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芦山寻古记

□ 龚静染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寻找它有古意的去处,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因为看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或者说要看现在,更应该去看它的过去。

七月中旬,我去了芦山。从成都出发,路程不过一个半小时。放好行李,就想出去溜达一圈。出姜城宾馆,旁边就是几座古建,有大殿,有戏台,还有一截古城墙。绕巡一周,古建筑保存和修缮得比较完好,不过蕞尔之地,却古意存焉。其中最瞩目的是平襄楼,那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斗拱建筑,相当精美。《蜀中名胜记》中说:“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也就是说,此楼是为了纪念蜀汉名将姜维的,其实这是一座宋风犹存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后世袭之。

因为姜维,芦山又有“姜城”之称。当年姜维屯兵于此,渐由兵营变为城堡,再变为了街衢闾巷,生齿日繁,商贸兴盛,才真正开启了这个小城的千年历史。芦山虽然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近僻远,但历史却非常悠久,夏朝时是梁州之域,商朝是氐羌之疆,周属雍州,后来是青衣羌国,皆为边地夷族聚居地。然而,芦山建县却非常早,是在战国后期的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这说明它很早就接受了中原王朝的辖治,此又同它的独特地理有关。

在历史上,芦山曾名为青衣、汉嘉、阳嘉,这个“嘉”字是怎么来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我从小在乐山长大,乐山古称嘉州,一直不知道这个“嘉”字从何而来。到了芦山,我就相信这个“嘉”与此地多少有些勾连。这是饶有趣味的话题,且来捋一捋。顺帝阳嘉二年(133年),青衣县突然改名为汉嘉,为什么要改为汉嘉呢?郦道元的解释是“嘉此良臣”之意。这里面有段历史: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蜀郡在青衣县设置都尉(一地之行政长官),青衣羌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便得到了汉王朝的嘉许。但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是“望文生训”。后来他在《<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史迹笺证》一文中做了阐述,认为“汉嘉之嘉乃古代嘉绒自称之词”,是藏羌走廊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词。

究竟孰对孰错呢?不太好擅断,好像都有些道理,却无实据,但这个“嘉”字就延续了下来。后来在这里设置了汉嘉郡,相当于划出了一块更大的区域出来单独管理,而治地就在芦山。汉嘉郡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雅安的大部分地方,而这些地方均与乐山一带接壤,“嘉”的概念就由此延伸出来了。古嘉州亦称嘉阳,应指汉嘉之南的意思,似可作为佐证。

上面说到汉朝时期芦山当局“上求内附”,这无疑是一个追求进步、渴望先进文化的表现,这在当时是比较开明的政治姿态。汉代是芦山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的芦山也是“汉通西南夷”中的一部分,改名为汉嘉县就是最好的证明,强盛的汉朝已经将文治武功伸到了遥远的川蜀边地。那么,现在的芦山还留有什么古迹可供稽考吗?

这天下午,我就去了城南石马坝的“东汉石刻馆”,参观了樊敏阙和樊敏碑。樊敏是芦山人,曾在青衣羌国任过十年的国丞,“内附”之后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职权相当于现在部委的部长之职。樊敏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他的一生正是西南夷归化中原的大历史时期。由夷变夏,樊敏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而阙和碑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正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旌表。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据碑中记载,此阙在宋代前已倾圮,目下所见是北宋时重修的,而在五十年代又修过一次,但也只修复了左阙,而右阙只存残件。一般来说,阙由基座、墙壁、斗拱、飞檐、顶部五部分组成,樊敏阙高近五米,形制完整,气势恢宏。据介绍,主阙檐下正面有浮雕,讲述的是“龙生十子”故事,取自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长史,而这也许正是一位异族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为朝廷所用并建功立业的见证。整个雕刻技艺高超,造型雄浑,仿佛遥远的汉代就在咫尺之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在这块阙前,我驻立良久,思绪飞扬,可以说看完这里,大概对芦山的早期历史有了粗略的认识。

但参观了这个重要的史迹之后,不免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芦山这块土地上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断层?这个曾经的川西南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芦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芦山县处于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上,这是一个地貌非常复杂的区域;同时,它也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据说这是一条神秘的纬线,所有穿越这条线的地方,都往往同地理上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消失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百慕大、无法破译的埃及金字塔,还有传说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的亚特兰蒂斯等,它们都在北纬30°线上。

这天,在参观完樊敏阙,我们又乘兴参观了芦阳镇上的青龙寺。这是一座元代的寺庙,目前发现的记载是建于至元一年(1264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可惜青龙寺是个残庙,现在只存大殿。虽然是座孤零零的建筑,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当的有气魄,而旁边一棵八百多年的楠木更增加了这种强劲感。

青龙寺在风格上颇为简洁、浑厚,看上去非常大气,这同四川常见的寺庙明显是趣味迥异。其最大的看点是屋顶上的斗拱,精密而结实,就像每块木头都经过严密的计算,一丝不苟,工匠意味十足,呈现出了一种厚重而繁复的美感来。据说,像这样的元代建筑在四川极为少见,所存不足十处,而它出现在芦山这样的山区中尤为珍贵。其实,我想到的是香火背后的世俗生活场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盛,通过它或许还能看出一二。

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对芦山古迹已有不少领略,竟有收获满满之感。但我知道,这样的走马观花仅仅是个引子,而深入探寻还须待今后。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2, PREBM=002, NUM=2, GUID=173865139686283673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3/12/24/003/1738651396862836736.html, DOCPUBTIME=2023-12-24 04: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龚静染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寻找它有古意的去处,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因为看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或者说要看现在,更应该去看它的过去。 七月中旬,我去了芦山。从成都出发,路程不过一个半小时。放好行李,就想出去溜达一圈。出姜城宾馆,旁边就是几座古建,有大殿,有戏台,还有一截古城墙。绕巡一周,古建筑保存和修缮得比较完好,不过蕞尔之地,却古意存焉。其中最瞩目的是平襄楼,那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斗拱建筑,相当精美。《蜀中名胜记》中说:“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也就是说,此楼是为了纪念蜀汉名将姜维的,其实这是一座宋风犹存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后世袭之。 因为姜维,芦山又有“姜城”之称。当年姜维屯兵于此,渐由兵营变为城堡,再变为了街衢闾巷,生齿日繁,商贸兴盛,才真正开启了这个小城的千年历史。芦山虽然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近僻远,但历史却非常悠久,夏朝时是梁州之域,商朝是氐羌之疆,周属雍州,后来是青衣羌国,皆为边地夷族聚居地。然而,芦山建县却非常早,是在战国后期的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这说明它很早就接受了中原王朝的辖治,此又同它的独特地理有关。 在历史上,芦山曾名为青衣、汉嘉、阳嘉,这个“嘉”字是怎么来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我从小在乐山长大,乐山古称嘉州,一直不知道这个“嘉”字从何而来。到了芦山,我就相信这个“嘉”与此地多少有些勾连。这是饶有趣味的话题,且来捋一捋。顺帝阳嘉二年(133年),青衣县突然改名为汉嘉,为什么要改为汉嘉呢?郦道元的解释是“嘉此良臣”之意。这里面有段历史: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蜀郡在青衣县设置都尉(一地之行政长官),青衣羌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便得到了汉王朝的嘉许。但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是“望文生训”。后来他在《<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史迹笺证》一文中做了阐述,认为“汉嘉之嘉乃古代嘉绒自称之词”,是藏羌走廊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词。 究竟孰对孰错呢?不太好擅断,好像都有些道理,却无实据,但这个“嘉”字就延续了下来。后来在这里设置了汉嘉郡,相当于划出了一块更大的区域出来单独管理,而治地就在芦山。汉嘉郡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雅安的大部分地方,而这些地方均与乐山一带接壤,“嘉”的概念就由此延伸出来了。古嘉州亦称嘉阳,应指汉嘉之南的意思,似可作为佐证。 上面说到汉朝时期芦山当局“上求内附”,这无疑是一个追求进步、渴望先进文化的表现,这在当时是比较开明的政治姿态。汉代是芦山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的芦山也是“汉通西南夷”中的一部分,改名为汉嘉县就是最好的证明,强盛的汉朝已经将文治武功伸到了遥远的川蜀边地。那么,现在的芦山还留有什么古迹可供稽考吗? 这天下午,我就去了城南石马坝的“东汉石刻馆”,参观了樊敏阙和樊敏碑。樊敏是芦山人,曾在青衣羌国任过十年的国丞,“内附”之后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职权相当于现在部委的部长之职。樊敏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他的一生正是西南夷归化中原的大历史时期。由夷变夏,樊敏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而阙和碑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正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旌表。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据碑中记载,此阙在宋代前已倾圮,目下所见是北宋时重修的,而在五十年代又修过一次,但也只修复了左阙,而右阙只存残件。一般来说,阙由基座、墙壁、斗拱、飞檐、顶部五部分组成,樊敏阙高近五米,形制完整,气势恢宏。据介绍,主阙檐下正面有浮雕,讲述的是“龙生十子”故事,取自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长史,而这也许正是一位异族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为朝廷所用并建功立业的见证。整个雕刻技艺高超,造型雄浑,仿佛遥远的汉代就在咫尺之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在这块阙前,我驻立良久,思绪飞扬,可以说看完这里,大概对芦山的早期历史有了粗略的认识。 但参观了这个重要的史迹之后,不免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芦山这块土地上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断层?这个曾经的川西南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芦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芦山县处于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上,这是一个地貌非常复杂的区域;同时,它也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据说这是一条神秘的纬线,所有穿越这条线的地方,都往往同地理上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消失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百慕大、无法破译的埃及金字塔,还有传说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的亚特兰蒂斯等,它们都在北纬30°线上。 这天,在参观完樊敏阙,我们又乘兴参观了芦阳镇上的青龙寺。这是一座元代的寺庙,目前发现的记载是建于至元一年(1264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可惜青龙寺是个残庙,现在只存大殿。虽然是座孤零零的建筑,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当的有气魄,而旁边一棵八百多年的楠木更增加了这种强劲感。 青龙寺在风格上颇为简洁、浑厚,看上去非常大气,这同四川常见的寺庙明显是趣味迥异。其最大的看点是屋顶上的斗拱,精密而结实,就像每块木头都经过严密的计算,一丝不苟,工匠意味十足,呈现出了一种厚重而繁复的美感来。据说,像这样的元代建筑在四川极为少见,所存不足十处,而它出现在芦山这样的山区中尤为珍贵。其实,我想到的是香火背后的世俗生活场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盛,通过它或许还能看出一二。 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对芦山古迹已有不少领略,竟有收获满满之感。但我知道,这样的走马观花仅仅是个引子,而深入探寻还须待今后。,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290, NODEID=null, DOCTITLE=芦山寻古记,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龚静染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寻找它有古意的去处,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因为看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或者说要看现在,更应该去看它的过去。

七月中旬,我去了芦山。从成都出发,路程不过一个半小时。放好行李,就想出去溜达一圈。出姜城宾馆,旁边就是几座古建,有大殿,有戏台,还有一截古城墙。绕巡一周,古建筑保存和修缮得比较完好,不过蕞尔之地,却古意存焉。其中最瞩目的是平襄楼,那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斗拱建筑,相当精美。《蜀中名胜记》中说:“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也就是说,此楼是为了纪念蜀汉名将姜维的,其实这是一座宋风犹存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后世袭之。

因为姜维,芦山又有“姜城”之称。当年姜维屯兵于此,渐由兵营变为城堡,再变为了街衢闾巷,生齿日繁,商贸兴盛,才真正开启了这个小城的千年历史。芦山虽然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近僻远,但历史却非常悠久,夏朝时是梁州之域,商朝是氐羌之疆,周属雍州,后来是青衣羌国,皆为边地夷族聚居地。然而,芦山建县却非常早,是在战国后期的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这说明它很早就接受了中原王朝的辖治,此又同它的独特地理有关。

在历史上,芦山曾名为青衣、汉嘉、阳嘉,这个“嘉”字是怎么来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我从小在乐山长大,乐山古称嘉州,一直不知道这个“嘉”字从何而来。到了芦山,我就相信这个“嘉”与此地多少有些勾连。这是饶有趣味的话题,且来捋一捋。顺帝阳嘉二年(133年),青衣县突然改名为汉嘉,为什么要改为汉嘉呢?郦道元的解释是“嘉此良臣”之意。这里面有段历史: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蜀郡在青衣县设置都尉(一地之行政长官),青衣羌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便得到了汉王朝的嘉许。但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是“望文生训”。后来他在《<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史迹笺证》一文中做了阐述,认为“汉嘉之嘉乃古代嘉绒自称之词”,是藏羌走廊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词。

究竟孰对孰错呢?不太好擅断,好像都有些道理,却无实据,但这个“嘉”字就延续了下来。后来在这里设置了汉嘉郡,相当于划出了一块更大的区域出来单独管理,而治地就在芦山。汉嘉郡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雅安的大部分地方,而这些地方均与乐山一带接壤,“嘉”的概念就由此延伸出来了。古嘉州亦称嘉阳,应指汉嘉之南的意思,似可作为佐证。

上面说到汉朝时期芦山当局“上求内附”,这无疑是一个追求进步、渴望先进文化的表现,这在当时是比较开明的政治姿态。汉代是芦山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的芦山也是“汉通西南夷”中的一部分,改名为汉嘉县就是最好的证明,强盛的汉朝已经将文治武功伸到了遥远的川蜀边地。那么,现在的芦山还留有什么古迹可供稽考吗?

这天下午,我就去了城南石马坝的“东汉石刻馆”,参观了樊敏阙和樊敏碑。樊敏是芦山人,曾在青衣羌国任过十年的国丞,“内附”之后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职权相当于现在部委的部长之职。樊敏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他的一生正是西南夷归化中原的大历史时期。由夷变夏,樊敏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而阙和碑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正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旌表。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据碑中记载,此阙在宋代前已倾圮,目下所见是北宋时重修的,而在五十年代又修过一次,但也只修复了左阙,而右阙只存残件。一般来说,阙由基座、墙壁、斗拱、飞檐、顶部五部分组成,樊敏阙高近五米,形制完整,气势恢宏。据介绍,主阙檐下正面有浮雕,讲述的是“龙生十子”故事,取自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长史,而这也许正是一位异族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为朝廷所用并建功立业的见证。整个雕刻技艺高超,造型雄浑,仿佛遥远的汉代就在咫尺之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在这块阙前,我驻立良久,思绪飞扬,可以说看完这里,大概对芦山的早期历史有了粗略的认识。

但参观了这个重要的史迹之后,不免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芦山这块土地上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断层?这个曾经的川西南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芦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芦山县处于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上,这是一个地貌非常复杂的区域;同时,它也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据说这是一条神秘的纬线,所有穿越这条线的地方,都往往同地理上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消失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百慕大、无法破译的埃及金字塔,还有传说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的亚特兰蒂斯等,它们都在北纬30°线上。

这天,在参观完樊敏阙,我们又乘兴参观了芦阳镇上的青龙寺。这是一座元代的寺庙,目前发现的记载是建于至元一年(1264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可惜青龙寺是个残庙,现在只存大殿。虽然是座孤零零的建筑,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当的有气魄,而旁边一棵八百多年的楠木更增加了这种强劲感。

青龙寺在风格上颇为简洁、浑厚,看上去非常大气,这同四川常见的寺庙明显是趣味迥异。其最大的看点是屋顶上的斗拱,精密而结实,就像每块木头都经过严密的计算,一丝不苟,工匠意味十足,呈现出了一种厚重而繁复的美感来。据说,像这样的元代建筑在四川极为少见,所存不足十处,而它出现在芦山这样的山区中尤为珍贵。其实,我想到的是香火背后的世俗生活场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盛,通过它或许还能看出一二。

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对芦山古迹已有不少领略,竟有收获满满之感。但我知道,这样的走马观花仅仅是个引子,而深入探寻还须待今后。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38651396862836736, IR_CONTENT=□ 龚静染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寻找它有古意的去处,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因为看它的过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或者说要看现在,更应该去看它的过去。 七月中旬,我去了芦山。从成都出发,路程不过一个半小时。放好行李,就想出去溜达一圈。出姜城宾馆,旁边就是几座古建,有大殿,有戏台,还有一截古城墙。绕巡一周,古建筑保存和修缮得比较完好,不过蕞尔之地,却古意存焉。其中最瞩目的是平襄楼,那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斗拱建筑,相当精美。《蜀中名胜记》中说:“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也就是说,此楼是为了纪念蜀汉名将姜维的,其实这是一座宋风犹存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后世袭之。 因为姜维,芦山又有“姜城”之称。当年姜维屯兵于此,渐由兵营变为城堡,再变为了街衢闾巷,生齿日繁,商贸兴盛,才真正开启了这个小城的千年历史。芦山虽然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近僻远,但历史却非常悠久,夏朝时是梁州之域,商朝是氐羌之疆,周属雍州,后来是青衣羌国,皆为边地夷族聚居地。然而,芦山建县却非常早,是在战国后期的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这说明它很早就接受了中原王朝的辖治,此又同它的独特地理有关。 在历史上,芦山曾名为青衣、汉嘉、阳嘉,这个“嘉”字是怎么来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我从小在乐山长大,乐山古称嘉州,一直不知道这个“嘉”字从何而来。到了芦山,我就相信这个“嘉”与此地多少有些勾连。这是饶有趣味的话题,且来捋一捋。顺帝阳嘉二年(133年),青衣县突然改名为汉嘉,为什么要改为汉嘉呢?郦道元的解释是“嘉此良臣”之意。这里面有段历史: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蜀郡在青衣县设置都尉(一地之行政长官),青衣羌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便得到了汉王朝的嘉许。但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这个说法是错的,是“望文生训”。后来他在《<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史迹笺证》一文中做了阐述,认为“汉嘉之嘉乃古代嘉绒自称之词”,是藏羌走廊上一个极为特殊的词。 究竟孰对孰错呢?不太好擅断,好像都有些道理,却无实据,但这个“嘉”字就延续了下来。后来在这里设置了汉嘉郡,相当于划出了一块更大的区域出来单独管理,而治地就在芦山。汉嘉郡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雅安的大部分地方,而这些地方均与乐山一带接壤,“嘉”的概念就由此延伸出来了。古嘉州亦称嘉阳,应指汉嘉之南的意思,似可作为佐证。 上面说到汉朝时期芦山当局“上求内附”,这无疑是一个追求进步、渴望先进文化的表现,这在当时是比较开明的政治姿态。汉代是芦山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的芦山也是“汉通西南夷”中的一部分,改名为汉嘉县就是最好的证明,强盛的汉朝已经将文治武功伸到了遥远的川蜀边地。那么,现在的芦山还留有什么古迹可供稽考吗? 这天下午,我就去了城南石马坝的“东汉石刻馆”,参观了樊敏阙和樊敏碑。樊敏是芦山人,曾在青衣羌国任过十年的国丞,“内附”之后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职权相当于现在部委的部长之职。樊敏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他的一生正是西南夷归化中原的大历史时期。由夷变夏,樊敏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而阙和碑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正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旌表。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据碑中记载,此阙在宋代前已倾圮,目下所见是北宋时重修的,而在五十年代又修过一次,但也只修复了左阙,而右阙只存残件。一般来说,阙由基座、墙壁、斗拱、飞檐、顶部五部分组成,樊敏阙高近五米,形制完整,气势恢宏。据介绍,主阙檐下正面有浮雕,讲述的是“龙生十子”故事,取自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长史,而这也许正是一位异族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为朝廷所用并建功立业的见证。整个雕刻技艺高超,造型雄浑,仿佛遥远的汉代就在咫尺之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在这块阙前,我驻立良久,思绪飞扬,可以说看完这里,大概对芦山的早期历史有了粗略的认识。 但参观了这个重要的史迹之后,不免又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芦山这块土地上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断层?这个曾经的川西南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芦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芦山县处于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上,这是一个地貌非常复杂的区域;同时,它也位于神秘的北纬30°线上。据说这是一条神秘的纬线,所有穿越这条线的地方,都往往同地理上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消失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百慕大、无法破译的埃及金字塔,还有传说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的亚特兰蒂斯等,它们都在北纬30°线上。 这天,在参观完樊敏阙,我们又乘兴参观了芦阳镇上的青龙寺。这是一座元代的寺庙,目前发现的记载是建于至元一年(1264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可惜青龙寺是个残庙,现在只存大殿。虽然是座孤零零的建筑,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当的有气魄,而旁边一棵八百多年的楠木更增加了这种强劲感。 青龙寺在风格上颇为简洁、浑厚,看上去非常大气,这同四川常见的寺庙明显是趣味迥异。其最大的看点是屋顶上的斗拱,精密而结实,就像每块木头都经过严密的计算,一丝不苟,工匠意味十足,呈现出了一种厚重而繁复的美感来。据说,像这样的元代建筑在四川极为少见,所存不足十处,而它出现在芦山这样的山区中尤为珍贵。其实,我想到的是香火背后的世俗生活场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盛,通过它或许还能看出一二。 一天时间虽然短暂,但对芦山古迹已有不少领略,竟有收获满满之感。但我知道,这样的走马观花仅仅是个引子,而深入探寻还须待今后。,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31224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53/wKhurWWHRTmAc-A3AAvMFPyH7Kw109.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3, PAPERDATE=2023/12/24, DAY=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