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种诞生

□ 李存刚

灯盏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街,长也就三百来米,双向两车道。若以整个县城为背景看灯盏路,差不多等同于把川西崇山峻岭作为背景看天全县城。地处由四周的山川摇篮样围拢而成的洼地里,因势而成,依势而立,县城的小自是必然的,而灯盏路就更显得细小。但整个县城,独独灯盏路上种满了银杏树,这就使得这条小街与县城的其他街道区别开来。

几场寒风吹过,银杏树的叶片便一点点变黄,而后飘落。忽地有一天,停在街两边的车子统统被赶走,街两头摆了警示锥桶,拉了警戒线,所有车辆一律禁止通行,逼仄的路面于是一下变得宽阔。银杏树上落下来的金色叶片,得以顺利飘落在街面。

落在街面上的银杏树叶起先还是稀稀拉拉的,没几日,就铺得满地都是了。而环卫工人呢,似乎也不忍心破坏这难得一见的景致,整天开着环卫车,或者提了扫把在街头转悠,却只管把那些被风带出灯盏路的金色叶片扫回灯盏路上。不知是谁心血来潮,拍了抖音、短视频、照片发到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看到的人先是一惊,继而一边感叹自己竟然未发现身边就藏着这样的美景,一边留言、转发,而后纷纷赶来灯盏路。不少外地朋友来天全做客被邀请到灯盏路,或者在网络上看到,甚至仅仅是听说了,也赶来灯盏路,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这条小街的风彩。颤颤巍巍的老人、花枝招展的青年、咿呀学语的孩童,拍照、嬉戏、嘻嘻哈哈、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向寂寂无名的灯盏路,就变得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就莫名其妙地“红”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红”向来是一个特别的字眼,差不多就是热烈、健康、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一旦被组成网红、红火这样的词汇,这个字似乎就脱胎了,衍生出新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和魅力来了。尽管灯盏路上飘然而落的银杏树叶,不像其他那些可食、可穿、可用、可藏的实物一样换成钱,也不像大都市或者拥有更多银杏树的名山大川那样如雷贯耳,在这个名叫天全的川西小县城,它也只是被一个又一个闻讯赶来的人们看在眼里,又记在心中,从此念念不忘。它让我们换取和得到的,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季,对于大多数赶来灯盏路的人而言,它很可能仅仅是一瞬,但也已足够了。

西方哲人尼采和东方的佛家都说,瞬间即永恒。现在,似乎一切都在变快,快餐、快递、高速、高铁……就是我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最近也在修建快速通道,就连我工作的骨伤科病房里那些折胳膊断腿的病人,来院后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哪种办法是最好的?”而是问:“哪种办法是最快的?”唯恐急惊风撞着慢郎中,全然忘却了凡事都应该分出个起码的轻重缓急。快自然有快起来的好处和便捷,但最快的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在天气渐冷的冬日,我从灯盏路口经过,或者站在五楼的家里看到这些银杏树,都彷如大雪纷飞的寒夜里靠近一团炉火,心底里顿生出一股久违的亲切和温暖。

粗粗算来,我在灯盏路上的医院宿舍楼里居住了已经二十多年。站在五楼的家中,一推窗就可望见灯盏路上高低不一的银杏树;每天至少四次,从宿舍楼经过灯盏路口去到另一侧的医院上班,或者下了班从医院出来,经过灯盏路口回家。可以说,我是看着那些银杏树如何一天天长大长高起来,看着灯盏路是如何眨眼之间变成人们向往之地的。

二十多年前,灯盏路和我居住的地方还是一片荒野。灯盏路和我就职的医院职工宿舍楼甫一建成,我便从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搬过来,住进了医院职工宿舍楼里。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灯盏路上还光溜溜的,像一张草草完成还没来得及着色的图画,我站在五楼的家里打开窗户,一眼就能看见街两边的人行道上一字排开的泥坑。不久便来了几个工人,开着大卡车拉来了银杏树,又拿着铁锹挨个翻动那些泥坑,然后将大卡车上的那些银杏树,一棵一棵地栽种在泥坑里。接着又像我在县城其他街道看见的那样,在银杏树四周绑上了木架子,如此一来,这些银杏树便得以顺利地经受住了不知多少次从灯盏路上刮过的大风。县城的其他街道上,早前和后来种下的行道树栽了又砍,砍了又栽,比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更换新衣还要快的频率,换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只有灯盏路上的这些银杏树,出人意料地留存了下来,一直存活到今天。我想当年那些种树的工人们大概和我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条偏僻而短促的小街,二十多年后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过是完成了那时候应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情。二十多年之后,一处叫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在这个偏远的川西小县城,在灯盏路上,出现了。

在县城生活了这么些年,我无疑是幸运的。我因之觉出了一种别样的幸福和美好。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2, NUM=2, GUID=1733532374786572289,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2/10/003/1733532374786572289.html, DOCPUBTIME=2023-12-10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李存刚 灯盏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街,长也就三百来米,双向两车道。若以整个县城为背景看灯盏路,差不多等同于把川西崇山峻岭作为背景看天全县城。地处由四周的山川摇篮样围拢而成的洼地里,因势而成,依势而立,县城的小自是必然的,而灯盏路就更显得细小。但整个县城,独独灯盏路上种满了银杏树,这就使得这条小街与县城的其他街道区别开来。 几场寒风吹过,银杏树的叶片便一点点变黄,而后飘落。忽地有一天,停在街两边的车子统统被赶走,街两头摆了警示锥桶,拉了警戒线,所有车辆一律禁止通行,逼仄的路面于是一下变得宽阔。银杏树上落下来的金色叶片,得以顺利飘落在街面。 落在街面上的银杏树叶起先还是稀稀拉拉的,没几日,就铺得满地都是了。而环卫工人呢,似乎也不忍心破坏这难得一见的景致,整天开着环卫车,或者提了扫把在街头转悠,却只管把那些被风带出灯盏路的金色叶片扫回灯盏路上。不知是谁心血来潮,拍了抖音、短视频、照片发到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看到的人先是一惊,继而一边感叹自己竟然未发现身边就藏着这样的美景,一边留言、转发,而后纷纷赶来灯盏路。不少外地朋友来天全做客被邀请到灯盏路,或者在网络上看到,甚至仅仅是听说了,也赶来灯盏路,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这条小街的风彩。颤颤巍巍的老人、花枝招展的青年、咿呀学语的孩童,拍照、嬉戏、嘻嘻哈哈、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向寂寂无名的灯盏路,就变得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就莫名其妙地“红”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红”向来是一个特别的字眼,差不多就是热烈、健康、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一旦被组成网红、红火这样的词汇,这个字似乎就脱胎了,衍生出新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和魅力来了。尽管灯盏路上飘然而落的银杏树叶,不像其他那些可食、可穿、可用、可藏的实物一样换成钱,也不像大都市或者拥有更多银杏树的名山大川那样如雷贯耳,在这个名叫天全的川西小县城,它也只是被一个又一个闻讯赶来的人们看在眼里,又记在心中,从此念念不忘。它让我们换取和得到的,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季,对于大多数赶来灯盏路的人而言,它很可能仅仅是一瞬,但也已足够了。 西方哲人尼采和东方的佛家都说,瞬间即永恒。现在,似乎一切都在变快,快餐、快递、高速、高铁……就是我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最近也在修建快速通道,就连我工作的骨伤科病房里那些折胳膊断腿的病人,来院后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哪种办法是最好的?”而是问:“哪种办法是最快的?”唯恐急惊风撞着慢郎中,全然忘却了凡事都应该分出个起码的轻重缓急。快自然有快起来的好处和便捷,但最快的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在天气渐冷的冬日,我从灯盏路口经过,或者站在五楼的家里看到这些银杏树,都彷如大雪纷飞的寒夜里靠近一团炉火,心底里顿生出一股久违的亲切和温暖。 粗粗算来,我在灯盏路上的医院宿舍楼里居住了已经二十多年。站在五楼的家中,一推窗就可望见灯盏路上高低不一的银杏树;每天至少四次,从宿舍楼经过灯盏路口去到另一侧的医院上班,或者下了班从医院出来,经过灯盏路口回家。可以说,我是看着那些银杏树如何一天天长大长高起来,看着灯盏路是如何眨眼之间变成人们向往之地的。 二十多年前,灯盏路和我居住的地方还是一片荒野。灯盏路和我就职的医院职工宿舍楼甫一建成,我便从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搬过来,住进了医院职工宿舍楼里。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灯盏路上还光溜溜的,像一张草草完成还没来得及着色的图画,我站在五楼的家里打开窗户,一眼就能看见街两边的人行道上一字排开的泥坑。不久便来了几个工人,开着大卡车拉来了银杏树,又拿着铁锹挨个翻动那些泥坑,然后将大卡车上的那些银杏树,一棵一棵地栽种在泥坑里。接着又像我在县城其他街道看见的那样,在银杏树四周绑上了木架子,如此一来,这些银杏树便得以顺利地经受住了不知多少次从灯盏路上刮过的大风。县城的其他街道上,早前和后来种下的行道树栽了又砍,砍了又栽,比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更换新衣还要快的频率,换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只有灯盏路上的这些银杏树,出人意料地留存了下来,一直存活到今天。我想当年那些种树的工人们大概和我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条偏僻而短促的小街,二十多年后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过是完成了那时候应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情。二十多年之后,一处叫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在这个偏远的川西小县城,在灯盏路上,出现了。 在县城生活了这么些年,我无疑是幸运的。我因之觉出了一种别样的幸福和美好。,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890, NODEID=null, DOCTITLE=一种诞生,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李存刚

灯盏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街,长也就三百来米,双向两车道。若以整个县城为背景看灯盏路,差不多等同于把川西崇山峻岭作为背景看天全县城。地处由四周的山川摇篮样围拢而成的洼地里,因势而成,依势而立,县城的小自是必然的,而灯盏路就更显得细小。但整个县城,独独灯盏路上种满了银杏树,这就使得这条小街与县城的其他街道区别开来。

几场寒风吹过,银杏树的叶片便一点点变黄,而后飘落。忽地有一天,停在街两边的车子统统被赶走,街两头摆了警示锥桶,拉了警戒线,所有车辆一律禁止通行,逼仄的路面于是一下变得宽阔。银杏树上落下来的金色叶片,得以顺利飘落在街面。

落在街面上的银杏树叶起先还是稀稀拉拉的,没几日,就铺得满地都是了。而环卫工人呢,似乎也不忍心破坏这难得一见的景致,整天开着环卫车,或者提了扫把在街头转悠,却只管把那些被风带出灯盏路的金色叶片扫回灯盏路上。不知是谁心血来潮,拍了抖音、短视频、照片发到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看到的人先是一惊,继而一边感叹自己竟然未发现身边就藏着这样的美景,一边留言、转发,而后纷纷赶来灯盏路。不少外地朋友来天全做客被邀请到灯盏路,或者在网络上看到,甚至仅仅是听说了,也赶来灯盏路,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这条小街的风彩。颤颤巍巍的老人、花枝招展的青年、咿呀学语的孩童,拍照、嬉戏、嘻嘻哈哈、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向寂寂无名的灯盏路,就变得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就莫名其妙地“红”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红”向来是一个特别的字眼,差不多就是热烈、健康、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一旦被组成网红、红火这样的词汇,这个字似乎就脱胎了,衍生出新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和魅力来了。尽管灯盏路上飘然而落的银杏树叶,不像其他那些可食、可穿、可用、可藏的实物一样换成钱,也不像大都市或者拥有更多银杏树的名山大川那样如雷贯耳,在这个名叫天全的川西小县城,它也只是被一个又一个闻讯赶来的人们看在眼里,又记在心中,从此念念不忘。它让我们换取和得到的,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季,对于大多数赶来灯盏路的人而言,它很可能仅仅是一瞬,但也已足够了。

西方哲人尼采和东方的佛家都说,瞬间即永恒。现在,似乎一切都在变快,快餐、快递、高速、高铁……就是我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最近也在修建快速通道,就连我工作的骨伤科病房里那些折胳膊断腿的病人,来院后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哪种办法是最好的?”而是问:“哪种办法是最快的?”唯恐急惊风撞着慢郎中,全然忘却了凡事都应该分出个起码的轻重缓急。快自然有快起来的好处和便捷,但最快的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在天气渐冷的冬日,我从灯盏路口经过,或者站在五楼的家里看到这些银杏树,都彷如大雪纷飞的寒夜里靠近一团炉火,心底里顿生出一股久违的亲切和温暖。

粗粗算来,我在灯盏路上的医院宿舍楼里居住了已经二十多年。站在五楼的家中,一推窗就可望见灯盏路上高低不一的银杏树;每天至少四次,从宿舍楼经过灯盏路口去到另一侧的医院上班,或者下了班从医院出来,经过灯盏路口回家。可以说,我是看着那些银杏树如何一天天长大长高起来,看着灯盏路是如何眨眼之间变成人们向往之地的。

二十多年前,灯盏路和我居住的地方还是一片荒野。灯盏路和我就职的医院职工宿舍楼甫一建成,我便从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搬过来,住进了医院职工宿舍楼里。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灯盏路上还光溜溜的,像一张草草完成还没来得及着色的图画,我站在五楼的家里打开窗户,一眼就能看见街两边的人行道上一字排开的泥坑。不久便来了几个工人,开着大卡车拉来了银杏树,又拿着铁锹挨个翻动那些泥坑,然后将大卡车上的那些银杏树,一棵一棵地栽种在泥坑里。接着又像我在县城其他街道看见的那样,在银杏树四周绑上了木架子,如此一来,这些银杏树便得以顺利地经受住了不知多少次从灯盏路上刮过的大风。县城的其他街道上,早前和后来种下的行道树栽了又砍,砍了又栽,比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更换新衣还要快的频率,换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只有灯盏路上的这些银杏树,出人意料地留存了下来,一直存活到今天。我想当年那些种树的工人们大概和我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条偏僻而短促的小街,二十多年后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过是完成了那时候应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情。二十多年之后,一处叫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在这个偏远的川西小县城,在灯盏路上,出现了。

在县城生活了这么些年,我无疑是幸运的。我因之觉出了一种别样的幸福和美好。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33532374786572289, IR_CONTENT=□ 李存刚 灯盏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街,长也就三百来米,双向两车道。若以整个县城为背景看灯盏路,差不多等同于把川西崇山峻岭作为背景看天全县城。地处由四周的山川摇篮样围拢而成的洼地里,因势而成,依势而立,县城的小自是必然的,而灯盏路就更显得细小。但整个县城,独独灯盏路上种满了银杏树,这就使得这条小街与县城的其他街道区别开来。 几场寒风吹过,银杏树的叶片便一点点变黄,而后飘落。忽地有一天,停在街两边的车子统统被赶走,街两头摆了警示锥桶,拉了警戒线,所有车辆一律禁止通行,逼仄的路面于是一下变得宽阔。银杏树上落下来的金色叶片,得以顺利飘落在街面。 落在街面上的银杏树叶起先还是稀稀拉拉的,没几日,就铺得满地都是了。而环卫工人呢,似乎也不忍心破坏这难得一见的景致,整天开着环卫车,或者提了扫把在街头转悠,却只管把那些被风带出灯盏路的金色叶片扫回灯盏路上。不知是谁心血来潮,拍了抖音、短视频、照片发到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看到的人先是一惊,继而一边感叹自己竟然未发现身边就藏着这样的美景,一边留言、转发,而后纷纷赶来灯盏路。不少外地朋友来天全做客被邀请到灯盏路,或者在网络上看到,甚至仅仅是听说了,也赶来灯盏路,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这条小街的风彩。颤颤巍巍的老人、花枝招展的青年、咿呀学语的孩童,拍照、嬉戏、嘻嘻哈哈、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向寂寂无名的灯盏路,就变得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就莫名其妙地“红”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红”向来是一个特别的字眼,差不多就是热烈、健康、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一旦被组成网红、红火这样的词汇,这个字似乎就脱胎了,衍生出新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和魅力来了。尽管灯盏路上飘然而落的银杏树叶,不像其他那些可食、可穿、可用、可藏的实物一样换成钱,也不像大都市或者拥有更多银杏树的名山大川那样如雷贯耳,在这个名叫天全的川西小县城,它也只是被一个又一个闻讯赶来的人们看在眼里,又记在心中,从此念念不忘。它让我们换取和得到的,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季,对于大多数赶来灯盏路的人而言,它很可能仅仅是一瞬,但也已足够了。 西方哲人尼采和东方的佛家都说,瞬间即永恒。现在,似乎一切都在变快,快餐、快递、高速、高铁……就是我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最近也在修建快速通道,就连我工作的骨伤科病房里那些折胳膊断腿的病人,来院后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哪种办法是最好的?”而是问:“哪种办法是最快的?”唯恐急惊风撞着慢郎中,全然忘却了凡事都应该分出个起码的轻重缓急。快自然有快起来的好处和便捷,但最快的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在天气渐冷的冬日,我从灯盏路口经过,或者站在五楼的家里看到这些银杏树,都彷如大雪纷飞的寒夜里靠近一团炉火,心底里顿生出一股久违的亲切和温暖。 粗粗算来,我在灯盏路上的医院宿舍楼里居住了已经二十多年。站在五楼的家中,一推窗就可望见灯盏路上高低不一的银杏树;每天至少四次,从宿舍楼经过灯盏路口去到另一侧的医院上班,或者下了班从医院出来,经过灯盏路口回家。可以说,我是看着那些银杏树如何一天天长大长高起来,看着灯盏路是如何眨眼之间变成人们向往之地的。 二十多年前,灯盏路和我居住的地方还是一片荒野。灯盏路和我就职的医院职工宿舍楼甫一建成,我便从县城的一条老街上搬过来,住进了医院职工宿舍楼里。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灯盏路上还光溜溜的,像一张草草完成还没来得及着色的图画,我站在五楼的家里打开窗户,一眼就能看见街两边的人行道上一字排开的泥坑。不久便来了几个工人,开着大卡车拉来了银杏树,又拿着铁锹挨个翻动那些泥坑,然后将大卡车上的那些银杏树,一棵一棵地栽种在泥坑里。接着又像我在县城其他街道看见的那样,在银杏树四周绑上了木架子,如此一来,这些银杏树便得以顺利地经受住了不知多少次从灯盏路上刮过的大风。县城的其他街道上,早前和后来种下的行道树栽了又砍,砍了又栽,比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更换新衣还要快的频率,换了一个又一个树种。只有灯盏路上的这些银杏树,出人意料地留存了下来,一直存活到今天。我想当年那些种树的工人们大概和我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条偏僻而短促的小街,二十多年后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过是完成了那时候应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情。二十多年之后,一处叫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在这个偏远的川西小县城,在灯盏路上,出现了。 在县城生活了这么些年,我无疑是幸运的。我因之觉出了一种别样的幸福和美好。,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210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0/E2/wKhurGV0peCAQvoyAAsMuWWoRr4574.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12/10, DA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