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十里长峡

□ 王尧江

金鸡峡  骆志勇  摄

金鸡峡 骆志勇 摄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条孽龙欲霸占镇西山、纱帽山之间的宝盛之地,便施法移山堵玉溪河造海。眼见两座大山即将合在一起,山民将无生息之地。在此修炼的金鸡打抱不平,于是鸣叫袭扰。孽龙闻得鸡鸣声声,恐慌意乱,法力顿失,仓皇逃遁而去。此时,两座原本相距数里的大山已经仅隔十余丈了。两岸山峰对峙,高逾千仞,幽深险峻。金鸡为防孽龙再来祸害百姓,便屹立纱帽山顶,守护一方苍生。当地百姓感怀其恩,便用“金鸡峡”命名此地。以金鸡峡为起点,幽深险峻的地势往北逶迤至五通碑、向南至梯子岩,形成了一道壮美的十里长峡。

临邛古道翻越镇西山后扎进长峡,在此与峡中的古道汇合,成为川藏茶马古道密如蛛网般枝丫上的神秘线路。悬挂于纱帽山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是西汉司马相如所镂通西南夷地的重要路段,也是昔日南至雅州、北上小金、东连临邛、西通碉门的咽喉要道。山道凿于百米悬崖之上,至关坡顶陡峭绝壁处,开凿石梯八步,因此得名“八步关”。关隘上是岌岌危崖、下为滚滚骇浪,险恶异常。清代芦山籍诗人王心广曾咏诗叹其险:“悬岩八步下汪洋,天险生成控远方。倾壁羊肠石擦耳,寻阶鸟道屐踢裳。孔明阵势还成律,伏羲卦图犹有方。只此山间一蹊径,飞廉捷步亦彷徨。”八步关乃临邛古道北入芦山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姜维曾屯兵于峡口东岸的镇西山,同时在八步关驻军扼守。时间久远,关隘的古城墙早已坍塌。清光绪11年,芦山邑令张祜重建关隘并改名青龙关,后被地震震毁,八步关遂彻底淡出历史。料峭风中,唯留数块残砖躺卧在荒草丛中,无言地述说历代落寞英雄们的报国遗恨。

距关百米处,有巨石从崖壁突兀而出,如方斗悬于半空。人从石下逼仄小径穿过,顿感危石欲坠、惊悚胆颤。举目所见:残阳落霭、流岚飞烟、山峦苍茫、巨石悬天——这便是著名的“八步悬天斗”奇观。绝美风光险处生,使之名列古时芦山著名的“外八景”之一。

昔日沧桑古道,在先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大多已被摒弃,湮没在荒草野树之下,唯留传说;有的被蜿蜒如蛇的“芦邛”公路取代。

沿长峡下段入口的梯子岩老路溯河而上,弯急路陡。两旁崖壁森森,俯瞰清晰可见玉溪河中密布的乱石和团团飞溅起的白色浪花。眩晕交织着恐惧,脚底生起一股股冷风,好似被悬在半空一般。两岸的群山之中,繁茂的植被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洞穴据考证有三层,层层贯通,暗河涌流,组成了一片庞大的溶洞群。其中被开发出来的龙门溶洞是亚洲最大的砾岩溶洞,已成为4A级风景区。俯瞰河谷乱石、仰望狭长天空、凭眺茂林深处,阴森之气从道路尽头隐隐而起,与行者不禁寒噤,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玉溪河上的寿相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玉溪河水涨水,河上竹索桥被冲毁。村民出行、商旅往来受阻。当地大户高舒氏带头出资修建了这座铁索桥。时任雅州太守、黄庭坚十七世孙黄云鹄听闻,感动于高舒氏的善举,欣然题名“寿相桥”,以彰其功德。桥下的水流平缓,澄澈清冽。云开月朗,沿石阶徐徐而上,水中人影仿若登临天梯,空中明月与水面月影摇曳辉映,仿若仙境。黄云鹄赞叹不已,亲撰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梯。”由名工镌刻于桥头廊柱。寿相桥跨度七十余米,东西桥台建有桥廊及石刻牌坊,工艺精巧,气势恢宏。它是与都江堰安澜竹索桥、大渡河泸定桥、泸州龙脑桥齐名的四川名古桥。

与寿相桥遥遥相对的宝盛桥,由本土著名的石匠邓明星设计,修建于1986年,是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卷拱桥,百姓称它为芦山的“赵州桥”。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时,从半山滚落一块巨石砸了个正着,石桥岿然不动,后抢险官兵用烈性炸药爆破石头,巨石粉碎而大桥安然无恙,世人惊呼“桥坚强”。

介于宝盛桥、寿相桥之间的金鸡峡出口处,高山耸峙,一座大坝拦腰截段滚滚玉溪河,兀然“高峡出平湖”。旧时,邛崃、蒲江、名山一带的丘陵地区,浇灌主要靠自然降雨,水旱由天不由人,田地被群众戏称“望天田”。冬春季节干旱缺水,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是大问题。曾几何时,人们对着一山之隔的玉溪河澎湃的河水感慨,多次萌生了劈山凿渠的念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一辈水利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建成了长165米、高20米的玉溪河水利大坝。穿山引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外丘陵地带干旱缺水的难题,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定胜天的时代赞歌。

上峡口道旁有石坊名“五通碑”。碑成于民国五年,为重檐牌楼式石坊,五开间,故称“五通碑”。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碑上文字风化脱落,几不可辨认。沧桑古道,人踩马踏,在岁月负荷中,或垮塌中断,或山洪冲毁,或狭窄受阻,或陡峭难行。碑上文字,正是记述、纪念乡民们不畏艰险劈岩拓路的事迹。墨绿的青苔与黄褐的石色交错,模糊的刻痕被乳白色的水渍浸染,斑斑驳驳,若隐若现,如同那段遥远的历史。呼啸而过的风,仍在低沉地述说着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群赤膊先人挥汗如雨开山辟路的场景。

听,风声里还夹杂着挥锤凿壁的撞击声、山民们悠长沙哑的吆喝声、汗水滚落地面的噗嗒声。

有佚名古人在碑旁书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肠半山中。”足见峡谷之险、凿路之难。先辈们历尽艰辛开辟、拓宽的古道,大部分成了今天通向山外大都市的“芦邛”公路的路基。

徜徉在十里长峡,既陶醉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壮美风光,也由衷地赞叹历代先民们改造自然巧夺天工的人文遗迹,更似一次震撼心灵的历史穿越。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2, NUM=2, GUID=184768434281637478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20/003/1847684342816374784.html, DOCPUBTIME=2024-10-20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一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条孽龙欲霸占镇西山、纱帽山之间的宝盛之地,便施法移山堵玉溪河造海。眼见两座大山即将合在一起,山民将无生息之地。在此修炼的金鸡打抱不平,于是鸣叫袭扰。孽龙闻得鸡鸣声声,恐慌意乱,法力顿失,仓皇逃遁而去。此时,两座原本相距数里的大山已经仅隔十余丈了。两岸山峰对峙,高逾千仞,幽深险峻。金鸡为防孽龙再来祸害百姓,便屹立纱帽山顶,守护一方苍生。当地百姓感怀其恩,便用“金鸡峡”命名此地。以金鸡峡为起点,幽深险峻的地势往北逶迤至五通碑、向南至梯子岩,形成了一道壮美的十里长峡。 二 临邛古道翻越镇西山后扎进长峡,在此与峡中的古道汇合,成为川藏茶马古道密如蛛网般枝丫上的神秘线路。悬挂于纱帽山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是西汉司马相如所镂通西南夷地的重要路段,也是昔日南至雅州、北上小金、东连临邛、西通碉门的咽喉要道。山道凿于百米悬崖之上,至关坡顶陡峭绝壁处,开凿石梯八步,因此得名“八步关”。关隘上是岌岌危崖、下为滚滚骇浪,险恶异常。清代芦山籍诗人王心广曾咏诗叹其险:“悬岩八步下汪洋,天险生成控远方。倾壁羊肠石擦耳,寻阶鸟道屐踢裳。孔明阵势还成律,伏羲卦图犹有方。只此山间一蹊径,飞廉捷步亦彷徨。”八步关乃临邛古道北入芦山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姜维曾屯兵于峡口东岸的镇西山,同时在八步关驻军扼守。时间久远,关隘的古城墙早已坍塌。清光绪11年,芦山邑令张祜重建关隘并改名青龙关,后被地震震毁,八步关遂彻底淡出历史。料峭风中,唯留数块残砖躺卧在荒草丛中,无言地述说历代落寞英雄们的报国遗恨。 距关百米处,有巨石从崖壁突兀而出,如方斗悬于半空。人从石下逼仄小径穿过,顿感危石欲坠、惊悚胆颤。举目所见:残阳落霭、流岚飞烟、山峦苍茫、巨石悬天——这便是著名的“八步悬天斗”奇观。绝美风光险处生,使之名列古时芦山著名的“外八景”之一。 昔日沧桑古道,在先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大多已被摒弃,湮没在荒草野树之下,唯留传说;有的被蜿蜒如蛇的“芦邛”公路取代。 沿长峡下段入口的梯子岩老路溯河而上,弯急路陡。两旁崖壁森森,俯瞰清晰可见玉溪河中密布的乱石和团团飞溅起的白色浪花。眩晕交织着恐惧,脚底生起一股股冷风,好似被悬在半空一般。两岸的群山之中,繁茂的植被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洞穴据考证有三层,层层贯通,暗河涌流,组成了一片庞大的溶洞群。其中被开发出来的龙门溶洞是亚洲最大的砾岩溶洞,已成为4A级风景区。俯瞰河谷乱石、仰望狭长天空、凭眺茂林深处,阴森之气从道路尽头隐隐而起,与行者不禁寒噤,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三 玉溪河上的寿相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玉溪河水涨水,河上竹索桥被冲毁。村民出行、商旅往来受阻。当地大户高舒氏带头出资修建了这座铁索桥。时任雅州太守、黄庭坚十七世孙黄云鹄听闻,感动于高舒氏的善举,欣然题名“寿相桥”,以彰其功德。桥下的水流平缓,澄澈清冽。云开月朗,沿石阶徐徐而上,水中人影仿若登临天梯,空中明月与水面月影摇曳辉映,仿若仙境。黄云鹄赞叹不已,亲撰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梯。”由名工镌刻于桥头廊柱。寿相桥跨度七十余米,东西桥台建有桥廊及石刻牌坊,工艺精巧,气势恢宏。它是与都江堰安澜竹索桥、大渡河泸定桥、泸州龙脑桥齐名的四川名古桥。 与寿相桥遥遥相对的宝盛桥,由本土著名的石匠邓明星设计,修建于1986年,是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卷拱桥,百姓称它为芦山的“赵州桥”。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时,从半山滚落一块巨石砸了个正着,石桥岿然不动,后抢险官兵用烈性炸药爆破石头,巨石粉碎而大桥安然无恙,世人惊呼“桥坚强”。 介于宝盛桥、寿相桥之间的金鸡峡出口处,高山耸峙,一座大坝拦腰截段滚滚玉溪河,兀然“高峡出平湖”。旧时,邛崃、蒲江、名山一带的丘陵地区,浇灌主要靠自然降雨,水旱由天不由人,田地被群众戏称“望天田”。冬春季节干旱缺水,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是大问题。曾几何时,人们对着一山之隔的玉溪河澎湃的河水感慨,多次萌生了劈山凿渠的念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一辈水利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建成了长165米、高20米的玉溪河水利大坝。穿山引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外丘陵地带干旱缺水的难题,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定胜天的时代赞歌。 四 上峡口道旁有石坊名“五通碑”。碑成于民国五年,为重檐牌楼式石坊,五开间,故称“五通碑”。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碑上文字风化脱落,几不可辨认。沧桑古道,人踩马踏,在岁月负荷中,或垮塌中断,或山洪冲毁,或狭窄受阻,或陡峭难行。碑上文字,正是记述、纪念乡民们不畏艰险劈岩拓路的事迹。墨绿的青苔与黄褐的石色交错,模糊的刻痕被乳白色的水渍浸染,斑斑驳驳,若隐若现,如同那段遥远的历史。呼啸而过的风,仍在低沉地述说着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群赤膊先人挥汗如雨开山辟路的场景。 听,风声里还夹杂着挥锤凿壁的撞击声、山民们悠长沙哑的吆喝声、汗水滚落地面的噗嗒声。 有佚名古人在碑旁书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肠半山中。”足见峡谷之险、凿路之难。先辈们历尽艰辛开辟、拓宽的古道,大部分成了今天通向山外大都市的“芦邛”公路的路基。 徜徉在十里长峡,既陶醉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壮美风光,也由衷地赞叹历代先民们改造自然巧夺天工的人文遗迹,更似一次震撼心灵的历史穿越。,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315, NODEID=null, DOCTITLE=十里长峡,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金鸡峡  骆志勇  摄

金鸡峡 骆志勇 摄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条孽龙欲霸占镇西山、纱帽山之间的宝盛之地,便施法移山堵玉溪河造海。眼见两座大山即将合在一起,山民将无生息之地。在此修炼的金鸡打抱不平,于是鸣叫袭扰。孽龙闻得鸡鸣声声,恐慌意乱,法力顿失,仓皇逃遁而去。此时,两座原本相距数里的大山已经仅隔十余丈了。两岸山峰对峙,高逾千仞,幽深险峻。金鸡为防孽龙再来祸害百姓,便屹立纱帽山顶,守护一方苍生。当地百姓感怀其恩,便用“金鸡峡”命名此地。以金鸡峡为起点,幽深险峻的地势往北逶迤至五通碑、向南至梯子岩,形成了一道壮美的十里长峡。

临邛古道翻越镇西山后扎进长峡,在此与峡中的古道汇合,成为川藏茶马古道密如蛛网般枝丫上的神秘线路。悬挂于纱帽山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是西汉司马相如所镂通西南夷地的重要路段,也是昔日南至雅州、北上小金、东连临邛、西通碉门的咽喉要道。山道凿于百米悬崖之上,至关坡顶陡峭绝壁处,开凿石梯八步,因此得名“八步关”。关隘上是岌岌危崖、下为滚滚骇浪,险恶异常。清代芦山籍诗人王心广曾咏诗叹其险:“悬岩八步下汪洋,天险生成控远方。倾壁羊肠石擦耳,寻阶鸟道屐踢裳。孔明阵势还成律,伏羲卦图犹有方。只此山间一蹊径,飞廉捷步亦彷徨。”八步关乃临邛古道北入芦山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姜维曾屯兵于峡口东岸的镇西山,同时在八步关驻军扼守。时间久远,关隘的古城墙早已坍塌。清光绪11年,芦山邑令张祜重建关隘并改名青龙关,后被地震震毁,八步关遂彻底淡出历史。料峭风中,唯留数块残砖躺卧在荒草丛中,无言地述说历代落寞英雄们的报国遗恨。

距关百米处,有巨石从崖壁突兀而出,如方斗悬于半空。人从石下逼仄小径穿过,顿感危石欲坠、惊悚胆颤。举目所见:残阳落霭、流岚飞烟、山峦苍茫、巨石悬天——这便是著名的“八步悬天斗”奇观。绝美风光险处生,使之名列古时芦山著名的“外八景”之一。

昔日沧桑古道,在先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大多已被摒弃,湮没在荒草野树之下,唯留传说;有的被蜿蜒如蛇的“芦邛”公路取代。

沿长峡下段入口的梯子岩老路溯河而上,弯急路陡。两旁崖壁森森,俯瞰清晰可见玉溪河中密布的乱石和团团飞溅起的白色浪花。眩晕交织着恐惧,脚底生起一股股冷风,好似被悬在半空一般。两岸的群山之中,繁茂的植被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洞穴据考证有三层,层层贯通,暗河涌流,组成了一片庞大的溶洞群。其中被开发出来的龙门溶洞是亚洲最大的砾岩溶洞,已成为4A级风景区。俯瞰河谷乱石、仰望狭长天空、凭眺茂林深处,阴森之气从道路尽头隐隐而起,与行者不禁寒噤,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玉溪河上的寿相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玉溪河水涨水,河上竹索桥被冲毁。村民出行、商旅往来受阻。当地大户高舒氏带头出资修建了这座铁索桥。时任雅州太守、黄庭坚十七世孙黄云鹄听闻,感动于高舒氏的善举,欣然题名“寿相桥”,以彰其功德。桥下的水流平缓,澄澈清冽。云开月朗,沿石阶徐徐而上,水中人影仿若登临天梯,空中明月与水面月影摇曳辉映,仿若仙境。黄云鹄赞叹不已,亲撰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梯。”由名工镌刻于桥头廊柱。寿相桥跨度七十余米,东西桥台建有桥廊及石刻牌坊,工艺精巧,气势恢宏。它是与都江堰安澜竹索桥、大渡河泸定桥、泸州龙脑桥齐名的四川名古桥。

与寿相桥遥遥相对的宝盛桥,由本土著名的石匠邓明星设计,修建于1986年,是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卷拱桥,百姓称它为芦山的“赵州桥”。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时,从半山滚落一块巨石砸了个正着,石桥岿然不动,后抢险官兵用烈性炸药爆破石头,巨石粉碎而大桥安然无恙,世人惊呼“桥坚强”。

介于宝盛桥、寿相桥之间的金鸡峡出口处,高山耸峙,一座大坝拦腰截段滚滚玉溪河,兀然“高峡出平湖”。旧时,邛崃、蒲江、名山一带的丘陵地区,浇灌主要靠自然降雨,水旱由天不由人,田地被群众戏称“望天田”。冬春季节干旱缺水,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是大问题。曾几何时,人们对着一山之隔的玉溪河澎湃的河水感慨,多次萌生了劈山凿渠的念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一辈水利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建成了长165米、高20米的玉溪河水利大坝。穿山引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外丘陵地带干旱缺水的难题,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定胜天的时代赞歌。

上峡口道旁有石坊名“五通碑”。碑成于民国五年,为重檐牌楼式石坊,五开间,故称“五通碑”。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碑上文字风化脱落,几不可辨认。沧桑古道,人踩马踏,在岁月负荷中,或垮塌中断,或山洪冲毁,或狭窄受阻,或陡峭难行。碑上文字,正是记述、纪念乡民们不畏艰险劈岩拓路的事迹。墨绿的青苔与黄褐的石色交错,模糊的刻痕被乳白色的水渍浸染,斑斑驳驳,若隐若现,如同那段遥远的历史。呼啸而过的风,仍在低沉地述说着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群赤膊先人挥汗如雨开山辟路的场景。

听,风声里还夹杂着挥锤凿壁的撞击声、山民们悠长沙哑的吆喝声、汗水滚落地面的噗嗒声。

有佚名古人在碑旁书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肠半山中。”足见峡谷之险、凿路之难。先辈们历尽艰辛开辟、拓宽的古道,大部分成了今天通向山外大都市的“芦邛”公路的路基。

徜徉在十里长峡,既陶醉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壮美风光,也由衷地赞叹历代先民们改造自然巧夺天工的人文遗迹,更似一次震撼心灵的历史穿越。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47684342816374784, IR_CONTENT= 一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条孽龙欲霸占镇西山、纱帽山之间的宝盛之地,便施法移山堵玉溪河造海。眼见两座大山即将合在一起,山民将无生息之地。在此修炼的金鸡打抱不平,于是鸣叫袭扰。孽龙闻得鸡鸣声声,恐慌意乱,法力顿失,仓皇逃遁而去。此时,两座原本相距数里的大山已经仅隔十余丈了。两岸山峰对峙,高逾千仞,幽深险峻。金鸡为防孽龙再来祸害百姓,便屹立纱帽山顶,守护一方苍生。当地百姓感怀其恩,便用“金鸡峡”命名此地。以金鸡峡为起点,幽深险峻的地势往北逶迤至五通碑、向南至梯子岩,形成了一道壮美的十里长峡。 二 临邛古道翻越镇西山后扎进长峡,在此与峡中的古道汇合,成为川藏茶马古道密如蛛网般枝丫上的神秘线路。悬挂于纱帽山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是西汉司马相如所镂通西南夷地的重要路段,也是昔日南至雅州、北上小金、东连临邛、西通碉门的咽喉要道。山道凿于百米悬崖之上,至关坡顶陡峭绝壁处,开凿石梯八步,因此得名“八步关”。关隘上是岌岌危崖、下为滚滚骇浪,险恶异常。清代芦山籍诗人王心广曾咏诗叹其险:“悬岩八步下汪洋,天险生成控远方。倾壁羊肠石擦耳,寻阶鸟道屐踢裳。孔明阵势还成律,伏羲卦图犹有方。只此山间一蹊径,飞廉捷步亦彷徨。”八步关乃临邛古道北入芦山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姜维曾屯兵于峡口东岸的镇西山,同时在八步关驻军扼守。时间久远,关隘的古城墙早已坍塌。清光绪11年,芦山邑令张祜重建关隘并改名青龙关,后被地震震毁,八步关遂彻底淡出历史。料峭风中,唯留数块残砖躺卧在荒草丛中,无言地述说历代落寞英雄们的报国遗恨。 距关百米处,有巨石从崖壁突兀而出,如方斗悬于半空。人从石下逼仄小径穿过,顿感危石欲坠、惊悚胆颤。举目所见:残阳落霭、流岚飞烟、山峦苍茫、巨石悬天——这便是著名的“八步悬天斗”奇观。绝美风光险处生,使之名列古时芦山著名的“外八景”之一。 昔日沧桑古道,在先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大多已被摒弃,湮没在荒草野树之下,唯留传说;有的被蜿蜒如蛇的“芦邛”公路取代。 沿长峡下段入口的梯子岩老路溯河而上,弯急路陡。两旁崖壁森森,俯瞰清晰可见玉溪河中密布的乱石和团团飞溅起的白色浪花。眩晕交织着恐惧,脚底生起一股股冷风,好似被悬在半空一般。两岸的群山之中,繁茂的植被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洞穴据考证有三层,层层贯通,暗河涌流,组成了一片庞大的溶洞群。其中被开发出来的龙门溶洞是亚洲最大的砾岩溶洞,已成为4A级风景区。俯瞰河谷乱石、仰望狭长天空、凭眺茂林深处,阴森之气从道路尽头隐隐而起,与行者不禁寒噤,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三 玉溪河上的寿相桥,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玉溪河水涨水,河上竹索桥被冲毁。村民出行、商旅往来受阻。当地大户高舒氏带头出资修建了这座铁索桥。时任雅州太守、黄庭坚十七世孙黄云鹄听闻,感动于高舒氏的善举,欣然题名“寿相桥”,以彰其功德。桥下的水流平缓,澄澈清冽。云开月朗,沿石阶徐徐而上,水中人影仿若登临天梯,空中明月与水面月影摇曳辉映,仿若仙境。黄云鹄赞叹不已,亲撰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梯。”由名工镌刻于桥头廊柱。寿相桥跨度七十余米,东西桥台建有桥廊及石刻牌坊,工艺精巧,气势恢宏。它是与都江堰安澜竹索桥、大渡河泸定桥、泸州龙脑桥齐名的四川名古桥。 与寿相桥遥遥相对的宝盛桥,由本土著名的石匠邓明星设计,修建于1986年,是由条石垒砌而成的卷拱桥,百姓称它为芦山的“赵州桥”。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时,从半山滚落一块巨石砸了个正着,石桥岿然不动,后抢险官兵用烈性炸药爆破石头,巨石粉碎而大桥安然无恙,世人惊呼“桥坚强”。 介于宝盛桥、寿相桥之间的金鸡峡出口处,高山耸峙,一座大坝拦腰截段滚滚玉溪河,兀然“高峡出平湖”。旧时,邛崃、蒲江、名山一带的丘陵地区,浇灌主要靠自然降雨,水旱由天不由人,田地被群众戏称“望天田”。冬春季节干旱缺水,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是大问题。曾几何时,人们对着一山之隔的玉溪河澎湃的河水感慨,多次萌生了劈山凿渠的念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一辈水利人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建成了长165米、高20米的玉溪河水利大坝。穿山引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外丘陵地带干旱缺水的难题,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定胜天的时代赞歌。 四 上峡口道旁有石坊名“五通碑”。碑成于民国五年,为重檐牌楼式石坊,五开间,故称“五通碑”。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碑上文字风化脱落,几不可辨认。沧桑古道,人踩马踏,在岁月负荷中,或垮塌中断,或山洪冲毁,或狭窄受阻,或陡峭难行。碑上文字,正是记述、纪念乡民们不畏艰险劈岩拓路的事迹。墨绿的青苔与黄褐的石色交错,模糊的刻痕被乳白色的水渍浸染,斑斑驳驳,若隐若现,如同那段遥远的历史。呼啸而过的风,仍在低沉地述说着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群赤膊先人挥汗如雨开山辟路的场景。 听,风声里还夹杂着挥锤凿壁的撞击声、山民们悠长沙哑的吆喝声、汗水滚落地面的噗嗒声。 有佚名古人在碑旁书联:“人攀鸟道千崖上,径达羊肠半山中。”足见峡谷之险、凿路之难。先辈们历尽艰辛开辟、拓宽的古道,大部分成了今天通向山外大都市的“芦邛”公路的路基。 徜徉在十里长峡,既陶醉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壮美风光,也由衷地赞叹历代先民们改造自然巧夺天工的人文遗迹,更似一次震撼心灵的历史穿越。,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20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1/wKhurGcT8LWAXT0ZAAxRNbi2ntA001.png, ZB_AREA_LIST=, FB=

□ 王尧江

, TS=金鸡峡 骆志勇 摄},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20, DA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