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老川茶树吐新芽 红椿岗上茶飘香

红椿岗古茶树 曹枝清  摄

红椿岗古茶树 曹枝清 摄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地带。继续西行,就是作为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的二郎山。

一段与茶有关的故事,就发生在二郎山下的红椿岗。

藏茶原料重要产地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是藏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古谚语。汉语的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天全,历来是藏茶供应的重要基地。

红椿岗,位于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与山坪村的交界处。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山泉汩汩、云雾缭绕,是高山茶最佳种植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向涉藏地区供应藏茶,当时的大河公社把红椿岗作为新建茶场的首选地。“开地栽茶”,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红椿岗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每年谷雨前后开始收‘刀子茶’。”当地老一辈茶人介绍,“刀子茶”,就是藏茶原料,要选用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春茶的芽茶长到谷雨后,用特制的小刀连梗带叶一起收割,再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5大工序和32道工艺,最终做成藏茶。“当年,红椿岗是天全县10个公社茶场之一,每年向天全茶厂供应藏茶鲜叶超过50万公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天全茶厂退出国营序列,专供藏茶原料的红椿岗茶场,顷刻间失去了生存的依附。热闹不再的红椿岗,一片寂静。

茶园撂荒,转瞬20年。

古茶树的家园

“红椿岗发现古茶树!”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沉寂20年的红椿岗再次热闹起来。

2013年仲夏的一天,天全人杨宏彦一行来到红椿岗。眼前的茶园,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印象,只见茶树树干粗大,枝条茂密,遮天蔽日,有着十足的野性。

“茶树主干粗大、枝叶茂密,说明根系发达,这是有性繁殖的特征。”指着眼前的茶树,杨宏彦如数家珍,“老川茶多为小叶多丛灌木型川茶,有的古茶树树龄可达百年以上。”他随手摘下一枚茶叶,兴奋地向同行者介绍,“老川茶叶型尖长,形似柳叶,而改良茶叶型一般为纺锤形。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对茶树生长环境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当天的考察,还给了杨宏彦更加意外的惊喜——在红椿岗,他们发现了上百株古茶树。

“古茶树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蕴含了某个地域环境空气质量、雨雪霜冻、土壤环境等诸多信息,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手中的研究资料,让杨宏彦感受到别样喜悦。他知道,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林,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茶树,不仅仅是彰显其经济价值的事情,而且是挖掘古茶树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大事。

随即,杨宏彦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专程到红椿岗进行考察游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手抚山顶的一株老茶树,拿出卷尺测量起来。“这株茶树胸径28厘米、胸围163厘米、树高16米,树龄至少有两百年。” 这位老人是著名制茶大师谢孟桥。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对古树茶情有独钟。“这里的古茶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看似苍老但富有活力,是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植的原生态代表,说明这里种茶的历史悠久。”

“保护古茶树,发展新产业!”夜幕下,望向高耸云端的二郎山,杨宏彦暗下决心。他要把发展的棋子,郑重投向红椿岗。

茶园运营的创新地

杨宏彦深知,清晰的产权,是保证红椿岗茶园稳步发展的基础。

“规范流转,依法经营。”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思经镇的大力支持下,杨宏彦三管齐下,全新运营红椿岗茶园。

与茶园涉及的13户农户签订林地流转合同,实现茶地分散到集中;与茶农岳毅签订合作协议,杨宏彦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岳毅负责对老川茶的矮化改造和日常管理;每年由杨宏彦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园鲜叶,兜底保障茶农收入。

“依托古树茶独特的优势和老川茶独特的品牌,走高山有机茶全新运营新模式。”协议签订仪式上,杨宏彦将红椿岗茶园开发的构想和盘托出。

红椿岗,生机重现。

然而,协议签署的来年开春,杨宏彦却遭遇了“意外打击”。

原来,红椿岗茶园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气温低,茶树生长缓慢。当其他低海拔地区的茶树茂密发芽时,红椿岗的茶树大多还在休眠。而等新芽迭出时,离鲜叶上市已晚十天半月。

面对愁云满面的岳毅,杨宏彦态度坚决。“虽然红椿岗芽茶产出晚,但我同样按明前茶价格收购。”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十万元。

2017年,在天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长达4公里长的入园公路建成通车。紧随其后的,是沿途一度荒废的茶园,也被人清理出来进行了矮化改造。

红椿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扬帆起航向未来

“红椿岗老川茶是一种独特资源,山中的古茶树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从红椿岗考察回来,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天全州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红椿岗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红椿岗发现古茶树并不奇怪。”他指出,老川茶茶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当下的也是后代的。开发建设,必须充分挖掘茶地、茶树、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推动茶园有序利用、绿色发展。

事实上,杨宏彦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让红椿岗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聘请国际茶叶知名专家作为顾问,研究老川茶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事宜,使红椿岗老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邀请中国国际新闻频道的记者,专门到红椿岗采风,拍摄了百年古茶树的专题宣传片;把国内知名的有机认证机构专业人员请上红椿岗,对茶园的土壤、空气、溪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长达两年的监测,让红椿岗老川茶有机认证名副其实……

2018年春天,杨宏彦用红椿岗古茶树的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古树茶。网上刚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

扑面而至的赞许,并没有扰乱杨宏彦的思绪。他一如平常,上山看管理,进厂抓生产,入城攻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红椿岗继续绽放别样魅力:

鲜叶产量大幅飙升,从前只采摘春茶,如今实现春夏秋三季都能采摘销售,产量增长近10倍;品牌创建取得突破,从籍籍无名到如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

老川茶绿意勃发,红椿岗生机盎然。

站在红椿岗,千亩茶园尽收眼底。那一层层的碧绿,那一树树的繁枝,那一枚枚的嫩叶,是历史,是现实,更是生机和活力,是未来的希望。

刘乾能/文

天全县思经镇红椿岗茶园

天全县思经镇红椿岗茶园

杨宏彦探访红椿岗古茶树

杨宏彦探访红椿岗古茶树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3, PREBM=001, NUM=1, GUID=177159820011444633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3/24/002/1771598200114446336.html, DOCPUBTIME=2024-03-24 02: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地带。继续西行,就是作为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的二郎山。 一段与茶有关的故事,就发生在二郎山下的红椿岗。 藏茶原料重要产地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是藏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古谚语。汉语的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天全,历来是藏茶供应的重要基地。 红椿岗,位于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与山坪村的交界处。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山泉汩汩、云雾缭绕,是高山茶最佳种植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向涉藏地区供应藏茶,当时的大河公社把红椿岗作为新建茶场的首选地。“开地栽茶”,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红椿岗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每年谷雨前后开始收‘刀子茶’。”当地老一辈茶人介绍,“刀子茶”,就是藏茶原料,要选用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春茶的芽茶长到谷雨后,用特制的小刀连梗带叶一起收割,再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5大工序和32道工艺,最终做成藏茶。“当年,红椿岗是天全县10个公社茶场之一,每年向天全茶厂供应藏茶鲜叶超过50万公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天全茶厂退出国营序列,专供藏茶原料的红椿岗茶场,顷刻间失去了生存的依附。热闹不再的红椿岗,一片寂静。 茶园撂荒,转瞬20年。 古茶树的家园 “红椿岗发现古茶树!”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沉寂20年的红椿岗再次热闹起来。 2013年仲夏的一天,天全人杨宏彦一行来到红椿岗。眼前的茶园,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印象,只见茶树树干粗大,枝条茂密,遮天蔽日,有着十足的野性。 “茶树主干粗大、枝叶茂密,说明根系发达,这是有性繁殖的特征。”指着眼前的茶树,杨宏彦如数家珍,“老川茶多为小叶多丛灌木型川茶,有的古茶树树龄可达百年以上。”他随手摘下一枚茶叶,兴奋地向同行者介绍,“老川茶叶型尖长,形似柳叶,而改良茶叶型一般为纺锤形。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对茶树生长环境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当天的考察,还给了杨宏彦更加意外的惊喜——在红椿岗,他们发现了上百株古茶树。 “古茶树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蕴含了某个地域环境空气质量、雨雪霜冻、土壤环境等诸多信息,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手中的研究资料,让杨宏彦感受到别样喜悦。他知道,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林,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茶树,不仅仅是彰显其经济价值的事情,而且是挖掘古茶树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大事。 随即,杨宏彦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专程到红椿岗进行考察游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手抚山顶的一株老茶树,拿出卷尺测量起来。“这株茶树胸径28厘米、胸围163厘米、树高16米,树龄至少有两百年。” 这位老人是著名制茶大师谢孟桥。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对古树茶情有独钟。“这里的古茶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看似苍老但富有活力,是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植的原生态代表,说明这里种茶的历史悠久。” “保护古茶树,发展新产业!”夜幕下,望向高耸云端的二郎山,杨宏彦暗下决心。他要把发展的棋子,郑重投向红椿岗。 茶园运营的创新地 杨宏彦深知,清晰的产权,是保证红椿岗茶园稳步发展的基础。 “规范流转,依法经营。”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思经镇的大力支持下,杨宏彦三管齐下,全新运营红椿岗茶园。 与茶园涉及的13户农户签订林地流转合同,实现茶地分散到集中;与茶农岳毅签订合作协议,杨宏彦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岳毅负责对老川茶的矮化改造和日常管理;每年由杨宏彦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园鲜叶,兜底保障茶农收入。 “依托古树茶独特的优势和老川茶独特的品牌,走高山有机茶全新运营新模式。”协议签订仪式上,杨宏彦将红椿岗茶园开发的构想和盘托出。 红椿岗,生机重现。 然而,协议签署的来年开春,杨宏彦却遭遇了“意外打击”。 原来,红椿岗茶园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气温低,茶树生长缓慢。当其他低海拔地区的茶树茂密发芽时,红椿岗的茶树大多还在休眠。而等新芽迭出时,离鲜叶上市已晚十天半月。 面对愁云满面的岳毅,杨宏彦态度坚决。“虽然红椿岗芽茶产出晚,但我同样按明前茶价格收购。”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十万元。 2017年,在天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长达4公里长的入园公路建成通车。紧随其后的,是沿途一度荒废的茶园,也被人清理出来进行了矮化改造。 红椿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扬帆起航向未来 “红椿岗老川茶是一种独特资源,山中的古茶树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从红椿岗考察回来,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天全州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红椿岗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红椿岗发现古茶树并不奇怪。”他指出,老川茶茶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当下的也是后代的。开发建设,必须充分挖掘茶地、茶树、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推动茶园有序利用、绿色发展。 事实上,杨宏彦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让红椿岗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聘请国际茶叶知名专家作为顾问,研究老川茶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事宜,使红椿岗老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邀请中国国际新闻频道的记者,专门到红椿岗采风,拍摄了百年古茶树的专题宣传片;把国内知名的有机认证机构专业人员请上红椿岗,对茶园的土壤、空气、溪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长达两年的监测,让红椿岗老川茶有机认证名副其实…… 2018年春天,杨宏彦用红椿岗古茶树的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古树茶。网上刚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 扑面而至的赞许,并没有扰乱杨宏彦的思绪。他一如平常,上山看管理,进厂抓生产,入城攻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红椿岗继续绽放别样魅力: 鲜叶产量大幅飙升,从前只采摘春茶,如今实现春夏秋三季都能采摘销售,产量增长近10倍;品牌创建取得突破,从籍籍无名到如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 老川茶绿意勃发,红椿岗生机盎然。 站在红椿岗,千亩茶园尽收眼底。那一层层的碧绿,那一树树的繁枝,那一枚枚的嫩叶,是历史,是现实,更是生机和活力,是未来的希望。 刘乾能/文,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2752, NODEID=null, DOCTITLE=老川茶树吐新芽 红椿岗上茶飘香,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红椿岗古茶树 曹枝清  摄

红椿岗古茶树 曹枝清 摄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地带。继续西行,就是作为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的二郎山。

一段与茶有关的故事,就发生在二郎山下的红椿岗。

藏茶原料重要产地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是藏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古谚语。汉语的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天全,历来是藏茶供应的重要基地。

红椿岗,位于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与山坪村的交界处。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山泉汩汩、云雾缭绕,是高山茶最佳种植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向涉藏地区供应藏茶,当时的大河公社把红椿岗作为新建茶场的首选地。“开地栽茶”,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红椿岗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每年谷雨前后开始收‘刀子茶’。”当地老一辈茶人介绍,“刀子茶”,就是藏茶原料,要选用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春茶的芽茶长到谷雨后,用特制的小刀连梗带叶一起收割,再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5大工序和32道工艺,最终做成藏茶。“当年,红椿岗是天全县10个公社茶场之一,每年向天全茶厂供应藏茶鲜叶超过50万公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天全茶厂退出国营序列,专供藏茶原料的红椿岗茶场,顷刻间失去了生存的依附。热闹不再的红椿岗,一片寂静。

茶园撂荒,转瞬20年。

古茶树的家园

“红椿岗发现古茶树!”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沉寂20年的红椿岗再次热闹起来。

2013年仲夏的一天,天全人杨宏彦一行来到红椿岗。眼前的茶园,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印象,只见茶树树干粗大,枝条茂密,遮天蔽日,有着十足的野性。

“茶树主干粗大、枝叶茂密,说明根系发达,这是有性繁殖的特征。”指着眼前的茶树,杨宏彦如数家珍,“老川茶多为小叶多丛灌木型川茶,有的古茶树树龄可达百年以上。”他随手摘下一枚茶叶,兴奋地向同行者介绍,“老川茶叶型尖长,形似柳叶,而改良茶叶型一般为纺锤形。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对茶树生长环境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当天的考察,还给了杨宏彦更加意外的惊喜——在红椿岗,他们发现了上百株古茶树。

“古茶树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蕴含了某个地域环境空气质量、雨雪霜冻、土壤环境等诸多信息,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手中的研究资料,让杨宏彦感受到别样喜悦。他知道,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林,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茶树,不仅仅是彰显其经济价值的事情,而且是挖掘古茶树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大事。

随即,杨宏彦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专程到红椿岗进行考察游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手抚山顶的一株老茶树,拿出卷尺测量起来。“这株茶树胸径28厘米、胸围163厘米、树高16米,树龄至少有两百年。” 这位老人是著名制茶大师谢孟桥。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对古树茶情有独钟。“这里的古茶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看似苍老但富有活力,是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植的原生态代表,说明这里种茶的历史悠久。”

“保护古茶树,发展新产业!”夜幕下,望向高耸云端的二郎山,杨宏彦暗下决心。他要把发展的棋子,郑重投向红椿岗。

茶园运营的创新地

杨宏彦深知,清晰的产权,是保证红椿岗茶园稳步发展的基础。

“规范流转,依法经营。”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思经镇的大力支持下,杨宏彦三管齐下,全新运营红椿岗茶园。

与茶园涉及的13户农户签订林地流转合同,实现茶地分散到集中;与茶农岳毅签订合作协议,杨宏彦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岳毅负责对老川茶的矮化改造和日常管理;每年由杨宏彦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园鲜叶,兜底保障茶农收入。

“依托古树茶独特的优势和老川茶独特的品牌,走高山有机茶全新运营新模式。”协议签订仪式上,杨宏彦将红椿岗茶园开发的构想和盘托出。

红椿岗,生机重现。

然而,协议签署的来年开春,杨宏彦却遭遇了“意外打击”。

原来,红椿岗茶园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气温低,茶树生长缓慢。当其他低海拔地区的茶树茂密发芽时,红椿岗的茶树大多还在休眠。而等新芽迭出时,离鲜叶上市已晚十天半月。

面对愁云满面的岳毅,杨宏彦态度坚决。“虽然红椿岗芽茶产出晚,但我同样按明前茶价格收购。”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十万元。

2017年,在天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长达4公里长的入园公路建成通车。紧随其后的,是沿途一度荒废的茶园,也被人清理出来进行了矮化改造。

红椿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扬帆起航向未来

“红椿岗老川茶是一种独特资源,山中的古茶树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从红椿岗考察回来,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天全州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红椿岗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红椿岗发现古茶树并不奇怪。”他指出,老川茶茶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当下的也是后代的。开发建设,必须充分挖掘茶地、茶树、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推动茶园有序利用、绿色发展。

事实上,杨宏彦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让红椿岗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聘请国际茶叶知名专家作为顾问,研究老川茶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事宜,使红椿岗老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邀请中国国际新闻频道的记者,专门到红椿岗采风,拍摄了百年古茶树的专题宣传片;把国内知名的有机认证机构专业人员请上红椿岗,对茶园的土壤、空气、溪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长达两年的监测,让红椿岗老川茶有机认证名副其实……

2018年春天,杨宏彦用红椿岗古茶树的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古树茶。网上刚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

扑面而至的赞许,并没有扰乱杨宏彦的思绪。他一如平常,上山看管理,进厂抓生产,入城攻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红椿岗继续绽放别样魅力:

鲜叶产量大幅飙升,从前只采摘春茶,如今实现春夏秋三季都能采摘销售,产量增长近10倍;品牌创建取得突破,从籍籍无名到如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

老川茶绿意勃发,红椿岗生机盎然。

站在红椿岗,千亩茶园尽收眼底。那一层层的碧绿,那一树树的繁枝,那一枚枚的嫩叶,是历史,是现实,更是生机和活力,是未来的希望。

刘乾能/文

天全县思经镇红椿岗茶园

天全县思经镇红椿岗茶园

杨宏彦探访红椿岗古茶树

杨宏彦探访红椿岗古茶树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71598200114446336, IR_CONTENT= 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地带。继续西行,就是作为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的二郎山。 一段与茶有关的故事,就发生在二郎山下的红椿岗。 藏茶原料重要产地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是藏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古谚语。汉语的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天全,历来是藏茶供应的重要基地。 红椿岗,位于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与山坪村的交界处。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山泉汩汩、云雾缭绕,是高山茶最佳种植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向涉藏地区供应藏茶,当时的大河公社把红椿岗作为新建茶场的首选地。“开地栽茶”,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红椿岗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每年谷雨前后开始收‘刀子茶’。”当地老一辈茶人介绍,“刀子茶”,就是藏茶原料,要选用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春茶的芽茶长到谷雨后,用特制的小刀连梗带叶一起收割,再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5大工序和32道工艺,最终做成藏茶。“当年,红椿岗是天全县10个公社茶场之一,每年向天全茶厂供应藏茶鲜叶超过50万公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天全茶厂退出国营序列,专供藏茶原料的红椿岗茶场,顷刻间失去了生存的依附。热闹不再的红椿岗,一片寂静。 茶园撂荒,转瞬20年。 古茶树的家园 “红椿岗发现古茶树!”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沉寂20年的红椿岗再次热闹起来。 2013年仲夏的一天,天全人杨宏彦一行来到红椿岗。眼前的茶园,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印象,只见茶树树干粗大,枝条茂密,遮天蔽日,有着十足的野性。 “茶树主干粗大、枝叶茂密,说明根系发达,这是有性繁殖的特征。”指着眼前的茶树,杨宏彦如数家珍,“老川茶多为小叶多丛灌木型川茶,有的古茶树树龄可达百年以上。”他随手摘下一枚茶叶,兴奋地向同行者介绍,“老川茶叶型尖长,形似柳叶,而改良茶叶型一般为纺锤形。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对茶树生长环境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当天的考察,还给了杨宏彦更加意外的惊喜——在红椿岗,他们发现了上百株古茶树。 “古茶树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蕴含了某个地域环境空气质量、雨雪霜冻、土壤环境等诸多信息,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手中的研究资料,让杨宏彦感受到别样喜悦。他知道,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林,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茶树,不仅仅是彰显其经济价值的事情,而且是挖掘古茶树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大事。 随即,杨宏彦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专程到红椿岗进行考察游学。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手抚山顶的一株老茶树,拿出卷尺测量起来。“这株茶树胸径28厘米、胸围163厘米、树高16米,树龄至少有两百年。” 这位老人是著名制茶大师谢孟桥。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对古树茶情有独钟。“这里的古茶树主干挺拔、枝繁叶茂,看似苍老但富有活力,是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植的原生态代表,说明这里种茶的历史悠久。” “保护古茶树,发展新产业!”夜幕下,望向高耸云端的二郎山,杨宏彦暗下决心。他要把发展的棋子,郑重投向红椿岗。 茶园运营的创新地 杨宏彦深知,清晰的产权,是保证红椿岗茶园稳步发展的基础。 “规范流转,依法经营。”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思经镇的大力支持下,杨宏彦三管齐下,全新运营红椿岗茶园。 与茶园涉及的13户农户签订林地流转合同,实现茶地分散到集中;与茶农岳毅签订合作协议,杨宏彦负责基础设施投入,岳毅负责对老川茶的矮化改造和日常管理;每年由杨宏彦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园鲜叶,兜底保障茶农收入。 “依托古树茶独特的优势和老川茶独特的品牌,走高山有机茶全新运营新模式。”协议签订仪式上,杨宏彦将红椿岗茶园开发的构想和盘托出。 红椿岗,生机重现。 然而,协议签署的来年开春,杨宏彦却遭遇了“意外打击”。 原来,红椿岗茶园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气温低,茶树生长缓慢。当其他低海拔地区的茶树茂密发芽时,红椿岗的茶树大多还在休眠。而等新芽迭出时,离鲜叶上市已晚十天半月。 面对愁云满面的岳毅,杨宏彦态度坚决。“虽然红椿岗芽茶产出晚,但我同样按明前茶价格收购。”为此,他每年要多支出近十万元。 2017年,在天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长达4公里长的入园公路建成通车。紧随其后的,是沿途一度荒废的茶园,也被人清理出来进行了矮化改造。 红椿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扬帆起航向未来 “红椿岗老川茶是一种独特资源,山中的古茶树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从红椿岗考察回来,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天全州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红椿岗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在红椿岗发现古茶树并不奇怪。”他指出,老川茶茶园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当下的也是后代的。开发建设,必须充分挖掘茶地、茶树、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推动茶园有序利用、绿色发展。 事实上,杨宏彦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让红椿岗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聘请国际茶叶知名专家作为顾问,研究老川茶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事宜,使红椿岗老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邀请中国国际新闻频道的记者,专门到红椿岗采风,拍摄了百年古茶树的专题宣传片;把国内知名的有机认证机构专业人员请上红椿岗,对茶园的土壤、空气、溪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长达两年的监测,让红椿岗老川茶有机认证名副其实…… 2018年春天,杨宏彦用红椿岗古茶树的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古树茶。网上刚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 扑面而至的赞许,并没有扰乱杨宏彦的思绪。他一如平常,上山看管理,进厂抓生产,入城攻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红椿岗继续绽放别样魅力: 鲜叶产量大幅飙升,从前只采摘春茶,如今实现春夏秋三季都能采摘销售,产量增长近10倍;品牌创建取得突破,从籍籍无名到如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 老川茶绿意勃发,红椿岗生机盎然。 站在红椿岗,千亩茶园尽收眼底。那一层层的碧绿,那一树树的繁枝,那一枚枚的嫩叶,是历史,是现实,更是生机和活力,是未来的希望。 刘乾能/文,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324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66/wKhurWX_IlWAXqn-AAv4T9VBkaU686.png, ZB_AREA_LIST=, FB=

, TS=红椿岗古茶树 曹枝清 摄&&天全县思经镇红椿岗茶园&&杨宏彦探访红椿岗古茶树},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03/24, DAY=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