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蒙顶山,拜访石斛先生

□ 杨庆珍

蒙顶山  何家善 摄

蒙顶山 何家善 摄

早春二月,前往蒙顶山访茶,心情急迫了些,茶未发。意料之外,我们闯进当地一个石斛种植园,观赏石斛,品石斛红茶,喝石斛花酒,吃石斛炖鸡,颇长了一番见识。

说起花草,对其最初的认知,大抵是在公园花圃、路旁或山间,有些较为稀罕的,也能从《花镜》《群芳谱》上略知一二。唯独石斛,却是在花草市场认识的,初以为是花草,实则是一种名贵中药。

记得那位卖石斛的老人,形貌清瘦,他面前摆着几株盆景,罗汉松、金弹子、六月雪,造型奇美,还有一座长满青苔的假山,石缝里长着一丛其貌不扬的植物,一节节茎体呈黄绿色,经络纹理清晰,节结处只长一叶,叶片状如竹叶,坚硬厚实。他说,这是铁皮石斛,已经拱出花苞,四月份能开花。他的声音轻而清晰,我猜想,他大约是做过乡间郎中吧,种出的植物也像他,气质干净。

回家翻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载:“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折下,以砂石栽种,或以物盛装挂屋下,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文笔干净简洁,五六十个字便把石斛的生长环境、植株特色、栽培方式等叙述得一清二楚。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能是我国现有文献中,最早记录石斛药效的文献,由此可以推断,石斛的药用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载“药分上中下三品”,石斛赫然名列上品。所谓上品药材,“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也就是说,石斛是药中的君王,主要功效是调养人的生命,使之与天地阴阳相合。

更有甚者,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一书,列出中华九大仙草,石斛名列第一,排在人参、灵芝等珍贵药材之前。

武侠小说中,草药的珍贵程度往往与采摘难度成正比,越是珍贵的“仙草”,越是难以采摘。石斛也不例外。石斛种植园主人老黄,是一个敦厚且健谈的中年汉子,他说野生石斛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尤其喜欢长在绝壁岩缝,与世隔绝,难以采摘。他又说,这些年人工种植石斛渐多,但是很挑环境,但凡空气不洁净的场地,石斛很难生存,即便活着,大多处于“死又死不了、长又长不大”的状态。

石斛种类极多,老黄根据蒙顶山气候种下十几种,铁皮石斛、麦冬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种植园就是石斛的大观园,林间树干,地面树桩,石头假山,随处可见。最多的是铁皮石斛,因在四川广泛种植,也称“川石斛”。初生的铁皮石斛呈铁青色,随着年份增长,茎秆会由绿变白,由白变红,五年以上的茎秆称为红条,条纹如殷红血丝,药性更强。

老黄折下几节泛红的新鲜茎秆,说可以直接嚼食。我们半信半疑地放入口中,口感黏稠,胶质足,吃起来有粘牙感,味淡而清新,嚼着嚼着,逐渐在舌尖上融化,只剩些微残渣,毫不困难地咽下。

为何名为石斛?老黄是这样解释的,石者,石缝里能成活也;斛,古时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十斗为一斛。此外,斛在秦汉时期为皇家专用酒具,地位尊贵。用“斛”命名这种药材,一来言其药性之大,二来可见古时这种植物非常稀少,价值不菲。

种植石斛并不容易。为了给它们营造接近野生的环境,老黄寻到蒙顶山下这一干净林地,找来许多粗壮木桩,任其风吹雨淋之后长满青苔,再将一丛丛石斛固定在树桩表面,让石斛根系在树桩上自由发展。这的确是罕见的栽法,李时珍说“以砂石栽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疏松透气。

“五六月份铁皮石斛开花,你们到时候来看,满园都是。”老黄翻出手机照片,花朵成簇,体型甚大,花瓣呈浅黄色,花蕊显红色,红黄相间,赏心悦目。花开到繁盛时,老黄剪下鲜花,投入高度白酒中浸泡。数月后,酒体颜色变得微黄,便可开饮。

晚餐时分,细雨飘洒,潮湿的气息弥漫在种植园里。老黄的妻子端出一桌好菜。小餐厅里光线柔和,窗外树影幢幢,老黄为众人斟上石斛花酒。举杯之际,一阵极淡的微香冲入鼻尖,我深深地吸口气,幽凉,丝丝缕缕,宛若溪边的清泉。一入喉,有雪花般的清冽,酒的烈性被缓解很多,回味淡苦而微香。

尝尝石斛炖鸡,主人热情相邀。鲜浓的鸡汤,却也并无任何药味,同伴说,这石斛如影子,并不见形,只有若隐若现的气和味。我想起上午喝过的石斛茶,用蒙顶山茶叶和石斛进行窨制,茶香茶味不减,隐约的石斛味在茶汤里回旋。石斛者,真隐士也。

同行的郑医生买了石斛茶,又买下一座钟乳石假山,上面覆盖着一丛铁皮石斛,枝繁叶茂。他住在青城山下,那里气候温润,石斛应该能安家落户。郑医生笑说,石斛开花好看,想象一下,一到花期,仿佛石头自己开了花。煲汤时可以折些茎条一起炖煮能养胃,日饮一杯茎条泡水,齿颊间散发着青草气味,清风两腋习习生,恍然可抵神仙境地。

此刻,我们与满园石斛两相凝望,安静,时间悠长而恬淡,言语无法形容。万物有灵。作为兰科的一员,石斛与它的亲戚一样,有来自血脉深处的高洁清雅,让人在呼吸之间感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稳。

喜欢石斛的人,心里永远绿地长春。“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想起苏东坡的《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大意是说,我在江边浅滩处捡到一方怪石,用它来栽植石斛;一汪清水搁置几案,月光照着石山和石斛,池中水波荡漾,恍觉是揽月入池。东坡居士一定被石斛的香气缠绕滋养过,他将这座心爱的石斛盆景赠送给鲁元翰,作为友情的见证。千年以后,后人仍可以在诗行里嗅闻到石斛的清香。

石斛,系出名门,却又丝毫无骄矜。它既可以清逸独秀,成为审美移情对象,也可以悬壶济世,救度苍生,甚至积极入世,成为餐桌上的食材。石斛有这种大境界、大胸怀,可谓草木中的大丈夫。

蒙顶山多茶。茶之为用,始于药饮,它与石斛一样,也是被《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的药。神农氏早就感受过它们的芬芳。

看来,蒙顶山的茶和石斛,早已是旧友故知。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5, PREBM=002, NUM=2, GUID=179441353630384128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5/26/003/1794413536303841280.html, DOCPUBTIME=2024-05-26 01: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早春二月,前往蒙顶山访茶,心情急迫了些,茶未发。意料之外,我们闯进当地一个石斛种植园,观赏石斛,品石斛红茶,喝石斛花酒,吃石斛炖鸡,颇长了一番见识。 说起花草,对其最初的认知,大抵是在公园花圃、路旁或山间,有些较为稀罕的,也能从《花镜》《群芳谱》上略知一二。唯独石斛,却是在花草市场认识的,初以为是花草,实则是一种名贵中药。 记得那位卖石斛的老人,形貌清瘦,他面前摆着几株盆景,罗汉松、金弹子、六月雪,造型奇美,还有一座长满青苔的假山,石缝里长着一丛其貌不扬的植物,一节节茎体呈黄绿色,经络纹理清晰,节结处只长一叶,叶片状如竹叶,坚硬厚实。他说,这是铁皮石斛,已经拱出花苞,四月份能开花。他的声音轻而清晰,我猜想,他大约是做过乡间郎中吧,种出的植物也像他,气质干净。 回家翻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载:“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折下,以砂石栽种,或以物盛装挂屋下,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文笔干净简洁,五六十个字便把石斛的生长环境、植株特色、栽培方式等叙述得一清二楚。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能是我国现有文献中,最早记录石斛药效的文献,由此可以推断,石斛的药用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载“药分上中下三品”,石斛赫然名列上品。所谓上品药材,“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也就是说,石斛是药中的君王,主要功效是调养人的生命,使之与天地阴阳相合。 更有甚者,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一书,列出中华九大仙草,石斛名列第一,排在人参、灵芝等珍贵药材之前。 武侠小说中,草药的珍贵程度往往与采摘难度成正比,越是珍贵的“仙草”,越是难以采摘。石斛也不例外。石斛种植园主人老黄,是一个敦厚且健谈的中年汉子,他说野生石斛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尤其喜欢长在绝壁岩缝,与世隔绝,难以采摘。他又说,这些年人工种植石斛渐多,但是很挑环境,但凡空气不洁净的场地,石斛很难生存,即便活着,大多处于“死又死不了、长又长不大”的状态。 石斛种类极多,老黄根据蒙顶山气候种下十几种,铁皮石斛、麦冬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种植园就是石斛的大观园,林间树干,地面树桩,石头假山,随处可见。最多的是铁皮石斛,因在四川广泛种植,也称“川石斛”。初生的铁皮石斛呈铁青色,随着年份增长,茎秆会由绿变白,由白变红,五年以上的茎秆称为红条,条纹如殷红血丝,药性更强。 老黄折下几节泛红的新鲜茎秆,说可以直接嚼食。我们半信半疑地放入口中,口感黏稠,胶质足,吃起来有粘牙感,味淡而清新,嚼着嚼着,逐渐在舌尖上融化,只剩些微残渣,毫不困难地咽下。 为何名为石斛?老黄是这样解释的,石者,石缝里能成活也;斛,古时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十斗为一斛。此外,斛在秦汉时期为皇家专用酒具,地位尊贵。用“斛”命名这种药材,一来言其药性之大,二来可见古时这种植物非常稀少,价值不菲。 种植石斛并不容易。为了给它们营造接近野生的环境,老黄寻到蒙顶山下这一干净林地,找来许多粗壮木桩,任其风吹雨淋之后长满青苔,再将一丛丛石斛固定在树桩表面,让石斛根系在树桩上自由发展。这的确是罕见的栽法,李时珍说“以砂石栽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疏松透气。 “五六月份铁皮石斛开花,你们到时候来看,满园都是。”老黄翻出手机照片,花朵成簇,体型甚大,花瓣呈浅黄色,花蕊显红色,红黄相间,赏心悦目。花开到繁盛时,老黄剪下鲜花,投入高度白酒中浸泡。数月后,酒体颜色变得微黄,便可开饮。 晚餐时分,细雨飘洒,潮湿的气息弥漫在种植园里。老黄的妻子端出一桌好菜。小餐厅里光线柔和,窗外树影幢幢,老黄为众人斟上石斛花酒。举杯之际,一阵极淡的微香冲入鼻尖,我深深地吸口气,幽凉,丝丝缕缕,宛若溪边的清泉。一入喉,有雪花般的清冽,酒的烈性被缓解很多,回味淡苦而微香。 尝尝石斛炖鸡,主人热情相邀。鲜浓的鸡汤,却也并无任何药味,同伴说,这石斛如影子,并不见形,只有若隐若现的气和味。我想起上午喝过的石斛茶,用蒙顶山茶叶和石斛进行窨制,茶香茶味不减,隐约的石斛味在茶汤里回旋。石斛者,真隐士也。 同行的郑医生买了石斛茶,又买下一座钟乳石假山,上面覆盖着一丛铁皮石斛,枝繁叶茂。他住在青城山下,那里气候温润,石斛应该能安家落户。郑医生笑说,石斛开花好看,想象一下,一到花期,仿佛石头自己开了花。煲汤时可以折些茎条一起炖煮能养胃,日饮一杯茎条泡水,齿颊间散发着青草气味,清风两腋习习生,恍然可抵神仙境地。 此刻,我们与满园石斛两相凝望,安静,时间悠长而恬淡,言语无法形容。万物有灵。作为兰科的一员,石斛与它的亲戚一样,有来自血脉深处的高洁清雅,让人在呼吸之间感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稳。 喜欢石斛的人,心里永远绿地长春。“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想起苏东坡的《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大意是说,我在江边浅滩处捡到一方怪石,用它来栽植石斛;一汪清水搁置几案,月光照着石山和石斛,池中水波荡漾,恍觉是揽月入池。东坡居士一定被石斛的香气缠绕滋养过,他将这座心爱的石斛盆景赠送给鲁元翰,作为友情的见证。千年以后,后人仍可以在诗行里嗅闻到石斛的清香。 石斛,系出名门,却又丝毫无骄矜。它既可以清逸独秀,成为审美移情对象,也可以悬壶济世,救度苍生,甚至积极入世,成为餐桌上的食材。石斛有这种大境界、大胸怀,可谓草木中的大丈夫。 蒙顶山多茶。茶之为用,始于药饮,它与石斛一样,也是被《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的药。神农氏早就感受过它们的芬芳。 看来,蒙顶山的茶和石斛,早已是旧友故知。,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433, NODEID=null, DOCTITLE=在蒙顶山,拜访石斛先生,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蒙顶山  何家善 摄

蒙顶山 何家善 摄

早春二月,前往蒙顶山访茶,心情急迫了些,茶未发。意料之外,我们闯进当地一个石斛种植园,观赏石斛,品石斛红茶,喝石斛花酒,吃石斛炖鸡,颇长了一番见识。

说起花草,对其最初的认知,大抵是在公园花圃、路旁或山间,有些较为稀罕的,也能从《花镜》《群芳谱》上略知一二。唯独石斛,却是在花草市场认识的,初以为是花草,实则是一种名贵中药。

记得那位卖石斛的老人,形貌清瘦,他面前摆着几株盆景,罗汉松、金弹子、六月雪,造型奇美,还有一座长满青苔的假山,石缝里长着一丛其貌不扬的植物,一节节茎体呈黄绿色,经络纹理清晰,节结处只长一叶,叶片状如竹叶,坚硬厚实。他说,这是铁皮石斛,已经拱出花苞,四月份能开花。他的声音轻而清晰,我猜想,他大约是做过乡间郎中吧,种出的植物也像他,气质干净。

回家翻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载:“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折下,以砂石栽种,或以物盛装挂屋下,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文笔干净简洁,五六十个字便把石斛的生长环境、植株特色、栽培方式等叙述得一清二楚。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能是我国现有文献中,最早记录石斛药效的文献,由此可以推断,石斛的药用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载“药分上中下三品”,石斛赫然名列上品。所谓上品药材,“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也就是说,石斛是药中的君王,主要功效是调养人的生命,使之与天地阴阳相合。

更有甚者,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一书,列出中华九大仙草,石斛名列第一,排在人参、灵芝等珍贵药材之前。

武侠小说中,草药的珍贵程度往往与采摘难度成正比,越是珍贵的“仙草”,越是难以采摘。石斛也不例外。石斛种植园主人老黄,是一个敦厚且健谈的中年汉子,他说野生石斛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尤其喜欢长在绝壁岩缝,与世隔绝,难以采摘。他又说,这些年人工种植石斛渐多,但是很挑环境,但凡空气不洁净的场地,石斛很难生存,即便活着,大多处于“死又死不了、长又长不大”的状态。

石斛种类极多,老黄根据蒙顶山气候种下十几种,铁皮石斛、麦冬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种植园就是石斛的大观园,林间树干,地面树桩,石头假山,随处可见。最多的是铁皮石斛,因在四川广泛种植,也称“川石斛”。初生的铁皮石斛呈铁青色,随着年份增长,茎秆会由绿变白,由白变红,五年以上的茎秆称为红条,条纹如殷红血丝,药性更强。

老黄折下几节泛红的新鲜茎秆,说可以直接嚼食。我们半信半疑地放入口中,口感黏稠,胶质足,吃起来有粘牙感,味淡而清新,嚼着嚼着,逐渐在舌尖上融化,只剩些微残渣,毫不困难地咽下。

为何名为石斛?老黄是这样解释的,石者,石缝里能成活也;斛,古时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十斗为一斛。此外,斛在秦汉时期为皇家专用酒具,地位尊贵。用“斛”命名这种药材,一来言其药性之大,二来可见古时这种植物非常稀少,价值不菲。

种植石斛并不容易。为了给它们营造接近野生的环境,老黄寻到蒙顶山下这一干净林地,找来许多粗壮木桩,任其风吹雨淋之后长满青苔,再将一丛丛石斛固定在树桩表面,让石斛根系在树桩上自由发展。这的确是罕见的栽法,李时珍说“以砂石栽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疏松透气。

“五六月份铁皮石斛开花,你们到时候来看,满园都是。”老黄翻出手机照片,花朵成簇,体型甚大,花瓣呈浅黄色,花蕊显红色,红黄相间,赏心悦目。花开到繁盛时,老黄剪下鲜花,投入高度白酒中浸泡。数月后,酒体颜色变得微黄,便可开饮。

晚餐时分,细雨飘洒,潮湿的气息弥漫在种植园里。老黄的妻子端出一桌好菜。小餐厅里光线柔和,窗外树影幢幢,老黄为众人斟上石斛花酒。举杯之际,一阵极淡的微香冲入鼻尖,我深深地吸口气,幽凉,丝丝缕缕,宛若溪边的清泉。一入喉,有雪花般的清冽,酒的烈性被缓解很多,回味淡苦而微香。

尝尝石斛炖鸡,主人热情相邀。鲜浓的鸡汤,却也并无任何药味,同伴说,这石斛如影子,并不见形,只有若隐若现的气和味。我想起上午喝过的石斛茶,用蒙顶山茶叶和石斛进行窨制,茶香茶味不减,隐约的石斛味在茶汤里回旋。石斛者,真隐士也。

同行的郑医生买了石斛茶,又买下一座钟乳石假山,上面覆盖着一丛铁皮石斛,枝繁叶茂。他住在青城山下,那里气候温润,石斛应该能安家落户。郑医生笑说,石斛开花好看,想象一下,一到花期,仿佛石头自己开了花。煲汤时可以折些茎条一起炖煮能养胃,日饮一杯茎条泡水,齿颊间散发着青草气味,清风两腋习习生,恍然可抵神仙境地。

此刻,我们与满园石斛两相凝望,安静,时间悠长而恬淡,言语无法形容。万物有灵。作为兰科的一员,石斛与它的亲戚一样,有来自血脉深处的高洁清雅,让人在呼吸之间感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稳。

喜欢石斛的人,心里永远绿地长春。“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想起苏东坡的《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大意是说,我在江边浅滩处捡到一方怪石,用它来栽植石斛;一汪清水搁置几案,月光照着石山和石斛,池中水波荡漾,恍觉是揽月入池。东坡居士一定被石斛的香气缠绕滋养过,他将这座心爱的石斛盆景赠送给鲁元翰,作为友情的见证。千年以后,后人仍可以在诗行里嗅闻到石斛的清香。

石斛,系出名门,却又丝毫无骄矜。它既可以清逸独秀,成为审美移情对象,也可以悬壶济世,救度苍生,甚至积极入世,成为餐桌上的食材。石斛有这种大境界、大胸怀,可谓草木中的大丈夫。

蒙顶山多茶。茶之为用,始于药饮,它与石斛一样,也是被《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的药。神农氏早就感受过它们的芬芳。

看来,蒙顶山的茶和石斛,早已是旧友故知。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794413536303841280, IR_CONTENT= 早春二月,前往蒙顶山访茶,心情急迫了些,茶未发。意料之外,我们闯进当地一个石斛种植园,观赏石斛,品石斛红茶,喝石斛花酒,吃石斛炖鸡,颇长了一番见识。 说起花草,对其最初的认知,大抵是在公园花圃、路旁或山间,有些较为稀罕的,也能从《花镜》《群芳谱》上略知一二。唯独石斛,却是在花草市场认识的,初以为是花草,实则是一种名贵中药。 记得那位卖石斛的老人,形貌清瘦,他面前摆着几株盆景,罗汉松、金弹子、六月雪,造型奇美,还有一座长满青苔的假山,石缝里长着一丛其貌不扬的植物,一节节茎体呈黄绿色,经络纹理清晰,节结处只长一叶,叶片状如竹叶,坚硬厚实。他说,这是铁皮石斛,已经拱出花苞,四月份能开花。他的声音轻而清晰,我猜想,他大约是做过乡间郎中吧,种出的植物也像他,气质干净。 回家翻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载:“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折下,以砂石栽种,或以物盛装挂屋下,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文笔干净简洁,五六十个字便把石斛的生长环境、植株特色、栽培方式等叙述得一清二楚。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能是我国现有文献中,最早记录石斛药效的文献,由此可以推断,石斛的药用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载“药分上中下三品”,石斛赫然名列上品。所谓上品药材,“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也就是说,石斛是药中的君王,主要功效是调养人的生命,使之与天地阴阳相合。 更有甚者,唐代开元年间的《道藏》一书,列出中华九大仙草,石斛名列第一,排在人参、灵芝等珍贵药材之前。 武侠小说中,草药的珍贵程度往往与采摘难度成正比,越是珍贵的“仙草”,越是难以采摘。石斛也不例外。石斛种植园主人老黄,是一个敦厚且健谈的中年汉子,他说野生石斛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尤其喜欢长在绝壁岩缝,与世隔绝,难以采摘。他又说,这些年人工种植石斛渐多,但是很挑环境,但凡空气不洁净的场地,石斛很难生存,即便活着,大多处于“死又死不了、长又长不大”的状态。 石斛种类极多,老黄根据蒙顶山气候种下十几种,铁皮石斛、麦冬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种植园就是石斛的大观园,林间树干,地面树桩,石头假山,随处可见。最多的是铁皮石斛,因在四川广泛种植,也称“川石斛”。初生的铁皮石斛呈铁青色,随着年份增长,茎秆会由绿变白,由白变红,五年以上的茎秆称为红条,条纹如殷红血丝,药性更强。 老黄折下几节泛红的新鲜茎秆,说可以直接嚼食。我们半信半疑地放入口中,口感黏稠,胶质足,吃起来有粘牙感,味淡而清新,嚼着嚼着,逐渐在舌尖上融化,只剩些微残渣,毫不困难地咽下。 为何名为石斛?老黄是这样解释的,石者,石缝里能成活也;斛,古时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十斗为一斛。此外,斛在秦汉时期为皇家专用酒具,地位尊贵。用“斛”命名这种药材,一来言其药性之大,二来可见古时这种植物非常稀少,价值不菲。 种植石斛并不容易。为了给它们营造接近野生的环境,老黄寻到蒙顶山下这一干净林地,找来许多粗壮木桩,任其风吹雨淋之后长满青苔,再将一丛丛石斛固定在树桩表面,让石斛根系在树桩上自由发展。这的确是罕见的栽法,李时珍说“以砂石栽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疏松透气。 “五六月份铁皮石斛开花,你们到时候来看,满园都是。”老黄翻出手机照片,花朵成簇,体型甚大,花瓣呈浅黄色,花蕊显红色,红黄相间,赏心悦目。花开到繁盛时,老黄剪下鲜花,投入高度白酒中浸泡。数月后,酒体颜色变得微黄,便可开饮。 晚餐时分,细雨飘洒,潮湿的气息弥漫在种植园里。老黄的妻子端出一桌好菜。小餐厅里光线柔和,窗外树影幢幢,老黄为众人斟上石斛花酒。举杯之际,一阵极淡的微香冲入鼻尖,我深深地吸口气,幽凉,丝丝缕缕,宛若溪边的清泉。一入喉,有雪花般的清冽,酒的烈性被缓解很多,回味淡苦而微香。 尝尝石斛炖鸡,主人热情相邀。鲜浓的鸡汤,却也并无任何药味,同伴说,这石斛如影子,并不见形,只有若隐若现的气和味。我想起上午喝过的石斛茶,用蒙顶山茶叶和石斛进行窨制,茶香茶味不减,隐约的石斛味在茶汤里回旋。石斛者,真隐士也。 同行的郑医生买了石斛茶,又买下一座钟乳石假山,上面覆盖着一丛铁皮石斛,枝繁叶茂。他住在青城山下,那里气候温润,石斛应该能安家落户。郑医生笑说,石斛开花好看,想象一下,一到花期,仿佛石头自己开了花。煲汤时可以折些茎条一起炖煮能养胃,日饮一杯茎条泡水,齿颊间散发着青草气味,清风两腋习习生,恍然可抵神仙境地。 此刻,我们与满园石斛两相凝望,安静,时间悠长而恬淡,言语无法形容。万物有灵。作为兰科的一员,石斛与它的亲戚一样,有来自血脉深处的高洁清雅,让人在呼吸之间感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稳。 喜欢石斛的人,心里永远绿地长春。“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想起苏东坡的《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大意是说,我在江边浅滩处捡到一方怪石,用它来栽植石斛;一汪清水搁置几案,月光照着石山和石斛,池中水波荡漾,恍觉是揽月入池。东坡居士一定被石斛的香气缠绕滋养过,他将这座心爱的石斛盆景赠送给鲁元翰,作为友情的见证。千年以后,后人仍可以在诗行里嗅闻到石斛的清香。 石斛,系出名门,却又丝毫无骄矜。它既可以清逸独秀,成为审美移情对象,也可以悬壶济世,救度苍生,甚至积极入世,成为餐桌上的食材。石斛有这种大境界、大胸怀,可谓草木中的大丈夫。 蒙顶山多茶。茶之为用,始于药饮,它与石斛一样,也是被《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的药。神农氏早就感受过它们的芬芳。 看来,蒙顶山的茶和石斛,早已是旧友故知。,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526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37/wKhurGZSI0SAf9eGAA2R4HJnXdA691.png, ZB_AREA_LIST=, FB=

□ 杨庆珍

, TS=蒙顶山 何家善 摄},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4, PAPERDATE=2024/05/26, DAY=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