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血吸虫病有哪些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在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之际,记者采访了雨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雨城区疾控中心)专家。
雨城区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考古发现2100多年前我国就有血吸虫病的流行,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体一般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在肝脏与结肠内由虫卵囤积而引起的肉芽肿。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因此,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储存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猫及鼠类等30多种动物。病人及患病耕牛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受感染的羊、猪、犬、马、鼠类等。在一些长时间无人畜活动的地区,血吸虫在野生动物之间通过钉螺传播,形成原发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动的居民点或生产地区,由钉螺传播所构成的疫源地属次发性疫源地。
“2017年,雨城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但一些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雨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病治病、灭螺、加强粪水管理和预防感染(避免与可能有尾蚴的水接触)等措施。任何年龄、性别、职业和种族的人,只要接触疫水,都可能感染血吸虫病。
“没有钉螺,血吸虫病就无法传播。所以消灭钉螺是防止血吸虫病的必要环节。此外,市民一定不要在被感染的疫水中游泳、嬉戏,在享受水中嬉戏的乐趣时,尾蚴可能已经钻入体内。洪涝灾害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护。当然,加强粪便与水的管理也非常重要。”雨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
本报记者 鲁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