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茶统筹”发展工作综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茶树生长的沃土;两千多年不曾断绝过的茶史,让蒙顶山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座高塔;从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顶山茶制作技艺,到飞速发展的茶科技,“三茶统筹”的雅安篇章,从这里开始书写。
千年茶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公元前53年,蒙山县(今名山区)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之巅的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种下7株茶树。蒙顶山,是世界上最早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的地方。
茶叶史上,唐代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大国风范、国泰民安。茶叶种植业迅速发展:“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山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亦有记载:自唐朝起,蒙山茶因其品质优异,即列为贡茶,专供皇帝祭天祀太庙之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琴茶》中,对蒙山茶赞不绝口——“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
茶为饮,亦为桥。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队伍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来自雅安的茶叶,从盛唐开始,就在高原扎下了根,成为藏汉民族连接的桥梁。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传承千年的雅安藏茶。
而到了清朝,一百余种贡茶中,四川有10多种,雅安所产占了其七。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千年茶文化的积淀,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蒙山二字,独领风骚。
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举行,蒙顶山茶重新“出圈”。这次会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确认“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千亿茶产业
坚定品牌自信
据统计,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干毛茶收入达85亿元,综合产值250亿元以上,茶农茶产业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以上。茶产业是雅安发展的重要根基!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勇当精制川茶排头兵,按照“农业稳市”的总体工作要求,通过实施“六提行动”,擦亮“蒙顶山茶”“雅安藏茶”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川茶品牌提升行动方案在雅安落地落细落实,推动雅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名山区红星镇茶叶交易市场中,一个个装满嫩叶的背篓在市场中交织,茶农卖茶,茶商买茶,繁忙而有序。
茶商杨在伟选中茶叶,与茶农约定好价格后,便带着茶农来到自己的收购点,称重、计算、登记、付款。前后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一单鲜茶交易。杨在伟的收茶车中茶叶见涨,茶农手握卖茶款,高兴地清点钱款。
名山的春天在茶园中启幕。
一个茶篓,一双巧手,一片茶园,“人在草木间”是茶农的生动写照。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名山区依托39.2万亩茶叶资源本底,创新性打造产业联合体,实施茶企“1+6”对标提质专项行动,314家茶企均实现规范化生产,探索茶产业股权量化增收新模式,依托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探索形成具有显著丘区特色的“名山实践”,茶叶带动农民增收占比达60%以上。
壮大茶产业,离不开做好“茶文章”。近年来,我市依托100余万亩茶园资源本底,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初步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发展格局。
我市以景区化思维,提升打造生态茶园、茶业基地,推出“茶文化展示+体验旅游”发展模式,开发茶博物馆研学、茶文化体验等茶旅融合产品,建成蒙顶山、牛碾坪、月亮湖等以茶旅融合为特色的A级旅游景区9个,串点成线、扩线成面,打造“茶林相间、花香茶海、色彩纷呈、四季辉映”的茶乡美景。“世界茶源寻根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50公里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被评为“中国十佳茶旅路线”和“全国美丽乡村路”。
在茶俗体验、茶园度假等领域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制茶、茶艺、茶膳、茶宿、茶研学等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来雅打卡。
“千技”齐绽放
坚定发展自信
科技进步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976年,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设立,雅安因悠久的茶文化和坚实的茶产业成为该专业最好的“试验田”和“创新地”。
随着气温攀升,茶叶生长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疯狂”的时刻。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