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国家发展
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上接1版)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彻底改写,淮河紊乱的水系逐步理顺,海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75年不懈奋斗,我国持续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困扰我国数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状况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至近1万亿立方米,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32.5万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构建国家水网

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最新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开工建设,再到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读中国水图,我国基本水情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75年来,一批跨流域调水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建成。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东深供水解决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问题;牛栏江—滇池补水、甘肃引洮一期、青海引大济湟等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等重点水源工程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环北部湾广东、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林海水库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和调蓄结点工程开工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供水总量仅1031亿立方米。75年后,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90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75年来,我国水工技术实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巨型水电项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建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保障农业命脉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9月8日,随着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泵站进水闸闸门落下,宁夏引黄灌区夏秋灌顺利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黄灌溉面积仅1200万亩,2023年达1.27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保障了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我国耕地灌溉有效面积仅2.4亿亩,2023年底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等灌区建立。全国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数亿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了过去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

75年来,我国始终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了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曾经困扰着亿万农民。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农村供水设施从无到有,群众取水从难到易,供水质量从差到好。众多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历史一去不返。

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河湖治理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门正以新的步伐阔步向前,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据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魏弘毅)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10, PREBM=001, NUM=1, GUID=1848046730246422530,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4/10/21/002/1848046730246422530.html, DOCPUBTIME=2024-10-21 01: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上接1版)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彻底改写,淮河紊乱的水系逐步理顺,海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75年不懈奋斗,我国持续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困扰我国数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状况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至近1万亿立方米,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32.5万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构建国家水网 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最新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开工建设,再到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读中国水图,我国基本水情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75年来,一批跨流域调水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建成。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东深供水解决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问题;牛栏江—滇池补水、甘肃引洮一期、青海引大济湟等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等重点水源工程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环北部湾广东、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林海水库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和调蓄结点工程开工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供水总量仅1031亿立方米。75年后,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90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75年来,我国水工技术实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巨型水电项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建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保障农业命脉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9月8日,随着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泵站进水闸闸门落下,宁夏引黄灌区夏秋灌顺利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黄灌溉面积仅1200万亩,2023年达1.27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保障了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我国耕地灌溉有效面积仅2.4亿亩,2023年底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等灌区建立。全国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数亿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了过去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 75年来,我国始终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了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曾经困扰着亿万农民。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农村供水设施从无到有,群众取水从难到易,供水质量从差到好。众多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历史一去不返。 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河湖治理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门正以新的步伐阔步向前,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据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魏弘毅),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2028, NODEID=null, DOCTITLE=为国家发展
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上接1版)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彻底改写,淮河紊乱的水系逐步理顺,海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75年不懈奋斗,我国持续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困扰我国数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状况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至近1万亿立方米,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32.5万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构建国家水网

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最新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开工建设,再到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读中国水图,我国基本水情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75年来,一批跨流域调水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建成。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东深供水解决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问题;牛栏江—滇池补水、甘肃引洮一期、青海引大济湟等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等重点水源工程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环北部湾广东、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林海水库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和调蓄结点工程开工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供水总量仅1031亿立方米。75年后,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90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75年来,我国水工技术实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巨型水电项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建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保障农业命脉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9月8日,随着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泵站进水闸闸门落下,宁夏引黄灌区夏秋灌顺利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黄灌溉面积仅1200万亩,2023年达1.27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保障了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我国耕地灌溉有效面积仅2.4亿亩,2023年底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等灌区建立。全国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数亿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了过去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

75年来,我国始终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了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曾经困扰着亿万农民。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农村供水设施从无到有,群众取水从难到易,供水质量从差到好。众多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历史一去不返。

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河湖治理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门正以新的步伐阔步向前,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据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魏弘毅)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848046730246422530, IR_CONTENT= (上接1版) 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彻底改写,淮河紊乱的水系逐步理顺,海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75年不懈奋斗,我国持续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困扰我国数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状况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至近1万亿立方米,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32.5万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构建国家水网 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最新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开工建设,再到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建成通水,南水北调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读中国水图,我国基本水情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75年来,一批跨流域调水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先后建成。引滦入津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东深供水解决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问题;牛栏江—滇池补水、甘肃引洮一期、青海引大济湟等区域性引调水工程,四川亭子口、贵州黔中等重点水源工程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环北部湾广东、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林海水库等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和调蓄结点工程开工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供水总量仅1031亿立方米。75年后,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900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75年来,我国水工技术实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巨型水电项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建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保障农业命脉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9月8日,随着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一泵站进水闸闸门落下,宁夏引黄灌区夏秋灌顺利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黄灌溉面积仅1200万亩,2023年达1.27亿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保障了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我国耕地灌溉有效面积仅2.4亿亩,2023年底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淠史杭、山东位山、河南红旗渠等灌区建立。全国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数亿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了过去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的状况。 75年来,我国始终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了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曾经困扰着亿万农民。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以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农村供水设施从无到有,群众取水从难到易,供水质量从差到好。众多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历史一去不返。 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河湖治理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门正以新的步伐阔步向前,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据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魏弘毅),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41021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2/M00/01/71/wKhurGcVQjCAEpLdAAz4RDjVPhY254.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4, PAPERDATE=2024/10/21, DAY=21}