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禄
清晨的天蓝得透亮,空气中夹杂着微风掠过松枝和泥土的芬芳。站在外公家二楼走廊向远处看,那缕在薄雾中的阳光与青色的山头交相辉映。这幅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仿佛是故乡特意为我烫上的一道烙印。十年来,时常伴着雨城潮湿淅沥的气息悄无声息潜入我心里,在独处的日子里提醒我不要忘了来时的路。
2023年,是我人生的第三十一年,也是我从甘孜九龙到雅安雨城的第十个年头。仿佛一切早已注定,静静矗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青春懵懂的时期已然过去,岁月也开始在脸上悄悄留下痕迹,新的生命相继来到身边,各种情感在静默的时光里沉淀,长成大人却依然不够成熟,远离了家乡却也没有抵达远方……
大学时代从未想过自己会在雨城生活。对于一个从小在天高云阔阳光普照的川西高原生活的人来说,要在雨城这个“潮湿”的城市里生活,无疑是后怕的。然而命运仿佛像一双无形的双手,轻轻推着自己来到这座曾经敬而远之的城市。
走出大学的“象牙塔”,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基层的生活琐碎而平凡,没有轰轰烈烈,没有鲜花掌声,工作繁冗复杂,只能用自己的脚步一寸一寸地丈量雨城。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在夜深人静时撰写文稿,在斜风细雨里下村走访,在烈日炎炎下坚守一线。细数这十年,参与过繁杂的乡镇一线建设,投身过焦灼的脱贫攻坚战场,在基层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慢慢地学会了和纷繁复杂的文件资料和平共处,一点一点在各种角色岗位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方向,一步一步从懵懂无知无所适从到积极适应甚至甘之如饴,也一笔一笔逐渐将川西的明朗与雨城的温润融合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份独有的山水画卷。
雨城,或者更应该说是雅安,自古就有着“川西咽喉”“西藏门户”的美誉。西康省虽短暂,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源于雅安的砖茶,是川西人民日常所喝酥油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雅康高速开通后,更是拉近了雨城与川西的距离。都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雨城与川西有着这样深厚的文化联系,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雨城的认同与喜爱。
雨城与甘孜的景色各具其美,如果说川西高原是瑰丽壮阔浩瀚磅礴的无瑕之美,雨城便是温婉雅致清秀端庄的精雕细琢之美,周公河水流汩汩妩媚多姿,碧峰峡林木葱葱苍翠欲滴,海子山翠竹亭亭山色撩人,在这样的宜人景色中,曾经让人抗拒的雅雨也一滴一滴逐渐沁润我的心田。
三十而立,大概是想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这一遭,必定要经历真实世界里的种种,无论好与坏,欢乐或者痛苦,都要慢慢学会去面对、去承担,才能长得大、立得住,才不负今生。不得不承认,那些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往后余生精神的食粮与进步的动力,正如蔡崇达《皮囊》里所说“路过自己生命的每个人,都一一参与了我们,也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我们都活在各自的时间里过着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生,在不可预知的困难和未来里,能够把握的也只有当下,所以珍惜当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事,认真从容地去感受、去经历,是我们在无常与困难中能做的最大努力,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