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国富
唐国富精心雕琢作品 资料图片
近日,一场名为“和光:当代艺术展”的展览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赛尔展厅进行,此次展览中一部分作品来自中国,其中包括雅安艺术家唐国富的作品。艺术是相通的,除了书画方面的造诣,唐国富更多被人熟知的还是他的雕塑和雕刻作品。
日前,记者来到芦山县金丝楠水街,见到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博物馆原馆长唐国富。
朽木可雕 儿时种下雕塑梦
谈起如何结缘雕塑,唐国富的思绪回到了小学三年级,那时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欧阳海舍身勇挡惊马的故事,他被深深打动,向老师借来《欧阳海之歌》连环画阅读,“看书时一下子就被封面场景和雕刻的人物吸引,从那时起就对雕塑产生了兴趣。”
不久后唐国富在电影院观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影片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但电影里讲雕塑家的镜头我一直记忆犹新,一块普通的泥巴,在他们手中可以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我觉得很神奇,所以立志将来要做一名雕塑家。”于是他利用每天放学和空闲时间捏泥巴,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捏出来的人像样貌并不贴切。后来他又用铁锤敲击石头做石雕,花了很长时间,打了一个可以手提的举重器,“造型比较像样了,开始有了点成就感。”唐国富说。
1972年初中毕业后唐国富成为一名知青,“那个时候我白天下地,黄昏挖泥,晚上就熬夜做雕塑,当时给自己做了一个泥塑人像,也重新完成了欧阳海英雄的人像。”唐国富心中对雕塑始终有一团火,只要有时间就会做雕塑练手。
高考恢复后,唐国富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艺术的热爱,报名参加了1978年四川美术学院招生考试,通过初试复试,他的雕塑作品在28位考生中排名第三,但由于没有专业学习素描绘画,后来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系统学习雕刻的学院梦就此破灭。
1982年唐国富子承父业进入照相馆工作,每天在暗房冲洗照片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他只能利用深夜时间做临摹塑像。1985年,唐国富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为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当时芦山县委、县政府要举行展览,几经挑选,塑红军像的重任就落到了唐国富身上。经过一个多月辛苦制作,唐国富的泥塑作品《冲锋》创作完成进行展览,获得一致好评。
后来,唐国富被调到芦山县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和摄影工作。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唐国富用宝兴汉白玉雕刻了一个“回”字形雕像,形似一对母子正低头嬉戏,唐国富把它取名为《回归》。这件作品后来被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该作品还入选《中国文化报》“21世纪中国艺术名家名作大展”。“因为《回归》,让我觉得自己算是跨进了雕塑的大门,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唐国富笑着说。
20世纪90年代芦山根雕兴起,地里挖出的乌木,经过能工巧匠细心雕刻,成为一件件精美且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2000年芦山发现汉代城门神兽,立即在考古界引起轰动,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这让时任芦山县博物馆馆长的唐国富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以借助神兽形象宣传芦山的历史文化。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唐国富接到通知,需要完成一件作品送到南京去。“我立刻想到可以用芦山乌木雕刻成神兽的形象。”于是他从构思到设计再到挑选木材、下料、雕刻,前后花了十几天时间,用芦山金丝楠木雕刻出一尊气宇轩昂的瑞兽。这个作品问世后成功打响了芦山根雕的名气,这件作品被作为礼物由雅安市人民政府赠送给南京市人民政府。
四十余年雕刻创作经历让唐国富的双手布满厚厚的老茧,但热爱能抵万难,如今他仍坚持创作,在工作室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雕刻、书法、绘画作品。“我的雕塑讲究顺其自然,都是按照木头原本的纹路进行设计,创作理念就是‘无法则有法,无形则有形,无我则有我,无中生有’。”唐国富介绍。
枯木逢春 与根共舞传承匠心
2013年,唐国富的几十件作品在地震中被损毁,他深感痛惜,“作品被毁之后,我意识到自己不能仅限于制作雕塑作品,目光要放长远一点,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后起之辈了解芦山根雕,让这门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2014年唐国富被四川省档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先后培养雕刻人才120余人,现在大多已经成为芦山根雕艺术界的代表人物。“我的徒弟里有8人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还有很多学生的根雕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唐国富说。
杨松就是其中一位“95后”年轻徒弟,2014年系统学习了一年泥塑和根雕技艺,后来就在金丝楠水街开了一家根雕店铺,凭借自己的根雕手艺养家糊口。
谈到学习雕刻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杨松立马回忆起刚学不久,唐国富就让大家用泥塑模仿作品《老村长》,“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夸赞说是徒弟里仿得最像的一个,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要走根雕这条道路的决心。”虽然自己已经开店八年多了,有时遇到设计问题他仍会向唐国富请教。
在金丝楠水街大师园一家根雕馆,记者见到唐国富另一位徒弟杨力营。杨力营是河北人,根雕世家出身的他,早年在辽宁学习根雕,“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芦山购买乌木材料,当时就被芦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木材资源吸引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杨力营带着一家四口来到芦山扎根,在姜城大地继续书写自己的根雕人生。
唐国富说:“我收的徒弟大多来自宝兴、芦山、名山的农村,他们以前根本没有了解过什么是艺术,学习之后才知道根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其实带学生也是一种乐趣,我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他们的新思维、新想法,和年轻人进行技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谈到未来,唐国富表示当前芦山根雕还缺乏创新高端雕刻人才,因此还要不断开展培训,加强人才引进,让更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了解根雕、学习技艺。“希望通过传授根雕技艺,把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传承下去,让学员收获一门手艺,留住艺术的根,弘扬艺术之魂。”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