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熊猫廊道?
“是在大熊猫往返两个适宜生活环境时需要经过的区域中,通过科学手段,对廊道地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从而让相互隔离的栖息地连通,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付明霞说。
大相岭山系退化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及研究项目是具体实施之一。
简单来说,植树。
说起容易。“如果处理得不好,树种单一,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片‘绿色的沙漠’而已。”付明霞说,经过深入调研后,项目组决定,选择适宜气候的本地树种适龄苗,严格按照栽种技术规程种植,保证树苗成活率。
“当造林树种达到郁闭后,可形成相对稳定的上层乔木层,最终达到乔—灌—草—地被物等多层的健康森林及典型的大熊猫栖息地,逐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物种多样性。”付明霞说。
效果很快显现。
2019年秋季,安置在泥巴山廊道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大熊猫幼崽,此后又多次拍到大熊猫在此活动的影像。
通过栖息地修复改造,采用管控人为干扰、保育和恢复廊道内受损栖息地等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大熊猫种群间的正常交流,同时也为其他野生动物迁徙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效增加区域物种多样性。
截至2024年,大相岭已完成栖息地改造6000亩,栽植以槭树、桦木为主的本土乔木树种近100000株,新培育苗圃基地10亩。
目前,荥经片区内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有着“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珙桐,荥经境内生长着世界最大的30万亩野生珙桐林群落。
当初,付明霞和同事其实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什么最终来到荥经,很大程度上是被大熊猫的明星效应所吸引,亲眼见到野生大熊猫才成为他们的执念。
但藏在他们心底的是——在荥经片区,工作人员见到大熊猫的机会增加;普通民众偶遇、拍摄大熊猫的机会增加,这才是工作成效的体现,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本报记者 熊蕊 高晓军 邵也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