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百年旧影里的对岩村

2016年10月28日拍摄的从濆江边远眺对岩

2016年10月28日拍摄的从濆江边远眺对岩

1913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上午,德国驻四川总领事弗瑞兹·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魏司从雅安城启程,向下一站荥经县进发。他们雇了十多个当地人来背行李和给养,出城十里,一行人来到了对崖(因雅安话“崖”与“岩”发音相同,今称对岩)山口。夫妇俩带着相机拾级登上山口的一堵城墙,从城墙垛口向外望去,群山环抱中,一个开阔的坪坝展现在眼前。就在这个城墙垛口,他们用相机为我们留下百年前雨城区对岩镇对岩村的影像。

三张旧照

呈现百年前对岩村旧貌

魏司夫妇留下的这三张有关对岩村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穿越百年,领略似曾相识的乡村旧貌,再现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第一张照片:人来人往的石板古道,一直延伸到远处树和山的背后。沿道路两边散布着十多户人家的茅草房、土山墙、石院墙,房前屋后堆放有秸秆,这就是110多年前的对岩村。在几户人家房前空地上,铺开的席子上晒着新打的稻谷。近处的两张席子,还清晰可见两个石头压着翘起的席子边沿。照片右侧草房后那一排树,标示出濆江的位置。横亘在远处若隐若现的高山是悬空山,悬空山后露出的斜出山尖则是老君山。

第二张照片:这是魏司夫妇在城墙垛口留影。这个垛口是他们拍摄第一张照片的位置。城墙用石砌成,局部用砖修补。从魏司夫人站立高度看,这个大垛口宽约1.5米。再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角度、行人与房屋的高度比,以及第二张照片两人之间显露的树冠和屋顶剪影高度,可大致推算出城墙高约6米。另外,因为此照片为逆光拍摄,且向右有所偏斜,可确认城墙靠近崖口,而且城墙顶部空间不大,估计宽度不超过3米。推测协助拍摄的人很可能是站在城墙的梯道口拍下这张照片。

第三张照片:这是一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节孝牌坊。对比第一张照片右上侧的山形,可知照片拍摄于现今的对岩村一组附近。牌坊上的大字从上至下依次为:节孝;彤管扬辉;玉洁、冰清。居中的长联为:数十载辛苦备尝一片贞心标节孝,九重天申纶锡命千秋佳誉逼邛崃。“彤管扬辉”下方的一排小字是牌坊旌表的内容,可惜因字小难以辨识。牌坊右侧的土墙上有瓦帽,后面竹林掩映处的一院瓦房,说明这是一家大户人家的住处。近处的稻茬,牌坊后捆绑晾晒的稻草,则表明秋收已然结束。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现今照片中的草房人家和对崖山口的城墙早已踪迹全无,古道和节孝牌坊也仅存于村民记忆中,只有青山依旧在,为我们标示出三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接下来,有必要交代一下三张照片的出处和发现确认它们实际位置的经过。

按图索骥

寻找穿越百余年的“重逢”

这三张照片出自《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书中照片由弗瑞兹·魏司(1877年—1955年)与海德维希·魏司(1889年—1975年)夫妇拍摄,后经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1950年—2016年)整理出版。早在2001年,塔玛拉·魏司曾在成都举办了“老四川老照片”摄影展,后来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将这些照片编成《老四川老照片》一书,其中有个别照片可补充前书。

弗瑞兹·魏司于189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长达18年。1911年与海德维希·魏司在德国结婚后,携妻子再次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于1912年到达成都,任德国驻四川总领事。1913年曾到宁远府(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游历,这三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此次出行途中。最后于1917年离任德国驻云南总领事,从昆明返回欧洲。

三张照片在书中并不关联,编者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张照片在该书109页,位于第四个主题“西川游记”内,照片文字说明为:雅安南门附近城墙上一览。第二张照片在书的第7页,位于第一主题“一对德国夫妻在中国的生活与游历”中,照片说明是“估计摄于1912年,雅安城墙上”。第三张照片在书的第145页,位于第五主题“沿着安宁河和雅砻江”里面,注明是:雅安和清溪之间的牌坊。

2016年10月28日,笔者在完成《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一文初稿后,决定到对岩镇踏访,出雅安城沿国道108线下龙岗山到濆江边,对崖山口豁然出现在眼前,于是拍下了照片,远处的悬空山和老君山历历在目。正是照片中这个斜出的老君山山尖,成为确认魏司夫妇拍摄第一张照片地点的关键。只是当时未曾想到,一弹指间竟会跨越百余年。

而第一张照片村后的小山,又为确认第三张照片位置提供了依据,仔细对比两张照片就会发现,同处右上方的小山山形和山顶的树木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相距不远。

确认第二张照片的拍摄位置颇为不易,一是因为照片为逆光拍摄,远处的山和景物,乃至魏司夫妇的面容均不清晰,很难像前几张照片那样凭借周边的山形来确定拍摄位置;二是因为照片的说明文字已经指明地点在雅安城墙上,而雅安又的确有古城墙存留,所以起初并未质疑照片拍摄位置。而最终判断其位置的依据还是照片中朦胧的远景:魏司夫妇坐立之间露出的树冠和屋顶。它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央的树冠形态、屋顶位置完全一致。再结合实地走访比对,确认照片中的城墙就在对崖山口。

回顾历史

再现往昔峥嵘岁月

如今,对崖山口已经建成对岩交通枢纽,是雅西、雅康高速公路交会互通点,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下还有国道108线穿过山口,高大的桥体占据了崖口一大半空间,已经看不到崖口原貌。据当地老人讲,1949年之前的山口要更狭窄一些,仅有北侧山崖下一条小路可以通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山口曾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因为修建道路又拓宽了山口,因此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虽然现今已看不到对崖山口昔日的模样,但在史志资料中还可搜寻到记述对崖山口地形的文字。1983年印行的《雅安县地名录》介绍对岩地名的由来:因此地有两座山崖隔江相对如门户,又是当时川康道必经之路,地形险要而得名。民国《雅安县志》介绍对崖山“在治南十里,两崖对峙,中厂一坪,明末李华宇与献贼兵大战于此”。两崖相对就是指对崖山口,“中厂一坪”就是指对岩村所在的坪坝。李华宇与张献忠军队的战事发生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军队攻占雅安城后,官兵征召黎州土官马京迎战,马京又派人召集黎州(今汉源县)富庄的姜、黄、李、宋、蔡、包、张七姓头人子弟,合兵一千余人,当时李华宇已经八十岁,依然率兵征战,与张献忠军队激战于雅州八步石、龙观山、对崖山一带,杀张献忠军队数千人,生擒并杀死对方总兵方某,收复雅州。双方相持三年,后李华宇被俘。雅州、荥经相继失守。由此可知,对崖山口因地形险要,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塞。

而早在290年前,途经雅安赶往今甘孜州惠远寺的清皇室果亲王允礼还记录了过对崖山口栈道时胆战心惊的一幕。

《果亲王西藏日记》记载,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十一日,出雅州府城南门后,上坡西南行,当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步履艰难。紧接着写道:遥见两山夹峙,中如巨门,松柏撑拄,泉流奔泄,地名对岩,履栈上下,沙石戛摩有声,人多悸恐,马亦喘汗。

这段行程给果亲王留下的印象很深,同期他还留有“豁然两岩劈,僵立双苍龙,穹栈一径上,喘汗僒□胧”的诗句。从果亲王所记看,当时的对崖山口更为陡峭和狭窄,更像耸立的巨型大门。山上有茂密松柏树,山下有湍急的水流。过崖口要向上走一段修在崖壁上的栈道,人马走在上面,不时有沙石摩擦滑落的声音传来,行人提心吊胆,马也疲惫不堪。旧时对崖山口的险要可见一斑。

至于对崖山口为什么会修建城墙,这与对崖山的山形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地形看,古雅安城处于青衣江和濆江的围合之中,陆路仅有山口可通行,是雅安与西南各民族地区联系的交通孔道。而且对崖山在对岩村一侧是峭壁,入侵者难以逾越,如此险要的地形也使它成为雅安城一道天然防御屏障,犹如在雅安城外又建了一道外城。这就是在此设置城墙的原因。

李韶东/文

110多年前的对岩村

110多年前的对岩村

魏司夫妇在对崖山口城墙上的合影

魏司夫妇在对崖山口城墙上的合影

昔日对岩村的节孝牌坊

昔日对岩村的节孝牌坊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1, NUM=1, GUID=180208407912913305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6/16/002/1802084079129133056.html, DOCPUBTIME=2024-06-16 05: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1913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上午,德国驻四川总领事弗瑞兹·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魏司从雅安城启程,向下一站荥经县进发。他们雇了十多个当地人来背行李和给养,出城十里,一行人来到了对崖(因雅安话“崖”与“岩”发音相同,今称对岩)山口。夫妇俩带着相机拾级登上山口的一堵城墙,从城墙垛口向外望去,群山环抱中,一个开阔的坪坝展现在眼前。就在这个城墙垛口,他们用相机为我们留下百年前雨城区对岩镇对岩村的影像。 三张旧照 呈现百年前对岩村旧貌 魏司夫妇留下的这三张有关对岩村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穿越百年,领略似曾相识的乡村旧貌,再现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第一张照片:人来人往的石板古道,一直延伸到远处树和山的背后。沿道路两边散布着十多户人家的茅草房、土山墙、石院墙,房前屋后堆放有秸秆,这就是110多年前的对岩村。在几户人家房前空地上,铺开的席子上晒着新打的稻谷。近处的两张席子,还清晰可见两个石头压着翘起的席子边沿。照片右侧草房后那一排树,标示出濆江的位置。横亘在远处若隐若现的高山是悬空山,悬空山后露出的斜出山尖则是老君山。 第二张照片:这是魏司夫妇在城墙垛口留影。这个垛口是他们拍摄第一张照片的位置。城墙用石砌成,局部用砖修补。从魏司夫人站立高度看,这个大垛口宽约1.5米。再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角度、行人与房屋的高度比,以及第二张照片两人之间显露的树冠和屋顶剪影高度,可大致推算出城墙高约6米。另外,因为此照片为逆光拍摄,且向右有所偏斜,可确认城墙靠近崖口,而且城墙顶部空间不大,估计宽度不超过3米。推测协助拍摄的人很可能是站在城墙的梯道口拍下这张照片。 第三张照片:这是一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节孝牌坊。对比第一张照片右上侧的山形,可知照片拍摄于现今的对岩村一组附近。牌坊上的大字从上至下依次为:节孝;彤管扬辉;玉洁、冰清。居中的长联为:数十载辛苦备尝一片贞心标节孝,九重天申纶锡命千秋佳誉逼邛崃。“彤管扬辉”下方的一排小字是牌坊旌表的内容,可惜因字小难以辨识。牌坊右侧的土墙上有瓦帽,后面竹林掩映处的一院瓦房,说明这是一家大户人家的住处。近处的稻茬,牌坊后捆绑晾晒的稻草,则表明秋收已然结束。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现今照片中的草房人家和对崖山口的城墙早已踪迹全无,古道和节孝牌坊也仅存于村民记忆中,只有青山依旧在,为我们标示出三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接下来,有必要交代一下三张照片的出处和发现确认它们实际位置的经过。 按图索骥 寻找穿越百余年的“重逢” 这三张照片出自《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书中照片由弗瑞兹·魏司(1877年—1955年)与海德维希·魏司(1889年—1975年)夫妇拍摄,后经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1950年—2016年)整理出版。早在2001年,塔玛拉·魏司曾在成都举办了“老四川老照片”摄影展,后来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将这些照片编成《老四川老照片》一书,其中有个别照片可补充前书。 弗瑞兹·魏司于189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长达18年。1911年与海德维希·魏司在德国结婚后,携妻子再次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于1912年到达成都,任德国驻四川总领事。1913年曾到宁远府(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游历,这三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此次出行途中。最后于1917年离任德国驻云南总领事,从昆明返回欧洲。 三张照片在书中并不关联,编者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张照片在该书109页,位于第四个主题“西川游记”内,照片文字说明为:雅安南门附近城墙上一览。第二张照片在书的第7页,位于第一主题“一对德国夫妻在中国的生活与游历”中,照片说明是“估计摄于1912年,雅安城墙上”。第三张照片在书的第145页,位于第五主题“沿着安宁河和雅砻江”里面,注明是:雅安和清溪之间的牌坊。 2016年10月28日,笔者在完成《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一文初稿后,决定到对岩镇踏访,出雅安城沿国道108线下龙岗山到濆江边,对崖山口豁然出现在眼前,于是拍下了照片,远处的悬空山和老君山历历在目。正是照片中这个斜出的老君山山尖,成为确认魏司夫妇拍摄第一张照片地点的关键。只是当时未曾想到,一弹指间竟会跨越百余年。 而第一张照片村后的小山,又为确认第三张照片位置提供了依据,仔细对比两张照片就会发现,同处右上方的小山山形和山顶的树木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相距不远。 确认第二张照片的拍摄位置颇为不易,一是因为照片为逆光拍摄,远处的山和景物,乃至魏司夫妇的面容均不清晰,很难像前几张照片那样凭借周边的山形来确定拍摄位置;二是因为照片的说明文字已经指明地点在雅安城墙上,而雅安又的确有古城墙存留,所以起初并未质疑照片拍摄位置。而最终判断其位置的依据还是照片中朦胧的远景:魏司夫妇坐立之间露出的树冠和屋顶。它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央的树冠形态、屋顶位置完全一致。再结合实地走访比对,确认照片中的城墙就在对崖山口。 回顾历史 再现往昔峥嵘岁月 如今,对崖山口已经建成对岩交通枢纽,是雅西、雅康高速公路交会互通点,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下还有国道108线穿过山口,高大的桥体占据了崖口一大半空间,已经看不到崖口原貌。据当地老人讲,1949年之前的山口要更狭窄一些,仅有北侧山崖下一条小路可以通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山口曾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因为修建道路又拓宽了山口,因此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虽然现今已看不到对崖山口昔日的模样,但在史志资料中还可搜寻到记述对崖山口地形的文字。1983年印行的《雅安县地名录》介绍对岩地名的由来:因此地有两座山崖隔江相对如门户,又是当时川康道必经之路,地形险要而得名。民国《雅安县志》介绍对崖山“在治南十里,两崖对峙,中厂一坪,明末李华宇与献贼兵大战于此”。两崖相对就是指对崖山口,“中厂一坪”就是指对岩村所在的坪坝。李华宇与张献忠军队的战事发生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军队攻占雅安城后,官兵征召黎州土官马京迎战,马京又派人召集黎州(今汉源县)富庄的姜、黄、李、宋、蔡、包、张七姓头人子弟,合兵一千余人,当时李华宇已经八十岁,依然率兵征战,与张献忠军队激战于雅州八步石、龙观山、对崖山一带,杀张献忠军队数千人,生擒并杀死对方总兵方某,收复雅州。双方相持三年,后李华宇被俘。雅州、荥经相继失守。由此可知,对崖山口因地形险要,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塞。 而早在290年前,途经雅安赶往今甘孜州惠远寺的清皇室果亲王允礼还记录了过对崖山口栈道时胆战心惊的一幕。 《果亲王西藏日记》记载,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十一日,出雅州府城南门后,上坡西南行,当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步履艰难。紧接着写道:遥见两山夹峙,中如巨门,松柏撑拄,泉流奔泄,地名对岩,履栈上下,沙石戛摩有声,人多悸恐,马亦喘汗。 这段行程给果亲王留下的印象很深,同期他还留有“豁然两岩劈,僵立双苍龙,穹栈一径上,喘汗僒□胧”的诗句。从果亲王所记看,当时的对崖山口更为陡峭和狭窄,更像耸立的巨型大门。山上有茂密松柏树,山下有湍急的水流。过崖口要向上走一段修在崖壁上的栈道,人马走在上面,不时有沙石摩擦滑落的声音传来,行人提心吊胆,马也疲惫不堪。旧时对崖山口的险要可见一斑。 至于对崖山口为什么会修建城墙,这与对崖山的山形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地形看,古雅安城处于青衣江和濆江的围合之中,陆路仅有山口可通行,是雅安与西南各民族地区联系的交通孔道。而且对崖山在对岩村一侧是峭壁,入侵者难以逾越,如此险要的地形也使它成为雅安城一道天然防御屏障,犹如在雅安城外又建了一道外城。这就是在此设置城墙的原因。 李韶东/文,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3287, NODEID=null, DOCTITLE=百年旧影里的对岩村,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2016年10月28日拍摄的从濆江边远眺对岩

2016年10月28日拍摄的从濆江边远眺对岩

1913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上午,德国驻四川总领事弗瑞兹·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魏司从雅安城启程,向下一站荥经县进发。他们雇了十多个当地人来背行李和给养,出城十里,一行人来到了对崖(因雅安话“崖”与“岩”发音相同,今称对岩)山口。夫妇俩带着相机拾级登上山口的一堵城墙,从城墙垛口向外望去,群山环抱中,一个开阔的坪坝展现在眼前。就在这个城墙垛口,他们用相机为我们留下百年前雨城区对岩镇对岩村的影像。

三张旧照

呈现百年前对岩村旧貌

魏司夫妇留下的这三张有关对岩村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穿越百年,领略似曾相识的乡村旧貌,再现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第一张照片:人来人往的石板古道,一直延伸到远处树和山的背后。沿道路两边散布着十多户人家的茅草房、土山墙、石院墙,房前屋后堆放有秸秆,这就是110多年前的对岩村。在几户人家房前空地上,铺开的席子上晒着新打的稻谷。近处的两张席子,还清晰可见两个石头压着翘起的席子边沿。照片右侧草房后那一排树,标示出濆江的位置。横亘在远处若隐若现的高山是悬空山,悬空山后露出的斜出山尖则是老君山。

第二张照片:这是魏司夫妇在城墙垛口留影。这个垛口是他们拍摄第一张照片的位置。城墙用石砌成,局部用砖修补。从魏司夫人站立高度看,这个大垛口宽约1.5米。再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角度、行人与房屋的高度比,以及第二张照片两人之间显露的树冠和屋顶剪影高度,可大致推算出城墙高约6米。另外,因为此照片为逆光拍摄,且向右有所偏斜,可确认城墙靠近崖口,而且城墙顶部空间不大,估计宽度不超过3米。推测协助拍摄的人很可能是站在城墙的梯道口拍下这张照片。

第三张照片:这是一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节孝牌坊。对比第一张照片右上侧的山形,可知照片拍摄于现今的对岩村一组附近。牌坊上的大字从上至下依次为:节孝;彤管扬辉;玉洁、冰清。居中的长联为:数十载辛苦备尝一片贞心标节孝,九重天申纶锡命千秋佳誉逼邛崃。“彤管扬辉”下方的一排小字是牌坊旌表的内容,可惜因字小难以辨识。牌坊右侧的土墙上有瓦帽,后面竹林掩映处的一院瓦房,说明这是一家大户人家的住处。近处的稻茬,牌坊后捆绑晾晒的稻草,则表明秋收已然结束。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现今照片中的草房人家和对崖山口的城墙早已踪迹全无,古道和节孝牌坊也仅存于村民记忆中,只有青山依旧在,为我们标示出三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接下来,有必要交代一下三张照片的出处和发现确认它们实际位置的经过。

按图索骥

寻找穿越百余年的“重逢”

这三张照片出自《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书中照片由弗瑞兹·魏司(1877年—1955年)与海德维希·魏司(1889年—1975年)夫妇拍摄,后经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1950年—2016年)整理出版。早在2001年,塔玛拉·魏司曾在成都举办了“老四川老照片”摄影展,后来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将这些照片编成《老四川老照片》一书,其中有个别照片可补充前书。

弗瑞兹·魏司于189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长达18年。1911年与海德维希·魏司在德国结婚后,携妻子再次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于1912年到达成都,任德国驻四川总领事。1913年曾到宁远府(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游历,这三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此次出行途中。最后于1917年离任德国驻云南总领事,从昆明返回欧洲。

三张照片在书中并不关联,编者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张照片在该书109页,位于第四个主题“西川游记”内,照片文字说明为:雅安南门附近城墙上一览。第二张照片在书的第7页,位于第一主题“一对德国夫妻在中国的生活与游历”中,照片说明是“估计摄于1912年,雅安城墙上”。第三张照片在书的第145页,位于第五主题“沿着安宁河和雅砻江”里面,注明是:雅安和清溪之间的牌坊。

2016年10月28日,笔者在完成《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一文初稿后,决定到对岩镇踏访,出雅安城沿国道108线下龙岗山到濆江边,对崖山口豁然出现在眼前,于是拍下了照片,远处的悬空山和老君山历历在目。正是照片中这个斜出的老君山山尖,成为确认魏司夫妇拍摄第一张照片地点的关键。只是当时未曾想到,一弹指间竟会跨越百余年。

而第一张照片村后的小山,又为确认第三张照片位置提供了依据,仔细对比两张照片就会发现,同处右上方的小山山形和山顶的树木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相距不远。

确认第二张照片的拍摄位置颇为不易,一是因为照片为逆光拍摄,远处的山和景物,乃至魏司夫妇的面容均不清晰,很难像前几张照片那样凭借周边的山形来确定拍摄位置;二是因为照片的说明文字已经指明地点在雅安城墙上,而雅安又的确有古城墙存留,所以起初并未质疑照片拍摄位置。而最终判断其位置的依据还是照片中朦胧的远景:魏司夫妇坐立之间露出的树冠和屋顶。它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央的树冠形态、屋顶位置完全一致。再结合实地走访比对,确认照片中的城墙就在对崖山口。

回顾历史

再现往昔峥嵘岁月

如今,对崖山口已经建成对岩交通枢纽,是雅西、雅康高速公路交会互通点,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下还有国道108线穿过山口,高大的桥体占据了崖口一大半空间,已经看不到崖口原貌。据当地老人讲,1949年之前的山口要更狭窄一些,仅有北侧山崖下一条小路可以通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山口曾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因为修建道路又拓宽了山口,因此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虽然现今已看不到对崖山口昔日的模样,但在史志资料中还可搜寻到记述对崖山口地形的文字。1983年印行的《雅安县地名录》介绍对岩地名的由来:因此地有两座山崖隔江相对如门户,又是当时川康道必经之路,地形险要而得名。民国《雅安县志》介绍对崖山“在治南十里,两崖对峙,中厂一坪,明末李华宇与献贼兵大战于此”。两崖相对就是指对崖山口,“中厂一坪”就是指对岩村所在的坪坝。李华宇与张献忠军队的战事发生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军队攻占雅安城后,官兵征召黎州土官马京迎战,马京又派人召集黎州(今汉源县)富庄的姜、黄、李、宋、蔡、包、张七姓头人子弟,合兵一千余人,当时李华宇已经八十岁,依然率兵征战,与张献忠军队激战于雅州八步石、龙观山、对崖山一带,杀张献忠军队数千人,生擒并杀死对方总兵方某,收复雅州。双方相持三年,后李华宇被俘。雅州、荥经相继失守。由此可知,对崖山口因地形险要,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塞。

而早在290年前,途经雅安赶往今甘孜州惠远寺的清皇室果亲王允礼还记录了过对崖山口栈道时胆战心惊的一幕。

《果亲王西藏日记》记载,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十一日,出雅州府城南门后,上坡西南行,当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步履艰难。紧接着写道:遥见两山夹峙,中如巨门,松柏撑拄,泉流奔泄,地名对岩,履栈上下,沙石戛摩有声,人多悸恐,马亦喘汗。

这段行程给果亲王留下的印象很深,同期他还留有“豁然两岩劈,僵立双苍龙,穹栈一径上,喘汗僒□胧”的诗句。从果亲王所记看,当时的对崖山口更为陡峭和狭窄,更像耸立的巨型大门。山上有茂密松柏树,山下有湍急的水流。过崖口要向上走一段修在崖壁上的栈道,人马走在上面,不时有沙石摩擦滑落的声音传来,行人提心吊胆,马也疲惫不堪。旧时对崖山口的险要可见一斑。

至于对崖山口为什么会修建城墙,这与对崖山的山形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地形看,古雅安城处于青衣江和濆江的围合之中,陆路仅有山口可通行,是雅安与西南各民族地区联系的交通孔道。而且对崖山在对岩村一侧是峭壁,入侵者难以逾越,如此险要的地形也使它成为雅安城一道天然防御屏障,犹如在雅安城外又建了一道外城。这就是在此设置城墙的原因。

李韶东/文

110多年前的对岩村

110多年前的对岩村

魏司夫妇在对崖山口城墙上的合影

魏司夫妇在对崖山口城墙上的合影

昔日对岩村的节孝牌坊

昔日对岩村的节孝牌坊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02084079129133056, IR_CONTENT= 1913年10月,一个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上午,德国驻四川总领事弗瑞兹·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魏司从雅安城启程,向下一站荥经县进发。他们雇了十多个当地人来背行李和给养,出城十里,一行人来到了对崖(因雅安话“崖”与“岩”发音相同,今称对岩)山口。夫妇俩带着相机拾级登上山口的一堵城墙,从城墙垛口向外望去,群山环抱中,一个开阔的坪坝展现在眼前。就在这个城墙垛口,他们用相机为我们留下百年前雨城区对岩镇对岩村的影像。 三张旧照 呈现百年前对岩村旧貌 魏司夫妇留下的这三张有关对岩村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穿越百年,领略似曾相识的乡村旧貌,再现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第一张照片:人来人往的石板古道,一直延伸到远处树和山的背后。沿道路两边散布着十多户人家的茅草房、土山墙、石院墙,房前屋后堆放有秸秆,这就是110多年前的对岩村。在几户人家房前空地上,铺开的席子上晒着新打的稻谷。近处的两张席子,还清晰可见两个石头压着翘起的席子边沿。照片右侧草房后那一排树,标示出濆江的位置。横亘在远处若隐若现的高山是悬空山,悬空山后露出的斜出山尖则是老君山。 第二张照片:这是魏司夫妇在城墙垛口留影。这个垛口是他们拍摄第一张照片的位置。城墙用石砌成,局部用砖修补。从魏司夫人站立高度看,这个大垛口宽约1.5米。再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角度、行人与房屋的高度比,以及第二张照片两人之间显露的树冠和屋顶剪影高度,可大致推算出城墙高约6米。另外,因为此照片为逆光拍摄,且向右有所偏斜,可确认城墙靠近崖口,而且城墙顶部空间不大,估计宽度不超过3米。推测协助拍摄的人很可能是站在城墙的梯道口拍下这张照片。 第三张照片:这是一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的节孝牌坊。对比第一张照片右上侧的山形,可知照片拍摄于现今的对岩村一组附近。牌坊上的大字从上至下依次为:节孝;彤管扬辉;玉洁、冰清。居中的长联为:数十载辛苦备尝一片贞心标节孝,九重天申纶锡命千秋佳誉逼邛崃。“彤管扬辉”下方的一排小字是牌坊旌表的内容,可惜因字小难以辨识。牌坊右侧的土墙上有瓦帽,后面竹林掩映处的一院瓦房,说明这是一家大户人家的住处。近处的稻茬,牌坊后捆绑晾晒的稻草,则表明秋收已然结束。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现今照片中的草房人家和对崖山口的城墙早已踪迹全无,古道和节孝牌坊也仅存于村民记忆中,只有青山依旧在,为我们标示出三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接下来,有必要交代一下三张照片的出处和发现确认它们实际位置的经过。 按图索骥 寻找穿越百余年的“重逢” 这三张照片出自《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书中照片由弗瑞兹·魏司(1877年—1955年)与海德维希·魏司(1889年—1975年)夫妇拍摄,后经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1950年—2016年)整理出版。早在2001年,塔玛拉·魏司曾在成都举办了“老四川老照片”摄影展,后来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将这些照片编成《老四川老照片》一书,其中有个别照片可补充前书。 弗瑞兹·魏司于189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长达18年。1911年与海德维希·魏司在德国结婚后,携妻子再次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于1912年到达成都,任德国驻四川总领事。1913年曾到宁远府(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游历,这三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此次出行途中。最后于1917年离任德国驻云南总领事,从昆明返回欧洲。 三张照片在书中并不关联,编者并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张照片在该书109页,位于第四个主题“西川游记”内,照片文字说明为:雅安南门附近城墙上一览。第二张照片在书的第7页,位于第一主题“一对德国夫妻在中国的生活与游历”中,照片说明是“估计摄于1912年,雅安城墙上”。第三张照片在书的第145页,位于第五主题“沿着安宁河和雅砻江”里面,注明是:雅安和清溪之间的牌坊。 2016年10月28日,笔者在完成《宋元明时期雅州碉门新证》一文初稿后,决定到对岩镇踏访,出雅安城沿国道108线下龙岗山到濆江边,对崖山口豁然出现在眼前,于是拍下了照片,远处的悬空山和老君山历历在目。正是照片中这个斜出的老君山山尖,成为确认魏司夫妇拍摄第一张照片地点的关键。只是当时未曾想到,一弹指间竟会跨越百余年。 而第一张照片村后的小山,又为确认第三张照片位置提供了依据,仔细对比两张照片就会发现,同处右上方的小山山形和山顶的树木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判定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相距不远。 确认第二张照片的拍摄位置颇为不易,一是因为照片为逆光拍摄,远处的山和景物,乃至魏司夫妇的面容均不清晰,很难像前几张照片那样凭借周边的山形来确定拍摄位置;二是因为照片的说明文字已经指明地点在雅安城墙上,而雅安又的确有古城墙存留,所以起初并未质疑照片拍摄位置。而最终判断其位置的依据还是照片中朦胧的远景:魏司夫妇坐立之间露出的树冠和屋顶。它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央的树冠形态、屋顶位置完全一致。再结合实地走访比对,确认照片中的城墙就在对崖山口。 回顾历史 再现往昔峥嵘岁月 如今,对崖山口已经建成对岩交通枢纽,是雅西、雅康高速公路交会互通点,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下还有国道108线穿过山口,高大的桥体占据了崖口一大半空间,已经看不到崖口原貌。据当地老人讲,1949年之前的山口要更狭窄一些,仅有北侧山崖下一条小路可以通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山口曾发生过泥石流,后来因为修建道路又拓宽了山口,因此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虽然现今已看不到对崖山口昔日的模样,但在史志资料中还可搜寻到记述对崖山口地形的文字。1983年印行的《雅安县地名录》介绍对岩地名的由来:因此地有两座山崖隔江相对如门户,又是当时川康道必经之路,地形险要而得名。民国《雅安县志》介绍对崖山“在治南十里,两崖对峙,中厂一坪,明末李华宇与献贼兵大战于此”。两崖相对就是指对崖山口,“中厂一坪”就是指对岩村所在的坪坝。李华宇与张献忠军队的战事发生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军队攻占雅安城后,官兵征召黎州土官马京迎战,马京又派人召集黎州(今汉源县)富庄的姜、黄、李、宋、蔡、包、张七姓头人子弟,合兵一千余人,当时李华宇已经八十岁,依然率兵征战,与张献忠军队激战于雅州八步石、龙观山、对崖山一带,杀张献忠军队数千人,生擒并杀死对方总兵方某,收复雅州。双方相持三年,后李华宇被俘。雅州、荥经相继失守。由此可知,对崖山口因地形险要,不仅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塞。 而早在290年前,途经雅安赶往今甘孜州惠远寺的清皇室果亲王允礼还记录了过对崖山口栈道时胆战心惊的一幕。 《果亲王西藏日记》记载,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十一日,出雅州府城南门后,上坡西南行,当天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步履艰难。紧接着写道:遥见两山夹峙,中如巨门,松柏撑拄,泉流奔泄,地名对岩,履栈上下,沙石戛摩有声,人多悸恐,马亦喘汗。 这段行程给果亲王留下的印象很深,同期他还留有“豁然两岩劈,僵立双苍龙,穹栈一径上,喘汗僒□胧”的诗句。从果亲王所记看,当时的对崖山口更为陡峭和狭窄,更像耸立的巨型大门。山上有茂密松柏树,山下有湍急的水流。过崖口要向上走一段修在崖壁上的栈道,人马走在上面,不时有沙石摩擦滑落的声音传来,行人提心吊胆,马也疲惫不堪。旧时对崖山口的险要可见一斑。 至于对崖山口为什么会修建城墙,这与对崖山的山形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地形看,古雅安城处于青衣江和濆江的围合之中,陆路仅有山口可通行,是雅安与西南各民族地区联系的交通孔道。而且对崖山在对岩村一侧是峭壁,入侵者难以逾越,如此险要的地形也使它成为雅安城一道天然防御屏障,犹如在雅安城外又建了一道外城。这就是在此设置城墙的原因。 李韶东/文,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616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3E/wKhurGZuCyiAEx68AApeqFOb0rA166.png, ZB_AREA_LIST=, FB=

, TS=2016年10月28日拍摄的从濆江边远眺对岩&&110多年前的对岩村&&魏司夫妇在对崖山口城墙上的合影&&昔日对岩村的节孝牌坊},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06/16, DA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