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8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用匠心“雕”出创业梦

——我市返乡创业者杨红友的故事

杨红友的雕塑作品

杨红友的雕塑作品

“一件事坚持下来,把爱好变成工作,把想法变成作品。累有时候也变成了享受,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初见杨红友,他灿烂又自信的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透露出超越年龄的稳重和成熟。

二十多年的坚持,杨红友“雕”出了自己小小的“根艺王国”,也为创业的“后浪”们树立了好榜样。

结缘

从小跟木头打交道

初胚、雕刻、打磨、抛光……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的加工作坊里,杨红友与工友们忙着制作雕塑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杨红友是芦山县思延镇人,今年42岁,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芦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负责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人从事雕塑行业,耳濡目染,杨红友也天天跟木头打交道。

杨红友从小喜欢画画,看到木头就想“发挥一下”。也许是从小时候起,他就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20余年,从学徒到老师,杨红友一直和雕塑打交道。

“我喜欢雕塑,在工艺厂学艺后,就打算往更深层次发展……”聊起创业经历,杨红友的眼里闪着光。

18岁那年,杨红友开始接触木雕工艺,先后到各地拜师学艺。他聪明好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深得各位老师赏识,事业也小有所成。

为了学习雕塑,杨红友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每天跟着老师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经常凌晨才睡觉。”杨红友说。

19岁那年,杨红友到四川省乌木博物馆学习,也为他的雕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返乡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杨红友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木材的根经过他的雕琢成了不菲的工艺品,然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

杨红友陷入了沉思,回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03年,杨红友回到芦山。“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杨红友说。

回到家乡后,杨红友在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任厂长兼艺术总监,后创办朽木艺术厂,现今改名为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

杨红友说,自己的作品遵从“人力可为,要有自我”的理念,要有思想在里面。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选料上,都要认真。

早在2000年,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至今仍被同行临摹,同年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省礼送出。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杨红友的身份也不断变化。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2年11月,被聘请为四川工匠杯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雕塑类裁判员。

一路艰辛一路歌,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杨红友把当初带出去的乡情又带了回来,他在芦山当地招收学徒,为乡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

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

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7, NUM=7, GUID=1843336108133646336,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8,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08/008/1843336108133646336.html, DOCPUBTIME=2024-10-08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一件事坚持下来,把爱好变成工作,把想法变成作品。累有时候也变成了享受,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初见杨红友,他灿烂又自信的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透露出超越年龄的稳重和成熟。 二十多年的坚持,杨红友“雕”出了自己小小的“根艺王国”,也为创业的“后浪”们树立了好榜样。 结缘 从小跟木头打交道 初胚、雕刻、打磨、抛光……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的加工作坊里,杨红友与工友们忙着制作雕塑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杨红友是芦山县思延镇人,今年42岁,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芦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负责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人从事雕塑行业,耳濡目染,杨红友也天天跟木头打交道。 杨红友从小喜欢画画,看到木头就想“发挥一下”。也许是从小时候起,他就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20余年,从学徒到老师,杨红友一直和雕塑打交道。 “我喜欢雕塑,在工艺厂学艺后,就打算往更深层次发展……”聊起创业经历,杨红友的眼里闪着光。 18岁那年,杨红友开始接触木雕工艺,先后到各地拜师学艺。他聪明好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深得各位老师赏识,事业也小有所成。 为了学习雕塑,杨红友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每天跟着老师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经常凌晨才睡觉。”杨红友说。 19岁那年,杨红友到四川省乌木博物馆学习,也为他的雕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返乡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杨红友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木材的根经过他的雕琢成了不菲的工艺品,然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 杨红友陷入了沉思,回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03年,杨红友回到芦山。“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杨红友说。 回到家乡后,杨红友在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任厂长兼艺术总监,后创办朽木艺术厂,现今改名为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 杨红友说,自己的作品遵从“人力可为,要有自我”的理念,要有思想在里面。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选料上,都要认真。 早在2000年,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至今仍被同行临摹,同年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省礼送出。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杨红友的身份也不断变化。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2年11月,被聘请为四川工匠杯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雕塑类裁判员。 一路艰辛一路歌,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杨红友把当初带出去的乡情又带了回来,他在芦山当地招收学徒,为乡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BM=008版, type=0, ZB_DROP=0, TXS=1264, NODEID=null, DOCTITLE=用匠心“雕”出创业梦,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杨红友的雕塑作品

杨红友的雕塑作品

“一件事坚持下来,把爱好变成工作,把想法变成作品。累有时候也变成了享受,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初见杨红友,他灿烂又自信的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透露出超越年龄的稳重和成熟。

二十多年的坚持,杨红友“雕”出了自己小小的“根艺王国”,也为创业的“后浪”们树立了好榜样。

结缘

从小跟木头打交道

初胚、雕刻、打磨、抛光……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的加工作坊里,杨红友与工友们忙着制作雕塑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杨红友是芦山县思延镇人,今年42岁,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芦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负责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人从事雕塑行业,耳濡目染,杨红友也天天跟木头打交道。

杨红友从小喜欢画画,看到木头就想“发挥一下”。也许是从小时候起,他就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20余年,从学徒到老师,杨红友一直和雕塑打交道。

“我喜欢雕塑,在工艺厂学艺后,就打算往更深层次发展……”聊起创业经历,杨红友的眼里闪着光。

18岁那年,杨红友开始接触木雕工艺,先后到各地拜师学艺。他聪明好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深得各位老师赏识,事业也小有所成。

为了学习雕塑,杨红友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每天跟着老师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经常凌晨才睡觉。”杨红友说。

19岁那年,杨红友到四川省乌木博物馆学习,也为他的雕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返乡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杨红友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木材的根经过他的雕琢成了不菲的工艺品,然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

杨红友陷入了沉思,回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03年,杨红友回到芦山。“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杨红友说。

回到家乡后,杨红友在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任厂长兼艺术总监,后创办朽木艺术厂,现今改名为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

杨红友说,自己的作品遵从“人力可为,要有自我”的理念,要有思想在里面。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选料上,都要认真。

早在2000年,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至今仍被同行临摹,同年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省礼送出。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杨红友的身份也不断变化。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2年11月,被聘请为四川工匠杯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雕塑类裁判员。

一路艰辛一路歌,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杨红友把当初带出去的乡情又带了回来,他在芦山当地招收学徒,为乡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

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

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43336108133646336, IR_CONTENT= “一件事坚持下来,把爱好变成工作,把想法变成作品。累有时候也变成了享受,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初见杨红友,他灿烂又自信的笑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透露出超越年龄的稳重和成熟。 二十多年的坚持,杨红友“雕”出了自己小小的“根艺王国”,也为创业的“后浪”们树立了好榜样。 结缘 从小跟木头打交道 初胚、雕刻、打磨、抛光……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的加工作坊里,杨红友与工友们忙着制作雕塑工艺品,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杨红友是芦山县思延镇人,今年42岁,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芦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负责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人从事雕塑行业,耳濡目染,杨红友也天天跟木头打交道。 杨红友从小喜欢画画,看到木头就想“发挥一下”。也许是从小时候起,他就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 从业20余年,从学徒到老师,杨红友一直和雕塑打交道。 “我喜欢雕塑,在工艺厂学艺后,就打算往更深层次发展……”聊起创业经历,杨红友的眼里闪着光。 18岁那年,杨红友开始接触木雕工艺,先后到各地拜师学艺。他聪明好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深得各位老师赏识,事业也小有所成。 为了学习雕塑,杨红友吃了不少苦。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每天跟着老师学习10多个小时,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修光、打磨、上漆等各个工序都要学,经常凌晨才睡觉。”杨红友说。 19岁那年,杨红友到四川省乌木博物馆学习,也为他的雕塑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返乡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手艺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杨红友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木材的根经过他的雕琢成了不菲的工艺品,然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 杨红友陷入了沉思,回乡创业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2003年,杨红友回到芦山。“在家乡传播木雕文化的同时,给家乡带来经济效益,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杨红友说。 回到家乡后,杨红友在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任厂长兼艺术总监,后创办朽木艺术厂,现今改名为芦山县祥木盾根艺厂。 杨红友说,自己的作品遵从“人力可为,要有自我”的理念,要有思想在里面。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选料上,都要认真。 早在2000年,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至今仍被同行临摹,同年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省礼送出。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杨红友的身份也不断变化。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2022年11月,被聘请为四川工匠杯第一届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雕塑类裁判员。 一路艰辛一路歌,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杨红友把当初带出去的乡情又带了回来,他在芦山当地招收学徒,为乡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08008.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3/M00/00/8E/wKhurWcEHrCALSoaAArFwHC1uDM377.png, ZB_AREA_LIST=, FB=

——我市返乡创业者杨红友的故事

, TS=杨红友的雕塑作品&&2018年,杨红友被评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杨红友独创的大象雕刻技艺},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8, CODE=200, CURBM=008,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08, DA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