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麦黄时节是小满

□ 郭朝林

论文化水平,队里成年男女200多人,斗大字一个不识的将近一半。听过扫盲班,认识几个阿拉伯数字,勉强能辨别自己姓名的有70来个人。

“初小三年,高小两年,真资格的高小毕业生!”每当幺爸沾沾自喜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众人双目里流露出的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幺爸之所以能被大家称赞,是有原因的——1950年,幺爸先在农会公干,后来选为初级社的会计,尊称“内当家”。社里分粮、决算,众目睽睽下,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阵算盘响,一串数字立刻脱口而出;每年两季给国家上粮,他能根据队里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准确计算出公粮、战备粮、水利粮的数量;他还能流利背诵“六十花甲子”,并将年份与属相一一对应,为别人解答诸如“民国乙酉年是公元哪一年”这样的疑问;他也能顺畅背诵“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多年来,凭他的“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歌”,指导着队里的农事,适时告知一年四季春耕、夏种、插秧、打谷的准确时间。

入夏,田里小麦由青返黄,秧母田里绿茵茵的小秧有一尺多深,立夏以后,接着小满来临。

小满,入夏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义: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我国北方,小满指麦类等夏季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南方则与降雨相关。

房檐下,春燕父母叽叽喳喳带着刚学会飞翔的小燕子扑闪着双翅到河边水田里捉小虫。房檐上端的瓦面上,麻雀一家在阳光下互相梳理身上羽毛。

流过门前的木槿水是季节性小河,冬季几乎干涸,放眼望去,寒风过处,乱石裸露。春雷声声,春雨渐起,山野绽绿,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河滩上草丛中“抽茅针”,茅针是茅草的嫩茎,衔在嘴里甜滋滋的。

刚到河岸,便听见河道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走进一瞅,连河道里昔日行人过往的“石步子”也快被河水淹没了。河滩上草丛泛绿,沙棘树挂满鹅黄色的嫩叶,一头母牛在暖阳下悠闲啃食青草、树叶,身旁的小牛犊扬起四蹄“哞哞”欢叫,围着母牛跑来跑去。

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刘老五家后院的枇杷树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枇杷,香气四溢的果实在阳光下晃来荡去,挺招眼的。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悄悄去侦查,透过院墙缝隙,看到枇杷树下那条可恶的阿黄,那厮嗅觉灵敏,一下窜上墙头,眼露凶光,一阵狂吠,日夜捍卫着它的领地。

甜甜的枇杷和凶恶的阿黄始终让小伙伴们无比烦恼。

天气由暖变热,降雨逐渐增多。

汉源农村,一年种两季,秋播夏收的小麦称“小春”,夏插秋收的水稻称“大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3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400公斤左右。“大春”“小春”的区别,估计是以田地给农人贡献的多寡来划分的。

小满后十天,麦粒逐渐满浆。“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人欧阳修诗歌中的“垄头麦”,即为成熟的小麦。

“枇杷色了,枇杷色了!”幺爸沿田间小路走了一圈,兴奋地叫喊着。

枇杷色指麦穗由绿转黄的颜色,表明麦粒饱绽,农人将开镰割麦。

“小满刮大风,庄稼一场空”“麦倒一包糠,荞倒装满仓”。两句农谚道出麦收前农人对大风的畏惧。这十余天,农人最怕刮大风。

幺爸忧心忡忡,一天到晚,就往北边木槿水上游五匹岗方向张望。五匹岗黑云密集,就是出现暴雨狂风前兆,大家心情极度紧张。如果遇上大风,田中快开镰的小麦头重脚轻,会大面积倒伏,再遇上几天大雨,倒伏后麦粒生芽,收成便会受到影响。

小满前一天傍晚,五匹岗山头云层由深黑转浅灰,由厚转薄,抬头一看,头顶天空不见一丝云彩。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幺爸脸上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吹散了,吹散了!”幺爸高兴得像个小孩子——积雨云被高空气流给吹开了。

“明天割麦子!” 口气不容争辩。大家忙着清理晒场,检修脱粒机。

幺爸根据云团、气流位置变化,判断天气晴雨。他说,接着是几天大晴天,抓紧打麦子。

大人孩子心情格外高兴,马上要尝新了,联想到那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我口水直淌。

麦收是大人们的事情,我的生活节奏一成不变:放牛、读书、放牛。

每天早晨天刚放亮,我背着粪篼,赶着大水牛去河滩吃草,八点左右回家匆匆吃掉母亲留在锅里的饭,然后挎着书包,一溜小跑,跳过木槿水石步子,沿着羊肠小道,爬上木槿水东岸近百米高的悬崖,进校读书。

“哪天放农忙假?”入夜,母亲问我。

那时,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夏秋两季割麦收稻“双抢”(抢种抢收)季节,农村学校都要放农忙假,一般是一个星期。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到联系队帮助抢种抢收。供销社售货员挑着货担下乡,方便群众购买盐巴火柴。这活动简称“支农”。

父母凌晨4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饭后出工,收割麦子。两个年幼的妹妹无人带,只好锁在屋内。

四月农家无闲人,农忙真忙,他们渴望我放农忙假帮家里搭把手。

终于盼来农忙假。我参加队里割麦子,每天积3分,父亲积10分,母亲积8分。弟弟快八岁了,留在家里带妹妹。有我搭手,父母的压力略有减轻。队里男女老少抢种抢收,忙得天昏地暗。

天刚亮,母亲把晒垫放院坝里,将昨晚分回的小麦倒上,用推谷耙轻轻摊开。

傍晚,母亲把晒干的小麦背到磨坊——有白面馍馍吃了。

第二天,我还在睡梦中,母亲走到床边,探下身子,悄悄说:“起床,吃馍馍了。”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映入眼帘。

遇上好天气,收麦工作推进很顺利,20多天,200多亩小麦全收进粮仓。

高音喇叭里传来《扬鞭催马送公粮》的歌声,我和队里的大人们背着一袋袋用风斗风得干干净净,还散发着太阳热气的小麦沿着大路向粮站走去。

1981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紧接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汉源广大农村除大春种植传统水稻外,在田坎、山坡大面积栽种梨子、苹果等果树。“小春”不再种植小麦,改种蒜薹,蒜苗、蒜薹每亩收入是小麦的3至5倍,且不惧雨雪风雹,逐步形成“田里饱肚子,田边挣票子”的种植模式。

又过了20来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的导向,让果农发现种植大樱桃更赚钱。经过引种、试种、推广,高山、河谷统统种植大樱桃。汉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樱桃之乡”。

幺爸在2006年因病离世,他的看云识天气因气象卫星的出现,已消逝在时代的烟尘中。

再后来,智能手机问世。当你打开手机,“气象信息、天干地支、婚丧嫁娶吉日忌日、计算器……”便会映入眼帘。算盘成了古董,就算幺爸健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昨天的知识已成为今天的常识,我们应顺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2, NUM=2, GUID=180208407949600358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06/16/003/1802084079496003584.html, DOCPUBTIME=2024-06-16 05:01: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一 论文化水平,队里成年男女200多人,斗大字一个不识的将近一半。听过扫盲班,认识几个阿拉伯数字,勉强能辨别自己姓名的有70来个人。 “初小三年,高小两年,真资格的高小毕业生!”每当幺爸沾沾自喜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众人双目里流露出的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幺爸之所以能被大家称赞,是有原因的——1950年,幺爸先在农会公干,后来选为初级社的会计,尊称“内当家”。社里分粮、决算,众目睽睽下,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阵算盘响,一串数字立刻脱口而出;每年两季给国家上粮,他能根据队里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准确计算出公粮、战备粮、水利粮的数量;他还能流利背诵“六十花甲子”,并将年份与属相一一对应,为别人解答诸如“民国乙酉年是公元哪一年”这样的疑问;他也能顺畅背诵“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多年来,凭他的“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歌”,指导着队里的农事,适时告知一年四季春耕、夏种、插秧、打谷的准确时间。 二 入夏,田里小麦由青返黄,秧母田里绿茵茵的小秧有一尺多深,立夏以后,接着小满来临。 小满,入夏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义: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我国北方,小满指麦类等夏季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南方则与降雨相关。 房檐下,春燕父母叽叽喳喳带着刚学会飞翔的小燕子扑闪着双翅到河边水田里捉小虫。房檐上端的瓦面上,麻雀一家在阳光下互相梳理身上羽毛。 流过门前的木槿水是季节性小河,冬季几乎干涸,放眼望去,寒风过处,乱石裸露。春雷声声,春雨渐起,山野绽绿,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河滩上草丛中“抽茅针”,茅针是茅草的嫩茎,衔在嘴里甜滋滋的。 刚到河岸,便听见河道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走进一瞅,连河道里昔日行人过往的“石步子”也快被河水淹没了。河滩上草丛泛绿,沙棘树挂满鹅黄色的嫩叶,一头母牛在暖阳下悠闲啃食青草、树叶,身旁的小牛犊扬起四蹄“哞哞”欢叫,围着母牛跑来跑去。 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刘老五家后院的枇杷树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枇杷,香气四溢的果实在阳光下晃来荡去,挺招眼的。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悄悄去侦查,透过院墙缝隙,看到枇杷树下那条可恶的阿黄,那厮嗅觉灵敏,一下窜上墙头,眼露凶光,一阵狂吠,日夜捍卫着它的领地。 甜甜的枇杷和凶恶的阿黄始终让小伙伴们无比烦恼。 三 天气由暖变热,降雨逐渐增多。 汉源农村,一年种两季,秋播夏收的小麦称“小春”,夏插秋收的水稻称“大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3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400公斤左右。“大春”“小春”的区别,估计是以田地给农人贡献的多寡来划分的。 小满后十天,麦粒逐渐满浆。“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人欧阳修诗歌中的“垄头麦”,即为成熟的小麦。 “枇杷色了,枇杷色了!”幺爸沿田间小路走了一圈,兴奋地叫喊着。 枇杷色指麦穗由绿转黄的颜色,表明麦粒饱绽,农人将开镰割麦。 “小满刮大风,庄稼一场空”“麦倒一包糠,荞倒装满仓”。两句农谚道出麦收前农人对大风的畏惧。这十余天,农人最怕刮大风。 幺爸忧心忡忡,一天到晚,就往北边木槿水上游五匹岗方向张望。五匹岗黑云密集,就是出现暴雨狂风前兆,大家心情极度紧张。如果遇上大风,田中快开镰的小麦头重脚轻,会大面积倒伏,再遇上几天大雨,倒伏后麦粒生芽,收成便会受到影响。 小满前一天傍晚,五匹岗山头云层由深黑转浅灰,由厚转薄,抬头一看,头顶天空不见一丝云彩。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幺爸脸上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吹散了,吹散了!”幺爸高兴得像个小孩子——积雨云被高空气流给吹开了。 “明天割麦子!” 口气不容争辩。大家忙着清理晒场,检修脱粒机。 幺爸根据云团、气流位置变化,判断天气晴雨。他说,接着是几天大晴天,抓紧打麦子。 大人孩子心情格外高兴,马上要尝新了,联想到那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我口水直淌。 麦收是大人们的事情,我的生活节奏一成不变:放牛、读书、放牛。 每天早晨天刚放亮,我背着粪篼,赶着大水牛去河滩吃草,八点左右回家匆匆吃掉母亲留在锅里的饭,然后挎着书包,一溜小跑,跳过木槿水石步子,沿着羊肠小道,爬上木槿水东岸近百米高的悬崖,进校读书。 四 “哪天放农忙假?”入夜,母亲问我。 那时,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夏秋两季割麦收稻“双抢”(抢种抢收)季节,农村学校都要放农忙假,一般是一个星期。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到联系队帮助抢种抢收。供销社售货员挑着货担下乡,方便群众购买盐巴火柴。这活动简称“支农”。 父母凌晨4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饭后出工,收割麦子。两个年幼的妹妹无人带,只好锁在屋内。 四月农家无闲人,农忙真忙,他们渴望我放农忙假帮家里搭把手。 五 终于盼来农忙假。我参加队里割麦子,每天积3分,父亲积10分,母亲积8分。弟弟快八岁了,留在家里带妹妹。有我搭手,父母的压力略有减轻。队里男女老少抢种抢收,忙得天昏地暗。 天刚亮,母亲把晒垫放院坝里,将昨晚分回的小麦倒上,用推谷耙轻轻摊开。 傍晚,母亲把晒干的小麦背到磨坊——有白面馍馍吃了。 第二天,我还在睡梦中,母亲走到床边,探下身子,悄悄说:“起床,吃馍馍了。”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映入眼帘。 遇上好天气,收麦工作推进很顺利,20多天,200多亩小麦全收进粮仓。 高音喇叭里传来《扬鞭催马送公粮》的歌声,我和队里的大人们背着一袋袋用风斗风得干干净净,还散发着太阳热气的小麦沿着大路向粮站走去。 六 1981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紧接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汉源广大农村除大春种植传统水稻外,在田坎、山坡大面积栽种梨子、苹果等果树。“小春”不再种植小麦,改种蒜薹,蒜苗、蒜薹每亩收入是小麦的3至5倍,且不惧雨雪风雹,逐步形成“田里饱肚子,田边挣票子”的种植模式。 又过了20来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的导向,让果农发现种植大樱桃更赚钱。经过引种、试种、推广,高山、河谷统统种植大樱桃。汉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樱桃之乡”。 幺爸在2006年因病离世,他的看云识天气因气象卫星的出现,已消逝在时代的烟尘中。 再后来,智能手机问世。当你打开手机,“气象信息、天干地支、婚丧嫁娶吉日忌日、计算器……”便会映入眼帘。算盘成了古董,就算幺爸健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昨天的知识已成为今天的常识,我们应顺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956, NODEID=null, DOCTITLE=麦黄时节是小满,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论文化水平,队里成年男女200多人,斗大字一个不识的将近一半。听过扫盲班,认识几个阿拉伯数字,勉强能辨别自己姓名的有70来个人。

“初小三年,高小两年,真资格的高小毕业生!”每当幺爸沾沾自喜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众人双目里流露出的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幺爸之所以能被大家称赞,是有原因的——1950年,幺爸先在农会公干,后来选为初级社的会计,尊称“内当家”。社里分粮、决算,众目睽睽下,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阵算盘响,一串数字立刻脱口而出;每年两季给国家上粮,他能根据队里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准确计算出公粮、战备粮、水利粮的数量;他还能流利背诵“六十花甲子”,并将年份与属相一一对应,为别人解答诸如“民国乙酉年是公元哪一年”这样的疑问;他也能顺畅背诵“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多年来,凭他的“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歌”,指导着队里的农事,适时告知一年四季春耕、夏种、插秧、打谷的准确时间。

入夏,田里小麦由青返黄,秧母田里绿茵茵的小秧有一尺多深,立夏以后,接着小满来临。

小满,入夏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义: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我国北方,小满指麦类等夏季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南方则与降雨相关。

房檐下,春燕父母叽叽喳喳带着刚学会飞翔的小燕子扑闪着双翅到河边水田里捉小虫。房檐上端的瓦面上,麻雀一家在阳光下互相梳理身上羽毛。

流过门前的木槿水是季节性小河,冬季几乎干涸,放眼望去,寒风过处,乱石裸露。春雷声声,春雨渐起,山野绽绿,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河滩上草丛中“抽茅针”,茅针是茅草的嫩茎,衔在嘴里甜滋滋的。

刚到河岸,便听见河道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走进一瞅,连河道里昔日行人过往的“石步子”也快被河水淹没了。河滩上草丛泛绿,沙棘树挂满鹅黄色的嫩叶,一头母牛在暖阳下悠闲啃食青草、树叶,身旁的小牛犊扬起四蹄“哞哞”欢叫,围着母牛跑来跑去。

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刘老五家后院的枇杷树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枇杷,香气四溢的果实在阳光下晃来荡去,挺招眼的。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悄悄去侦查,透过院墙缝隙,看到枇杷树下那条可恶的阿黄,那厮嗅觉灵敏,一下窜上墙头,眼露凶光,一阵狂吠,日夜捍卫着它的领地。

甜甜的枇杷和凶恶的阿黄始终让小伙伴们无比烦恼。

天气由暖变热,降雨逐渐增多。

汉源农村,一年种两季,秋播夏收的小麦称“小春”,夏插秋收的水稻称“大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3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400公斤左右。“大春”“小春”的区别,估计是以田地给农人贡献的多寡来划分的。

小满后十天,麦粒逐渐满浆。“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人欧阳修诗歌中的“垄头麦”,即为成熟的小麦。

“枇杷色了,枇杷色了!”幺爸沿田间小路走了一圈,兴奋地叫喊着。

枇杷色指麦穗由绿转黄的颜色,表明麦粒饱绽,农人将开镰割麦。

“小满刮大风,庄稼一场空”“麦倒一包糠,荞倒装满仓”。两句农谚道出麦收前农人对大风的畏惧。这十余天,农人最怕刮大风。

幺爸忧心忡忡,一天到晚,就往北边木槿水上游五匹岗方向张望。五匹岗黑云密集,就是出现暴雨狂风前兆,大家心情极度紧张。如果遇上大风,田中快开镰的小麦头重脚轻,会大面积倒伏,再遇上几天大雨,倒伏后麦粒生芽,收成便会受到影响。

小满前一天傍晚,五匹岗山头云层由深黑转浅灰,由厚转薄,抬头一看,头顶天空不见一丝云彩。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幺爸脸上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吹散了,吹散了!”幺爸高兴得像个小孩子——积雨云被高空气流给吹开了。

“明天割麦子!” 口气不容争辩。大家忙着清理晒场,检修脱粒机。

幺爸根据云团、气流位置变化,判断天气晴雨。他说,接着是几天大晴天,抓紧打麦子。

大人孩子心情格外高兴,马上要尝新了,联想到那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我口水直淌。

麦收是大人们的事情,我的生活节奏一成不变:放牛、读书、放牛。

每天早晨天刚放亮,我背着粪篼,赶着大水牛去河滩吃草,八点左右回家匆匆吃掉母亲留在锅里的饭,然后挎着书包,一溜小跑,跳过木槿水石步子,沿着羊肠小道,爬上木槿水东岸近百米高的悬崖,进校读书。

“哪天放农忙假?”入夜,母亲问我。

那时,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夏秋两季割麦收稻“双抢”(抢种抢收)季节,农村学校都要放农忙假,一般是一个星期。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到联系队帮助抢种抢收。供销社售货员挑着货担下乡,方便群众购买盐巴火柴。这活动简称“支农”。

父母凌晨4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饭后出工,收割麦子。两个年幼的妹妹无人带,只好锁在屋内。

四月农家无闲人,农忙真忙,他们渴望我放农忙假帮家里搭把手。

终于盼来农忙假。我参加队里割麦子,每天积3分,父亲积10分,母亲积8分。弟弟快八岁了,留在家里带妹妹。有我搭手,父母的压力略有减轻。队里男女老少抢种抢收,忙得天昏地暗。

天刚亮,母亲把晒垫放院坝里,将昨晚分回的小麦倒上,用推谷耙轻轻摊开。

傍晚,母亲把晒干的小麦背到磨坊——有白面馍馍吃了。

第二天,我还在睡梦中,母亲走到床边,探下身子,悄悄说:“起床,吃馍馍了。”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映入眼帘。

遇上好天气,收麦工作推进很顺利,20多天,200多亩小麦全收进粮仓。

高音喇叭里传来《扬鞭催马送公粮》的歌声,我和队里的大人们背着一袋袋用风斗风得干干净净,还散发着太阳热气的小麦沿着大路向粮站走去。

1981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紧接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汉源广大农村除大春种植传统水稻外,在田坎、山坡大面积栽种梨子、苹果等果树。“小春”不再种植小麦,改种蒜薹,蒜苗、蒜薹每亩收入是小麦的3至5倍,且不惧雨雪风雹,逐步形成“田里饱肚子,田边挣票子”的种植模式。

又过了20来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的导向,让果农发现种植大樱桃更赚钱。经过引种、试种、推广,高山、河谷统统种植大樱桃。汉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樱桃之乡”。

幺爸在2006年因病离世,他的看云识天气因气象卫星的出现,已消逝在时代的烟尘中。

再后来,智能手机问世。当你打开手机,“气象信息、天干地支、婚丧嫁娶吉日忌日、计算器……”便会映入眼帘。算盘成了古董,就算幺爸健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昨天的知识已成为今天的常识,我们应顺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02084079496003584, IR_CONTENT= 一 论文化水平,队里成年男女200多人,斗大字一个不识的将近一半。听过扫盲班,认识几个阿拉伯数字,勉强能辨别自己姓名的有70来个人。 “初小三年,高小两年,真资格的高小毕业生!”每当幺爸沾沾自喜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众人双目里流露出的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幺爸之所以能被大家称赞,是有原因的——1950年,幺爸先在农会公干,后来选为初级社的会计,尊称“内当家”。社里分粮、决算,众目睽睽下,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阵算盘响,一串数字立刻脱口而出;每年两季给国家上粮,他能根据队里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准确计算出公粮、战备粮、水利粮的数量;他还能流利背诵“六十花甲子”,并将年份与属相一一对应,为别人解答诸如“民国乙酉年是公元哪一年”这样的疑问;他也能顺畅背诵“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多年来,凭他的“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歌”,指导着队里的农事,适时告知一年四季春耕、夏种、插秧、打谷的准确时间。 二 入夏,田里小麦由青返黄,秧母田里绿茵茵的小秧有一尺多深,立夏以后,接着小满来临。 小满,入夏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义: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在我国北方,小满指麦类等夏季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南方则与降雨相关。 房檐下,春燕父母叽叽喳喳带着刚学会飞翔的小燕子扑闪着双翅到河边水田里捉小虫。房檐上端的瓦面上,麻雀一家在阳光下互相梳理身上羽毛。 流过门前的木槿水是季节性小河,冬季几乎干涸,放眼望去,寒风过处,乱石裸露。春雷声声,春雨渐起,山野绽绿,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河滩上草丛中“抽茅针”,茅针是茅草的嫩茎,衔在嘴里甜滋滋的。 刚到河岸,便听见河道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走进一瞅,连河道里昔日行人过往的“石步子”也快被河水淹没了。河滩上草丛泛绿,沙棘树挂满鹅黄色的嫩叶,一头母牛在暖阳下悠闲啃食青草、树叶,身旁的小牛犊扬起四蹄“哞哞”欢叫,围着母牛跑来跑去。 阳光一天比一天炽烈,刘老五家后院的枇杷树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枇杷,香气四溢的果实在阳光下晃来荡去,挺招眼的。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悄悄去侦查,透过院墙缝隙,看到枇杷树下那条可恶的阿黄,那厮嗅觉灵敏,一下窜上墙头,眼露凶光,一阵狂吠,日夜捍卫着它的领地。 甜甜的枇杷和凶恶的阿黄始终让小伙伴们无比烦恼。 三 天气由暖变热,降雨逐渐增多。 汉源农村,一年种两季,秋播夏收的小麦称“小春”,夏插秋收的水稻称“大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3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400公斤左右。“大春”“小春”的区别,估计是以田地给农人贡献的多寡来划分的。 小满后十天,麦粒逐渐满浆。“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人欧阳修诗歌中的“垄头麦”,即为成熟的小麦。 “枇杷色了,枇杷色了!”幺爸沿田间小路走了一圈,兴奋地叫喊着。 枇杷色指麦穗由绿转黄的颜色,表明麦粒饱绽,农人将开镰割麦。 “小满刮大风,庄稼一场空”“麦倒一包糠,荞倒装满仓”。两句农谚道出麦收前农人对大风的畏惧。这十余天,农人最怕刮大风。 幺爸忧心忡忡,一天到晚,就往北边木槿水上游五匹岗方向张望。五匹岗黑云密集,就是出现暴雨狂风前兆,大家心情极度紧张。如果遇上大风,田中快开镰的小麦头重脚轻,会大面积倒伏,再遇上几天大雨,倒伏后麦粒生芽,收成便会受到影响。 小满前一天傍晚,五匹岗山头云层由深黑转浅灰,由厚转薄,抬头一看,头顶天空不见一丝云彩。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幺爸脸上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吹散了,吹散了!”幺爸高兴得像个小孩子——积雨云被高空气流给吹开了。 “明天割麦子!” 口气不容争辩。大家忙着清理晒场,检修脱粒机。 幺爸根据云团、气流位置变化,判断天气晴雨。他说,接着是几天大晴天,抓紧打麦子。 大人孩子心情格外高兴,马上要尝新了,联想到那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我口水直淌。 麦收是大人们的事情,我的生活节奏一成不变:放牛、读书、放牛。 每天早晨天刚放亮,我背着粪篼,赶着大水牛去河滩吃草,八点左右回家匆匆吃掉母亲留在锅里的饭,然后挎着书包,一溜小跑,跳过木槿水石步子,沿着羊肠小道,爬上木槿水东岸近百米高的悬崖,进校读书。 四 “哪天放农忙假?”入夜,母亲问我。 那时,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夏秋两季割麦收稻“双抢”(抢种抢收)季节,农村学校都要放农忙假,一般是一个星期。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到联系队帮助抢种抢收。供销社售货员挑着货担下乡,方便群众购买盐巴火柴。这活动简称“支农”。 父母凌晨4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饭后出工,收割麦子。两个年幼的妹妹无人带,只好锁在屋内。 四月农家无闲人,农忙真忙,他们渴望我放农忙假帮家里搭把手。 五 终于盼来农忙假。我参加队里割麦子,每天积3分,父亲积10分,母亲积8分。弟弟快八岁了,留在家里带妹妹。有我搭手,父母的压力略有减轻。队里男女老少抢种抢收,忙得天昏地暗。 天刚亮,母亲把晒垫放院坝里,将昨晚分回的小麦倒上,用推谷耙轻轻摊开。 傍晚,母亲把晒干的小麦背到磨坊——有白面馍馍吃了。 第二天,我还在睡梦中,母亲走到床边,探下身子,悄悄说:“起床,吃馍馍了。”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映入眼帘。 遇上好天气,收麦工作推进很顺利,20多天,200多亩小麦全收进粮仓。 高音喇叭里传来《扬鞭催马送公粮》的歌声,我和队里的大人们背着一袋袋用风斗风得干干净净,还散发着太阳热气的小麦沿着大路向粮站走去。 六 1981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紧接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汉源广大农村除大春种植传统水稻外,在田坎、山坡大面积栽种梨子、苹果等果树。“小春”不再种植小麦,改种蒜薹,蒜苗、蒜薹每亩收入是小麦的3至5倍,且不惧雨雪风雹,逐步形成“田里饱肚子,田边挣票子”的种植模式。 又过了20来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的导向,让果农发现种植大樱桃更赚钱。经过引种、试种、推广,高山、河谷统统种植大樱桃。汉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樱桃之乡”。 幺爸在2006年因病离世,他的看云识天气因气象卫星的出现,已消逝在时代的烟尘中。 再后来,智能手机问世。当你打开手机,“气象信息、天干地支、婚丧嫁娶吉日忌日、计算器……”便会映入眼帘。算盘成了古董,就算幺爸健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昨天的知识已成为今天的常识,我们应顺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616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3E/wKhurGZuCzGAd0aSAAuYJJ6QvFk292.png, ZB_AREA_LIST=, FB=

□ 郭朝林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4, PAPERDATE=2024/06/16, DA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