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6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苦”药材种出“甜”生活

——荥经县荥河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

彭芝银(中)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彭芝银(中)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荥经县荥河镇林多地少、降雨充沛,拥有良好的中药材发展自然条件。荥河镇紫炉村村民零散采挖和种植天麻、重楼等中药材习惯由来已久,然而受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差、不具备苗种繁育能力、销售渠道单一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没能将中药材种植培育成主导产业,导致村民收入微薄。

“乡亲们种下苦药材后,不久就将过上甜日子咯!”近日,荥经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彭芝银,指着一大片枝繁叶茂的药材说。在荥河镇紫炉村,彭芝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守山人”,他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二十余年。“大山对农人最好的馈赠,当属名目繁多的中药材,比如天麻、重楼、川黄柏……”每次提到中药材,彭芝银总是如数家珍。

长期以来,彭芝银都在思考如何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16年,彭芝银多方筹措到资金50余万元,带头试种三七、川贝母、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同时,他还积极到康定、石棉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钻研摸索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的中药材品种,积极探索奔赴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此外,他还连续五年在荥经县人代会上提出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中药材产业环线建设等建议。

“最先解决的是育苗技术难题。有一年因受客观原因影响,从外省购买的苗种迟迟无法运回,收到的时候已错过最佳种植时间。”为此,彭芝银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难关。后来,他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一起研究育苗技术。经多年摸索培育,现在荥河镇的重楼、毛慈菇等中药材苗种基本能自育自足,不仅价格便宜,也减少了苗种长途运输对成活率的影响。

除了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为种植户提供帮助,彭芝银还免费为大家提供苗种,并在种植技术上全程提供指导,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通过多措并举,极大调动了当地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共带动周边23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达2000余亩,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荥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彭芝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现有28户成员加入。“合作社采取‘基地+技术+农户’的模式,年综合收益达300万元以上。”彭芝银介绍,由他提出的打造中药材示范园的建议也被镇政府采纳,目前荥河镇中药材产业基地已具雏形,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种植中药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不仅需要过硬的种植技术,而且气温、市场行情等因素对每年的收成和收入也都有影响。”尽管过程很艰辛,但彭芝银从未想过放弃。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荥河镇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当地群众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荥河镇人大 本报记者 郑雨莎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1, PREBM=005, NUM=5, GUID=1742230023651917825,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6,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1/03/006/1742230023651917825.html, DOCPUBTIME=2024-01-03 01:02:07, DOCAUTHOR=郑雨莎, CLEAR_CONTENT= 荥经县荥河镇林多地少、降雨充沛,拥有良好的中药材发展自然条件。荥河镇紫炉村村民零散采挖和种植天麻、重楼等中药材习惯由来已久,然而受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差、不具备苗种繁育能力、销售渠道单一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没能将中药材种植培育成主导产业,导致村民收入微薄。 “乡亲们种下苦药材后,不久就将过上甜日子咯!”近日,荥经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彭芝银,指着一大片枝繁叶茂的药材说。在荥河镇紫炉村,彭芝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守山人”,他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二十余年。“大山对农人最好的馈赠,当属名目繁多的中药材,比如天麻、重楼、川黄柏……”每次提到中药材,彭芝银总是如数家珍。 长期以来,彭芝银都在思考如何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16年,彭芝银多方筹措到资金50余万元,带头试种三七、川贝母、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同时,他还积极到康定、石棉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钻研摸索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的中药材品种,积极探索奔赴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此外,他还连续五年在荥经县人代会上提出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中药材产业环线建设等建议。 “最先解决的是育苗技术难题。有一年因受客观原因影响,从外省购买的苗种迟迟无法运回,收到的时候已错过最佳种植时间。”为此,彭芝银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难关。后来,他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一起研究育苗技术。经多年摸索培育,现在荥河镇的重楼、毛慈菇等中药材苗种基本能自育自足,不仅价格便宜,也减少了苗种长途运输对成活率的影响。 除了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为种植户提供帮助,彭芝银还免费为大家提供苗种,并在种植技术上全程提供指导,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通过多措并举,极大调动了当地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共带动周边23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达2000余亩,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荥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彭芝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现有28户成员加入。“合作社采取‘基地+技术+农户’的模式,年综合收益达300万元以上。”彭芝银介绍,由他提出的打造中药材示范园的建议也被镇政府采纳,目前荥河镇中药材产业基地已具雏形,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种植中药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不仅需要过硬的种植技术,而且气温、市场行情等因素对每年的收成和收入也都有影响。”尽管过程很艰辛,但彭芝银从未想过放弃。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荥河镇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当地群众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荥河镇人大 本报记者 郑雨莎, BM=006版, type=0, ZB_DROP=0, TXS=1139, NODEID=null, DOCTITLE=“苦”药材种出“甜”生活,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彭芝银(中)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彭芝银(中)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荥经县荥河镇林多地少、降雨充沛,拥有良好的中药材发展自然条件。荥河镇紫炉村村民零散采挖和种植天麻、重楼等中药材习惯由来已久,然而受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差、不具备苗种繁育能力、销售渠道单一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没能将中药材种植培育成主导产业,导致村民收入微薄。

“乡亲们种下苦药材后,不久就将过上甜日子咯!”近日,荥经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彭芝银,指着一大片枝繁叶茂的药材说。在荥河镇紫炉村,彭芝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守山人”,他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二十余年。“大山对农人最好的馈赠,当属名目繁多的中药材,比如天麻、重楼、川黄柏……”每次提到中药材,彭芝银总是如数家珍。

长期以来,彭芝银都在思考如何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16年,彭芝银多方筹措到资金50余万元,带头试种三七、川贝母、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同时,他还积极到康定、石棉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钻研摸索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的中药材品种,积极探索奔赴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此外,他还连续五年在荥经县人代会上提出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中药材产业环线建设等建议。

“最先解决的是育苗技术难题。有一年因受客观原因影响,从外省购买的苗种迟迟无法运回,收到的时候已错过最佳种植时间。”为此,彭芝银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难关。后来,他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一起研究育苗技术。经多年摸索培育,现在荥河镇的重楼、毛慈菇等中药材苗种基本能自育自足,不仅价格便宜,也减少了苗种长途运输对成活率的影响。

除了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为种植户提供帮助,彭芝银还免费为大家提供苗种,并在种植技术上全程提供指导,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通过多措并举,极大调动了当地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共带动周边23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达2000余亩,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荥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彭芝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现有28户成员加入。“合作社采取‘基地+技术+农户’的模式,年综合收益达300万元以上。”彭芝银介绍,由他提出的打造中药材示范园的建议也被镇政府采纳,目前荥河镇中药材产业基地已具雏形,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种植中药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不仅需要过硬的种植技术,而且气温、市场行情等因素对每年的收成和收入也都有影响。”尽管过程很艰辛,但彭芝银从未想过放弃。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荥河镇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当地群众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荥河镇人大 本报记者 郑雨莎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42230023651917825, IR_CONTENT= 荥经县荥河镇林多地少、降雨充沛,拥有良好的中药材发展自然条件。荥河镇紫炉村村民零散采挖和种植天麻、重楼等中药材习惯由来已久,然而受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差、不具备苗种繁育能力、销售渠道单一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没能将中药材种植培育成主导产业,导致村民收入微薄。 “乡亲们种下苦药材后,不久就将过上甜日子咯!”近日,荥经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彭芝银,指着一大片枝繁叶茂的药材说。在荥河镇紫炉村,彭芝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守山人”,他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二十余年。“大山对农人最好的馈赠,当属名目繁多的中药材,比如天麻、重楼、川黄柏……”每次提到中药材,彭芝银总是如数家珍。 长期以来,彭芝银都在思考如何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16年,彭芝银多方筹措到资金50余万元,带头试种三七、川贝母、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同时,他还积极到康定、石棉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钻研摸索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的中药材品种,积极探索奔赴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此外,他还连续五年在荥经县人代会上提出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中药材产业环线建设等建议。 “最先解决的是育苗技术难题。有一年因受客观原因影响,从外省购买的苗种迟迟无法运回,收到的时候已错过最佳种植时间。”为此,彭芝银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难关。后来,他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一起研究育苗技术。经多年摸索培育,现在荥河镇的重楼、毛慈菇等中药材苗种基本能自育自足,不仅价格便宜,也减少了苗种长途运输对成活率的影响。 除了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为种植户提供帮助,彭芝银还免费为大家提供苗种,并在种植技术上全程提供指导,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实行购销一条龙服务。通过多措并举,极大调动了当地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共带动周边23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达2000余亩,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荥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彭芝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现有28户成员加入。“合作社采取‘基地+技术+农户’的模式,年综合收益达300万元以上。”彭芝银介绍,由他提出的打造中药材示范园的建议也被镇政府采纳,目前荥河镇中药材产业基地已具雏形,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种植中药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不仅需要过硬的种植技术,而且气温、市场行情等因素对每年的收成和收入也都有影响。”尽管过程很艰辛,但彭芝银从未想过放弃。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荥河镇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当地群众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荥河镇人大 本报记者 郑雨莎,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103006.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57/wKhurWWUSjCAOXdJAAtqna7j4ic250.png, ZB_AREA_LIST=, FB=

——荥经县荥河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

, TS=彭芝银(中)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7, CODE=200, CURBM=006, YEAR=2024, PAPERDATE=2024/01/03, DA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