滩沙棘丛中一头大水牛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哀嚎,沙哑声随河风飘向四野。 “返春了!”队长迎着河风吧嗒吧嗒吸着叶子烟,然后将烟管轻轻在石墩上磕磕,意味深长地看着二爷爷。 “返春了!”二爷爷心领神会地回应。 返春,又叫“倒春寒”,指春季二三月气温骤降,甚至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队长担心的是刚撒下的谷芽。那时候采取大田育种,还没有“温室育秧”,公社广播站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太低 ,常常是“最高温度,棉衣棉裤;最低温度,穿条内裤”,大家谑称“估象站”。队长他们只好凭《历书》和观察四周天象预测天气。 对秧田里的谷芽威胁最大的就是倒春寒,气温低,谷芽会冻坏。应对的办法是“关水保温”。 二爷爷急匆匆回家,扛起锄头,忙着给秧田关水。 农事,二爷爷算得上老把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清晨将秧田水放干,利用白天的阳光给秧田提高地温,让谷芽早点出秧;傍晚又关上水给秧田保温,防止低温冻坏谷芽。 这一亩多秧田关系到队里60多亩水稻“大春”栽插, 丝毫不能马虎。 二 接下来的七八天,春寒料峭,寒风肆虐。 队长口中不断念叨——“返春”“三月冻桐子花”, 他提醒大家注意穿衣,更焦虑田里的宝贝谷芽。 三月冻桐子花、倒春寒、返春,所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坡上的油桐树并不因“返春”而推迟花期。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油桐花在春日阳光下迎风怒放,枝头挂满一簇簇一团团红白相间的油桐花。寒风中,嫩弱不堪的油桐花不禁寒风摧残纷纷掉到地面,树下一片粉白。 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捡桐子花。 那时,没有“化肥”,“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全靠农家粪。肥料充足,庄稼长势好,粮食才会丰产。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热爱集体”“长大当个好社员”。 牛羊圈里的干粪称“草粪”,茅厕里的叫“清粪”,我们捡的桐子花,倒在自家茅厕里,泡成“清粪”,学校里要统计数字,上“光荣榜”,算是学生“热爱集体”“支援农业生产”的政治表现,也是学校评选“五好学生”、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大人们都在地里劳动,天黑才收工。到家,我放下书包,带上背篼、竹筐,便匆匆奔向山坡。 我和老四直奔村后何家坡,那里整个山坡都是油桐树,放眼望去,树上掉的、风刮来的,铺满斜坡。 夕阳慢慢向鸡冠山靠近,天色渐渐暗下来,油桐林里全是小伙伴们的喧嚣。 我俩放下背篼,蹲下身子,迅速把油桐树往背篼里装。 “用力撑着,看我的!”老四觉得装得太少,要我把背篼掌稳,他跳进背篼,双脚用力踩压。 天擦黑,饥肠辘辘,我俩背着沉甸甸的油桐花向老院子走去。 三 农历九月,大雁排着队掠过头顶的天空,唱着歌飞向南边。 秋收基本结束,人们开始翻地,准备播种小麦。 我和老四最关注树上的油桐,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整整半年,油桐颜色由嫩绿到深绿,再到成熟后的紫红、黑褐。 队里的公房外,队长在安排农活:明天打桐子!我急忙把这天大的喜讯悄悄告诉老四。 打桐子这活要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他们爬上大树,站在树杈间,用竹竿“噼噼啪啪”将成熟的桐子用力打下,树下的人将滚落在地上油桐子捡起,用背篼背到队里养羊的羊圈内堆放。 教室里,我心猿意马,桐子在脑海不断翻滚。放学后,一溜烟跑回家,约起老四,挎起背篼向山坡上奔去。 打桐子的早收工了,这下是我们的天下。 干啥?捡桐子! 无论他们再仔细,草丛中、大沟边、草丛里总会遗留一些,这就成了我们搜寻的目标。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的经验。 先用树枝将地上桐子叶翻一遍,然后在高坎下、大沟底、荆棘丛中搜寻,绝不放过一处,战果的多少取决于与速度、眼力,无论大小,收入筐内。再清理树上视角不好的地方,总会有漏网之鱼。 最后来到一处40多米的悬崖边,那里斜长着一株桐子树。 树干很细,无法承受成年人的体重,被大人们放弃了。 放眼望去,树上吊满桐子,老四兴奋得哈哈大笑,心中暗自庆幸,好运气让我俩给碰上了。 转过身子背向外,抓住杂草、矮灌木、凸出石块,小心翼翼往下探到树根处,身子往前一挺,抓住树干……等他在树上站好角度,我递上竹竿,一阵噼噼啪啪拍打,桐子纷纷滚落入沟底。 我从高处往崖下瞅了一眼,胆战心惊,头晕目眩——只要一失足,小命休也! 我俩原途返回,再到沟底细细搜寻,放到一堆,数了一下,大小103个,我要50个,他要53个——因为他上树贡献大些。 四 接下来有十多天,捡桐子成为我俩放学后的必修课。本队捡完,又悄悄溜到山上更远地方捡,有时天黑尽才落屋,看见屋角不断增高的桐子堆,心里喜滋滋的 。 桐子放屋角“沤”,让外皮自然腐烂。 外皮腐烂后,还有一层更加坚硬的薄壳,母亲借助一把小巧而尖利的铁锥将籽核一个个取出。籽核黄褐色,用竹筐装上,在堰水中反复淘洗。洗净后的籽核呈灰白色,在太阳下曝晒,一天、两天……直到干透,装麻袋或装背篼时,发出哗哗哗的声响。 母亲抽空上街,将桐子卖给经营站,回家,悄悄将两三角钱给我,她没有截留一分,只是反复嘱咐“不要乱花”。我知道家里经济窘境,也只是买课外书籍时才用,记得高我一届的同学有本连环画《南瓜秧的秘密》,0.22元,他已看过,我用0.17元买下了。 桐油能防腐,父亲把桐油倒在铁勺里放火上烧开,待冷却后,用棕刷蘸上,给粪桶、水桶、木瓢薄薄打上一层,可使用好几年。 听大人说,桐籽还是一种“外贸物资”,支援世界革命的——国家用于出口换外汇。于是觉得我也在为世界革命作贡献,在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心里便有些洋洋得意了! 当然,更让我上心的那可是我零花钱的来源。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防腐的化工产品出现,就像云母、石棉有替代品一样,桐油也有了“替代品”,油桐树便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至今只能在公园、僻远山野可看到它的身影。,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760, NODEID=null, DOCTITLE=桐子花,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郭朝林

老家地处蟠龙山东麓,木槿水西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呼作“山溪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高高低低长满成片的油桐树,出售油桐籽是队里一宗重要的经济收入。

傍晚,一阵冷风呼啸着从村口刮过,河岸边刚发新芽的柳树上,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水面。河滩沙棘丛中一头大水牛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哀嚎,沙哑声随河风飘向四野。

“返春了!”队长迎着河风吧嗒吧嗒吸着叶子烟,然后将烟管轻轻在石墩上磕磕,意味深长地看着二爷爷。

“返春了!”二爷爷心领神会地回应。

返春,又叫“倒春寒”,指春季二三月气温骤降,甚至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队长担心的是刚撒下的谷芽。那时候采取大田育种,还没有“温室育秧”,公社广播站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太低 ,常常是“最高温度,棉衣棉裤;最低温度,穿条内裤”,大家谑称“估象站”。队长他们只好凭《历书》和观察四周天象预测天气。

对秧田里的谷芽威胁最大的就是倒春寒,气温低,谷芽会冻坏。应对的办法是“关水保温”。

二爷爷急匆匆回家,扛起锄头,忙着给秧田关水。

农事,二爷爷算得上老把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清晨将秧田水放干,利用白天的阳光给秧田提高地温,让谷芽早点出秧;傍晚又关上水给秧田保温,防止低温冻坏谷芽。

这一亩多秧田关系到队里60多亩水稻“大春”栽插, 丝毫不能马虎。

接下来的七八天,春寒料峭,寒风肆虐。

队长口中不断念叨——“返春”“三月冻桐子花”, 他提醒大家注意穿衣,更焦虑田里的宝贝谷芽。

三月冻桐子花、倒春寒、返春,所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坡上的油桐树并不因“返春”而推迟花期。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油桐花在春日阳光下迎风怒放,枝头挂满一簇簇一团团红白相间的油桐花。寒风中,嫩弱不堪的油桐花不禁寒风摧残纷纷掉到地面,树下一片粉白。

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捡桐子花。

那时,没有“化肥”,“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全靠农家粪。肥料充足,庄稼长势好,粮食才会丰产。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热爱集体”“长大当个好社员”。

牛羊圈里的干粪称“草粪”,茅厕里的叫“清粪”,我们捡的桐子花,倒在自家茅厕里,泡成“清粪”,学校里要统计数字,上“光荣榜”,算是学生“热爱集体”“支援农业生产”的政治表现,也是学校评选“五好学生”、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大人们都在地里劳动,天黑才收工。到家,我放下书包,带上背篼、竹筐,便匆匆奔向山坡。

我和老四直奔村后何家坡,那里整个山坡都是油桐树,放眼望去,树上掉的、风刮来的,铺满斜坡。

夕阳慢慢向鸡冠山靠近,天色渐渐暗下来,油桐林里全是小伙伴们的喧嚣。

我俩放下背篼,蹲下身子,迅速把油桐树往背篼里装。

“用力撑着,看我的!”老四觉得装得太少,要我把背篼掌稳,他跳进背篼,双脚用力踩压。

天擦黑,饥肠辘辘,我俩背着沉甸甸的油桐花向老院子走去。

农历九月,大雁排着队掠过头顶的天空,唱着歌飞向南边。

秋收基本结束,人们开始翻地,准备播种小麦。

我和老四最关注树上的油桐,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整整半年,油桐颜色由嫩绿到深绿,再到成熟后的紫红、黑褐。

队里的公房外,队长在安排农活:明天打桐子!我急忙把这天大的喜讯悄悄告诉老四。

打桐子这活要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他们爬上大树,站在树杈间,用竹竿“噼噼啪啪”将成熟的桐子用力打下,树下的人将滚落在地上油桐子捡起,用背篼背到队里养羊的羊圈内堆放。

教室里,我心猿意马,桐子在脑海不断翻滚。放学后,一溜烟跑回家,约起老四,挎起背篼向山坡上奔去。

打桐子的早收工了,这下是我们的天下。

干啥?捡桐子!

无论他们再仔细,草丛中、大沟边、草丛里总会遗留一些,这就成了我们搜寻的目标。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的经验。

先用树枝将地上桐子叶翻一遍,然后在高坎下、大沟底、荆棘丛中搜寻,绝不放过一处,战果的多少取决于与速度、眼力,无论大小,收入筐内。再清理树上视角不好的地方,总会有漏网之鱼。

最后来到一处40多米的悬崖边,那里斜长着一株桐子树。 树干很细,无法承受成年人的体重,被大人们放弃了。

放眼望去,树上吊满桐子,老四兴奋得哈哈大笑,心中暗自庆幸,好运气让我俩给碰上了。

转过身子背向外,抓住杂草、矮灌木、凸出石块,小心翼翼往下探到树根处,身子往前一挺,抓住树干……等他在树上站好角度,我递上竹竿,一阵噼噼啪啪拍打,桐子纷纷滚落入沟底。

我从高处往崖下瞅了一眼,胆战心惊,头晕目眩——只要一失足,小命休也!

我俩原途返回,再到沟底细细搜寻,放到一堆,数了一下,大小103个,我要50个,他要53个——因为他上树贡献大些。

接下来有十多天,捡桐子成为我俩放学后的必修课。本队捡完,又悄悄溜到山上更远地方捡,有时天黑尽才落屋,看见屋角不断增高的桐子堆,心里喜滋滋的 。

桐子放屋角“沤”,让外皮自然腐烂。

外皮腐烂后,还有一层更加坚硬的薄壳,母亲借助一把小巧而尖利的铁锥将籽核一个个取出。籽核黄褐色,用竹筐装上,在堰水中反复淘洗。洗净后的籽核呈灰白色,在太阳下曝晒,一天、两天……直到干透,装麻袋或装背篼时,发出哗哗哗的声响。

母亲抽空上街,将桐子卖给经营站,回家,悄悄将两三角钱给我,她没有截留一分,只是反复嘱咐“不要乱花”。我知道家里经济窘境,也只是买课外书籍时才用,记得高我一届的同学有本连环画《南瓜秧的秘密》,0.22元,他已看过,我用0.17元买下了。

桐油能防腐,父亲把桐油倒在铁勺里放火上烧开,待冷却后,用棕刷蘸上,给粪桶、水桶、木瓢薄薄打上一层,可使用好几年。

听大人说,桐籽还是一种“外贸物资”,支援世界革命的——国家用于出口换外汇。于是觉得我也在为世界革命作贡献,在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心里便有些洋洋得意了!

当然,更让我上心的那可是我零花钱的来源。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防腐的化工产品出现,就像云母、石棉有替代品一样,桐油也有了“替代品”,油桐树便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至今只能在公园、僻远山野可看到它的身影。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33532374248914947, IR_CONTENT=□ 郭朝林 一 老家地处蟠龙山东麓,木槿水西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呼作“山溪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高高低低长满成片的油桐树,出售油桐籽是队里一宗重要的经济收入。 傍晚,一阵冷风呼啸着从村口刮过,河岸边刚发新芽的柳树上,几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入水面。河滩沙棘丛中一头大水牛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哀嚎,沙哑声随河风飘向四野。 “返春了!”队长迎着河风吧嗒吧嗒吸着叶子烟,然后将烟管轻轻在石墩上磕磕,意味深长地看着二爷爷。 “返春了!”二爷爷心领神会地回应。 返春,又叫“倒春寒”,指春季二三月气温骤降,甚至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队长担心的是刚撒下的谷芽。那时候采取大田育种,还没有“温室育秧”,公社广播站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太低 ,常常是“最高温度,棉衣棉裤;最低温度,穿条内裤”,大家谑称“估象站”。队长他们只好凭《历书》和观察四周天象预测天气。 对秧田里的谷芽威胁最大的就是倒春寒,气温低,谷芽会冻坏。应对的办法是“关水保温”。 二爷爷急匆匆回家,扛起锄头,忙着给秧田关水。 农事,二爷爷算得上老把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清晨将秧田水放干,利用白天的阳光给秧田提高地温,让谷芽早点出秧;傍晚又关上水给秧田保温,防止低温冻坏谷芽。 这一亩多秧田关系到队里60多亩水稻“大春”栽插, 丝毫不能马虎。 二 接下来的七八天,春寒料峭,寒风肆虐。 队长口中不断念叨——“返春”“三月冻桐子花”, 他提醒大家注意穿衣,更焦虑田里的宝贝谷芽。 三月冻桐子花、倒春寒、返春,所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坡上的油桐树并不因“返春”而推迟花期。地坎边,山坡上、大沟两侧,油桐花在春日阳光下迎风怒放,枝头挂满一簇簇一团团红白相间的油桐花。寒风中,嫩弱不堪的油桐花不禁寒风摧残纷纷掉到地面,树下一片粉白。 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捡桐子花。 那时,没有“化肥”,“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业生产全靠农家粪。肥料充足,庄稼长势好,粮食才会丰产。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热爱集体”“长大当个好社员”。 牛羊圈里的干粪称“草粪”,茅厕里的叫“清粪”,我们捡的桐子花,倒在自家茅厕里,泡成“清粪”,学校里要统计数字,上“光荣榜”,算是学生“热爱集体”“支援农业生产”的政治表现,也是学校评选“五好学生”、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大人们都在地里劳动,天黑才收工。到家,我放下书包,带上背篼、竹筐,便匆匆奔向山坡。 我和老四直奔村后何家坡,那里整个山坡都是油桐树,放眼望去,树上掉的、风刮来的,铺满斜坡。 夕阳慢慢向鸡冠山靠近,天色渐渐暗下来,油桐林里全是小伙伴们的喧嚣。 我俩放下背篼,蹲下身子,迅速把油桐树往背篼里装。 “用力撑着,看我的!”老四觉得装得太少,要我把背篼掌稳,他跳进背篼,双脚用力踩压。 天擦黑,饥肠辘辘,我俩背着沉甸甸的油桐花向老院子走去。 三 农历九月,大雁排着队掠过头顶的天空,唱着歌飞向南边。 秋收基本结束,人们开始翻地,准备播种小麦。 我和老四最关注树上的油桐,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整整半年,油桐颜色由嫩绿到深绿,再到成熟后的紫红、黑褐。 队里的公房外,队长在安排农活:明天打桐子!我急忙把这天大的喜讯悄悄告诉老四。 打桐子这活要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他们爬上大树,站在树杈间,用竹竿“噼噼啪啪”将成熟的桐子用力打下,树下的人将滚落在地上油桐子捡起,用背篼背到队里养羊的羊圈内堆放。 教室里,我心猿意马,桐子在脑海不断翻滚。放学后,一溜烟跑回家,约起老四,挎起背篼向山坡上奔去。 打桐子的早收工了,这下是我们的天下。 干啥?捡桐子! 无论他们再仔细,草丛中、大沟边、草丛里总会遗留一些,这就成了我们搜寻的目标。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的经验。 先用树枝将地上桐子叶翻一遍,然后在高坎下、大沟底、荆棘丛中搜寻,绝不放过一处,战果的多少取决于与速度、眼力,无论大小,收入筐内。再清理树上视角不好的地方,总会有漏网之鱼。 最后来到一处40多米的悬崖边,那里斜长着一株桐子树。 树干很细,无法承受成年人的体重,被大人们放弃了。 放眼望去,树上吊满桐子,老四兴奋得哈哈大笑,心中暗自庆幸,好运气让我俩给碰上了。 转过身子背向外,抓住杂草、矮灌木、凸出石块,小心翼翼往下探到树根处,身子往前一挺,抓住树干……等他在树上站好角度,我递上竹竿,一阵噼噼啪啪拍打,桐子纷纷滚落入沟底。 我从高处往崖下瞅了一眼,胆战心惊,头晕目眩——只要一失足,小命休也! 我俩原途返回,再到沟底细细搜寻,放到一堆,数了一下,大小103个,我要50个,他要53个——因为他上树贡献大些。 四 接下来有十多天,捡桐子成为我俩放学后的必修课。本队捡完,又悄悄溜到山上更远地方捡,有时天黑尽才落屋,看见屋角不断增高的桐子堆,心里喜滋滋的 。 桐子放屋角“沤”,让外皮自然腐烂。 外皮腐烂后,还有一层更加坚硬的薄壳,母亲借助一把小巧而尖利的铁锥将籽核一个个取出。籽核黄褐色,用竹筐装上,在堰水中反复淘洗。洗净后的籽核呈灰白色,在太阳下曝晒,一天、两天……直到干透,装麻袋或装背篼时,发出哗哗哗的声响。 母亲抽空上街,将桐子卖给经营站,回家,悄悄将两三角钱给我,她没有截留一分,只是反复嘱咐“不要乱花”。我知道家里经济窘境,也只是买课外书籍时才用,记得高我一届的同学有本连环画《南瓜秧的秘密》,0.22元,他已看过,我用0.17元买下了。 桐油能防腐,父亲把桐油倒在铁勺里放火上烧开,待冷却后,用棕刷蘸上,给粪桶、水桶、木瓢薄薄打上一层,可使用好几年。 听大人说,桐籽还是一种“外贸物资”,支援世界革命的——国家用于出口换外汇。于是觉得我也在为世界革命作贡献,在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心里便有些洋洋得意了! 当然,更让我上心的那可是我零花钱的来源。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防腐的化工产品出现,就像云母、石棉有替代品一样,桐油也有了“替代品”,油桐树便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至今只能在公园、僻远山野可看到它的身影。,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210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E2/wKhurGV0peCAQvoyAAsMuWWoRr4574.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12/10, DA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