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读《钱理群的另一面》

□ 久胜

《钱理群的另一面》是钱理群的摄影作品集,在摄影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年代,他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属于“名人摄影”还是“另类摄影”,带着这样的好奇下单买了这本书。也许是看多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画册、招商画册,看多了那些形式花哨但内涵空洞的图片,对一个研究文学的教授的业余作品充满了一种期待。

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杯淡淡的白茶,蜷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认真看完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摄影集。钱理群是一个怀瑾握瑜、明德惟馨的名校教授,而看他的“非专业”摄影作品,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深情敦厚的表达效果。看完全书,仿佛涉入了一条清凉江流,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下午抵达了纯净彼岸。一般而言,人到暮年对艺术的敏感总是会迟钝些,但钱老是个例外:看他的作品,老而弥坚,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没有一味甜腻的表达,画面自由自在、意境高远,体现了人生的达观意识。那些图片,或峻洁、或醇厚、或萧散、或劲健、或安逸、或雅趣、或苍茫、或温暖、或汇通、或浑融……一幅一帧构建起了他的摄影大厦,构筑起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他说:“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自从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以后,很多地方都把人文景观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建设,美其名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来编写故事、写旅游口号,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所谓的为旅游赋能的做法。但是钱理群认为人文景观中虚假成分太多了,让人心动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集中,很多作品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沙漠系列、海洋系列、动物系列、植物系列,都体现了作者把自然作为与人类平等地位的观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作者偏爱蓝色,比如他拍了好些风筝飘浮于晴空中的照片,以及建筑在蓝天下的线条与轮廓。他认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方式。蓝色是他摄影作品集的主色调,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表现,也反映了他的一种基本的、理想的教育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摄影者在天地之间,唯天空颤动回旋,充满了一种动感与力度,这也是很多唯美摄影者不能带给人震撼的地方,他们的摄影作品,美则美矣,但没有了生命的动感。过度的修图,让这个世界和大自然面目全非。

他说:“摄影,将我与自然有趣的相遇记录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摄影没了一种神秘感,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是摄影师,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称得上是艺术品。每个人利用手机可以拍出无数的照片,因为摄影的首要功能是记事,其次它是需要美感的记事。近百年前,本雅明就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谙文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美感,这些图片可能也传递不出情绪等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在拍摄印度的人物时,他的图片传递出的东西就是,印度人的脸有古代与现代融合的特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看钱理群的摄影作品,也让人想起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引用而言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使是很多人都在搞人像摄影,但为何有些让人进入一种审美的生命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没有?我想,可能艺术也是讲究度的,太过和不及都诞生不了完美的艺术。在我看来,钱理群的摄影作品,更多体现了心性,没有在习气上过多地做文章。比如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街头抓拍的一个瞬间,大家在看小丑的表演,观众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个性化的,大家合在一起又很和谐自然。这种作品实在是太少,刻意为之的作品中更是难得一见。同时他的记录也是多角度的,比如他拍的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和罗丹的思想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尽兴地表达出对生命酣畅状态的追求。这种记录,远胜于我们大多数人因摄影的方便带来的个人意味的稀薄感觉。所以,他的图片值得玩味再三。

他说:“诗的本质是发现,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所以,看他的摄影作品,是看一首首的诗词,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之所在,是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美景在远方,天天见惯的景色都一成不变。但如果像钱理群一样,保持着好奇与发现,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拥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长期保持从而也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比如他拍的一幅湖边散步图片,晨曦中的独木、静卧在波光里的圆石,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心也变得分外地柔和。这就是发现的能力,能在司空见惯的物与景中发现一种特别的美,一种不事雕琢的美,一种天然的美,一种深刻的美,这是很多刻意而为的作品达不到的境地,在一种无意为之的时刻却达到了。这种发现的能力,就是始终保持着对他人和世界的敬意,从而达到始终保持精力的活力,也可以让人由物质的气息进入到精神生活的领域。

通过相机自由地发现,我们也发现了他作品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与那些想得奖的摄影家相比,钱理群只是通过相机来表达他的立场和角度,也是由于他有一种别样的发现能力,他竟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源自对生命的全部好感和热爱。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5, PREBM=003, NUM=3, GUID=179189192079697511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5/19/004/1791891920796975110.html, DOCPUBTIME=2024-05-19 02: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钱理群的另一面》是钱理群的摄影作品集,在摄影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年代,他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属于“名人摄影”还是“另类摄影”,带着这样的好奇下单买了这本书。也许是看多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画册、招商画册,看多了那些形式花哨但内涵空洞的图片,对一个研究文学的教授的业余作品充满了一种期待。 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杯淡淡的白茶,蜷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认真看完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摄影集。钱理群是一个怀瑾握瑜、明德惟馨的名校教授,而看他的“非专业”摄影作品,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深情敦厚的表达效果。看完全书,仿佛涉入了一条清凉江流,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下午抵达了纯净彼岸。一般而言,人到暮年对艺术的敏感总是会迟钝些,但钱老是个例外:看他的作品,老而弥坚,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没有一味甜腻的表达,画面自由自在、意境高远,体现了人生的达观意识。那些图片,或峻洁、或醇厚、或萧散、或劲健、或安逸、或雅趣、或苍茫、或温暖、或汇通、或浑融……一幅一帧构建起了他的摄影大厦,构筑起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他说:“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自从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以后,很多地方都把人文景观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建设,美其名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来编写故事、写旅游口号,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所谓的为旅游赋能的做法。但是钱理群认为人文景观中虚假成分太多了,让人心动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集中,很多作品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沙漠系列、海洋系列、动物系列、植物系列,都体现了作者把自然作为与人类平等地位的观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作者偏爱蓝色,比如他拍了好些风筝飘浮于晴空中的照片,以及建筑在蓝天下的线条与轮廓。他认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方式。蓝色是他摄影作品集的主色调,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表现,也反映了他的一种基本的、理想的教育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摄影者在天地之间,唯天空颤动回旋,充满了一种动感与力度,这也是很多唯美摄影者不能带给人震撼的地方,他们的摄影作品,美则美矣,但没有了生命的动感。过度的修图,让这个世界和大自然面目全非。 他说:“摄影,将我与自然有趣的相遇记录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摄影没了一种神秘感,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是摄影师,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称得上是艺术品。每个人利用手机可以拍出无数的照片,因为摄影的首要功能是记事,其次它是需要美感的记事。近百年前,本雅明就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谙文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美感,这些图片可能也传递不出情绪等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在拍摄印度的人物时,他的图片传递出的东西就是,印度人的脸有古代与现代融合的特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看钱理群的摄影作品,也让人想起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引用而言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使是很多人都在搞人像摄影,但为何有些让人进入一种审美的生命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没有?我想,可能艺术也是讲究度的,太过和不及都诞生不了完美的艺术。在我看来,钱理群的摄影作品,更多体现了心性,没有在习气上过多地做文章。比如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街头抓拍的一个瞬间,大家在看小丑的表演,观众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个性化的,大家合在一起又很和谐自然。这种作品实在是太少,刻意为之的作品中更是难得一见。同时他的记录也是多角度的,比如他拍的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和罗丹的思想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尽兴地表达出对生命酣畅状态的追求。这种记录,远胜于我们大多数人因摄影的方便带来的个人意味的稀薄感觉。所以,他的图片值得玩味再三。 他说:“诗的本质是发现,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所以,看他的摄影作品,是看一首首的诗词,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之所在,是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美景在远方,天天见惯的景色都一成不变。但如果像钱理群一样,保持着好奇与发现,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拥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长期保持从而也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比如他拍的一幅湖边散步图片,晨曦中的独木、静卧在波光里的圆石,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心也变得分外地柔和。这就是发现的能力,能在司空见惯的物与景中发现一种特别的美,一种不事雕琢的美,一种天然的美,一种深刻的美,这是很多刻意而为的作品达不到的境地,在一种无意为之的时刻却达到了。这种发现的能力,就是始终保持着对他人和世界的敬意,从而达到始终保持精力的活力,也可以让人由物质的气息进入到精神生活的领域。 通过相机自由地发现,我们也发现了他作品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与那些想得奖的摄影家相比,钱理群只是通过相机来表达他的立场和角度,也是由于他有一种别样的发现能力,他竟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源自对生命的全部好感和热爱。,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2081, NODEID=null, DOCTITLE=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钱理群的另一面》是钱理群的摄影作品集,在摄影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年代,他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属于“名人摄影”还是“另类摄影”,带着这样的好奇下单买了这本书。也许是看多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画册、招商画册,看多了那些形式花哨但内涵空洞的图片,对一个研究文学的教授的业余作品充满了一种期待。

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杯淡淡的白茶,蜷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认真看完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摄影集。钱理群是一个怀瑾握瑜、明德惟馨的名校教授,而看他的“非专业”摄影作品,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深情敦厚的表达效果。看完全书,仿佛涉入了一条清凉江流,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下午抵达了纯净彼岸。一般而言,人到暮年对艺术的敏感总是会迟钝些,但钱老是个例外:看他的作品,老而弥坚,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没有一味甜腻的表达,画面自由自在、意境高远,体现了人生的达观意识。那些图片,或峻洁、或醇厚、或萧散、或劲健、或安逸、或雅趣、或苍茫、或温暖、或汇通、或浑融……一幅一帧构建起了他的摄影大厦,构筑起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他说:“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自从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以后,很多地方都把人文景观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建设,美其名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来编写故事、写旅游口号,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所谓的为旅游赋能的做法。但是钱理群认为人文景观中虚假成分太多了,让人心动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集中,很多作品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沙漠系列、海洋系列、动物系列、植物系列,都体现了作者把自然作为与人类平等地位的观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作者偏爱蓝色,比如他拍了好些风筝飘浮于晴空中的照片,以及建筑在蓝天下的线条与轮廓。他认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方式。蓝色是他摄影作品集的主色调,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表现,也反映了他的一种基本的、理想的教育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摄影者在天地之间,唯天空颤动回旋,充满了一种动感与力度,这也是很多唯美摄影者不能带给人震撼的地方,他们的摄影作品,美则美矣,但没有了生命的动感。过度的修图,让这个世界和大自然面目全非。

他说:“摄影,将我与自然有趣的相遇记录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摄影没了一种神秘感,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是摄影师,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称得上是艺术品。每个人利用手机可以拍出无数的照片,因为摄影的首要功能是记事,其次它是需要美感的记事。近百年前,本雅明就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谙文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美感,这些图片可能也传递不出情绪等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在拍摄印度的人物时,他的图片传递出的东西就是,印度人的脸有古代与现代融合的特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看钱理群的摄影作品,也让人想起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引用而言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使是很多人都在搞人像摄影,但为何有些让人进入一种审美的生命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没有?我想,可能艺术也是讲究度的,太过和不及都诞生不了完美的艺术。在我看来,钱理群的摄影作品,更多体现了心性,没有在习气上过多地做文章。比如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街头抓拍的一个瞬间,大家在看小丑的表演,观众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个性化的,大家合在一起又很和谐自然。这种作品实在是太少,刻意为之的作品中更是难得一见。同时他的记录也是多角度的,比如他拍的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和罗丹的思想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尽兴地表达出对生命酣畅状态的追求。这种记录,远胜于我们大多数人因摄影的方便带来的个人意味的稀薄感觉。所以,他的图片值得玩味再三。

他说:“诗的本质是发现,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所以,看他的摄影作品,是看一首首的诗词,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之所在,是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美景在远方,天天见惯的景色都一成不变。但如果像钱理群一样,保持着好奇与发现,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拥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长期保持从而也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比如他拍的一幅湖边散步图片,晨曦中的独木、静卧在波光里的圆石,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心也变得分外地柔和。这就是发现的能力,能在司空见惯的物与景中发现一种特别的美,一种不事雕琢的美,一种天然的美,一种深刻的美,这是很多刻意而为的作品达不到的境地,在一种无意为之的时刻却达到了。这种发现的能力,就是始终保持着对他人和世界的敬意,从而达到始终保持精力的活力,也可以让人由物质的气息进入到精神生活的领域。

通过相机自由地发现,我们也发现了他作品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与那些想得奖的摄影家相比,钱理群只是通过相机来表达他的立场和角度,也是由于他有一种别样的发现能力,他竟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源自对生命的全部好感和热爱。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91891920796975110, IR_CONTENT= 《钱理群的另一面》是钱理群的摄影作品集,在摄影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年代,他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属于“名人摄影”还是“另类摄影”,带着这样的好奇下单买了这本书。也许是看多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画册、招商画册,看多了那些形式花哨但内涵空洞的图片,对一个研究文学的教授的业余作品充满了一种期待。 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杯淡淡的白茶,蜷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认真看完了这本期待已久的摄影集。钱理群是一个怀瑾握瑜、明德惟馨的名校教授,而看他的“非专业”摄影作品,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深情敦厚的表达效果。看完全书,仿佛涉入了一条清凉江流,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下午抵达了纯净彼岸。一般而言,人到暮年对艺术的敏感总是会迟钝些,但钱老是个例外:看他的作品,老而弥坚,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没有一味甜腻的表达,画面自由自在、意境高远,体现了人生的达观意识。那些图片,或峻洁、或醇厚、或萧散、或劲健、或安逸、或雅趣、或苍茫、或温暖、或汇通、或浑融……一幅一帧构建起了他的摄影大厦,构筑起一个老者的另类摄影。 他说:“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自从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以后,很多地方都把人文景观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建设,美其名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来编写故事、写旅游口号,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所谓的为旅游赋能的做法。但是钱理群认为人文景观中虚假成分太多了,让人心动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自然。所以,在他的作品集中,很多作品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沙漠系列、海洋系列、动物系列、植物系列,都体现了作者把自然作为与人类平等地位的观念。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作者偏爱蓝色,比如他拍了好些风筝飘浮于晴空中的照片,以及建筑在蓝天下的线条与轮廓。他认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方式。蓝色是他摄影作品集的主色调,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表现,也反映了他的一种基本的、理想的教育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摄影者在天地之间,唯天空颤动回旋,充满了一种动感与力度,这也是很多唯美摄影者不能带给人震撼的地方,他们的摄影作品,美则美矣,但没有了生命的动感。过度的修图,让这个世界和大自然面目全非。 他说:“摄影,将我与自然有趣的相遇记录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摄影没了一种神秘感,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是摄影师,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称得上是艺术品。每个人利用手机可以拍出无数的照片,因为摄影的首要功能是记事,其次它是需要美感的记事。近百年前,本雅明就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谙文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美感,这些图片可能也传递不出情绪等精神性的东西。比如,他在拍摄印度的人物时,他的图片传递出的东西就是,印度人的脸有古代与现代融合的特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看钱理群的摄影作品,也让人想起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引用而言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使是很多人都在搞人像摄影,但为何有些让人进入一种审美的生命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没有?我想,可能艺术也是讲究度的,太过和不及都诞生不了完美的艺术。在我看来,钱理群的摄影作品,更多体现了心性,没有在习气上过多地做文章。比如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街头抓拍的一个瞬间,大家在看小丑的表演,观众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个性化的,大家合在一起又很和谐自然。这种作品实在是太少,刻意为之的作品中更是难得一见。同时他的记录也是多角度的,比如他拍的彼得堡的青铜骑士和罗丹的思想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尽兴地表达出对生命酣畅状态的追求。这种记录,远胜于我们大多数人因摄影的方便带来的个人意味的稀薄感觉。所以,他的图片值得玩味再三。 他说:“诗的本质是发现,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所以,看他的摄影作品,是看一首首的诗词,在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之所在,是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经常说,美景在远方,天天见惯的景色都一成不变。但如果像钱理群一样,保持着好奇与发现,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拥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长期保持从而也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比如他拍的一幅湖边散步图片,晨曦中的独木、静卧在波光里的圆石,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心也变得分外地柔和。这就是发现的能力,能在司空见惯的物与景中发现一种特别的美,一种不事雕琢的美,一种天然的美,一种深刻的美,这是很多刻意而为的作品达不到的境地,在一种无意为之的时刻却达到了。这种发现的能力,就是始终保持着对他人和世界的敬意,从而达到始终保持精力的活力,也可以让人由物质的气息进入到精神生活的领域。 通过相机自由地发现,我们也发现了他作品带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与那些想得奖的摄影家相比,钱理群只是通过相机来表达他的立场和角度,也是由于他有一种别样的发现能力,他竟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源自对生命的全部好感和热爱。,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519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77/wKhurWZI9s6AahWNAAp1cWmo_Jc497.png, ZB_AREA_LIST=, FB=

——读《钱理群的另一面》

□ 久胜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4, PAPERDATE=2024/05/19, DA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