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凤凰渡

□ 刘乾能

青江河在三角桩绕了一个大弯,随即冲出龙尾峡谷,来到凤凰嘴。说是凤凰嘴,其实一点都不像鸟嘴那样尖细逼仄,平阔的水域上下足有几百亩。平常时节,水面波平如镜。南岸夏家沟,沿沟住着几十户人家。北岸有一古镇,名叫元青镇。镇上两排木房夹出一条街,清一色青瓦白墙,青石铺街,米行、药铺、钱庄、茶行、酒肆一应俱全。

天不亮,三爷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一个玉米饼子。昨夜做饭剩下的柴灰,让饼子还有余温。戴上斗篷,披上蓑衣,拿过斜靠在屋檐下的竹篙,三爷不紧不慢地向凤凰嘴走去。

寒来暑往,三爷在凤凰嘴撑了大半辈子的船。前几日,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的儿子给三爷说,已经预订了镇上那家“九大碗”,要给他好好过个生日。再过几天,就是三爷59周岁的生日。“男过九、女过十”,看来儿子还是蛮懂当地习俗的。

“三爷好!”“三爷早!”一上船,便有船客不停地和三爷打招呼。农历三六九是元青镇的赶场日,南来北往的人自然比平时多。

木船不大,核准最大载客量12人。三爷站在船尾,腰板挺得直直的,看着船客登船。等他们一个挨一个走进船舱,三爷这才进舱,看看他们的东西摆放好没有。“背篼篮子放边上,抱小孩子的坐中间。”三爷一边提醒,一边随手把一箱牛奶往边上挪了挪。行船过水,讲究平衡。在这一点上,三爷从不马虎。

“坐稳了,开船喽。”三爷亮开喉咙,吼了一嗓子,手中的竹篙对着岸边的红砂岩石轻轻一点,只觉船尾略微一沉,船便稳稳离了岸。

入水、出水……随着竹篙在河水中的起起落落,木船平稳地向对岸驶去。不经意间,已行至江心,三爷的眼光不由投向上游。那里耸立的三座桥,他了如指掌。那座铁索桥,是民国初期修建的,28根粗如手臂的大铁链,被粗大的铁铆钉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走在桥上,感觉整个人在空中甩来甩去。再往上游,是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石拱桥,一墩两拱,用四四方方的青石条砌成。三爷记得,修桥时,岸边住着好多外地口音的工人,他们住的帐篷上印着脸盆大小的“川交”字样,工人们身着深蓝色的帆布工装,胸口上白色“川交”二字异常醒目。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篙,三爷就很少再走石拱桥。撑船过江,三爷总会让目光与桥相会。石桥通车的第二天,镇上的亲戚,用东风汽车给三爷接来了老婆。

虽然上游建起了两座桥,但夏家沟的人去镇上赶场,还是愿意从凤凰嘴坐船过江。一出沟口就是河岸,坐船过河,只需十几分钟,图的就是方便。如果走路过桥,反而要多绕行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于守着季节过活的庄稼人,显然还是珍贵的。

三爷撑着小木船,在河上来回穿梭,打发着平静如水的日子。

一日,撑船的三爷发现上游北岸一夜之间修起了一座两层工棚。三爷问过儿子才知道,一条高速公路将穿越青江河。那里,将新建一座桥梁。

再撑船过江,三爷便留意起上游的变化来。不过半月时间,河中就冒出桥墩来。那桥墩,一离开水面长得更快,蹭蹭直往上窜。三爷记得,那年建石拱桥时,密密麻麻的支架几乎占满了河道,咋这次修桥只见桥墩不见支架呢?三爷还在纳闷的时候,又见河两岸已伸出长长的桥梁,缓缓地向中央的桥墩靠拢。没过多久,桥梁已完成对接。

目光收回,落在船上。坐船过江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三爷心想,这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江上几十年,三爷守着船,船陪着三爷。不再撑船,三爷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啥。老伴去世后,儿子劝他弃船上岸,到县城生活,三爷一直没同意,可眼下的情景……三爷不敢往下深想,不断给自己打气,“只要还有一个人过河,这船就得撑”,主意打定,三爷手中的竹篙又变得轻快起来。

“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周末,人还没进屋,儿子的声音就先到了。“县里已经决定,要引进企业开发凤凰嘴,竹篙木船是确定了的水上游乐项目,这下您不用考虑去县城了。”儿子兴奋地说。

从儿子的话里,三爷明白了——青江河上不仅要修高速公路大桥,还要新建一座铁路大桥。到那时,凤凰嘴将成为“一船四桥”的交通博物馆。

听了儿子的话,三爷钻进里屋,从墙角提过一桶桐油。还有两天才是赶场日,他要趁着这个空当,好好给木船涂一层桐油。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7, PREBM=002, NUM=2, GUID=181480640955278950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DOCPUBTIME=2024-07-21 07:4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青江河在三角桩绕了一个大弯,随即冲出龙尾峡谷,来到凤凰嘴。说是凤凰嘴,其实一点都不像鸟嘴那样尖细逼仄,平阔的水域上下足有几百亩。平常时节,水面波平如镜。南岸夏家沟,沿沟住着几十户人家。北岸有一古镇,名叫元青镇。镇上两排木房夹出一条街,清一色青瓦白墙,青石铺街,米行、药铺、钱庄、茶行、酒肆一应俱全。 天不亮,三爷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一个玉米饼子。昨夜做饭剩下的柴灰,让饼子还有余温。戴上斗篷,披上蓑衣,拿过斜靠在屋檐下的竹篙,三爷不紧不慢地向凤凰嘴走去。 寒来暑往,三爷在凤凰嘴撑了大半辈子的船。前几日,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的儿子给三爷说,已经预订了镇上那家“九大碗”,要给他好好过个生日。再过几天,就是三爷59周岁的生日。“男过九、女过十”,看来儿子还是蛮懂当地习俗的。 “三爷好!”“三爷早!”一上船,便有船客不停地和三爷打招呼。农历三六九是元青镇的赶场日,南来北往的人自然比平时多。 木船不大,核准最大载客量12人。三爷站在船尾,腰板挺得直直的,看着船客登船。等他们一个挨一个走进船舱,三爷这才进舱,看看他们的东西摆放好没有。“背篼篮子放边上,抱小孩子的坐中间。”三爷一边提醒,一边随手把一箱牛奶往边上挪了挪。行船过水,讲究平衡。在这一点上,三爷从不马虎。 “坐稳了,开船喽。”三爷亮开喉咙,吼了一嗓子,手中的竹篙对着岸边的红砂岩石轻轻一点,只觉船尾略微一沉,船便稳稳离了岸。 入水、出水……随着竹篙在河水中的起起落落,木船平稳地向对岸驶去。不经意间,已行至江心,三爷的眼光不由投向上游。那里耸立的三座桥,他了如指掌。那座铁索桥,是民国初期修建的,28根粗如手臂的大铁链,被粗大的铁铆钉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走在桥上,感觉整个人在空中甩来甩去。再往上游,是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石拱桥,一墩两拱,用四四方方的青石条砌成。三爷记得,修桥时,岸边住着好多外地口音的工人,他们住的帐篷上印着脸盆大小的“川交”字样,工人们身着深蓝色的帆布工装,胸口上白色“川交”二字异常醒目。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篙,三爷就很少再走石拱桥。撑船过江,三爷总会让目光与桥相会。石桥通车的第二天,镇上的亲戚,用东风汽车给三爷接来了老婆。 虽然上游建起了两座桥,但夏家沟的人去镇上赶场,还是愿意从凤凰嘴坐船过江。一出沟口就是河岸,坐船过河,只需十几分钟,图的就是方便。如果走路过桥,反而要多绕行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于守着季节过活的庄稼人,显然还是珍贵的。 三爷撑着小木船,在河上来回穿梭,打发着平静如水的日子。 一日,撑船的三爷发现上游北岸一夜之间修起了一座两层工棚。三爷问过儿子才知道,一条高速公路将穿越青江河。那里,将新建一座桥梁。 再撑船过江,三爷便留意起上游的变化来。不过半月时间,河中就冒出桥墩来。那桥墩,一离开水面长得更快,蹭蹭直往上窜。三爷记得,那年建石拱桥时,密密麻麻的支架几乎占满了河道,咋这次修桥只见桥墩不见支架呢?三爷还在纳闷的时候,又见河两岸已伸出长长的桥梁,缓缓地向中央的桥墩靠拢。没过多久,桥梁已完成对接。 目光收回,落在船上。坐船过江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三爷心想,这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江上几十年,三爷守着船,船陪着三爷。不再撑船,三爷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啥。老伴去世后,儿子劝他弃船上岸,到县城生活,三爷一直没同意,可眼下的情景……三爷不敢往下深想,不断给自己打气,“只要还有一个人过河,这船就得撑”,主意打定,三爷手中的竹篙又变得轻快起来。 “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周末,人还没进屋,儿子的声音就先到了。“县里已经决定,要引进企业开发凤凰嘴,竹篙木船是确定了的水上游乐项目,这下您不用考虑去县城了。”儿子兴奋地说。 从儿子的话里,三爷明白了——青江河上不仅要修高速公路大桥,还要新建一座铁路大桥。到那时,凤凰嘴将成为“一船四桥”的交通博物馆。 听了儿子的话,三爷钻进里屋,从墙角提过一桶桐油。还有两天才是赶场日,他要趁着这个空当,好好给木船涂一层桐油。,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708, NODEID=null, DOCTITLE=凤凰渡,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青江河在三角桩绕了一个大弯,随即冲出龙尾峡谷,来到凤凰嘴。说是凤凰嘴,其实一点都不像鸟嘴那样尖细逼仄,平阔的水域上下足有几百亩。平常时节,水面波平如镜。南岸夏家沟,沿沟住着几十户人家。北岸有一古镇,名叫元青镇。镇上两排木房夹出一条街,清一色青瓦白墙,青石铺街,米行、药铺、钱庄、茶行、酒肆一应俱全。

天不亮,三爷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一个玉米饼子。昨夜做饭剩下的柴灰,让饼子还有余温。戴上斗篷,披上蓑衣,拿过斜靠在屋檐下的竹篙,三爷不紧不慢地向凤凰嘴走去。

寒来暑往,三爷在凤凰嘴撑了大半辈子的船。前几日,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的儿子给三爷说,已经预订了镇上那家“九大碗”,要给他好好过个生日。再过几天,就是三爷59周岁的生日。“男过九、女过十”,看来儿子还是蛮懂当地习俗的。

“三爷好!”“三爷早!”一上船,便有船客不停地和三爷打招呼。农历三六九是元青镇的赶场日,南来北往的人自然比平时多。

木船不大,核准最大载客量12人。三爷站在船尾,腰板挺得直直的,看着船客登船。等他们一个挨一个走进船舱,三爷这才进舱,看看他们的东西摆放好没有。“背篼篮子放边上,抱小孩子的坐中间。”三爷一边提醒,一边随手把一箱牛奶往边上挪了挪。行船过水,讲究平衡。在这一点上,三爷从不马虎。

“坐稳了,开船喽。”三爷亮开喉咙,吼了一嗓子,手中的竹篙对着岸边的红砂岩石轻轻一点,只觉船尾略微一沉,船便稳稳离了岸。

入水、出水……随着竹篙在河水中的起起落落,木船平稳地向对岸驶去。不经意间,已行至江心,三爷的眼光不由投向上游。那里耸立的三座桥,他了如指掌。那座铁索桥,是民国初期修建的,28根粗如手臂的大铁链,被粗大的铁铆钉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走在桥上,感觉整个人在空中甩来甩去。再往上游,是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石拱桥,一墩两拱,用四四方方的青石条砌成。三爷记得,修桥时,岸边住着好多外地口音的工人,他们住的帐篷上印着脸盆大小的“川交”字样,工人们身着深蓝色的帆布工装,胸口上白色“川交”二字异常醒目。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篙,三爷就很少再走石拱桥。撑船过江,三爷总会让目光与桥相会。石桥通车的第二天,镇上的亲戚,用东风汽车给三爷接来了老婆。

虽然上游建起了两座桥,但夏家沟的人去镇上赶场,还是愿意从凤凰嘴坐船过江。一出沟口就是河岸,坐船过河,只需十几分钟,图的就是方便。如果走路过桥,反而要多绕行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于守着季节过活的庄稼人,显然还是珍贵的。

三爷撑着小木船,在河上来回穿梭,打发着平静如水的日子。

一日,撑船的三爷发现上游北岸一夜之间修起了一座两层工棚。三爷问过儿子才知道,一条高速公路将穿越青江河。那里,将新建一座桥梁。

再撑船过江,三爷便留意起上游的变化来。不过半月时间,河中就冒出桥墩来。那桥墩,一离开水面长得更快,蹭蹭直往上窜。三爷记得,那年建石拱桥时,密密麻麻的支架几乎占满了河道,咋这次修桥只见桥墩不见支架呢?三爷还在纳闷的时候,又见河两岸已伸出长长的桥梁,缓缓地向中央的桥墩靠拢。没过多久,桥梁已完成对接。

目光收回,落在船上。坐船过江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三爷心想,这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江上几十年,三爷守着船,船陪着三爷。不再撑船,三爷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啥。老伴去世后,儿子劝他弃船上岸,到县城生活,三爷一直没同意,可眼下的情景……三爷不敢往下深想,不断给自己打气,“只要还有一个人过河,这船就得撑”,主意打定,三爷手中的竹篙又变得轻快起来。

“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周末,人还没进屋,儿子的声音就先到了。“县里已经决定,要引进企业开发凤凰嘴,竹篙木船是确定了的水上游乐项目,这下您不用考虑去县城了。”儿子兴奋地说。

从儿子的话里,三爷明白了——青江河上不仅要修高速公路大桥,还要新建一座铁路大桥。到那时,凤凰嘴将成为“一船四桥”的交通博物馆。

听了儿子的话,三爷钻进里屋,从墙角提过一桶桐油。还有两天才是赶场日,他要趁着这个空当,好好给木船涂一层桐油。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14806409552789504, IR_CONTENT= 青江河在三角桩绕了一个大弯,随即冲出龙尾峡谷,来到凤凰嘴。说是凤凰嘴,其实一点都不像鸟嘴那样尖细逼仄,平阔的水域上下足有几百亩。平常时节,水面波平如镜。南岸夏家沟,沿沟住着几十户人家。北岸有一古镇,名叫元青镇。镇上两排木房夹出一条街,清一色青瓦白墙,青石铺街,米行、药铺、钱庄、茶行、酒肆一应俱全。 天不亮,三爷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一个玉米饼子。昨夜做饭剩下的柴灰,让饼子还有余温。戴上斗篷,披上蓑衣,拿过斜靠在屋檐下的竹篙,三爷不紧不慢地向凤凰嘴走去。 寒来暑往,三爷在凤凰嘴撑了大半辈子的船。前几日,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的儿子给三爷说,已经预订了镇上那家“九大碗”,要给他好好过个生日。再过几天,就是三爷59周岁的生日。“男过九、女过十”,看来儿子还是蛮懂当地习俗的。 “三爷好!”“三爷早!”一上船,便有船客不停地和三爷打招呼。农历三六九是元青镇的赶场日,南来北往的人自然比平时多。 木船不大,核准最大载客量12人。三爷站在船尾,腰板挺得直直的,看着船客登船。等他们一个挨一个走进船舱,三爷这才进舱,看看他们的东西摆放好没有。“背篼篮子放边上,抱小孩子的坐中间。”三爷一边提醒,一边随手把一箱牛奶往边上挪了挪。行船过水,讲究平衡。在这一点上,三爷从不马虎。 “坐稳了,开船喽。”三爷亮开喉咙,吼了一嗓子,手中的竹篙对着岸边的红砂岩石轻轻一点,只觉船尾略微一沉,船便稳稳离了岸。 入水、出水……随着竹篙在河水中的起起落落,木船平稳地向对岸驶去。不经意间,已行至江心,三爷的眼光不由投向上游。那里耸立的三座桥,他了如指掌。那座铁索桥,是民国初期修建的,28根粗如手臂的大铁链,被粗大的铁铆钉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走在桥上,感觉整个人在空中甩来甩去。再往上游,是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石拱桥,一墩两拱,用四四方方的青石条砌成。三爷记得,修桥时,岸边住着好多外地口音的工人,他们住的帐篷上印着脸盆大小的“川交”字样,工人们身着深蓝色的帆布工装,胸口上白色“川交”二字异常醒目。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篙,三爷就很少再走石拱桥。撑船过江,三爷总会让目光与桥相会。石桥通车的第二天,镇上的亲戚,用东风汽车给三爷接来了老婆。 虽然上游建起了两座桥,但夏家沟的人去镇上赶场,还是愿意从凤凰嘴坐船过江。一出沟口就是河岸,坐船过河,只需十几分钟,图的就是方便。如果走路过桥,反而要多绕行四五十分钟。时间,对于守着季节过活的庄稼人,显然还是珍贵的。 三爷撑着小木船,在河上来回穿梭,打发着平静如水的日子。 一日,撑船的三爷发现上游北岸一夜之间修起了一座两层工棚。三爷问过儿子才知道,一条高速公路将穿越青江河。那里,将新建一座桥梁。 再撑船过江,三爷便留意起上游的变化来。不过半月时间,河中就冒出桥墩来。那桥墩,一离开水面长得更快,蹭蹭直往上窜。三爷记得,那年建石拱桥时,密密麻麻的支架几乎占满了河道,咋这次修桥只见桥墩不见支架呢?三爷还在纳闷的时候,又见河两岸已伸出长长的桥梁,缓缓地向中央的桥墩靠拢。没过多久,桥梁已完成对接。 目光收回,落在船上。坐船过江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三爷心想,这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江上几十年,三爷守着船,船陪着三爷。不再撑船,三爷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啥。老伴去世后,儿子劝他弃船上岸,到县城生活,三爷一直没同意,可眼下的情景……三爷不敢往下深想,不断给自己打气,“只要还有一个人过河,这船就得撑”,主意打定,三爷手中的竹篙又变得轻快起来。 “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周末,人还没进屋,儿子的声音就先到了。“县里已经决定,要引进企业开发凤凰嘴,竹篙木船是确定了的水上游乐项目,这下您不用考虑去县城了。”儿子兴奋地说。 从儿子的话里,三爷明白了——青江河上不仅要修高速公路大桥,还要新建一座铁路大桥。到那时,凤凰嘴将成为“一船四桥”的交通博物馆。 听了儿子的话,三爷钻进里屋,从墙角提过一桶桐油。还有两天才是赶场日,他要趁着这个空当,好好给木船涂一层桐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0721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4E/wKhurGacVVSAXYmIAAqynv2EWso478.png, ZB_AREA_LIST=, FB=

□ 刘乾能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4, PAPERDATE=2024/07/21, DA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